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s)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狭窄段和扩张段的分布情况,探讨ICCs在巨结肠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32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和10例对照组肠标本ICCs,光镜下观察不同肠段肌间神经丛及环肌层内ICCs分布情况.结果:在对照组及巨结肠扩张段,ICCs大量分布在肌间神经丛周围及环肌层内,并形成网络结构.在狭窄段,肠壁各层ICCs细胞密度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正常所见的网络结构遭到破坏.结论:Cajal间质细胞分布异常是先天性巨结肠病理改变之一,可能是该病重要的发病机制,参与肠运动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P前体前速激肽原mRNA(PPTAmRNA)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先天性巨结肠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观察了PPTAmRNA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结肠扩张段、移行段、狭窄段及"正常"对照患儿结肠组织的表达。结果:无神经节细胞的巨结肠狭窄段PPTAmRNA无表达,扩张段与"正常"对照PPTA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移行段PPTAmRNA表达较扩张段与"正常"对照减少。结论:PPTAmRNA可能参与了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发病机制,先天性巨结肠症与结肠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肽能神经缺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先天性巨结肠(HD)不同节段肠壁肠神经系统(ENS)、平滑肌和肠间质细胞(ICCs)的病理改变及病变范围,探讨HD病理诊断依据及手术切除肠管范围。方法以20例手术切除HD标本为HD组,以11例死于与胃肠道或神经系统无关疾病患儿结肠标本为对照组,分别行肠壁S-100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c-kit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观察2组ENS、平滑肌和ICCs的分布情况。结果 HD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0、2、4、6cm S-100、α-SMA和c-kit阳性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至扩张段上述指标逐渐增加,在扩张段8、10cm处,三者总体趋于正常。结论 HD切除肠段ENS、平滑肌和ICCs均存在病变,至扩张段8cm处病变缓解,在患儿结肠长度允许的情况下,手术切除范围应达到或超过此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膜受体基因(C-kit)、干细胞因子(SCF)与缝隙连接蛋白(Cx43)在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8例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手术切除标本的存档蜡块,根据HE染色结果,将神经节细胞正常的扩张段标本设为扩张组,无神经节细胞的狭窄段标本设为狭窄组。并收集8例无消化道畸形新生儿尸检结肠组织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C-kit、SCF及Cx43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C-kit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D扩张组中C-kit、SCF、Cx4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中C-kit、SCF、Cx43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与C-kit、SCF及Cx43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巨结肠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先天性巨结肠 (HSCR)与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的相关性 ,探讨其病因。方法 :对 3 8例病理证实的 HSCR患儿狭窄段及扩张段标本和 2 5例非 HSCR患儿正常结肠标本提取 DNA,PCR扩增 HCMV MIE基因部分片段 ,并对所有患儿抽血 ,行CMV- Ig M、Ig G检查。结果 :HSCR患儿狭窄段标本 2例 CMV- DNA阳性 ,扩张段及正常对照结肠标本均为阴性 ,2例阳性患儿血清 Ig M均为阴性 ,1例血清 Ig G为阳性。 HSCR与对照组 Ig M、Ig G阳性构成比均无差别 (P>0 .0 5 )。结论 :HCMV感染可能是 HSCR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73年开始应用胆硷脂酶组织化学技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症。6年多来共检查124人(132个肠段标本)。其中先天性巨结肠的粘膜90例,正常对照的直肠、结肠粘膜34例、有神经节细胞的扩张肠段8例。这种检查方法能发现正常直肠  相似文献   

7.
