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以严重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肤损害伴潜在肿瘤为特征[1]。Anhalt等[2]于1990年首次报道了天疱疮合并肿瘤,并认为该病有其本身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副肿瘤性天疱疮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天疱疮,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Castleman病等有明确相关性[3]。  相似文献   

2.
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临床上比较少见[1]。它以严重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损棘层松解,苔藓样皮炎或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存在各种上皮蛋白的自身抗体,同时伴随潜在肿瘤为特征[1]。PNP的发生与肿瘤有关,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肺癌、Castleman病和胸腺瘤等[2]。对于良性可切除肿瘤的病例,如Castle-man病和胸腺瘤,早期诊断、早期手术切除是首选。2007年3月2日,我院手术室对1例副肿瘤天疱疮伴胸腺瘤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现将其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报告…  相似文献   

3.
<正>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又称副肿瘤自身免疫性多器官综合征(Paraneoplastic autoimmune multiorgan syndrome,PAMS)[1],是1990年由Anhalt[2]命名的一种上皮细胞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发病率不详,为天疱疮的罕见类型,文献报道截止2010年共450例[3]。儿童少见,成人较多(以45  相似文献   

4.
正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于1990年由Anhalt等~([1])正式提出,是一种与自身免疫相关的发生于皮肤黏膜的大疱性皮肤病,PNP多伴随潜在良性或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可见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损,主要好发于口腔、外阴黏膜等部位~([2-3])。我院肿瘤外科于2017年3月收治1例食管癌并发副肿瘤性天疱疮病人,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周围有较为密集的脓疱与糜烂面,为预防病人因皮损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我科护理人员针对性地对病人PICC管路进行强化维护,同时将中药涂抹应用于维护中,经过3周(24d)的维护,病人未发生继发性感染,且PICC穿刺  相似文献   

5.
国内24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国内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检索1999年1月~2008年3月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共检索到24例PNP,对其临床表现、医技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口腔黏膜损害为PNP最常见临床症状,Castleman病是我国PNP患者最常见伴发肿瘤,PNP易误诊为扁平苔癣、多形红斑、药疹及大疱性皮肤病,治疗以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或治疗原发病为主,并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PN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早期诊断、治疗原发肿瘤及预防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治疗PNP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1990年由Ahalt正式命名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以潜在的肿瘤和皮肤黏膜严重溃烂为特点,伴有呼吸等多系统损害。我国在1999年报告了首例患者。2007年10月我院收治1例副肿瘤天疱疮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者,现将其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又称副肿瘤性自身免疫性多器官综合征(Paraneoplastic autoimmune multiorgan syndrome,PAMS)~([1]),是一种伴发肿瘤的自身免疫大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严重的黏膜糜烂(特别是口腔黏膜的糜烂)和多行性皮肤损害,发病率不详,为天疱疮的罕见类型,文献报道截至2010年共450例~([2]),死亡率高达75%~90%~([3])。近3/4的副肿  相似文献   

8.
<正>天疱疮是一慢性、复发性、严重性的皮内棘刺松懈性大疱性皮肤病,是一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多个部位皮肤黏膜受损,全身症状严重,愈后较差,可因全身衰竭、继发感染或激素副作用等而致死[1]。我科2010年9月收治1例大疱性天疱疮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9.
正副肿瘤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一种获得性大疱性疾病,常伴随Castleman病、胸腺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发生~([1])。PNP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常与肿瘤相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PNP表现多样,可出现皮肤、黏膜溃烂,口腔、生殖器常见,亦可出现糜烂性眼结膜炎,故较易误诊为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由于个体临床特征差异性较大,诊断较为困难,常需要风湿免疫科、皮肤科、肿瘤科和耳鼻喉科等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10.
正副肿瘤性天疱疮(PN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由Anhalt于1990年正式确定,以严重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肤损害,同时伴随潜在肿瘤为特征~([1])。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比较少见,有文献报道误诊率为91.7%,如不及时诊治,病死率高。2015年5月,我们收治1例淋巴瘤移植术后并发PNP罕见重症病例,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后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天疱疮是一种由于表皮棘层细胞松解所致的慢性、复发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临床特点为在正常皮肤、黏膜上出现难以愈合的松弛性大疱。大疱性类天疱疮是类天疱疮的一种,是老年人发生的以表皮下水疱形成为特征的一种免疫性疾病[1]。我科成功救治1例糖尿病并发大疱性类天疱疮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副肿瘤性天疱疮(PNP)的超声及CT特征与临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完整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8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主要临床特征和超声、CT表现综合归纳为:多形性皮肤损害伴疼痛性黏膜糜烂溃疡,同时合并内脏软组织肿块。肿瘤部位:腹膜后6例,胸腔纵隔2例。病理类型:巨淋巴结增生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结论 超声及CT可以发现副肿瘤性天疱疮时皮肤黏膜损害出现之前的内脏肿瘤,且应首选腹部超声检查,其次是胸部CT。  相似文献   

