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中医角度出发,结合对过敏性鼻炎文献、临床案例的研究,发现两者相关联,"正气"不足、过敏性鼻炎病因皆为肺、脾、肾三脏受损,且结合现代研究,正气与过敏性鼻炎皆与免疫力相关。发现"正气存内"对过敏性鼻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鲁召欣 《国医论坛》2008,23(3):12-13
《素问.刺法论》所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既阐发了正气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从侧面反映了正气虚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即使有“风雨寒热”之邪,如果“不得虚”,则“邪不能独伤人”,必须是“两虚相得”,方“乃客其形”。然而,何谓正气?《黄帝内经》中正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病。中医学将其纳入“痹证”“腰痛”等范畴,认为AS的发病以肾虚为本,督脉失养,标实多因而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出自《素问·刺法论篇》的中医经典理论。文章详细阐述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理论之内涵,意从正气不足,外邪入侵的角度探讨AS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现状,“正气”不足,则“邪气”易袭,致疾病发生,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认为AS的治疗方法当扶正以祛邪,通过扶正气、补肾脏、强督脉的方法达到祛邪气之用,进一步证实了治疗AS当用补肾强督法,该法不仅在疾病发生阶段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更能在疾病发展后期稳定病情,较大程度减少了疾病发生,因此,应以补肾强督之疗法贯穿该疾病的治疗始终。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临床诊疗思路,主要从治疗原则及方法、临床运用、调养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总结临床治疗AS更需强调补肾、温肾原则,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以期为今后中医药治疗AS提供参考价值,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人体从HIV感染到发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无症状期机体正气尚盛,疫毒之邪入侵,正气胜邪,处于相对稳定的一个时期.但无症状期HIV不断地复制,又不断地被机体清除,周而复始.随着病毒数量的增多,机体免疫能力日渐下降,正气抗邪能力减弱,邪气逐渐旺盛,形成一个正气愈虚,邪气愈盛的病理状态.无症状期,机体正气未衰,尚能胜邪.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扶助机体的正气,提高正气抗邪能力,改变HIV生存的环境,减缓病毒的复制速度,延长无症状期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中医脾虚证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舒  钱会南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433-143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脾作为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健旺与否不仅关系着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且对人体的生命功能都至关重要,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脾虚证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重量的减少及超微结构的改变;NK细胞杀伤能力、ADCC作用、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下降,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杀瘤能力、产生NO能力的下降;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下降;T细胞亚群的变化;红细胞免疫功能损伤;免疫活性分子水平降低等。  相似文献   

6.
《素问·评热病论》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高度概括了《黄帝内经》中正邪观的内涵。而"正气为本"作为治疗学和养生学的指导思想系统而丰富,贯穿于全书始终。《黄帝内经》中处处体现着保护正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徐宁 《陕西中医》2009,30(9):1186-1188
目的:探讨《内经》中"正气"的含义及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学的方法对《内经》中11处"正气"二字连读者进行比较分析。结论:正气在《内经》有两种含义:有时指人体之气,与邪气相对峙,指人体中具有抗病、驱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有时指其来方向与时令方位一致的,但可使人感觉不适的四时之风,即正风,与实风、虚风不同。正气与真气、精气等须严格区分。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中医学发病观正气的强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所在医院已故省名老中医蓝华生主任为著名中医肾病专家,从事教学、临床40余年,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兹将蓝华生主任治疗肾性水肿的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蓝老认为,肾病水肿发病基本条件为正气亏虚,病位不外乎肺、脾、肾诸脏。正如《素问》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肺、脾、肾之间有侧重、主次之分,同时又相互联系、互相影响。邪气入侵为发病必要条件,主要为外感六淫、戾气之邪及肾毒药  相似文献   

