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一种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是食管下端的鳞状上皮被特殊肠化生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改变。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BE是食管下端腺癌,是日前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其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30~60倍,约10%的BE患者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然而,临床上无论是抑酸治疗还是抗反流折叠术都不能完全阻断粘膜上皮化生。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艳翎  毛云高  艾刚锋 《吉林医学》2009,30(24):3314-3315
Barrett食管(Barrett,sesophagus,BE)足食管下段正常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BE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严重并发症,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的癌变过程为特殊的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  相似文献   

3.
Barrett’s食管(BE)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并发症.因胃食管反流造成食管远端组织的肠化生柱状黏模变化,是一种癌前病变。但在我国的发病率如何?癌变率如何?是否需要在人群中筛查?是否需要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细胞抗原(Hep)在Barrett食管(BE)、反流性食管炎和食管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Hep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10例)、反流性食管炎(12例)、BE(28例)、食管腺癌(5例)中的表达,同时观察Hep在轻度、中度、重度肠化生型BE中的阳性率.结果:Hep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20.0%,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阳性率为16.7%,在Barrett食管中的阳性率为39.2%,其中轻、中、重度肠化Barrett食管Hep阳性率分别为25%,60%,100%,伴有异型增生Barrett食管3例为阴性表达,在食管腺癌中阳性率为60%.结论:随着Barrett食管肠化生程度的加重,Hep阳性表达率增高,Hep有望成为BE上皮化生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喜荣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4):2023-2025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或不伴肠化。Barrett食管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严重并发症,是食管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现将本病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与胃癌关系密切,但很少有人知道胃食管反流病与食管癌的关系。 病理上食管癌一般可分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虽然后者较前者相对少见,但与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密切的关系。正常食管黏膜为鳞状上皮,这种上皮较胃肠黏膜具有耐摩擦、耐碱性食物,而不耐酸和胆汁刺激、腐蚀的特点。胃食管反流病时胃内酸性或胆汁反流到食管,就会引起食管黏膜炎症。若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食管癌相关性的新进展。方法:阅读、研究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胃食管反流增加了对食道黏膜的损伤,增加了食道癌的危险。抗HP治疗可以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同时HP也可能保护黏膜使胃食管不患胃食管反流病(GERD)、Barrett食管和食管癌。结论:GERD增加食管癌的危险,抗HP治疗与GERD及食管癌的关系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8.
GERD的分类 GERD主要分为3种:①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arrett食管及食管黏膜破损。②糜烂性食管炎(EE):是指内镜下可见食管远端黏膜破损。③Barrett食管(BE):是指胃食管连接处近端的食管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1950年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的一般发生率为0.25%~3.90%,而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的发病率可高达10%~20%。BE最多见于白种人,黑人和亚洲人相对较少。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提高对BE的认识和诊断率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是消化系统高发的肿瘤,本文介绍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全球定义及其发病机制。Barrett食管一直被认为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这里介绍了几种内镜诊断方法和镜下分型,是研究诊断和治疗Barrett食管的最新方法。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切实可行的方法,文中介绍了3种微创治疗技术。最后,对于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早期腺癌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文中提出了两种比较活跃的基因,提示了三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GE RD )是一种常见并且多发的消化道疾病,并作为Barrett食管(BE )和食道腺癌(EAC)的重要危险因素.通常认为 GERD -BE -EAC的发生与发展是环境因素与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对胃食管反流及相关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表观遗传学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识,与之相关的表观遗传机制主要有甲基化和非编码RN A的调控.本综述讨论了有关GERD与BE和EAC 之间可能的表观遗传重叠,这可能对探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和食管腺癌的早期防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对我院近5年间15473例有消化道症状就诊者进行电子内镜检查,并对所检出的72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Barrett食管72例,总检出率0.47%,占GERD的4.8%;老年男性多见,平均病程2.4年;内镜检查Barrett食管分为长段BE和短段BE;病理检查以胃底型多见,其次为贲门型、特殊肠化生型。结论:Barrett食管较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并发症的表现,病理检查主要为胃底型。  相似文献   

13.
Barrett 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远端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腺上皮所替代,是由于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而引起的严重并发症,由于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而引起高度关注,食管反流是 Barrett 食管的主要原因。约有10%~20%的胃食管反流患者发生 Barrett 食管,也可继发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活动性食管炎[1]。目前,由于纤维内镜的广泛应用,本病的发现率也有所上升,本文对32例 BE 患者的病因、内镜下特征及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42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分为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三组;幽门螺杆菌阳性以快速尿素酶试验为诊断标准.结果 42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为42.7%;老年患者显著多于非老年患者;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组、反流性食管炎组、Barrett食管组患者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7.6%、39.9%和35.4%;其中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组与反流性食管炎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组与Barrett食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反流性食管炎组与Barrett食管组差异无显著性;经Person相关分析,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负相关,与Barrett食管亦呈负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LA-A级、LA-B级、LA-C级、LA-D级患者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1.4%、38.6%、37.5%和33.3%;各级间比较显著无差异性.结论 HP感染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保护因素,一旦胃食管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损伤已形成,其严重程度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5.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61-161
1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2类型及定义GERD可分为3种类型: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以NERD最常见。(1)NERD是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arrett食管及食管黏膜破损;(2)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肠上皮化生型Barrett食管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30例肠上皮化生型Barrett食管标本中HPV。结果BE的IM上皮20例、阳性率80%,小肠5例、阳性率40%,大肠5例、阳性率为60%,胃柱状上皮5例、阳性率为40%,鳞状上皮5例、阳性率为20%,其中3例行贲门癌切除术后,进行病检及HPV检测,结果均阳性。结论在进行反流性食管、Barrett食管病检及HPV免疫组化检验时,若患者HPV为阳性,应高度重视,并应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道常见的疾病,反复发作的反流性食管病可发展成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等.  相似文献   

19.
Barrett食管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生或不伴肠化生,其中伴有特殊肠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1].Barrett食管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西方国家.  相似文献   

20.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Norman Barrett于1950年首先报告提出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故又称Barrett病。其最初定义是:食管远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其受累长度≥3cm,也称为长节段BE(long-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LJSBE)。1998年美国胃肠病协会对BE的定义是:食管远端组织活检有肠化生柱状粘膜存在,而不考虑其受累长度,也称为短节段BE(short-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SSBE),重点强调和食管腺癌发病有关的肠化生上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