13.
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口腔、外阴黏膜、眼结膜广泛糜烂伴有严重疼痛,全身皮疹多样性,同时伴有肿瘤存在,皮肤黏膜症状较为严重且患者痛苦大。我科近期收治一例胸腺瘤并发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由于该疾病在临床罕见,且该患者病情较重,诊治较为复杂,特将专科护理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人出院准备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人出院准备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人一般资料量表和出院准备度量表对我院皮肤科126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人进行调查。[结果]病人出院准备度条目得分为(6.82±1.19)分。出院准备度各维度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预期性支持、个人状态和适应能力。合并症种类、是否有口腔黏膜糜烂与溃疡为出院准备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在各维度的研究中,疾病严重程度指数、年龄是个人状态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文化程度、疾病严重程度指数、合并症种类是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疾病严重程度指数是预期性支持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病人出院准备度有待提高,医护人员应重视病人住院期间的出院准备度工作,针对具体情况,给予健康指导和护理措施,提高病人的出院准备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12例重症天疱疮病人干细胞移植前一般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对干细胞移植治疗天疱疮病人进行术前评估,发现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主要是病人皮肤黏膜改变及并发症和不良心态,术前对每例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处理,积极纠正各种影响因素。[结果]12例病人均以愉快的心情和最佳的身体状态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全面术前评估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减少了各种影响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因素,为移植成功提供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6.
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以黏膜损害为主的大疱性皮肤病,常伴发于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躯干、四肢、掌跖有红斑、水疱、血疱和多形性皮损。此类天疱疮临床不多见,现将我科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天疱疮病人皮肤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13例天疱疮病人皮肤破溃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结果]经治疗及护理,愈合9例,转阴3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加强天疱疮病人皮肤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8.
正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累及皮肤黏膜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是由于某种原因机体对表皮自身抗原的耐受性遭到破坏,导致机体产生了针对表皮连接结构(桥粒)自身抗原的抗体,抗原抗体结合导致免疫反应,产生棘层松解,角质形成细胞彼此分离,从而形成表皮内水疱[1]。寻常型天疱疮的基本皮损表现是在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基础上出现薄壁、松弛的水疱,容易破裂而形成糜烂面[2]。  相似文献   

19.
Castleman病(CD)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或血管淋巴结滤泡组织增生,是一种以原因不明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淋巴组织真实性疾病。1954年由Castleman首次报道,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不典型淋巴结增生症。副肿瘤性天疱疮(PNP)是1990年由Anhalt首先描述的一个特殊类型的天疱疮,它与肿瘤伴发,在临床上、病理上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20.
正大疱性类天疱疮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病[1]。常见于腹股沟、腋下、四肢屈侧及胸腹部,其特点为正常的皮肤黏膜或红斑上出现3 cm~5 cm的半球形大疱,疱壁紧张有韧性,不易破裂。若不及时治疗,皮损可逐渐增多波及全身,机体日益衰弱,并可因继发感染而导致死亡。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是大疱性类天疱疮(BP)最主要的治疗方法[2-3]。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有较大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高血糖、继发感染、胃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