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中短时、反犁的血流阻断-再灌注是具有抗急性缺血预适应现象及缺血相关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连续观察138例住院接受PTCA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经性心脏病患者患者术前扩术中的心电图、心率和血压等指标变化。结果:(1)33例(23.9%)患者术中出现室性早搏(VE)38例次,其中30例于首次球囊扩张时了VE,9例记录到 VE二联中或对VE;8例于再次球囊扩张时出  相似文献   

2.
20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经验以求改善PTCA技术,提高临床PTCA的成功率。方法:PTCA按Gruntzig方法进行。结果:对20例严重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进行PT-CA,共计30支39处血管病变中的26支35处病变进行了有效扩张,平均扩张次数3.5±2.6次/处,扩张时间65±21秒/次,扩张压力每次7.5±2.3atm。平均狭窄程度由87%减轻至15%,狭窄完全消失的病变有28处。1例术中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经植入支架后恢复正常,未发生其它严重并发症。总成功率100%。术后心绞痛、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消失或减轻。结论:PTCA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和较安全等优点;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是处理PTCA所致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对于有指征的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也宜积极采取PTCA的治疗,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方法 22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管狭窄70%-100%,其中完全闭塞2例。共扩张27支血管的30处病变,术后定期随访包括症状、生活能力、动态心电图等。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95.5%,1例导丝无法通过完全闭塞病变。随访平均15个月(6-24个月),临床有效率95%,1例复发心绞痛,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术成功率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术后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85,自引:7,他引:78  
167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中,术后低血压的原因,结果35例患者(36次)在术中或术后出现低血压(21.6%),其中低血容量性占19例(52.8%),再灌注,血管痉挛或硝酸甘油类药物引起的低血压13例(36.1%);由于拔管引起迷走神经反射而致的神经源性低血压4例(11.1%),低血压出现的时间以术中及术后4h内为最多,根据观察结果,提出减少低血压的护理要点:术中监测与患者返回CCU的最初4h最观察再灌注损伤的最重要阶段;PTCA术后患者护理中应特别重视术后输液速度及量,对于术后需静脉肝素维持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防止失血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加支架置入术是近年来开展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新技术,它能较快的增加冠脉循环血量,缓解心绞痛,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等优点。我科已完成17例手术,均获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康复指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淑萍 《护理学报》2003,10(3):46-47
笔报道对126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冠心病患实施康复指导方案,采用设置健康保健卡、个别指导、开设学习班等方法,通过心理指导、用药指导及生活指导等综合指导,使患及其家属充分认识到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康复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造影结果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成功率及半年随访结果。方法 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青年人(≤40岁)AMI患者33例,年龄25-40岁,其中12例术前曾接受早期(≤3h)静脉溶栓治疗,全部患者均在发病8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梗塞相关动脉(IRA),对TMI(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1级(溶栓失败)或虽达到TIMI2级但残余狭窄重、仍表现胸痛的23例患者,立即给予直接或补救性PTCA治疗。随访6个月中若有心绞痛复发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IRA有无再狭窄。结果 33例患者中IRA38支,单支病变26例(78.8%)、双支病变6例(21.2%),其中2例单支病变患者IRA基本正常。TIMI血流0-1级或2级但残余狭窄重、仍有胸痛者23例,IRA2丢、急性PTCA使24支获得完全再通,TIMI血流达3级,成功率96.0%,住院期间无死亡发生。22例成功的PTCA患者6个月随访中无心脏事件发生,2例发生再狭窄(9.1%),11例未接受或未成功的PTCA患者中3例再梗死(27.2%)。结论 青年人AMI单支病变多见,急诊PTCA治疗成功率高,再狭窄率低,近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我院1992年7月至1994年11月间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13例冠心病,对18支血管18处病变进行扩张,狭窄度由78±11%降至17±11%;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斑块旋磨治疗6例冠心病,对13支血管17处斑块进行旋磨,狭窄度由86±9%降至14±6%。PTCA和PTCRA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84例132支血管行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常规冠状动脉腔内心电图(IC—ECG)及体表心电图(S-ECG)进行术中监测。在气囊扩张时,S-ECG监测心肌缺血的阳性率为41.7%IC-ECG77.3%,缺血性ST段抬高幅度IC-ECG明显高于S-ECG(P<0.0000001)。缺血性心电图变化与首次PTCA扩张有密切关系。在(左)前降支动脉(LAD),左回旋支动脉(LCX)及右冠状动脉(RCA)行PTCA时,IC-ECG监测心肌缺血敏感性亦高于S-ECG监测,LAD p=0.000000,Lcxp<0.0002,RCA p<0.02。缺血发生时间,IC-ECG早于S-ECG。在PTCA时,IC-ECG及S-ECG结合对判断心肌缺血程度及判断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S-ECG监测LAD及LCX敏感导联为V_2,其次为V_3;监测RCA的最好导联为Ⅱ导,其次为aVF导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对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病人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分析84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者PTCA术前、术后一天内所记录的心电图,测算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病例分为三组:心绞痛PTCA成功组、心肌梗塞PTCA成功组、心肌梗塞PTCA失败组。分别对三组QTd、QTcd作术前、术后比较。结果:前二组术后QTd、QTcd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失败组术前、术后QTd及QTc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成功的PTCA能显著减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患者的QTd,提示可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心肌缺血患者的死亡率,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术后心肌梗塞患者QTd减少可能反映了顿抑或冬眠心肌的“苏醒“,并表明梗塞区内尚有存活心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的心电图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9例PTCA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至3小时内,每半小时测1次18导联心电图。