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下切牙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的特点,为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提供参考.方法 对126例年龄11~18岁正畸治疗前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牙模型进行测量,分析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牙量和缺失情况.结果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10.32%下切牙缺失,下颌中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21 mm,下颌侧切牙牙冠近远中宽度平均为5.76 mm,与文献正常值比较显示下切牙偏小,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下切牙牙冠的近远中径较正常人小,且多发下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比较安氏Ⅱ1与安氏Ⅱ2错上下颌牙冠宽度和Bolton指数,探讨两类错在牙特征上的差异。方法:以安氏Ⅱ1错54例,安氏Ⅱ2错35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模型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比较两类错的牙冠宽度、Bolton指数的大小以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分布率。结果:①两类错患者的Bolton指数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②两类错间男性患者的牙冠宽度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而女性患者安氏Ⅱ1错其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磨牙,下颌中切牙、尖牙的牙冠宽度显著大于安氏Ⅱ2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类错间Bolton指数比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率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女性患者牙冠宽度间的显著差异为两类错在牙特征上较为明显的差异之一,在治疗时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1类及安氏Ⅱ2类错与正常模型比较,分析上下颌牙冠宽度、Bolton指数差异,为安氏Ⅱ类错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常,安氏Ⅱ1及安氏Ⅱ2错各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①安氏Ⅱ1错的上下颌侧切牙及第二前磨牙的牙冠宽度比正常大,并有显著性差异。②Bolton指数前牙比及全牙比:正常>安氏Ⅱ2错>安氏Ⅱ1错。③正常上下颌前牙牙量的直线回归方程:Y=X 10.45;全牙列的直线回归方程:Y=1.13X-2.57。结论:上下颌牙量不调是造成安氏Ⅱ类错深覆盖、深覆的因素之一;前牙量及全牙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徐春华  胡小坤  陈文静 《口腔医学》2011,(10):586-587,591
目的研究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矫治作用。方法选择27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应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通过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后磨牙调整为中性关系或轻度近中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上下颌关系及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疗效显著,能促进下颌生长,改善下颌后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非拔牙矫治的效果。方法从烟台市口腔医院2005—2007年就诊的正畸患者中选取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9例,采用唇倾上前牙、扩大牙弓、上颌平导或斜导的方法,促进下颌前移,并通过Ⅱ类牵引使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头影测量指标:矫治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变化差异无统计意义,下颌骨矢状方向由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SNB)平均增加2.3°,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3.1°,上、下切牙唇倾度增加显著。模型测量指标:矫治前后覆明显减小,上、下颌尖牙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下颌磨牙增加相对较小,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磨牙关系均由Ⅱ类变为Ⅰ类。结论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可以通过唇倾上前牙、扩大牙弓、上颌平导或斜导的方法,促进下颌前移,并通过Ⅱ类牵引使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Ⅰ类。  相似文献   

6.
田存美 《口腔医学》2010,30(8):495-496
目的 观察下唇挡对替牙晚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替牙晚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26例,下颌唇挡治疗并采用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唇挡治疗后SNB角增加1.14°,下颌骨长度增加4.37 mm,前牙覆盖减小3.4 mm。结论 唇挡对儿童生长发育期安氏2类1分类错有明显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7.
《口腔医学》2015,(9):760-766
目的通过对错畸形患者的尖牙、前磨牙与其他牙(组)牙冠宽度的相关性分析,为错畸形人群的尖牙、前磨牙的牙冠宽度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江苏籍错畸形患者模型382副,按照安氏Ⅰ、Ⅱ1、Ⅱ2、Ⅲ类分组,测量牙冠宽度,进行尖牙、前磨牙与其他牙(组)的相关性分析,并建立预测方程。结果建立错畸形人群的尖牙、前磨牙牙冠宽度之和的预测方程:男性U3U4U5=0.270X+3.504(r2=0.5821),L3L4L5=0.272X+2.390(r2=0.5977);女性U3U4U5=0.221X+6.884(r2=0.4951),L3L4L5=0.230X+5.173(r2=0.5000)。X为上、下颌中切上、下颌第一磨牙牙冠宽度之和。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回归预测方程要优于Moyers预测法,回归预测方程不因错畸形安氏分类的不同而有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Bolton指数,并探讨其上下牙量关系对其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以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0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前牙宽度比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lton指数不调的基本分布情况为:指数正常组>指数过小组>指数过大组.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呈现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Ⅱ类错(牙合)中有约50%病例Bolton指数在正常值范围之外,存在上下牙量不协调.  相似文献   

9.
