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行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75例。首次置管130例,传统置管术后再次置管45例。记录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随访期间有无隧道感染、置管堵塞、置管移位、重新置管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175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患者。手术时间30~60分钟,平均45.6分钟;术后3~9天出院,平均4.5天。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0.4个月。使用肝素水于术后第2天开始冲洗置管,于术后4~9天后开始透析。4例患者进行腹膜透析治疗时流出淡血性液体,均于术后5~7天消失。患者术后疼痛评分(2.13±0.73)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4例,均经换药处理后痊愈出院。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4个月、6个月因隧道口感染行腹膜透析置管取出术,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导管移位、导管阻塞等情况,临床效果良好。结论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并发症少,疼痛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孔法腹腔镜下腹膜透析导管置管术临床应用效果,为腹膜透析患者寻找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置管方法。方法:2017年09月~2018年05月对21例尿毒症患者采用二孔法腹腔镜下腹膜透析导管置管。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导管移位、腹膜渗漏、腹膜炎、大网膜包裹等并发症。结果:21例患者置管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35.6min(30 min~45 min),术中无腹腔脏器损伤、明显出血。术后1 d内排气,肠功能恢复满意。早期置管的2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导管移位,调整导管置入位置后的19例均未发生导管移位,2例早期透析的患者发生腹膜渗漏,1周后透析的患者均未发生腹膜渗漏,1例患者腹腔黏连,经电凝分离后成功置管。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出血、脏器损伤、大网膜包裹及早期腹膜炎。结论:二孔法腹腔镜下腹膜透析导管置管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对腹腔黏连等进行分离操作,具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通过改进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方法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腹膜透析质量.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住院的145例终末期肾脏病行腹膜透析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74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漂管移位、网膜包裹、血块或纤维素阻塞、漏液、腹膜炎、隧道炎以及出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后1年内导管移位3例(4.22%),网膜包裹2例(2.81%);对照组1年内导管移位10例(13.51%),网膜包裹5例(6.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内两组患者总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22.53%(16/71),对照组为40.55%(30/74),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良后的腹膜透析置管术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进一步提高腹膜透析的质量,且手术操作简易、方便、安全,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运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137例患者,其中62例于腹腔镜下置管(腹腔镜组),75例行传统开腹腹膜透析置管术(开腹组)。主要终点是导管生存时间。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置管方法、并发症及转归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肾脏原发病、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手术时间[(36.3±14.9)min vs.(88.2±32.2)min,P<0.01]、术后住院时间[(4.8±2.6)d vs.(6.8±5.2)d,P<0.01]优于开腹组。开腹组11例(14.7%)发生导管失功,腹腔镜组发生2例(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主要与腹膜透析导管尖端移位(0 vs.8,P<0.01)有关。Kaplan-Meier曲线与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腹腔镜组具有较好的导管生存率(log-rank P=0.03),手术方式是导管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9,HR=0.22,95%CI:0.05-0.98)。结论: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康复快、导管功能障碍发生率低、导管生存率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Tenckhoff直管与卷曲管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133例成人慢性肾衰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所使用的腹透置管类型不同,将患者分为末端直管组(68例)和卷曲管组(65例)两组,统计其腹膜透析引流速度、并发症、生存时间、退出透析或死亡等结局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腹膜透析的隧道口感染率、腹膜透析液引流速度、生存时间等无差别(P>0.05).术后2周内导管移位共5例,其中卷曲管4例,直管1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液时疼痛,直管组7例,卷曲管组1例,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nckhoff直管与卷曲管均适用于CAPD患者,各有优缺点,建议个体化选择腹膜透析用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方式对腹膜透析患者早期导管技术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科采用腹膜透析置管方式改进后的手术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148例(A组).