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门静脉途径灌注化疗时5-Fu在肝脏和血液中的浓度和药动学特点,并与外周静脉注射化疗相比较,探讨区域性门静脉灌注化疗的优势。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后分别经门静脉插管区域灌注及经外周静脉注射5-Fu,剂量均为20 mg/k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组给药后5、10、20、30、45、60、90、120、180 min不同时间点血浆和肝脏组织中5-Fu的浓度,对比两组5-Fu在肝脏和血浆中的药动学数据。对比两组的穿透比率、穿透指数及治疗优势度。结果经外周静脉注射5-Fu时,肝脏组织中的药物峰浓度(Cmax)和药物时量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3.79±4.56)μg/g及(342.20±108.20)μg·h/ml;血浆中的Cmax和AUC分别为(36.85±5.96)μg/g及(842.00±158.00)μg·h/ml。经门静脉灌注时,肝脏组织中的Cmax和AUC分别为(28.21±4.46)μg/g及(733.60±180.30)μg·h/ml;血浆中的Cmax和AUC分别为(21.02±4.06)μg/g及(529.80±111.50)μg·h/ml。门静脉灌注化疗与外周静脉注射相比的治疗优势度为3.37。结论与外周静脉注射全身化疗比较,区域性门静脉灌注5-Fu化疗可显著提高肝脏组织中的药物时-量作用强度,同时减少化疗药物在外周血中的分布,可作为肝癌化疗有效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2.
将 8 2例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 (简称肝癌 )患者随机分为 4组。Ⅰ组 2 0例 ,行肝动脉结扎加化疗栓塞。Ⅱ组 2 3例 ,行全肝移动条放射治疗。Ⅲ组 1 8例 ,在肝动脉结扎加化疗栓塞的同时行门静脉置入全埋入式药物输注装置 (简称化疗泵 ) ,术后行门静脉灌注化疗。Ⅳ组 2 1例 ,在Ⅲ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全肝移动条照射治疗。全部病例均随访 1年以上。Ⅰ、Ⅱ、Ⅲ、Ⅳ组的 1年生存率分别为2 5 0 %、1 3 0 %、33 3%、和 6 1 9% ,以Ⅳ组疗效最好。提示肝动脉结扎加化疗栓塞和门静脉灌注化疗配合放疗是不能切除肝癌的较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是预后很差的消化道肿瘤,常规的全身化疗效果很不理想。本实验探讨幼猪胰腺区域血管结扎后动脉灌注化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4只幼猪分为3组,A组和B组分别行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脾动脉结扎并置管;C组行左耳缘静脉穿刺。3组动物分别自上述途径,60min内滴注氟尿嘧啶(5-FU)(20mg/kg)。用药后抽取门静脉和颈静脉血及胰腺组织测5-FU浓度;灌注前后抽取颈静脉血测淀粉酶、胰岛素、葡萄糖水平;取胰腺标本行组织病理检A、结果:80min和100min时,A组和B组门静脉药物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P〈0.01)。颈静脉血5-FU浓度住20min、40min和60min时,A组和B组均明显低于C组:A组和B组胰腺组织内5-FU浓度均明显高于C组(P〈0.01)。各组于灌注前、灌注开始后2h、灌注后24h淀粉酶、胰岛素、葡萄糖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区域灌注后HE染色下多数标本中胰腺组织正常,少数出现不同程度胰腺组织水肿,无明显坏死改变。ABC免疫组化染色下胰岛结构亦多正常,少数胰岛内出现淋巴细胞,个别有胰岛β细胞轻度受损。结论:胰腺区域血管结扎后灌注化疗与全身化疗相比极大增高胰腺组织内的5-FU浓度,显著降低灌注期间周围循环中药物浓度,不影响血清淀粉酶、胰岛素、葡萄糖水平,对胰腺组织、胰岛β细胞无明显损伤。  相似文献   

4.