《口腔医学》2014,(2):95-101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临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例安氏Ⅱ类2分类病例,男4例,女8例,年龄1838岁,平均21.0岁。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牵引上牙列整体向后移动,压低上前牙,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牙齿、颌骨及软组织变化。结果上颌中切牙矢状向牙冠基本保持不动,牙根平均远中移动3.63 mm,平均倾斜比率为6050%,牙冠压低4.60 mm。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冠平均远中移动3.25 mm,牙根远中移动3.65 mm,平均倾斜比率为112.3%,牙冠压低2.90 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平均远中移动3.11 mm,牙根远中移动3.21 mm,平均倾斜比率为103.2%,牙冠压低1.17 mm。上颌第二磨牙牙冠平均远中移动3.22 mm,牙根平均远中移动3.15 mm,平均倾斜比率为97.8%,压低0.69 mm。结论运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可以有效地使上颌牙列整体后移、压低上前牙并改建上颌前牙区齿槽骨形态,是非拔牙矫正安氏Ⅱ类内倾型深覆牙合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正常牙合与安氏Ⅱ1类错牙合模型上下颌临床牙冠中心高度,为安氏Ⅱ1类错牙合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正常牙合,安氏Ⅱ1类错牙合模型各50例,用数显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各组模型的临床牙冠高度并计算出临床牙冠中心高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上下颌临床牙冠高度及临床牙冠中心高度均较正常牙合组小,大部分测量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中应注意托槽定位,以期获得更完美的咬合状态。  相似文献   

11.
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安氏错(牙合)患者上下颌Bolton不调量的大小及发生率.方法 选择439例安氏错(牙合)患者的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6个前牙(左右恒尖牙之间)及12个恒牙(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的牙冠近远中宽度总和,根据Bolton指数正常值获取上颌Bolton不调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439例安氏Ⅰ、Ⅱ、Ⅲ类错(牙合)患者中,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量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5 mm的错(牙合)患者占该类患者的百分比分别为14.02%、9.49%、19.32%或19.63%、15.33%、20.45%.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前牙Bolton不调量以上前牙牙量减少、下前牙牙量增多为常见;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患者,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者上颌和下颌牙量偏多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错(牙合)患者Bolton不调不是引起错(牙合)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安氏Ⅰ、Ⅱ、Ⅲ类错患者Bolton不调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安氏错患者上下颌Bolton不调量的大小及发生率。方法 选择 4 39例安氏错患者的模型 ,分别测量上下颌 6个前牙 (左右恒尖牙之间 )及 1 2个恒牙 (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 )的牙冠近远中宽度总和 ,根据Bolton指数正常值获取上颌Bolton不调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439例安氏Ⅰ、Ⅱ、Ⅲ类错患者中 ,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量绝对值大于或等于 1 5mm的错患者占该类患者的百分比分别为 14.02 %、9.49%、19.32 %或19.63%、15.33%、20.45 %。安氏Ⅰ类错患者前牙Bolton不调量以上前牙牙量减少、下前牙牙量增多为常见 ;安氏Ⅱ类、Ⅲ类错患者 ,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者上颌和下颌牙量偏多偏少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错患者Bolton不调不是引起错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唇挡作用于下颌牙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及牙(牙合)模型,分析唇挡对下颌牙列及骨骼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戴用唇挡时间1年,唇挡的位置位于距下前牙2mm,牙冠中点到牙龈缘4mm处,唇挡的远中插入下颌第一磨牙颊面管的圆管中,治疗开始之前以及1年后各拍头颅侧位片、下颌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由于前牙唇倾以及(牙合)向的抬高,使下颌牙弓长度明显增加,双侧尖牙、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以及第一恒磨牙之间的宽度明显增加.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伴有下前牙轻度拥挤的患者,在第一阶段非常适合使用下颌唇挡,不但可以加大牙弓的宽度,而且可以整平Spee's曲线以及打开咬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唇挡作用于下颌牙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及牙(牙合)模型,分析唇挡对下颌牙列及骨骼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戴用唇挡时间1年,唇挡的位置位于距下前牙2mm,牙冠中点到牙龈缘4mm处,唇挡的远中插入下颌第一磨牙颊面管的圆管中,治疗开始之前以及1年后各拍头颅侧位片、下颌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由于前牙唇倾以及(牙合)向的抬高,使下颌牙弓长度明显增加,双侧尖牙、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以及第一恒磨牙之间的宽度明显增加.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伴有下前牙轻度拥挤的患者,在第一阶段非常适合使用下颌唇挡,不但可以加大牙弓的宽度,而且可以整平Spee's曲线以及打开咬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唇挡作用于下颌牙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及牙牙合模型 ,分析唇挡对下颌牙列及骨骼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5例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 ,戴用唇挡时间 1年 ,唇挡的位置位于距下前牙 2mm ,牙冠中点到牙龈缘 4mm处 ,唇挡的远中插入下颌第一磨牙颊面管的圆管中 ,治疗开始之前以及 1年后各拍头颅侧位片、下颌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由于前牙唇倾以及牙合向的抬高 ,使下颌牙弓长度明显增加 ,双侧尖牙、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以及第一恒磨牙之间的宽度明显增加。结论 安氏Ⅱ类 1分类错牙合伴有下前牙轻度拥挤的患者 ,在第一阶段非常适合使用下颌唇挡 ,不但可以加大牙弓的宽度 ,而且可以整平Spee’s曲线以及打开咬合。  相似文献   

16.