刘靖中 《吉林医学》2011,(34):7393-7394
<正>先天性巨结肠是新生儿期消化道畸形,由于先天性神经节细胞缺少而致肠段狭窄,继发巨结肠,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由于肠管持续痉挛,造成狭窄从而失去正常的蠕动功能,使肠黏膜增厚、水肿、肠壁扩张,造成巨结肠段,因反复便秘、腹胀、呕吐从而影响患儿正常生长。临床上采用手术治疗,术前回流灌肠,可取得良好效果并可缓解症状及维持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NKX2-1在先天性巨结肠(HD)患儿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和RT-PCR技术检测30例HD患儿狭窄、移行和扩张段结肠组织和30例正常对照结肠组织中NKX2-1的表达情况。结果:HD患儿狭窄、移行段结肠组织中NKX2-1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36和2.926,P<0.008;t/t’=19.475和14.429,P<0.001)。结论:转录因子NKX2-1在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节细胞中表达减少可能与H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100阳性的神经节细胞和C-kit阳性的Cajal间质细胞在儿童先天性巨输尿管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取25侧先天性巨输尿管症末端输尿管标本(末端组)和25侧先天性巨输尿管症扩张段输尿管标本(扩张组),另取15例肾母细胞瘤输尿管下段无肿瘤细胞浸润的标本作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组进行S-100和C-kit染色,计数平均高倍镜下S-100阳性的神经节细胞数和C-kit阳性的Cajal间质细胞数,分析计算S-100染色高倍镜平均光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末端组中S-100阳性神经节细胞数及S-100染色平均光密度值较扩张组和对照组明显减少(P均<0.01);扩张组S-100阳性神经节细胞数及S-100染色平均光密度值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端组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数与扩张组和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均<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S-100阳性的神经节细胞数和C-kit阳性的Cajal间质细胞数在对照组、末端组和扩张组中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1.08、 0.81、 1.33)。结论  S-100蛋白和C-kit蛋白在儿童先天性巨输尿管末端输尿管组织中表达减少,在扩张段输尿管组织中表达正常,提示S-100阳性的神经节细胞数和C-kit阳性的Cajal间质细胞数的减少与本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内皮素3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皮素3基因(EDN-3)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取18例HD患儿痉挛段﹑扩张段结肠作为HD痉挛组及HD扩张组,选取年龄相似的非HD18例患儿结肠标本作对照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三组结肠肠壁中EDN-3基因表达相对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扩张组和痉挛组EDN-3基因mRNA表达均下降。结论EDN-3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调参与了散发性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Cajal间质细胞(ICCs)和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43)在先天性巨结肠(HD)肠管中的分布情况,探讨HD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兔抗人多克隆c-kit抗体和connexin 43抗体,通过SABC双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35例HD患儿肠管c-kit^+ICCs和connexin 43的分布情况。结果ICCs分布在环肌内和肌间神经丛周围,ICCs彼此及与平滑肌细胞形成缝隙连接。在HD病变肠管ICCs数目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与HD正常肠管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在HD病变肠管connexin 43表达明显减弱。结论ICCs和connexin 43分布异常导致了HD病变肠管慢波节律和兴奋传导异常,从而引起或加重HD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D中RET、GDNF蛋白水平的表达,探讨其在HD肠道神经中的分布及其作用。方法21例HD患者全层肠标本,免疫组化使用抗RET、抗GDNF及磷酸化酪氨酸(p-Tyr)抗体,生物素-亲合素-碱性磷酸酶系统。对照组采用5例年龄匹配非HD患者的结肠标本。结果在对照组结肠与HD正常段肠管肌间丛、粘膜下丛神经节细胞胞浆可见抗RET、抗GDNF强阳性染色;移行段神经节细胞染色强度弱于正常段神经节细胞;痉挛段肌间丛、粘膜下丛无RET、GDNF阳性细胞;在HD正常段、移行段肠管粘膜腺体上皮细胞胞浆可见GDNF红染,多位于腺腔上中部,肌间丛内细胞间有抗GDNF阳性染色。结论RET与GDNF在HD正常段、移行段与痉挛段表达逐渐减少,与HD肠神经节细胞缺乏相吻合,提示HD病变肠段既存在酪氨酸激酶受体的缺陷,也可能存在神经营养因子的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葡萄糖转运体 1(GLUT 1)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在Hirschsprung病 (HD)肠壁中的变化并探讨二者与HD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还原型辅酶Ⅱ 黄递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9例HD及 5例对照组患儿结肠。结果 在正常结肠的肌层和粘膜下层内偶见细小的GLUT 1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 ,肠壁外的外源性神经纤维呈阳性染色 ;而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相应区域内GLUT 1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增多、增粗。在正常结肠肠壁内有大量NOS阳性神经节细胞 ,环肌层内含有丰富的阳性神经纤维 ;而在无神经节细胞肠段的肠壁内缺乏NOS阳性神经元 ,肌层内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结论 肠壁内GLUT 1阳性神经可能为外源性神经 ,GLUT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能对HD具有诊断价值。