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主要责之于胃,查其胃无器质性病变,也非其他疾病引起而呕吐者,多称为功能性呕吐(即神经性呕吐)。祖国医学文献记载:“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实际临床上呕与吐并见,统称为呕吐。胃以和为安,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厌秽浊。临床上无论内伤外感任何疾病,凡影响胃之功能,致使失其和降,胃气上逆者,均出现呕吐。神经性呕吐,虽无器质性病变,但临床上  相似文献   

2.
临证举隅     
1.神经性呕吐汤×,女,45岁,农民。患者素有胃痛史2年余。1星期前因情志刺激致胃痛加重,呕吐频频,经钡餐 X 线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诊断为神经性呕吐。1星期来食入即吐,胸胁胀痛,时叹息。经本院门诊对症治疗,病情无缓解,遂介绍来本科针灸。刻诊患者呕吐不消化食物,胁痛嗳气,烦躁不安,舌红苔薄腻,脉弦。症为肝气犯胃,气逆作呕,故疏肝和胃,降逆止呕,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穴,用泻法,留针30分钟,出针后嘱服粳米汤1碗。次日2诊呕吐已止,胁痛、叹息全无。为巩固疗效,又针1次,诸恙悉除。按该患者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横逆  相似文献   

3.
1 清热降逆,“定中汤”治疗胃热呕吐因胃中热邪壅闭,浊气不降,胃不能纳入水谷,故心下满痛,呕不能饮食,食入即吐.治宜清热降逆,用“定中汤”治疗无不获效。方用:竹茹30g,厚朴10g,栀子12g,石斛12g,代赭石15g,枳壳10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方中竹茹、栀子、石斛清胃中邪热,但竹茹性缓,故非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用四逆散合吴茱萸汤治疗神经性呕吐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男4例,女16例;年龄16~36岁,平均26岁;病程3~36个月。临床表现为呕吐,无明显恶心,进食后不久即吐,量或多或少,多有情绪不佳。排除器质性病变。确诊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1]。2治疗方法用四逆散合吴茱萸汤加减。柴胡20g,白芍20g,枳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汤加减治疗神经性呕吐68例长沙市三医院(410002)廖久兴主题词呕吐/中医药疗法,吴茱萸汤/治疗应用神经性呕吐虽无器质性病变,但往往经久难愈,影响健康和工作。笔者在临床上用吴茱萸汤化裁治疗神经性呕吐68例,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6.
1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赵某,女,40岁,农民。头痛3年余,曾多处就诊,按"神经性头痛"治疗效果不佳,近周头痛持续,胃部隐痛伴紧缩感、泛恶、呕吐痰涎、四肢不温。检查:颜面少华。舌苔薄白兼滑,脉沉弦。辨证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治宜温肝暖胃,驱寒降逆。选用仲景吴茱萸汤加味治之:吴茱萸9g,生白术、党参各12g,半夏、生姜各10g,大枣12枚,砂仁、公丁香各6g。水煎服。连服4剂.头痛减轻,继服4剂痊愈。  相似文献   

7.
例一:楚××女73岁自述头顶痛,痛前胃气上攻,吐清水,伴四肢末端发凉。服止痛片不愈,已卧床6天。中医辨证:患者表情淡漠,舌淡少苔,脉弦细无力。证属肝胃虚寒,浊气上逆,法宜暖肝温胃,降逆止呕,治以吴茱萸汤。党参10克吴茱萸6克鲜姜10克红枣5枚二付,水煎服。服上方一剂,自觉头部及四肢发热,头痛减轻,能进食。服完两剂,症状消失,并能作  相似文献   