安氏Ⅱ类错(牙合)的牙冠宽度与Bolton指数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安氏Ⅱ1类及安氏Ⅱ2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模型比较,分析上下颌牙冠宽度、Bolton指数差异,为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常(牙合),安氏Ⅱ1及安氏Ⅱ2错(牙合)各4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牙冠宽度测量并计算Bolton指数.结果:①安氏Ⅱ1错(牙合)的上下颌侧切牙及第二前磨牙的牙冠宽度比正常(牙合)大,并有显著性差异.②Bolton指数前牙比及全牙比:正常(牙合)>安氏Ⅱ2错(牙合)>安氏Ⅱ1错(牙合).③正常(牙合)上下颌前牙牙量的直线回归方程:Y=X 10.45;全牙列的直线回归方程:Y=1.13X-2.57.结论:上下颌牙量不调是造成安氏Ⅱ类错(牙合)深覆盖、深覆(牙合)的因素之一;前牙量及全牙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安氏Ⅰ、Ⅱ、Ⅲ类错患者Bolton不调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安氏错患者上下颌Bolton不调量的大小及发生率。方法 选择 4 39例安氏错患者的模型 ,分别测量上下颌 6个前牙 (左右恒尖牙之间 )及 1 2个恒牙 (左右第一恒磨牙之间 )的牙冠近远中宽度总和 ,根据Bolton指数正常值获取上颌Bolton不调量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4 39例安氏Ⅰ、Ⅱ、Ⅲ类错患者中 ,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量绝对值大于或等于 1 5mm的错患者占该类患者的百分比分别为 1 4 0 2 %、9 4 9%、1 9 32 %或1 9 6 3%、1 5 33%、2 0 4 5 %。安氏Ⅰ类错患者前牙Bolton不调量以上前牙牙量减少、下前牙牙量增多为常见 ;安氏Ⅱ类、Ⅲ类错患者 ,前牙或全牙Bolton不调者上颌和下颌牙量偏多偏少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错患者Bolton不调不是引起错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凌  张化宇 《口腔医学》2009,29(8):416-418
目的探讨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期伴有干扰的功能性安氏Ⅱ~1类错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4例伴有干扰的功能性安氏Ⅱ~1类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前牙没有明显拥挤,年龄12~15岁,根据治疗前头颅侧位片上的颈椎成熟程度判断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期。所有病例采用分步治疗方法,治疗顺序为:①上颌先用MBT固定矫治器初步排齐上前牙解除干扰;②上颌放置附有小斜面导板的活动螺旋扩弓器导下颌向前的同时扩大上牙弓后部的宽度;③下颌放置MBT固定矫治器,使用Ⅱ类颌间牵引继续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及改善磨牙关系。治疗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统计学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14例患者经过平均10个月的综合治疗后基本达到个别正常的标准。上切牙内收,前牙覆盖减小,下切牙唇倾,SNB增加、ANB减小,平面角、面下高、下颌升支长度及下颌体长度均有增加,以上项目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和第一磨牙间宽度亦有增加,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期伴有干扰的功能性安氏Ⅱ~1类错,综合性治疗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Forsus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远中错患者牙性、骨性所发生的变化,并掌握一种新矫治器的临床操作常规。方法临床选择11例安氏Ⅱ类远中错患者,年龄12—15岁,恒牙,采用Forsus矫治器,对矫治前后的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11例患者经过平均5.59个月的治疗均获得Ⅰ类磨牙关系,前牙覆盖从平均9.25mm减至2.76mm,覆正常,上下牙列排齐,面型改善明显。(2)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显示SNA基本未变,SNB增加2.29°,ANB角减小2.26°,差异有显著性,从而使上下颌间关系更为协调;上切牙与NA角从31.65°减小至16.18°,距离从8.08mm减小至3.02mm,差异极具显著性,上切牙内收明显;下切牙与NB角从28.48°增加至32.91°,距离从6.45mm增加至6.74mm,说明矫治中下切牙受到近中向的力,少许唇倾。结论Forsus矫治器结构简单,临床操作方便快捷,可与固定矫治器同时使用,对于恒牙早期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矫治效果明显,对现有的安氏Ⅱ类矫治系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Ⅲ度深覆盖错(牙合)进行非拔牙矫治,了解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情况.方法前牙覆盖大于8mm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9名,其中男性4人,女性5人,年龄12~15岁,平均13.2岁.采用QUAD-HELIX矫正器扩大上颌牙弓,并应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正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前牙的覆盖平均由9.5mm减少至3.1mm上切牙平均向后移动2.7mm,下切牙平均向前移动2.2mm,磨牙关系在矢状方向变化了3.2mm下颌基骨相对于上颌基骨向前变化了1.5mm,下颌平面角增加1.2°,前下面高增加4.7mm.结论用QUAD-HELIX矫正器和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Ⅲ度深覆盖错(牙合),通过扩大狭窄的牙弓,改善上牙弓的宽度,可以有效地利用下颌骨向前生长的潜力,在Ⅱ类牵引的作用下促使下颌前移和下颌磨牙向前位移,使上下颌骨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同时上切牙向舌侧移动与倾斜,下切牙向唇侧移动与倾斜,减小前牙的覆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