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就我科对脑血管患者住院期间所制定及采取的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2008-01~2009-06我院共收治200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除按脑血管病常规护理外,实施全程健康教育,首先评估,再根据评估情况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采用了评估、教育、评价、激励、再教育的程序进行口头及书面教育,并加强出院时健康指导.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疾病恢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善合理的健康指导不仅改善护患关系,加快疾病的康复,而且使病人了解疾病发展规律,为长期的院外保健和康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有计划、有目的 的系统的健康教育过程,提高了病人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减少了并发症,不仅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也提高了整体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人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已经成为医院健康教育的主体。如何运用高质量的教育手段,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势在必行。随着社会的进步,患者知识层次的提高,对所患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的作用,注意事项等的了解需求较高。而一旦了解相关知识,则会调动患者家属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神经内科工作多年,积累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患者继发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36例病人确诊后至1月内精神量表测验;1年后随访对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为47.06%,其中早期占28.68%,晚期占18.38%.分类为:抑郁症(78.1%),人格障碍(14.06%),其他(7.84%).其发生率与病灶部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卒中类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卒中后精神障碍发生率高,主要为抑郁症,应早期抗抑郁治疗,促使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增强青少年癫癎患者的保健意识,培养患者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有效控制癫癎发作。同时,通过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使青少年患者能正确看待癫癎,减少致病的诱发因素,减少自卑心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2010—2013年我院收治23例青少年癫癎患者,根据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特点,结合患者和家属在癫癎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健康教育的需求,制定个性健康教育内容。对患者进行在院期间系统、动态、并有针对性的教育。于出院前,对患者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23例患者均好转出院,未发生舌咬伤、摔伤、撞伤、骨折、窒息等并发症或意外。结论实施对青少年癫癎患者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深入了解青少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疏导,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好地配合医生对癫癎进行预防和治疗,并重塑青少年患者对生活的渴望和信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高危人群应对方式对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法将100例社区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全面健康教育,均维持6个月,比较2组干预后SBP、FBG、血脂指标及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BP、FBG、TC、TC、LDL-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高危人群全面健康教育能明显降低其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有效预防或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疾病(CVD)患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残率、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现将2006-01~2007-12我院收治的56例CVD的临床护理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青年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时间的脑外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颅脑损伤患者在病情转归时表现有躁动,更重要的是患者在病情转危时也表现有躁动,而且这种躁动程度与病情发展呈正比;还有的患者在上述两种因素均不存在的情况下而有其它不适时,同样也表现出躁动现象。由此看来,密切观察躁动情况对病情有一个预见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脑血管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病种之一,在我国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发病的年龄也相应提前,青年脑血管病也不罕见。本文就我们神经内科两年来收治的青年脑血管病患者,结合青年人的心理特点,谈谈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脑血管疾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因长期输液,反复穿刺,输入甘露醇等高渗溶液刺激血管,致使静脉弹性变差,甚至管腔闭塞而影响治疗,增加病人的痛苦。因此,对脑血管疾病病人的静脉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至关重要。1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为控制该类病人的颅内压及脑水肿情况,常应用甘露醇等药物较为频繁,q6h或q8h,夜间需继续输液,此时可对甘露醇进行适当加温,因甘露醇温度越低,对血管及周围组织的损害越重,在35℃时损害最轻〔1〕。该类病人因电解质紊乱需常规补钾,而钾对血管壁刺激较大,因此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成人40~60滴/min,高龄及体弱者20滴/mi…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疾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因长期输液,反复穿刺,输入甘露醇等高渗溶液刺激血管,致使静脉弹性变差,甚至管腔闭塞而影响治疗,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因此,对脑血管疾病病人的静脉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MRI及MRA对脑血管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120例颅脑MRI和MRA资料,包括自旋回波T1WI、T2WI和3D TDF(MOTSA法)MRA及3D重建(包括MIP及Navigato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正常脑血管、动脉瘤、血管畸形及动脉硬化的MR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3DTOFMRA可显示较细的血管分支,原始图像对末梢血管显示更加清楚。较小动脉瘤常规MR显示困难,MRA的MIP像部分显示,所见动脉瘤均可借助原始图像上作出诊断;Navigator技术可进一步观察动脉瘤颈部开口和瘤腔内壁;对已行GDC栓塞治疗后的动脉瘤,MRA原始图像可提示治疗后瘤体是否完全闭塞或再通。小血管畸形尤其静脉畸形诊断较困难,C,d—DTPA增强后可显示。MRI可显示硬化血管腔狭窄、血管壁增厚或粥样斑块,MRA结合Navigator,可进一步发现血管壁的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腔狭窄程度。结论MRI和MRA相结合,尤其对MRA原始图像观察和Navigator技术的应用,对小动脉瘤、血管畸形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准确性均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常导致明显的运动、语言、吞咽功能及情感障碍,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幸存者75%以上留有严重后遗症[1]。让脑血管疾病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最大程度恢复自理能力是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2]。患者住院期间,由专业医生、护士、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A型行为的关系。方法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健康人各112例,作对照研究,并对该问卷中60个项目题逐项分析。结果病例组TH、CH及TH+CH计分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项目分析TH有二项,CH有六项,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A型行为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易患的行为模式,某些因子在该病的发生中可能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疾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因长期输液,反复穿刺,输入甘露醇等高渗溶液刺激血管,致使静脉弹性变差,甚至管腔闭塞而影响治疗,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因此,对脑血管疾病病人的静脉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18.
补体与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补体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脑组织自身可合成补体,脑组织损伤时脑内补体激活,导致一系列损伤。本文就脑内补体的来源、激活、损伤机制及其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抑的治疗作用,筛选了65例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病人,分为治疗组35例,在常规脑血管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心理疏导治疗;对照组30例,只采用脑血管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分别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评定。结果 心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状、SDS的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自身前后对照,亦明显好转(P〈0.05)。提示在脑血管病后出现抑郁症状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护士已经成为医院健康教育的主体。如何运用高质量的教育手段,提高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和自我管理能力势在必行。随着社会的进步,患儿家长知识层次的提高,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治疗的作用,注意事项等的了解需求较高。而一旦了解相关知识,则会调动患儿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人在康复科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