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进行封堵术治疗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33例进行研究,分别于封堵术前1d及术后第4天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由电脑自动分析并经心电专业人员进行校正。结果133例中60例(45.1%)于术前捡测出70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其中偶发性早搏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2.9%。心房颤动及Lown’s4级以上室性早搏仅占12.9%。封堵术后新发心律失常38例(28.6%),其中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且较严重。包括1例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晕厥患者。结论先心病经导管封堵术后近1/3的息者可发生新的心律失常,其中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且较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术围术期发生心律失常与腔内传导参数改变的关系.方法经导管封堵术的VSD患者50例,使用腔内电图观察封堵术前后腔内心电参数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与VSD封堵术前比较,术后随访期间共发生心律失常20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16例,包括完左2例,完右4例,一过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1例,在随访中大多可恢复正常;(2)封堵术前、术后心腔内电图示:房室传导参数 A-H、H-V 值(75.10±14.34) ms vs (80.67±23.03) ms 及(47.9±12.61) ms vs (50.07±15.23) 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经导管VSD封堵术后,部分患者出现新的心电改变,表现为1周内束支传导阻滞增多,但大多可恢复正常,预后良好;(2)术中发生A-H、H-V延长与术后出现各类缓慢心律失常无关;(3)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常见的并发症,但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严格选择适应症,避免采用直径过大的封堵器是减少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覃晓波  孙中波  黄颖 《微创医学》2007,2(6):527-529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术中及术后传导阻滞的类型及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施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患者45例,术中4例及术后11例出现传导阻滞,对引发传导阻滞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5例VSD患者43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5.56%;其中2例术中反复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被迫中止手术;术后11例发生传导阻滞,除Ⅱ°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各1例,因出现时间较晚未恢复外,其余传导阻滞均在14d内恢复。年龄(<4岁)、VSD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距离(<3mm)、VSD直径(≥10mm)、穿刺成功后A-V轨道建立时间(≥60min)与传导阻滞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传导阻滞是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了解VSD的特殊解剖结构、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传导束及其周围组织水肿是减少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病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及其特点.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施行经皮穿刺先心封堵术患者10l例,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描记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动脉导管未闭(PDA)手术前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05);②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增加(P<0.05),其他心律失常无明显变化;③室间隔缺损(VSI))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以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房室干扰脱节多见(P<0.05).结论:经皮穿刺先心封堵术后ASD及VSD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多,其中VSD封堵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最高,且较严重,但心律失常多为暂时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迟发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术迟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2例VSD封堵术后发生迟发性CAVB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药物治疗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VSD患者分别于经导管封堵术后第4天及第6天突发晕厥,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均证实为间歇性CAVB,经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后症状消失,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恢复正常。结论 (1)VSD经导管封堵术后有可能发生迟发性CAVB,应适当延长心电监护及住院时间;(2)对VSD封堵术后发生的迟发性CAVB可用大剂量激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5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心电图(ECG)改变。方法:对53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术患儿,于术前及术后第3、7天用12导联ECG各描记1次。结果:术后即刻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其中1例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观察15min后ECG无改善而终止手术,其余患者在观察15min后都有好转趋势而释放封堵器;3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7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室缺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经导管室间隔封堵术(TCVSD)治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规律。方法选取经超声心动图临床表现诊断为VSD的患者共92例,对其心电图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束支传导阻滞占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的33.33%,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占29.17%,左心室高电压占27.08%,房室传导阻滞(AVB)占10.42%。3例术后3~7d发生Ⅰ度AVB,予以地塞米松(DXM)减轻水肿治疗后,其中2例术后11d~3周恢复正常,1例术后1月仍为Ⅰ度AVB。1例术后7d发生Ⅰ度AVB、一过性Ⅱ度AVB伴晕厥,经DXM治疗后,出院前心电图示Ⅰ度AVB,术后1月心电图随访正常。1例术后6d晕厥,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示:Ⅰ度AVB、一过性Ⅲ度AVB、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立即予以激素和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治疗,术后10d恢复。结论TCVSD后1周内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包括束支传导阻滞和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传导阻滞为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中束支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3~7d,以RBBB为主;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5~7d,以Ⅰ度AVB多见。传导阻滞的发生可能与VSD部位、解剖结构、封堵器的张力及大小有关,此类患者术后应及早使用激素治疗,加强跟踪随访。室性及室上性心律失常、左心室高电压一般可自行恢复,无须干预。对于那些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标准,但分流量仍较大、存在多处缺损的患者,术后1~3d不宜大量补液,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3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确诊为膜部VSD的患者,共43例,均接受介入治疗.观察手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43例患者中41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5.3% 1例术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3天发生溶血.结论 封堵治疗膜部VSD的主要并发症是传导阻滞、溶血,导管介入治疗膜部VSD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迎春  周莲  文玲  周远秀 《重庆医学》2006,35(4):309-310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护理体会,总结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对181例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进行术前准备、术中监护及术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1例(1.2~50岁)患者中男99例、女82例,经导管封堵术成功率为96.7%(175/181)。5例全麻惠儿于术后发生呕吐,3例于术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心脏传导阻滞,1例于术后10h出现血尿,均经积极治疗与护理康复。无1例因临床护理问题影响康复者。结论 对VSD患者进行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进行严密的监护与观察,有助于保证经导管封堵术的顺利进行及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术后发生传导阻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行介入治疗的室缺患者210例,男11 2倒,女98倒,年龄3~47(16±9)岁,全部应用国产封堵器.