万德森  赵香兰 《癌症》1990,9(3):189-191,263
15例大肠癌患者接受切除术,术中并用5-氟尿嘧啶(5-FU)肠腔灌注化疗;同时用微生物法测定肠系膜静脉血和周围静脉血液中的5-FU浓度。结果表明15例肠系膜静脉血于灌注后15分钟和30分钟5-FU浓度分别为222±79μg/ml和110±26μg/ml,而在周围静脉血除2例检测出极低的药物浓度(1.3μg/ml和1.4μg/ml)外,其余13例均未能检出5-FU。由此可见,肠腔灌注5-FU后,很快就被肠壁吸收,使局部静脉血液内抗癌药在短时间内达到高浓度而周围静脉血中几乎测不出,这样就不必过多考虑全身毒性问题,而局部高浓度抗癌药可以杀死术中脱落的癌细胞,并阻止其经血道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夏枯草及抗炎一号注射液经肝动脉联合灌注治疗大鼠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30只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晚期原发性肝癌模型,随机分为中药组、化疗组和盐水组,每组各10只。经胃十二指肠动脉至肝固有动脉分别灌注生理盐水0.5ml、夏枯草注射液0.6g/kg 抗炎一号注射液0.45g/kg、顺铂(DDP)4mg/kg 羟基喜树碱(HCPT)1.5mg/kg 5-氟尿嘧啶(5-FU)34mg/kg。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治疗后各组大鼠肝癌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盐水组、化疗组和中药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现象,与盐水组比较,中药组和化疗组肝癌细胞凋亡百分率均显著增高(P<0.01),但化疗组和中药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夏枯草与抗炎一号注射液可诱导大鼠肝癌细胞凋亡,其程度与化疗药物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两种经动脉热灌注化疗方法对兔肝VX2移植瘤的热化疗的协同效率。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肝VX2肿瘤模型,经股动脉插管,导管头置于兔肝动脉,DSA证实肿瘤供血动脉后,分3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常温100ml生理盐水+阿霉素(ADM)灌注、60℃热生理盐水100ml+阿霉素连续灌注、60℃热生理盐水100ml+阿霉素间歇性灌注。灌注过程中,测量两60℃热灌注化疗组肿瘤组织内43℃-45℃持续时间,灌注后即时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内阿霉素浓度。结果:灌注后肿瘤组织内阿霉素浓度(μg/ml):60℃间歇性热灌注化疗组为17.622±1.368,60℃连续热灌注化疗组12.013±2.237,常温灌注化疗组11.519±1.225。60℃间歇热灌注化疗组高于60℃连续热灌注化疗组(P<0.05),60℃连续热灌注化疗组高于常温灌注化疗组(P>0.05)。瘤体温度43℃-45℃持续时间(min):60℃间歇性热灌注化疗组为11.3±3.3,60℃连续热灌注化疗组4.1±2.7,60℃间歇性热灌注化疗组为60℃连续热灌化疗组近3倍。两60℃热灌注化疗组兔的呼吸、心率、体温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经动脉间歇性热灌注化疗方法是一种更有效的介入性热化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陈春林  孙明晖  谭道彩  梁立治 《癌症》2004,23(Z1):1405-1408
背景与目的:动脉灌注化疗与动脉栓塞可提高肿瘤组织局部药物浓度和延长药效时间,但哪一种方法在临床药代动力学上更有优势,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超液态碘油卡铂盆腔动脉化疗栓塞与卡铂单纯动脉灌注化疗后,犬子宫组织及血浆中铂(Pt)离子浓度的分布.方法:选择实验用雌犬14只,随机分为盆腔动脉化疗栓塞组(A组)7只和盆腔动脉单纯灌注组(B组)7只.A、B组分别将卡铂(12 mg/kg)溶于超液态碘油(0.2 ml/kg)和5%葡萄糖(0.2 ml/kg)中,注入双髂内动脉.然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取子宫组织及静脉血,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上述标本内的Pt离子浓度.结果:(1)A、B两组子宫组织Pt离子浓度曲线均为单峰曲线,峰值分别为(215.0±17.6)μg/g和(211.3±40.1)μg/g,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A、B两组子宫组织Pt离子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0min)分别为(13.9±3.9)mg·min·g-1和(5.9±0.6)mg·min·g-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A、B两组血浆中Pt离子峰值分别为(8.7±12.5)μg/g和(16.7±3.6)μg/g,AUC0~240min分别为(0.5±0.1)mg·min·g-1和(1.2±0.4)mg·min·g-1,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与卡铂单纯动脉灌注化疗相比,动脉化疗栓塞能有效提高并保持局部组织内的Pt浓度,降低血浆中Pt浓度,从而提高局部化疗效果、降低全身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肝动脉与门静脉灌注化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动脉灌注化疗与门静脉灌注化疗的疗效,探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及转移的预防途径。