8.
以鸭跖草治疗神经性呕吐取效快捷 ,现将笔者的临床治验介绍如下。神经性呕吐属中医“呕吐”范畴 ,由于邪气在胃 ,胃失和降 ,气反上逆而致。前人以有声无物为呕 ,无声有物为吐 ,但实际上很难截然划分 ,一般都统称为“呕吐”。临床常见辨证分型有胃寒、胃热、伤食、痰浊四型。本症多见于女性 ,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 ,常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它症状 ,偏于胃热的 ,可以鸭跖草煎剂治疗。治疗时取鸭跖草全草 1 2 0 g,水煎服即可。鸭跖草性味甘寒 ,据报道其成分中含花青素类 ,为飞燕草次甙等 ,故可清热解毒、利尿解暑止呕。另据《本草纲目》载 :鸭跖草…  相似文献   

9.
小议《伤寒论》治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呕吐既是一个病证,又是一种临床症状。《伤寒论》中的呕吐,则多指临床症状而言,包括呕逆、干呕、气逆欲吐、食谷欲吐、吐、喜呕、呕不止、食入即吐、得食而呕等多种证候表现。论中对呕吐有30多条原文论及,对呕吐的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方药等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对我们现在临床辨治呕吐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呕吐的病机,统而言之,是由胃气上逆所致。所以任何病变,无论外感,抑或内伤,只要有损于胃,引起胃失和降,皆可以出现呕吐。《伤寒论》中引起呕吐的病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证——风寒犯胃;(2)里热——热扰胸膈,胃虚热扰,胆热…  相似文献   

10.
<正>方药:吴茱萸9g,人参9g,生姜12g,陈皮9g,法半夏9g,大枣9枚。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适应证:肝寒犯胃型胃下垂。肝寒会造成胃寒,继而引起脾胃失和,气虚下陷,导致胃下垂。典型症状除胃脘部痛外,以呕酸、吐涎沫或伴有头部冷痛为主。因肝寒循经脉上冲,引起头部冷或痛,浊阴上逆则呕酸、吐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4岁,教师。1990年5月10日就诊。自诉:头晕耳鸣,恶心呕吐三天,卧床不敢转动头部,唯恐头晕加剧。证见:面色苍白,体倦神疲,四肢厥冷,舌淡胖嫩、脉细无力,二便正常。诊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治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拟吴茱萸汤加半夏。吴茱萸10克;半夏1.5克,红参4.5克,生姜三片,大枣三枚。三剂。复诊:吐止能食,可下床活动,唯腿软轻眩。效不更方,继服原方二剂而愈。  相似文献   

12.
<正> 神经性呕吐是频繁呕吐,尤以食后即吐为特点的官能性疾病,属中医“呕吐证”的范畴,与内有“伏饮”、“伏火”有关。《素问》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金匮要略》说:“呕家本渴,今反不渴,为心下有饮故也”;《丹溪心法》说:“食入即吐,是有火也”,据临床实践认识,此证由于平素内有“伏火”,加上情志所伤或饮食失调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水谷随气逆而上,遂发生呕吐。多年来根据上述论点,自制“降逆止呕汤”治疗50余例神经性呕吐,均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3年来,笔者通过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并举,治疗因眼疾所致的头痛,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1充血性青光眼急性发作头痛 毛某,男,63岁,1996年3月10日初诊,因情绪不舒,复感外寒,突然发生左侧偏头痛,伴呕吐数次,左眼视物不清,两天未进食.眼科检查诊断:充血性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左眼),经眼科处理后,眼压下降,头痛呕吐稍减,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肝胃虚寒,升降失调,寒浊上逆.治以温经散寒,降逆止痛,方选吴茱萸汤加减.药用吴茱萸、川芎各15g,干姜、桂枝、法夏、防风、荆芥、陈皮各12g,蒿本20g,党参30g,细辛3g,甘草6g.服2剂后眼部及全身症状基本消失,唯左眼视力仅有光感,继续眼科治疗,内服吴茱萸汤加减.10天后,眼压瞳孔正常,左眼胀痛及偏头痛无复发.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汤的主治证候吴茱萸汤的主治证候,《伤寒论》中有三见:一、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二、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三、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以上三条,分别见于阳明、少阴、厥阴三篇中,所表现的症状虽各有不同,但病理机转却是一致的.第1条是指出胃寒呕吐的辨证与治疗.阳明病虽多实热证,但虚寒证亦不少见;食谷欲呕,是胃家虚寒的特征;胃家虚塞,不能腐熟水谷,浊阴之气上逆,故出现呕吐.第2条  相似文献   