腹膜透析置管手术改良方式为:①耻骨联合正中点向上约为患者一横掌,正中线旁开1~2 cm为腹膜植入点;②过长网膜预先处理避免术后包裹,将腹膜切口水平2 cm以下部分予以结扎后切除;③引钢丝腹内段弯曲成135度弧形,从荷包口末端上翘沿前腹壁向下插入,至膀胱底部有阻力感后将导丝下压继续向前,待有落空感.荷包结扎后缝线末端提起再打结固定于内涤纶套外侧;④下至上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切勿在导管出处上方缝合前鞘,避免缝线张力引起导管末端翘起引起漂管;⑤用隧道针先向上直行约3~4cm再沿设计好隧道走形,模拟鹅颈管皮下段走形.另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我科ESRD患者采用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方式94例(B组)为对照组.观察腹膜透析置管成功术后1个月内:导管移位、导管阻塞、重新置管、腹透液渗漏等早期导管技术生存率及血性腹透液,腹膜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及尿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经置管方式改良后导管移位(漂管率)、导管阻塞、腹膜透析液渗漏较传统手术方式均有显著改善(P<0.05),使得由于手术技术原因引起的重新置管率显著降低(P<0.05);2组间血性透析液,腹膜炎,隧道炎,隧道外口感染等方面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方法可提高长期肾脏替代治疗患者早期导管技术生存率,减少早期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腹膜透析 (poritonealdialysisPD)因操作简便 ,无需特殊设备 ,适用于临床治疗急、慢性肾衰竭及中毒患者 ,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成为肾脏替代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PD病人数量的增加 ,相关并发症屡有报道 ,我院开展PD十余年来 ,治疗病人逾 30 0人 ,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1 透析导管漂移腹膜透析导管置管成功 ,建立起通畅的腹膜透析通路 ,是进行腹膜透析的首要条件。置管后早期导管相关并发症中 ,由导管移位而致腹膜透析液引流不畅的情况时有发生 ,约占我院置管术患者的 3%。导管移…  相似文献   

8.
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置管用导丝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腹膜透析置管术用涂层金属导丝在临床使用上的作用和意义,以利于腹膜透析的开展.方法 对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9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患者,根据其所使用的导丝类型不同,将病人分为普通导丝对照组(69例)和涂层导丝观察组(26例)两组,统计其腹膜炎发病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置管术后进行腹膜透析,两组患者发生腹膜炎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由卧位至立位经颈内静脉植入胸壁式输液港导管头端位置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接受颈内静脉植入胸壁港患者,均于术后拍摄卧位和立位X线胸片,测量由卧位至立位时导管头端移动距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观察导管头端移动距离的影响因素。结果由卧位至立位时导管头端呈向头侧移位倾向,平均移动距离(15.82±16.87)mm。导管头端移动距离与性别(P=0.039)及皮脂厚度(P=0.011)呈正相关,与留置导管长度(P=0.039)呈负相关。结论由卧位至立位时,经颈内静脉植入胸壁式输液港导管头端倾向于向头侧移位,移动距离与患者性别、皮脂厚度及留置导管长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 FTS)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肾脏内科2020年3月至2020年8月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23例, 随机分为理念指导组(即观察组)和传统处理组(即对照组), 比较两组术后实验室和临床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 其中对照组12例, 观察组11例。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缩短[(5±2.64)hvs (13.83± 4.36)h,P=0.01], 术后满意度评分升高[(8.55±0.50)分vs(7.08±0.93)分, P=0.01], 术后疼痛评分下降[(5.91±1.57)分vs(7.75±1.63)分, P<0.05]。结论在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中应用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以缩短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时间, 减少患者术后疼痛, 提高患者满意度,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潮式腹膜透析对腹膜透析新置管患者疼痛及引流不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自动化腹膜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潮式腹膜透析模式,对照组采用间歇性腹膜透析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透析效果、透析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及引流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透析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引流不畅、疼痛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潮式腹膜透析模式应用于腹膜透析新置管患者可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引流不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腹膜透析套管针穿刺置管术和传统开腹置管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膜透析置管手术并术后规律随访的125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接受套管针穿刺置管术的患者64例(A组),接受传统开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钳式腹膜透析导管腹壁内固定器(王氏钳)在腹膜透析导管置入中的应用。方法:96例患者均应用开放性手术方法进行腹膜透析导管置入。观察组48例应用腹膜透析导管置入加腹壁固定术,手术采用钳式腹膜透析导管腹壁内固定器对导管进行固定。对照组48例应用传统的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置入后导管不加固定),观察两组导管漂移例次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的例次。