结果:①4例下壁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后,其合并的胸前导联ST段压低于术后2小时内均回到等电位线,提示这种胸前导联的ST段压低是梗死范围广泛的标志,而非既往认为的“对应性”改变;②成功的急诊PTCA术后1小时有6例患者出现终末T波倒置,且其残留血管狭窄明显小于未出现终末T波倒置者(P<0.05);③7例患者术后未出现q波,其中3例术后3小时原R波幅值增高0.10mV~0.20mV。结论:成功的急诊PTCA后可出现与IRA再通相关的特征性心电图变化,下壁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更广泛的心肌缺血;早期终末T波倒置和R波波幅回升均提示成功的血管再通和存活心肌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循证护理方案指导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112例择期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传统组(n=54)和循证组(n=58)。传统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案,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循证组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提高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舒适度,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顽固性心绞痛(RUAP)患者的择期与立即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7例RUAP患者,11例内科药物稳定症状后PTCA,16例立即PTCA,观察术后即刻、6个月内症状复发情况和心电图改变。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即刻症状缓解率96.3%,病情稳定后择期PTCA的6个月内症状复发率(18.2%),明显低于立刻PTCA者的复发率(37.5%)。结论:对RUAP患者行PTCA疗效肯定,但应昼在内科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再PTCA,对不能控制症状者应立即行PTC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冠状动脉内溶栓(ICT)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8月~1996年12月AMI胸痛后45分钟~6小时〔平均(3.4±1.6)小时〕入院患者52例临床资料,其中1995年8月前24例行国产尿激酶ICT,1995年8月后28例行直接PTCA,以AMI溶栓试验(TIMI)3级血流为血管再通标准。结果:ICT与直接PTCA2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41.7%和89.3%(P<0.001),再通血管残留狭窄平均为90.4%±6.7%和14.5%±10.3%(P<0.001),血管再通距胸痛发病时间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再通存活患者梗塞后早期(起病后30日内)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30.0%(3/10)和4.3%(1/23),P<0.05。结论:在条件和设备允许的医院,可优先考虑直接PTCA治疗AMI,以获彻底可靠的血管再通,ICT可作为PTCA失败后的补充措施。  相似文献   

15.
康复运动疗法对冠脉成形术后侧枝循环及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康复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冠脉成形术 (PTCA)后侧枝循环和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选择 43例接受PTCA术患者 ,其中 2 5例 (A组 )进行三阶段康复运动治疗 ,1 8例 (B组 )在此基础上同时采用体外反搏康复治疗。 3个月后均采用了Bruce方案亚极量分级运动试验进行康复评定。同时行冠脉造影术判定侧枝循环和再狭窄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进展均较快 ,其中第三阶段RPP和RPE值B组明显低于A组 (P <0 0 5) ;运动试验评定中 ,A、B两组均达较高康复水平 ;METs、RPP、RPE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A、B两组狭窄发生率分别为 1 2 %和 5 5 %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33 3 % (P <0 0 5和P <0 0 1 ) ,B组侧枝循环记分均高于对照组 ,而A、B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PTCA术后有效的康复运动疗法可降低了再狭窄发生率 ,改善了冠脉侧枝循环 ,从而提高了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陈风 《临床荟萃》2004,19(1):2-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45例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的47支闭塞病变经介入治疗后37支开通,病变治疗成功率78.7%.病例治疗成功率80%(36/45)。血管闭塞时间1个月内的病变治疗成功率为96%,1~3个月的成功率为70%,大于3个月的成功率为50%。A型解剖性病变的成功率为80.9%,B型解剖性病变的成功率为64.3%,功能性闭塞病变成功率为91.7%。结论 冠状动脉闭塞的时间和病变局部形态特征是影响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立成  王伟民  师淑敏  沙亚美  刘键  吴淳 《临床荟萃》2004,19(19):1093-1096
目的 探讨在稳定型心绞痛 (SA)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三组病例C反应蛋白(C reactiveprotein ,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CRP变化与手术参数的相关性。探讨CRP在住院期间预测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joradversecardiacevent,MACE)的价值。方法 测定入选患者 (n =97)CRP水平 ,观察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CHD)病例中高CRP水平组 (n =2 5 )及低CRP水平组 (n =35 )围手术期及住院期间MACE。结果 UA组 (n=37)CRP水平高于SA(n=2 7)和冠状动脉造影组 (n =33) [(2 3.4± 2 .3)mg/Lvs(6 .1± 8.3)mg/L ,P <0 .0 1;(2 3.4± 2 .3)mg/Lvs(4 .6± 3.7)mg/L ,P <0 .0 0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PCI)组 (n =39)手术后CRP水平明显增高 (P <0 .0 0 1)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球囊成型术 (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总时间 >10秒与PTCA总时间≤ 10秒CRP手术前后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8.2±17.6 )mg/L vs(17.2± 7.1)mg/L ,P <0 .0 5 ],支架最大扩张压力 ,支架扩张总时间 ,支架长度两组间CRP手术前后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CRP组 (CRP >15mg/L)CHD围手术期及住院期间反复发作心绞痛高于低CRP组(CRP <15mg/L) (P <0 .0 5 )。结论 血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 (CRP)在经皮冠脉内球囊成型术 (PTCA)前后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PTCA术患者 14 5例及同期行冠脉造影患者 2 5 2例 ,分析其术前术后CRP的变化。结果 PTCA术后的患者CRP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1)。而冠脉造影组术前术后CRP则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PT CA术后的患者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可能与PTCA治疗后局部血管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19.
彭雪莲 《护理学报》2002,9(2):25-26
经皮肾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是目前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笔总结了13例患的肾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的护理,介绍了其操作方法,术前与患及家属沟通交流;术中严密观察血压,重视患的主诉;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肾功能,及时发现出血倾向,合理使用肝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保证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