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611株烧伤感染创面分泌物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染仍为大面积深度烧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外烧伤资料报告,烧伤面积超过30%的死亡病例中,约70%死于感染[1],国内资料也相似[2]。抗生素作为治疗烧伤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上的应用极为广泛,但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对细菌耐药性监测,随时掌握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变化,对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治疗烧伤病人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对5年来我院烧伤科病人感染的创面分泌物分离的1611株常见细菌的分布及对14种抗生素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1611株细菌来源于我院烧伤科住院患者创面分…  相似文献   

2.
烧伤中心1077株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材料与方法1·1细菌来源瑞金医院烧伤中心2001年1月1日~2004年7月31日从烧伤创面分离获得试验菌株1077株,经瑞金医院微生物科以生物梅里埃法(Biomereenx)鉴定。1·2敏感试验按照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纸片选择临床常用的抗生素阿米卡星(AMK)、氨苄西林/舒巴坦(SAM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94例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281例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281例标本细菌培养阳性195例(69.4%),阴性86例(30.6%),分离出病原菌207株,其中G^-菌以鲍曼不动杆菌最多(48株),G^+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29株),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最多(12株)。结论:本院烧伤患者烧伤创面的菌种构成已发生改变,条件致病菌已成为主要病原菌,可能与近年来抗生素的频繁使用有关,应重视细菌培养以及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烧伤患者感染菌谱的调查及护理启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了解烧伤患细菌感染菌种和细菌药物敏感及细菌耐药状况,以便指导烧伤病房感染控制工作。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烧伤面积在20%以上的住院患进行菌谱调查。结果 调查512例,检出143例次细菌培养阳性病例,细菌共16种,排列在前3位的细菌是,铜绿假单胞杆菌8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表皮葡萄球菌15例,对常规抗生素耐药严重,敏感药物较少。结论 对烧伤患的感染控制不能仅依赖于抗生素的应用,烧伤病房的合理管理及预防感染护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细菌感染。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及烧伤创面外用药物的变化,烧伤病房的病原菌在构成和药物敏感性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仅对本院2008年烧伤科分离排名前9位的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作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制订合理、科学的抗菌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烧伤创面感染是烧伤败血症细菌的重要来源之一。了解创面细菌及药物敏感性列预防和治疗烧伤败血症有密切关系。本文总结了我室89、90年创面培养菌1115株及其药物敏感性,并与86、87年组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科从1999~2001年对180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阳性为126例,占送检标本的70%。  相似文献   

8.
肺癌患者由于抗癌药物的大量使用,大多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根据文献报道,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近年来不断上升.现将本院2001~2005年住院的肺癌患者肺部真菌感染78株药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临床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9.
10.
烧伤患者感染问题是临床治疗过程中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烧伤感染的85.85%是医院感染。而静脉导管感染一直属较严重的院内感染,特别是对于重度烧伤患者更易发生。笔者对我院烧伤科1997年1月至今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菌进行调查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烧伤创面感染531例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烧伤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方法对我院烧伤科2005年1月~2008年12月531例烧伤感染创面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测定细菌耐药谱。结果本组自烧伤创面共分离出细菌562株(31例分离出2种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58株(45.91%),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革兰阴性菌293株(52.14%),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真菌11株,占1.9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主要对青霉素、利福平、克林霉素及氨苄西林等耐药,革兰阴性菌主要对青霉素、头孢唑林钠、氨苄两林、磷霉素等耐药。结论烧伤感染创面分离细菌耐药严重,应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烧伤病房革兰阴性多重耐药菌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并探讨多重耐药菌的防控策略。方法应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临沂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送检标本分离的菌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统计分析革兰阴性多重耐药菌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共检出130株革兰阴性多重耐药菌,创面分泌物为其主要标本来源,占81.54%,其次为痰液,占12.30%。菌株分布以鲍曼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38.46%(50/130)、29.23%(38/13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分离率为89.47%(34/38)、87.50%(14/16)。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鲍曼不动杆菌(CR-AB)对除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之外的所有测试抗菌药物均呈现高度耐药,耐药率在90%~100%之间;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替加环素耐药率均小于20%,而对氨基糖苷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仅对丁胺卡那霉素有较高敏感性。结论革兰阴性多重耐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耐药性,应及时制定防控策略,缓解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0年~2003年临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感染以60 y以上患者为主,达到69.1%,病原菌前五位分别是真菌(27.5%)、葡萄球菌属(19.6%)、假单胞菌属(15.9%)、克雷伯菌属(6.8%)、不动杆菌属(5.4%),真菌感染由2000年的15.2%上升到2003年的32.5%。