方法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肝癌75例,其中42例行根治性切除及术后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化疗,33例行根治性切除及术后门静脉灌注化疗。每隔1~3个月重复,定期复查。结果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动脉灌注化疗组的术后复发率(21.43%)低于门静脉灌注化疗组(36.36%),且生存时间(11.4个月)明显较门静脉灌注化疗组(7.6个月)长,而门静脉灌注化疗组的转移率(9.09%)明显低于肝动脉灌注化疗组(32.14%)。结论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较门静脉灌注化疗疗效好,而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同时结合肝动脉、门静脉灌注化疗对术后预防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可能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肝动脉结扎加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肝癌有一定疗效,国外文献报导较多。今综合有关资料提供参考。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的血供几乎全部来自肝动脉。正常肝组织的血供3/4来自门静脉,1/4来自肝动脉。肝肿瘤生长后的门静脉血供消失,原因由于肿瘤细胞入侵和阻塞门静脉的分枝。肝动脉阻塞常可引起肝肿瘤组织坏死伴周围组织轻度损害。Mori 报导一例胃癌肝转移病人,术中误扎肝动脉,术后30小时死亡。尸检发现肝内转移肿瘤严重坏死。Forther 指出肝动脉结扎引起肝内细胞选择性缺血,致肿瘤生长速度减慢,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对84例受试对象行MS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F)。[结果]实验A组肿瘤组织的HBF、HAF[(435.31±89.21)ml/(100g·min),0.87±0.26]明显高于阳性对照B组[(365.71±67.38)ml/(100g·min),0.72±0.23],实验A组PVTT组织的HBV、HAF[(44.72±11.62)ml/100g,0.93±0.14]也明显高于阳性对照B组[(30.38±28.61)ml/100g,0.72±0.23](P<0.05),而实验A组肿瘤组织的MTT值却短于阳性对照B组[(5.73±4.28)s,(8.22±3.51)s](P<0.05)。实验A组异常灌注组织的HBF、HBV和HAF值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C组。[结论]MSCT灌注参数可反映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血液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1.
对 1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肝癌患者 ,行肝动脉门静脉插管 ,皮下埋藏灌注器 ,经灌注器穿刺灌注化疗药物 (卡铂 40 0mg、丝裂霉素 10mg、阿霉素 3 0mg) ,其中总剂量的 3 /4行肝动脉灌注 ,1/4行门静脉灌注 ,经两次局部化疗后 ,10例(5 5 6% ,10 /18)自觉症状明显改善 ,11例 (62 5 % ,11/18)B超显示肿瘤变小或被“击碎”。结果提示肝动脉门静脉双插管灌注化疗以 1~ 2次疗效为好 ,以后再用药效果欠佳。平均生存 4 3个月 ,与未经治疗的肝癌患者生存期相比有所延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修饰的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PEG-modified 5-FU magnetic albumin microsphere,PEG-5-FU-MAMS)和5-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5-FU-MAMS)对大肠癌组织的被动靶向性,为实现大肠癌的主动靶向治疗,减少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寻找新的途径.方法 30只人大肠癌裸鼠随机分为3组:(1)游离5-FU组;(2) 5-FU-MAMS组;(3) PEG-5-FU-MAMS组.每组10只,分别将3种不同的制剂(按5-FU 8mg/kg)经尾静脉给药,30分钟后,经眼眶采血,处死裸鼠,用HPLC法测定血清、肿瘤、肾脏、肝脏组织5-FU的浓度.