15.
<正>吴茱萸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原方由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或厥阴头痛,吐涎沫。笔者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以上病证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呕吐患者,男,48岁,2012年3月8日初诊。间断性呕吐伴头痛2年,加重3天。头痛以巅顶为甚,心烦易怒,重则呕吐食物,轻则呕吐涎沫,常常因生气诱发,伴胁肋  相似文献   

16.
妇女妊娠后易致虚,导师夏阳教授临床上本着治病与安胎兼顾的原则,在治疗妊娠病方面取得较显著的疗效.现整理其治疗与妊娠有关疾病的验案3则,以供临床参考. 1 恶阻 董某,女,24岁,2012年3月15日初诊.末次月经2012年1月4日,恶心呕吐半月余,食入即吐,呕吐酸水,胸脘胀满,肋间隐痛,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曾予西医治疗,效果不佳,遂就诊.辨证为肝阳亢盛,横逆犯胃.方选定呕饮加减:煅石决明12g,当归9g,炒白芍12g,桑叶12g,焦白术9g,黄芩9g,桑寄生9g,苏梗6g,绿萼梅5g,砂仁3g,陈皮6g,旋覆花6g.2剂,水煎服,频服.2012年3月17日二诊:呕吐止,纳可,但素体亏虚,又感腰酸.应降逆和胃,扶正安胎.予煅石决明、当归、炒白芍、狗脊各12g,桑叶、白术各9g,黄芩6g,绿萼梅5g,4剂.  相似文献   

17.
妊娠早期出现恶呕吐,头晕厌食,甚至食入即吐者称恶阻,又叫妊娠呕吐。其病机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治宜调气和中,降逆止呕。还应调适情志、饮食.服药宜少量频服,以免饮入即吐。  相似文献   

18.
刘××,男,51岁,干部。1984年4月17日初诊:患者眩晕三年余,伴头痛,晕甚则胸中泛泛欲吐,动则加剧,静则稍舒,面色青白,饮食二便尚可。舌淡、苔白,脉弦细。虽经多方治疗而效果不佳。观前所服处方,多为养阴、平肝、补气之品。诊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治宜温中暖胃,散寒止呕,兼以祛风止痛。处方:吴茱萸6克,党参、白蒺藜、茯苓各15克,白芍、牡蛎各20克,生姜三片,大枣4枚,三剂。二诊:药后诸证俱减,舌淡,脉细。照方党参加至  相似文献   

19.
呕吐亦称吐逆,是指食物或痰涎等由胃气上逆而出的一种病证,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的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或梗阻、胆囊炎、某些颅脑疾患或以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其它疾病,都可按本病辨证施治.其病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关.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和胃降逆是基本治则,临床上多从虚实二纲进行辨证施治,实证以驱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纲,但不可见呕止呕,更不能妄投攻下,滋将其治法和临床体会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为张仲景<伤寒论>中和解少阳之剂,其临床运用很广,既可攻邪,又可扶正,是治疗杂病不可多得的良方.现举验案如下. 1顽固性呕吐 江某,女,21岁,1996年1 0月22日初诊.患顽固性呕吐2年.2年前因长期节食,出现厌食,食后即呕吐.服西药吗丁啉、胃复安等药效果不显著.近1周来呕恶更甚,食入即呕,呕吐物味酸苦,胸胁胀满,烦闷不舒,头晕口苦,腹胀纳呆,时感腹中有气走窜,矢气则舒,舌质红,舌苔白,脉沉弦.证属肝气郁结,肝胆失和,横逆犯胃.治当疏利肝胆,降气和胃.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党参各12g,黄芩、半夏、香附、郁金、紫苏各10g,黄连5g,生姜3片,甘草3g,水煎服,日1剂.服2剂后呕吐好转,仍腹胀,不思饮食,继予原方加神曲15g,服3剂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胃开思食,续服5剂后诸症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