结果:观察组48例1.5年内无病例发生导管漂移,对照组48例中有8例病例共发生16例次导管漂移,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透析导管置入加腹壁固定术能很好地将腹膜透析导管固定在腹壁下。采用钳式腹膜透析导管腹壁内固定器对导管进行固定能有效避免透析导管发生漂移,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腹膜透析置管术中不同置管方法对置管成功率、导管通畅性及术后并发症、导管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例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并长期随访的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其中应用导丝置管108例,卵圆钳置管90例.统计术中的置管重复次数、导管首次通畅率,观察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率、腹壁渗液发生率、导管移位率以及导管生存率.结果 导丝置管重复次数为2.80±0.82次,卵圆钳置管重复次数为1.30 ±0.56次,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导管首次通畅率分别78.7%和91.1%.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率分别是7.41%和0,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壁渗液分别有2例和4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年内导管移位发生率分别为11.5%和4.3%,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年导管生存率分别为93.5%和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腹膜透析置管手术中采用卵圆钳置管能够更为准确将导管置入目标位置,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腹腔出血并发症,改善术后导管通畅性、降低术后导管移位以及提高导管生存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两种腹膜透析置管术的腹透管移位率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膜透析管是否移位是腹膜透析技术存活的关键,回顾我科1992年~2002年采用不同腹膜透析置管术透析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96例,现将其腹透管移位、大网膜包裹情况对比观察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应用潮式腹膜透析对腹膜透析新置管患者疼痛及引流不畅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自动化腹膜透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潮式腹膜透析模式,对照组采用间歇性腹膜透析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透析效果、透析过程中的疼痛程度及引流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透析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引流不畅、疼痛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潮式腹膜透析模式应用于腹膜透析新置管患者可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引流不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腹膜透析卷曲管与直接管在临床使用上的优缺点,以利于腹膜透析的开展.方法:对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124例成人慢性肾衰竭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所使用的腹透管类型不同,将病人分为直管组 (46例)和卷曲管组(78例)两组,统计其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结果:行腹膜透析插管术后,发生漂管移位的共11例 (8.87%),其中直管8例(17.39%),卷曲管3例(3.8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拔管重置的4例(3.23%),均为直管;病人出现腹痛的共9例(7.26%),直管7例(15.22%),卷曲管2例(2.56%),两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卷曲管组漂管、拔管率及并发疼痛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直管组.而在渗漏、出水不畅、血性透出液等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通过两孔法腹腔镜置管术行腹膜透析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为100例患者行腹膜透析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n=56,两孔法腹腔镜置管术)与开腹组(n=44,传统开腹置管)。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生化指标(血肌酐、血尿素氮、钙、磷)及生活质量变化,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血肌酐、血尿素氮、钙、磷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躯体功能、物质生活、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等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上述评分均高于开腹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5.36%vs.18.18%,P<0.05)。结论:通过两孔法腹腔镜置管术行腹膜透析具有微创的特点,可快速缓解疼痛,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腹透管曲折移位胃镜刷弹性回位成功一例赵家元,林秀媛,胡佳林男性36岁。腹膜透析置管术后4小时出液和进水障碍。腹部透视提示Tenckoff管“√”形成角移位。采用胃镜刷弹性导引钢丝复位成功。体会:腹透管“√”形成角移位多发生在半卧位大角度调转体位时突然...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技术在腹膜透析感染后再置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报道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后因反复感染致腹透管拔除且不耐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在腹腔镜引导下行腹膜透析再置管术获成功的经验。手术时间90、100min,均顺利进行腹膜透析,术后2周内出院。随访6、10个月,未发现导管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