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液参数对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为需要IUI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6年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IUI治疗的511对不孕症夫妇,共完成1090个周期。比较分析男女双方年龄、不孕年限、原发性或继发性不孕、处理前精子的活力、浓度、总数、前向精子运动总数(TMS)及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活动总数(PTMS)与IUI临床妊娠率间的关系。结果1090个IUI周期共获得130个妊娠周期,周期妊娠率为11.93%,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在妊娠组与非妊娠组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前精子的活力、浓度、总数、TMS、PTMS等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液常规各项参数与临床妊娠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IUI中女方年龄、不孕年限可影响IUI临床妊娠率;各项精液参数与IUI临床妊娠率无明显相关性,不能有效预测此类型患者IUI的临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男性因素与IUI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的329个IUI治疗周期的临床资料。按照IUI结局分为妊娠组、非妊娠组,比较各组患者在男方年龄、女方年龄、不孕病史、精子参数等方面的差异。分别按照男方年龄、女方年龄、不孕年限、精子参数等指标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妊娠率的差异。结果:妊娠组和非妊娠组的男女双方年龄、不孕年限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方年龄>35岁组临床妊娠率低于≤35岁组(P<0.05),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数<2×106条组临床妊娠率低于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数≥2×106条组(P<0.05),其余各组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输卵管通畅的情况下,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数≥2×106条男性不育者应尽可能采用IUI进行治疗,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数<2×106条或女方年龄偏大时可考虑IVF或ICSI。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因素、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和活动率、受精次数对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9-2010年收治的677对病人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类型及厚度,受精次数,将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7组,即A:(4~9)×106,B:( 10~12)×106,C:(13~15)×1 06,D:(16~20)×106,E:(21~25)×106,F:(26~30)×106,G:>30×106,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活动率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677个周期共获得88例生化妊娠,79例临床妊娠,平均生化妊娠率为13.15%,临床妊娠率为11.81%.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子宫内膜类型为三线征及内膜厚度大干8 mm是妊娠达到10%以上的必要条件.双次人工授精妊娠率(15.27%)明显高于单次(7.57%).各活动精子数量组妊娠率分别为0、14.37%、1 1.92%、15.09%、8.33%、20.34%、6.06%,A组临床妊娠率最低,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活动率和妊娠率最高,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三线征子宫内膜且厚度大于8 mm、(26~30)×106精子密度和84%以上的活动率是获得高妊娠率的先决条件;双次人工授精优于单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向运动精子总数、授精时机对人工授精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进行的204个夫精人工授精周期的资料,授精日取精后采用直接上游或非连续密度梯度法优化精子,按WHO标准计算优化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根据前向运动精子总数(×106)的不同分为2~5、5~10、>10组;根据人工授精时机分为排卵前组、排卵后组和排卵前后组,统计各组的临床妊娠率.结果 2~5、5~10、>10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6.1%、14.7%和21.0%;排卵前组、排卵后组、排卵前后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6.7%、15.4%和13.5%;不同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不同授精时机各进行1次人工授精的临床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液优化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达到一定的标准后,在排卵前后的不同时机进行授精对临床妊娠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otal progressive motile sperm count,TPMSC)、正常形态精子比率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97个周期IUI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处理前TPMSC分为<10×106组、10×106~组、30×106~组、≥50×106组。根据正常形态精子比率分为<2%组、2%~组、4%~组、≥10%组。比较各组间IUI临床妊娠率。结果:各组间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TPMSC<10×106、正常形态精子比率<2%时,IUI临床妊娠率明显下降。结论:精子质量是影响IUI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因素,当TPMSC<10×106、正常形态精子比率<2%时建议转行其他助孕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精子DNA损伤与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关系. 方法 收集36对夫妇共46个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的男性精液进行分析,每份精液经优化处理后用于IUI,根据妊娠结局将患者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两组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精子正常形态率及精子碎片化指数(DFI),分析精子DFI与IUI妊娠结局的关系. 结果 IUI妊娠组精子DFI为10.0%,比非妊娠组的20.2%低;妊娠组的精子浓度、精子活动率、精子正常形态率比非妊娠组高;精子DFI与精子浓度之间呈负相关,与精子活动率及精子正常形态率呈负相关.结论 精子DFI可能从精子浓度、活动力及形态等方面影响精子质量,是影响IUI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巫新春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2006,25(3):181-182