术前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术后住院期间连续心电监测以及每天至少1次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210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均获成功,其中41例术后7 d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其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在术后21 d内恢复至术前,Ⅱ庹Ⅱ AVB 2例,术后14 d内恢复正常,Ⅰ度AVB 1例,术后7 d内恢复.束支传导阻滞32例,24倒在7 d内恢复至术前,8例为新发束支阻滞未恢复.结论:心脏传导系统的损伤是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与患者的年龄、室缺的位置、大小、封堵器的类型、术中操作时间及术前心电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心室内径改变的对比。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36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228例,房间隔缺损(ASD)168例,室间隔缺损(VSD)240例。在TTE及x射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605例患者封堵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5.1%,31例封堵未成功,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矫正畸肜。术后100%的患者接受了1—2个月随访,85%的患者接受了12个月以上随访。x射线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TTE检查PDA及VSD患者封堵术后1—2月左心室腔缩小(P〈0.01),ASD封堵术后左心室内径无明显改变(r=0.45,P〉0.05);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1—2个月,PDA及VSD患者左心室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成功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患者,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分CP组和非CP组。对两组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病案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99名患者(男203/女396)成功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CP组408例(PDA126例、ASD166例、VSD116例),非CP组191例(PDA52例、ASD83例、VSD56例)。CP组各病种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0.05);PDA和ASD患者住院总费用明显下降(P〈0.05),但VSD总费用无明显降低(P=0.518)。两组整体并发症率无差异(P=0.897),CP组甲级病案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01)。结论临床路径是改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医疗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胸部小切口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以其创伤小、定位准确、可实时监测手术进程及不干扰手术操作的特点,在临床治疗室间隔缺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观察治疗后患者封堵器固定位置、有无残余漏、有无心包积液、有无心律失常及残余分流等指标,评估其治疗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筛选16例室间隔缺损病例,在术中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全程监测引导,并即刻评价封堵疗效,术后1周内经胸超声随访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成功。结果16例患者封堵器位置均固定良好,无残余漏、心包积液、心律失常及残余分流出现。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胸部小切口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其治疗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和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后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VSD100例,成功施行VSD封堵术的患者99例。于术前、术后48h、术后1、3、6个月、1年,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定其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术后1个月组及以后各组较术前组左房、左室内径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组及以后各组较术前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二尖瓣口血流速度、肺动脉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介入封堵术不仅可有效根治先天性解剖畸形,而且早期迅速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善左心几何构型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98例质量控制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介入封堵治疗质量控制的做法体会。方法对9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36例,房间隔缺损34例,室间隔缺损2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手术过程遵循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结果全组96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6/98)97.96%,一般性并发症10例,发生率(10/97)10.3%,严重并发症2例,发生率(2/97)2%,无死亡患者发生。结论质量控制做法和体会是:①短期学习与请专家指导相结合,是独立开展封堵手术的捷径;②术前严格患者选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③术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轻柔、恰当取舍,术后严密观察是控制并发症的核心;④多科协作、相互讨论是推动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膜部室间隔缺损微创手术封堵初步经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通过微创手术经心室行膜部室间隔缺损(VSD)伞片封堵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技术的手术方法和适应证。方法 对48例膜部VSD患儿采用胸下小切口经心室途径封堵治疗。患儿均为膜周限制性VSD,VSD基底部直径2~9 mm;伞腰直径4~10 mm;45例采用同心伞,3例采用偏心伞。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经右心室放入室间隔封堵伞。结果 45例患儿术后心功能稳定,随访1~6个月,伞片位置无移位,无心律失常和残余分流。其余3例患儿发生心律失常,其中1例发生室性早搏和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经治疗均好转。结论 经胸小切口行伞片封堵膜部VSD为VSD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选择,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膜部VSD,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28岁,平均年龄(13.8±5.6)岁;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VSD为(6.2±3.3)mm(3.6~10.6mm);术中左室造影测得VSD为(6.1±1.6)mm(4.1~10.0mm)。应用国产双盘闭合伞对上述病人经导管封闭。术中采用经胸超声监测闭合伞的释放。术后即刻、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心电图、胸片、TTE。结果28例病人均一次封堵成功。其中1例超声及左室造影示少量云雾状分流,48h后复查UCG分流消大。另1例闭合伞释放后脱落,卡在右髂总动脉,再穿刺左股动脉建立轨道后封闭成功,脱落伞经手术取出;还有1例出现一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个月无心律失常、无溶血、无栓塞、无心内膜炎,封闭伞位置良好,无分流,主动脉瓣及房室瓣未受影响。结论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VSD近期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3%;未通5例。再通病例中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早博7例,短阵室速4例,室颤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死亡6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早期溶栓仍然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缓慢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快速心律失常(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选择病例和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检查,选择适合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患者37例,其中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10例膜周部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封堵器选择大于TTE测值的2~4 mm。术中在X线和TTE监测下观察封堵器的释放过程。术后1天、1周、1个月及6个月应用TTE观察封堵伞有无脱落,房、室间隔及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心脏大小变化。结果:20例ASD封堵成功19例,10例VSD封堵成功10例,7例PDA封堵成功7例。术后1天复查,1例ASD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VSD患者三尖瓣瓣下见少量返流,2例VSD封堵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随访1~6个月,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TTE在封堵术前选择合适病例,以及选择封堵器的大小,术中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是否准确,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疗效评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