结论在对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中,临床应加强对真菌、非发酵菌等机会致病菌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革兰阴性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ICU病人的各种标本进行细菌的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从507份标本中分离出317株革兰阴性杆菌(G-B),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83.5%(265/317),其中绿脓假单胞菌37.9%(120/317),大肠埃希菌17.0%(54/317),肠杆菌13.2%(42/317),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均11.0%(35/317),克雷伯菌9.8%(31/317);亚胺培南、美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匹肟及阿米卡星对G-B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敏感率分别为50.8%~100.0%、44.0%~100.0%、21.4%~75.9%、17.1%~80.6%和25.7%~96.7%;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发生率分别为44.4%、45.2%。结论:ICU应加强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方法 分别对我院新生儿室 1 999- 0 1~ 1 999- 1 2入院的 472例新生和2 0 0 0~ 2 0 0 1 - 0 2入院的 446例新生儿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并在调查过程中逐渐给予恰当的监控措施。结果  1 999年住院的 472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 41例 ,感染率 9% ;2 0 0 0~ 2 0 0 1 - 0 2入院的 446例新生儿中 ,发生医院感染 2 4例 ,感染率 5.4% ,感染部位多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肤粘膜。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链珠菌。结论 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严格消毒隔离管理 ,是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尿路感染的细菌分布与耐药性。方法:对我院2006年1~12月尿路感染分离129株病原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检出革兰阴性菌54.3%,革兰阳性菌20.9%,真菌24.8%。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热带念珠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结论:泌尿系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比率较大,提示抗生素滥用严重,医院感染也比较严重,应加强尿路感染细菌的耐药性检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胆总管结石伴感染胆汁细菌培养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外科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与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胆总管结石患者,术中抽取的胆汁标本送细菌培养阳性的133例160株需氧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160株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G^-)112株(70.0%),革兰氏阳性细菌(G^+)48株(30.0%)。排列前五位的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3.8%)、粪肠球菌(14.4%)、肺炎克雷伯菌属(10.6%)、链球菌属(8.8%)和铜绿假单孢菌(5.6%)。对胆道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氨基糖甙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结论胆道感染病原菌的种类与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地区和个体差异,根据当地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控制胆道外科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Tobramycin-resistant burn wound isolate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Enterobacter cloacae, together with Escherichia coli K-12 transconjugants from these two strains, were examined for plasmid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All the resistant strains contained a common, high-molecular-weight, 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 plasmid that was absent in the tobramycin-susceptible E. coli recipient strain. The common plasmid residing in E. cloacae was designated pIE098, and that residing in K. pneumoniae was designated pIE099. Both plasmid species were found to have a molecular mass of approximately 60 x 10(6) daltons and a guanine-plus-cytosine content of 50 mol%. The DNA that was extracted from all of the tobramycin-resistant strains tested was able to hybridize to 86 to 100% with pIE098 and pIE099 [(3)H]DNA generated by EcoRI to produce fragments of a size similar to those generated by BamHI.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usefulness of simple screening methods for antibiotic resistance plasmids in a hospital epidemiological situ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发酵菌肺部感染菌株分布及药敏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108例,取所有患者新鲜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分析非发酵菌菌株分布及药敏性。结果:108例肺部感染患者62例为非发酵菌感染,占57.41%。62例非发酵菌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80株病原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占比最高,为38.75%;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占16.25%;产碱假单胞菌占7.5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15.00%;鲍曼不动杆菌占17.50%;其他占5.0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卡米星抗菌药物敏感性最高,为87.10%;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菌药物敏感性最高,为84.62%;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抗菌药物敏感性最高,为85.71%;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抗菌药物敏感性最高,为83.33%。结论:非发酵菌肺部感染菌株主要类型为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它们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烧伤休克缺氧性损害对烧伤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烧伤休克的严重程度将71例烧伤休克病例分为轻度休克43例、中度休克11例和重度休克17例。并在伤后8h做创面细菌培养以及在回吸收期做血液细菌培养,观察烧伤休克对脏器的损害和对局部烧伤的影响。结果在71例烧伤休克病例中,轻、中、重度休克发生MODS分别为10例、7例和15例;死亡分别为4例、6例和13例;创面细菌培养阳性分别为39例,11例和17例;血液细菌培养阳性分别为13例、6例和13例。结论烧伤及烧伤休克释放的促炎因子参与并介导MODS,使宿主出现获得性免疫缺陷,增加对感染的易感性;同时,烧伤休克缺氧性损害,还可使浅度局部烧伤转变为深度。严重烧伤后MODS、全身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与休克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