NOS阳性神经在病变肠壁中的分布异常可能与HD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王士奇  金先庆  朱进  张艳  丁雄辉  孙艳辉 《重庆医学》2012,41(15):1473-1475,1561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神经纤维在先天性肠无神经节细胞症(HD)患者不同肠段中有无数量及形态变化以及在HD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0例HD患者肠组织标本为实验组。选择10例尸检患儿(死于非消化道疾病)直肠标本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甲苯胺蓝化学染色法、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复合染色法处理,显微镜观察肥大细胞及神经纤维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镜下肥大细胞主要集中在肠段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与神经纤维毗邻,HD患者痉挛段肥大细胞较对照组及扩张段明显增多(P<0.05),脱颗粒明显,黏膜下层S-100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增强(P<0.05),肥大细胞密度与神经纤维的密度及面积具有相关性(r=0.573,P<0.01;r=0.514,P<0.01)。结论肥大细胞与神经纤维关系密切,两者的变化及相互作用在HD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节段型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HY  Liu QL  Wang JX  Xu HF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72-2774
目的 探讨多发性节段型肠无神经节细胞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7至2005年间我院收治的3例患儿,年龄5d、29d、18个月,均为男性。病理检查HE染色。行全结肠切除回肠脱出巨结肠根治术。结果 3例患儿均于术前诊断先天性巨结肠,术中探查回肠末段和升结肠起始段狭窄,病理切片证实狭窄段肠壁内无神经节细胞。结论 长段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应探查全结肠及回肠,以免漏诊;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原因不仅是胚胎早期由神经嵴的神经母细胞向肠管移行过程中胚胎发育停顿引起,也可能是神经节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不同节段的神经节细胞发育障碍引起。  相似文献   

17.
马能强  陈琦  李勇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6):558-560,F0004
目的 探讨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CR)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对18例HD扩张段结肠和痉挛段结肠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利用图文分析系统观察染色表达情况. 结罘CR在HD患儿扩张段肠壁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内表达,免疫反应强阳性,CR蛋白表达稳定.而HD患儿痉挛段CR蛋白表达明显减弱,近乎缺失. 结论CR可以作为HD诊断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进一步改良后的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诊断先天性巨结肠(HD)的优势,以期提高HD术前及术中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取HD患儿术中切除的结肠标本18例,其中女7例,男11例,平均年龄(8.6±3)月。标本分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其冰冻切片分别用改良的NADFH—d和AchE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染色,与常规HE染色进行比较,并用肠神经元特异标记物β-Ⅲ Tubulin(TUJ-1)行免疫荧光及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geneproduct9.5,PGP9.5)行免疫组化检查论证改良方法的特异性。结果:NADPH—d法能快速确定扩张段近端切缘是否存在神经节细胞,诊断HD的阳性率为94.4%(17/18);AchE法对于HD狭窄段黏膜下异常增生的神经丛诊断阳性率为88.9%(16/18);两组间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耗时方面NADPH-d法为(7.0±1.7)min,AchE法为(30.9±2.2)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述两种改良方法与TUJ-1及PGP9.5对照结果一致。结论:NADPH—d法能快速确定肠管切缘是否有神经节细胞分布,适用于术中快速诊断HD;AchE法适用于术前直肠黏膜层的活检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进一步改良后的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诊断先天性巨结肠(HD)的优势,以期提高HD术前及术中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取HD患儿术中切除的结肠标本18例,其中女7 例,男11例,平均年龄(8.6±3)月。标本分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其冰冻切片分别用改良的NADPH-d和AchE酶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染色,与常规HE染色进行比较,并用肠神经元特异标记物β-III Tubulin(TUJ-1)行免疫荧光及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行免疫组化检查论证改良方法的特异性。结果:NADPH-d法能快速确定扩张段近端切缘是否存在神经节细胞,诊断HD的阳性率为94.4%(17/18);AchE法对于HD狭窄段黏膜下异常增生的神经丛诊断阳性率为88.9%(16/18);两组间诊断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耗时方面NADPH-d法为(7.0±1.7)min,AchE法为(30.9±2.2)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述两种改良方法与TUJ-1及PGP9.5对照结果一致。结论:NADPH-d法能快速确定肠管切缘是否有神经节细胞分布,适用于术中快速诊断HD;AchE法适用于术前直肠黏膜层的活检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