9.
张峰 《中医研究》2014,(6):10-11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为中医界所广泛引用,而究其原意,似有巫术之嫌,与后世所赋予之意相差甚远,即使如此,也有夸大正气作用,将正气绝对化的偏向。反复不恰当地引用此言,势必扭曲正邪斗争的关系,加重其片面性,不利于正确指导医疗实践。故正确对待此言,客观审视邪正关系,方有利于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10.
杨茂敬 《光明中医》2009,24(10):1981-198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称为"正气",凡一切致病因素足以造成发病条件的均称为"邪气"."正气"如何"存内",才能达到"邪不可干",是当今养生的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正气与体质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气强弱"和"体质强弱"是一回事吗?正气和体质之间是什么样的异同呢?以下分4点来阐述. 1 正气和体质概念的异同 1.1 什么是"正气" "正气"有如下意思:一是同"真气",人体机能活动的总称;是人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防御能力以及病后的康复能力.通常与病邪相对而言,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剌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是四季正常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灵枢·剌节邪>:"正气者,正风也."以后历代医学多取前意,而且常常特指与邪气相对的抗病能力.所以"正气强弱"换句话说,就是"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2.
梅伟英 《河南中医》2020,40(5):725-728
申春悌教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属"风咳"范畴,邪内伏于肺、正气亏耗是风咳缠绵难愈和反复发作的核心病机,瘀、虚为内邪,为风咳证之本,风为外邪,为风咳证之标,多因外邪引动伏邪而发病。其病位在咽喉、气管、肺络。祛风化瘀,降气止咳为该病治疗大法,申教授创立抗敏镇咳方,主张用药轻平,若属发作期则重视治标,以疏风肃肺,抗敏镇咳;若属缓解期则兼顾治本,以祛风活血,扶正固本。  相似文献   

13.
流感以疫疠之气(戾气)为关键病因,戾气"为病颇重""如有厉鬼之气","凡时气病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得非其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强弱是发病基础;"疫之所兴,或沟渠不泄,蓄其秽恶,熏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气,郁发而成者",与气候、居处等亦有密切关系。湿邪在流感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湿盛则濡泻""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提示肌肉酸痛亦属湿邪伤脾的症状;湿和疫毒互结是流感发病中心环节。预防流感暴发"治未病"显得更为重要,应积极采取预防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甲流是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邪正相争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外邪易袭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通过调理阴阳、调养情志、调摄起居、调节饮食和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以调养正气,对预防甲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出自《素问·遗篇·刺法论》。此语精辟地概括了《内经》的发病观,并作为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对临床疾病的诊断、防治及康复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及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管见如下。1 中医学的“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抗 病能力、康复能力)及其物质基础而言。 《灵枢·九针十二源》曰“神者正气也”,《诸病源候论》曰“人以身内气血为正”,《古代疾病名候疏义》曰“正气者,正犹平也,无病之人,谓之平人,无病之人体中所有‘事物’谓之正气。犹今言生理也”、“人之气血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皆为正气。由此可见,正气包括阴精与阳气二部分。阴精,即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阳气,即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调节机能,防御机能、适应和康复能力等。“阳化气,阴成形”,阳气靠阴精充养,阴精靠阳气化生,二者对立统一,共为一体,合而为人体的正气。  相似文献   

16.
扶正祛邪法是祖国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大法与原则,正邪盛衰又是中医认识人体之所以发病的精典概括。早在一千多年的《内经》中就明确记载,《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17.
中医"正气"理论强调了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变应性鼻炎的发生主要责之于正气亏虚、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抗病能力弱,无以抵抗外邪的侵袭。脏腑亏虚、功能失调、体质异常皆为正气不足的表现。治疗上应使患者"正气存内",既要在发病之时及时控制炎症反应,补益正气,扶正祛邪;又要注重未病防护,自我调养。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脾的功能健旺 ,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 ,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1 邪气、正气与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而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载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旺盛则身体强壮 ,正气虚衰则邪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这里所指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相似文献   

19.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人体防病免疫的一门科学。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对正气与免疫的研究,从理论到临床,从病种到方药,广泛深入地进行了探索,已获得了新的进展。我国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所说的“真气”.就是机体抵抗病邪的“正气”。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然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正气也能为之抵御,祛除或消灭之。机体就可免于生病。《内经》又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正气虚弱,邪气则易乘虚侵入引起疾病的发生,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种强调内因的作用,是符合辨证法的。由此认识到中医  相似文献   

20.
中医从整体观出发,认为前列腺癌的发病,是机体受到病邪的损害与机体内正气的抗损害功能之间的动态过程。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晚期前列腺癌的患者,正邪交争日久,正虚邪进,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就会出现疼痛、尿频、血尿、尿潴留等临床表现。而癌瘤的生长会进一步损耗正气,因此正气亏虚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