结果 (1)PEG-5-FU-MAMS组、5-FU-MAMS组和游离5-FU组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为(51.2±2.1) mg/L、(33.1 ±8.2)mg/L和(20.3±1.9) mg/L,PEG-5-FU-MAMS组肿瘤组织中药物浓度明显高于5-FU-MAMS和游离5-FU组(P<0.01);而在血清中药物浓度相反,PEG-5-FU-MAMS组[(1.7±0.5)mg/L]明显低于5-FU-MAMS[(6.8±0.2)mg/L]和游离5-FU组[(7.1±0.8)mg/L] (P <0.01);PEG-5-FU-MAMS组肝、肾脏中药物浓度[(22.7±2.4) mg/L和(21.1±2.3)mg/L]明显低于5-FU-MAMS[(44.3±6.7)mg/L和(38.2±4.9) mg/L]和游离5-FU组[(45.9 ±7.8)mg/L和(39.7±3.2)mg/L] (P <0.05).(2)PEG-5-FU-MAMS对裸鼠大肠癌的抑瘤率明显高于游离5-FU和5-FU-MAMS(45.3% vs 15.0%、30.1%,P<O.05).结论 PEG-5-FU-MAMS对大肠癌组织的靶向作用明显强于5-FU-MAMS和游离5-FU,但肝、肾脏的被动靶向作用明显减弱,有效地减轻药物对肝、肾脏的不良反应.PEG-5-FU-MAMS的抗结直肠癌作用明显强于游离5-FU和5-FU-MAMS.PEG-5-FU-MAMS有望成为肿瘤主动靶向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奈达铂(NDP)联合氟尿嘧啶(5-FU)方案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2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NDP联合5-FU方案与超液化碘油乳剂化疗栓塞治疗,具体为:NDP 100mg/m2行肝动脉灌注,5-FU1000mg/m2和超液化碘油5~ 40ml混合成乳剂行肝动脉栓塞.参照WHO抗癌药物毒性分级...  相似文献   

14.
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临床价值。方法:不能手术的伴门静脉癌栓的原发性肝癌45例,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20例以TACE PVE治疗,25例以单纯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分别统计AFP的变化、门静脉癌栓缩小/消失的有效率以及1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AFP的变化:研究组(730±190)、(515±395)μg/L,对照组(752±183)、(710±213)μg/L,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门静脉癌栓缩小/消失率13/20(65%)、8/25(32%)(P<0.05);1年生存率15/20(75%)、12/25(48%)(P<0.05);两组均未见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副作用发生。结论: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化疗栓塞是治疗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美国洛杉机医学中心肿瘤外科对18例实体瘤患者静脉和肝动脉内注射阿霉素30mg/M~2,1.5~5小时后,趁手术检测后各种组织阿霉素含量。测定结果发现正常肝组织中含量最高(2.3~19.8μg/g),淋巴结次之(1.46~3.06μg/g),再次为肌肉和骨髓(0.19~1.63μg/g),脂肪和皮肤最低(0.2μg/g)。肿瘤组织中(如若无坏死或出血者)浓度与肝中浓度相似(1.1~9.2μg/g)。6例肝脏恶性肿瘤病人静脉注射阿霉素后,血清浓度持续时间延长。阿霉素直接注入肝动脉与周围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腹腔化疗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联合腹腔序贯化疗的可行性 ,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实验用家兔腹腔内注入 5 Fu 10 0ms/kg ,分别于设定时间抽取门静脉 ,腹主动脉 ,外周静脉血 ,腹腔液 ,肝、肾组织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 ;选择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的临床确诊原发性肝癌病人 60例 ,随机分组为实验组 (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联合腹腔序贯化疗 )和对照组 (单纯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每组各 3 0例。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肝功能转氨酶、血清甲胎蛋白 (AFP)、肿瘤生长相关物质 (TSGF)含量、肿瘤大小 ,并比较前后变化。结果 腹腔给药后药物在腹腔液中的浓度最高 ,其峰值浓度是外周静脉血中药物浓度的 2 66.7倍 ,门静脉其次 ,约 11.3倍 ,腹主动脉 ,外周静脉血浓度相仿 ,为最低。肝组织中药物峰值浓度是肾组织的 10 .6倍。给药 2 40分钟后仍可见其组织中存在较高的药物浓度 ,递减缓慢 ,浓度恒定 ,维持时间长 ,门静脉中亦有相似趋势。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肿瘤大小变化、血白细胞计数、肝功能转氨酶变化上介入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血清甲胎蛋白 (AFP)及肿瘤生长相关物质 (TSGF)含量变化在介入治疗前后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入肝血流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涣洲  马桂英 《癌症》1993,12(5):434-436