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是各种原因所致不孕症夫妇在控制性排卵(COH)中首选的治疗方法,因其是最经济和侵害性最小的辅助生殖技术(ART)。IUI涉及精液处理即通过精子洗涤使精子与精浆、碎片、死精子、异常精于、白细胞及其他细胞分离而获得前向运动精子的过程。研究目的是探明IUI的妊娠结局是否受两种因素的影响,①精液收集场所(医院、家)。②精液收集至精子洗涤(C-SW)时间、精子洗涤至IUI(SW-IUI)时间及精液收集至IUI(C—IUI)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子上游实验结果对少弱精症患者选择辅助生殖技术治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根据上游实验后精子浓度将202例行官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的少弱精症患者分为≤1×106/ml组,>1×106/ml~≤4×106/ml组,>4×106/ml组,比较3组的妊娠结局.结果:202个周期共获得26个妊娠周期,总妊娠率为1...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处理前精液的相关参数与夫精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不孕患者417个IUI周期处理前精液资料,将处理前的精液量分为3组、精液密度分为5组、a+b级活力分为4组,分别比较不同参数组与IUI妊娠率的关系。结果:200例患者417个IUI周期,共有50例临床妊娠,总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1.99%。417个IUI周期处理前精液的量、密度及a+b级活力对IUI妊娠率有影响,尤其是处理前精液的密度及a+b级活力对IUI妊娠率的预测有一定意义。结论:处理前精液参数对IUI妊娠率的预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在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妇产科接受IUI治疗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152例(共计治疗212个周期)为研究对象,根据促排卵方案不同分为3组,来曲唑组53例(共计治疗76分周期),克罗米酚组59例(共计治疗83个周期),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组(HMG组)40例(共计治疗53个周期),另选取52例计划妊娠自然周期监测排卵患者为自然周期组,对比4组患者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优势卵泡的大小及数目,观察4组患者在注射hCG日子宫内膜的厚度,并对比患者临床妊娠成功率、自然流产率、多胎率等.结果 4组患者hCG日优势卵泡的大小比较无显著差异(F=0.457,P>0.05),hCG日优势卵泡数目和子宫内膜厚度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9.311、13.576,均P<0.05),以HMG组最高.4组患者妊娠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2.912,P<0.05),HMG组妊娠率最高,自然周期组最低,4组自然流产率、多胎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1.426、0.916,均P>0.05).结论 促排卵周期的妊娠成功率高于自然周期,不会增加流产率,HMG在改善子宫内膜厚度上及促进卵泡发育上均优于来曲唑与克罗米酚. 相似文献
12.
13.
小静与老公结婚4年多了,一直没有怀过孕,检查后发现是男方出了问题。她老公患有弱精子症,A+B级精子(A级精子为快速直线前向运动精子,B级精子为缓慢前向运动精子,总称为前向运动精子)只有19%,精子密度和成活率都不高。治疗半年多,精液质量反复变化,时好时坏,一直也没有达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少、弱精子症pH值和精子形态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男性不育患者204例(少精症组108例、弱精症组96例)和健康检查对照组119例,在不同pH值范围内进行精子形态检测,并计算精子畸形率。结果①当pH值在正常范围时,健康对照组人数分布最多,少精症组和弱精症组患者在pH〈7.2时分布较多,在pH〉7.6时3组均分布较少;②少精症组和弱精症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精子畸形率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pH值正常或偏碱性时,精子畸形率明显降低,当pH〉7.6和7.2≤pH≤7.6时3组的精子畸形率均比pH〈7.2时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子形态异常有可能是影响少、弱精症患者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而pH值降低则可能是精子畸形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临床妊娠率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行促排卵IUI治疗的805个周期,对女方年龄、不孕年限、授精周期数、授精次数、促排卵方案、优势卵泡数目、是否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hin,HCG)诱导排卵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1年龄30组、31~36岁组、37~40组、40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7.84%、16.59%、7.7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孕年限3年组、3~5年组、5年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7.88%、14.44%、13.38%,随着不孕年限增加临床妊娠率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授精周期数为1、2、3、3次者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7.07%、15.56%、12.00%、10.34%,授精周期数增加临床妊娠率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周期中授精1次和2次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5.20%、16.06%(P0.05)。