作者用B超多普勒复合装置测定了62例肝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入肝血流量。结果:①无门脉主干癌栓的肝癌患者术前肝固有动脉血流量和门静脉血流量均大于对照组;②肝固有动脉结扎加栓塞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增加;③右半肝切除术后肝固有动脉血流量的减少较肝右动脉结扎加栓塞术后更为明显;④门静脉主干癌栓经治疗(肝动脉和门静脉灌注化疗)缩小后,门静脉血流量增加,肝固有动脉血流量减少;⑤门静脉血流增加的量与肝固有动脉血流量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经犬肝动脉灌注维拉帕米 ,了解犬肝组织药物浓度与血液药物浓度及犬的生命体征变化。方法 :应用色谱仪及其分析软件 ,检测经犬肝动脉一次性灌注 0 7mg/kg维拉帕米后肝组织、血液药物浓度。观察犬股动脉血压、呼吸、常规Ⅱ导联心电图变化。结果 :按 0 7mg/kg维拉帕米一次性经犬肝动脉灌注后 5、10、15、2 0、2 5、3 0min血液药物浓度分别为 9 70± 1 0 5、5 78± 0 3 2、3 0 1± 0 5 1、1 5 0± 0 11、0 61± 0 10、0 2 1± 0 0 1μg/mL ;5、15、3 0min犬肝组织药物浓度分别为10 5 2 0± 5 0 1、67 60± 7 0 6、18 97±1 67μg/ g。犬的心电图、动脉血压、呼吸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按 0 7mg/kg维拉帕米经犬动脉一次性灌注后 ,肝组织维拉帕米浓度超过了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有效浓度 ,犬的生命体征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耳缘静脉及肝动脉注入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tothecine,HCPT)后,家兔血浆、肝组织中的HCPT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及其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家免84只随机分为2组,按5mg/kg分别经耳缘静脉或肝动脉注入HCPT后,于不同时间点取外周血和肝组织。血浆及肝组织匀浆经甲醇沉淀处理后,采用UV—HPLC法测定HCPT浓度,计算并比较2种途径给药后血浆及肝匀浆的HCPT药动学参数。结果:建立的测定生物样本中HCPT的UV-HPLC检测法,在80~512μg/L线性关系良好,定量下限为80μg/L,相对回收率为95.4%~103.6%,日内及日间差异RSD均〈7.5%,符合生物样本分析的有关要求。肝动脉灌注HCPT与耳缘静脉注射HCPT相比较,血浆、肝匀浆HCPT的药代动学参数Cmax、AUC(0-tn)、AUC(0-∞)、T(1/2α)、T(1/2β)、CL、MRT(0-tn)和MRT(0-∞)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UVHPLC检测法简捷、灵敏、准确,适用于生物样本的HCPT浓度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经肝动脉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较静脉注入HCPT可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减轻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卡铂超选择子宫动脉与外周静脉灌注化疗子宫颈癌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方法:选择经病理活组织证实为宫颈癌、且癌灶较大易于取材的患者13例,随机分为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A组)和外周静脉灌注化疗组(B组),以卡铂300mg/m2,一次性给药。在灌注后0min、10min、20min分别钳取宫颈癌组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标本内铂离子浓度。结果:(1)峰值及曲线形态:A组癌组织铂离子浓度的高峰值出现在化疗结束后即刻,且随时间的延长而快速下降,呈一下降曲线;B组峰值出现在化疗后10分钟,随时间的延长呈一弓背向上的下降曲线。前者的峰值是后者的2.7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灌注化疗结束后即刻,A组宫颈癌组织内铂离子浓度是B组的3.7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癌组织内铂离子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0min)是B组的2.10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无论癌组织内铂离子峰浓度还是AUC0~20min,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化疗组均较外周静脉组明显增高,为评价动脉化疗疗效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及临床药代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