4氯米芬、来曲唑、氯米芬+尿促性素、来曲唑+尿促性素、尿促性素5种促排卵方案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2.15%、13.73%、21.74%、19.15%、1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优势卵泡为1个临床妊娠率为12.17%,低于2个组(19.08%)、3个组(20.88%),(P0.05)。6使用HCG诱导排卵组临床妊娠率为15.59%,略高于未使用HCG诱导排卵组(12.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促排卵IUI妊娠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和优势卵泡数目。结论患者年龄、授精周期数、优势卵泡数目是影响促排卵IUI临床妊娠率的主要因素。促排卵方案、授精次数、是否使用HCG诱导排卵等对促排卵IUI临床妊娠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对IUI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80个IUI周期分为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药物组;促排卵药物组又分为克罗米芬组(CC组)、尿促性腺激素组(HMG组)和克罗米芬+尿促性腺激素组(CC+HMG组),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结果 HMG组(16.07%)、CC+HMG组(16.81%)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7.51%)和CC组(7.89%)(P<0.01)。结论应用HMG和CC+HMG促排卵可提高IUI妊娠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精子存活实验对夫精人工授精(IUI)后临床妊娠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IUI治疗的不孕夫妇125对,根据妊娠与否分为妊娠组(26例)和非妊娠组(99例),对精子进行48小时培养,对比两组精子体外存活情况。结果两组精液优化处理前精子总数、精子形态和前向运动精子比例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精液优化处理24小时和48小时后,妊娠组前向运动精子比例明显高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精液培养24时和48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6.2%和93.9%,最佳cut off截断值分别为45.4%和31.8%。结论人工授精患者进行体外培养精子存活实验,是预测人工授精成功与否的一个可靠指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少、弱精子症患者精浆、精子和血清中锌及性激素水平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弱精子症和少弱精子症患者精浆、精子、血清中锌含量和血清性激素水平,分析锌含量和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与精子密度和精子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随机筛选190例弱精子症患者,85例少弱精子症患者以及32例精液质量正常的已生育男性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其精浆、精子和血清锌含量,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生殖激素(FSH、LH、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间精浆锌和血清锌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少弱精子症患者精子锌含量显著高于弱精子症患者和正常生育男性(P<0.01);弱精子症患者T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生育组而LH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生育组(P<0.05);少弱精子症患者T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生育组而FSH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生育组(P<0.05),并且其LH含量与正常生育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精子症、少弱精子症患者精浆锌与血清T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少弱精子症患者过高的精子锌含量可能与精子运动能力下降和精子膜功能障碍相关。但其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血清生殖激素(FSH、LH、T)的测定对于弱精子症、少弱精子症病因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妇幼保健》2020,(13)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时处理后的精液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TMS)对妊娠率的影响,进一步评估对于精液质量差的患者能否继续行IUI治疗。方法收集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中心2015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不孕症夫妻行IUI治疗共1 554个治疗周期,根据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成6组:A组PTMS5×10~6,B组5×10~6≤PTMS10×10~6,C组10×10~6≤PTMS20×10~6,D组20×10~6≤PTMS30×10~6,E组30×10~6≤PTMS40×10~6,F组PTMS≥40×10~6,以分析PTMS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总IUI周期临床妊娠率是14.93%; A组临床妊娠率为5.13%、B组临床妊娠率为14.08%、C组临床妊娠率为13.82%、D组临床妊娠率为15.18%、E组临床妊娠率为14.16%和F组临床妊娠率为20.60%,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女性年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液质量差的患者(即A+B组)行IUI治疗291个周期,其中共获得34例临床妊娠,周期妊娠率为11.68%。结论 PTMS是影响IUI妊娠率的主要因素;对于精液质量差的患者IUI处理后精子总数5×10~6其妊娠率明显下降,而5×10~6≤PTMS10×10~6与PTMS30×10~6的妊娠率相差不大。当5×10~6≤PTMS10×10~6时临床妊娠率随着PTMS的增多而提高,而当PTMS10×10~6时临床妊娠率相差不大。精液质量差的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继续进行IUI治疗或许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