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O-1)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24小时内、7天和2~4周3个时间段采血.34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并以60岁为界分两个年龄组,比较不同时间段Fas/APO-1水平的差异.应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中Fas/APO-1的水平.结果:心肌梗死急性期3个时间段的Fas/APO-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以梗死后24小时Fas/APO-1的水平为最高.60岁以上组Fas/APO-1的水平高于60岁以下组,但只有梗死后24小时,两组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肌梗死急性期中血清Fas/APO-1的变化趋势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规律相近.年龄对心肌急性期血清中Fas/APO-1水平有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以心肌梗死24小时为著.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患者抗肌球蛋白轻链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心肌肌球蛋白链抗体,探讨该抗体与AMI患者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67例AMI患者分别于发病第1周末和6个月进行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肌球蛋白轻链抗体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抗体结果分为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和预后,结果:67例AMI患者血清抗肌球蛋白轻链抗体阳性有17例,阳性率为25.4%,30例健康对照均为阴性;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梗死部位和范围相似,但抗体阳性组Killip分级心功能明显差于抗体阴性组(P<0.05),而室壁运动减弱,室壁瘤形成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肌球蛋白轻链的自身抗体,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心肌损伤和心室重构,影响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用药前后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血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O-1的水平来评价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对细胞凋亡可能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法对照观察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盐酸贝尼地平组和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分别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O-1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Fas/APO-1的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01)。两组间治疗前后Fas/APO-1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效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具有一定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可改善细胞凋亡与增生之间的失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 现察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O-1)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l)苯那普利(商品名:洛丁新)治疗对Fas/APO-1的影响.方法 选择CHF患者54例.随机分为:A组(26例)即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B组(2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洛丁新(10 nag,qd)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测定血清Fas/APO-1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诊断方法测定左心室收缩末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20例.结果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Fas/APO-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洛丁新治疗2周后,较常规治疗组血清Fas/APO-1水平明显下降,LVESD和LVEDD明显减低,SV和LVEF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Fas/APO-1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结论 洛丁新可明显改善CHF患者心肌重塑与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Fas/APO-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抗β2-受体的自身抗体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合成的人心脏β2-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172-197氨基酸序列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41例AMI患者,发病24小时、7天、2~4周时,血清中抗β2-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并与61例正常人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抗β2-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时抗β2-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29.3%)明显低于发病2~4周时(56.1%)的检测结果(P<0.05);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功能killip-1级者与killip-2级者比较,抗β2-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抗β2-受体自身抗体存在于AMI患者血清中,且在发病2~4周内逐渐升高.该抗体的产生与心肌梗死急性期心功能状态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抗G-蛋白偶联家族中β2和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自身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程进展相关。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以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检测50例高血压心脏病、40例单纯高血压和40例正常人血清中抗G-蛋白偶联家族中β2和α1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 (1)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清中抗G-蛋白偶联型β2和α1受体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2.0%(21/50)和34.0%(17/50),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的22.5%(9/40)和15.O%(6/40),以及正常对照组的7.5%(3/40)和10.0%(4/40)(P〈0.05);(2)高血压心脏病抗体阳性患者的抗体滴度分别为1:143、1:126与单纯性高血压的1:120和1:96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阳性抗体滴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48和1:36(P〈0.05);(3)高血压心脏病抗β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其中81%(17/21)的患者同时具有α1受体的自身抗体。结论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G-蛋白偶联家族中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β2和α1受体的自身抗体;单纯高血压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同正常人,但阳性抗体的抗体滴度同高血压心脏病。大约80%以上的患者同时具有上述2种受体的自身抗体,多抗体阳性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的多重性表现,提示免疫学机制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参与心肌和血管重构和/或功能变化过程,其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8例,其中自身抗体阳性组44例(滴度均〈1:320),自身抗体阴性组34例,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12周,观察自身抗体合并状况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及不良反应。结果(1)自身抗体阳性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是72.7%和47.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扰素诱导的自身免疫现象是轻微的,自身抗体的滴度均低于1:640,随疗程的延长多数患者自身抗体滴度又逐渐下降。(3)自身抗体阳性组治疗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9.1%(4/44)高于阴性组2.9%(1/34)。结论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可以应用干扰素治疗,而且自身抗体阳性组病毒学应答率高于阴性组,但应注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该中心检验科45例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清自身抗体检测,比较两组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观察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阴性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水平,以及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与肝功能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总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及抗Ro-52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ALT、AST、TBiL水平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与肝功能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r>0,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健康体检者,且血清自身抗体阳性与肝功能ALT、AST、TBiL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周秀华  王红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2):140-142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细胞凋亡抑制因子Fas/Apo-1的影响。方法酶联免疫方法检测84例CHF患者(雷米普利治疗42例;常规治疗42例)治疗前后及30例健康人血清中Fas/Apo-1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相比,84例CHF患者Fas/Apo-1水平显著生高(P〈0.01);CHF患者Fas/Apo-1水平随着心功能损害加重而升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雷米普利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前Fas/Apo-1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雷米普利组治疗后血清中Fas/Apo-1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CHF患者血清中Fas/Apo-1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的程度,雷米普利改善CHF患者心脏功能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RA)对心肌细胞凋亡和心功能影响。方法:122例经急诊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依据有无RA分为RA组(n=43)及无RA组(Non-RA组,n=79)。应用ELISA方法检测再灌注治疗成功后7天及4周血清细胞凋亡信号分子Fas/APO-1水平,1年后随访患者心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无显著差异。(1)再灌注治疗成功后7天RA组血清Fas/APO-1浓度与Non-R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4周时RA组血清Fas/APO-1浓度明显高于Non-RA组(P<0.01);(2)AMI再灌注治疗成功1年后,RA组心功能NYHA分级高于Non-RA组(P<0.001)。结论:AMI患者早期成功地进行再灌注治疗,但发生RA患者,心肌细胞凋亡重,远期心功能较未发生心律失常患者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T淋巴瘤TCRβ链独特型DNA疫苗诱发小鼠体液免疫反应。方法:大剂量提取质粒,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pcNSA3.1组、pcDNA3.1/TCRVβ8组、pcDNA3.1/TCRVβ8+IL-2组、pcDNA3.1/TCRVβ8+CpG+脂质体组和全硫代CpG组共5组(每组6),双侧股四头肌内注射疫苗免疫,于第0、2、4周各免疫1次,共3次。每次免疫前及免疫开始后至第8周,取鼠血,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小鼠抗体生成情况。结果:pcDNA3.1/TCRVβ8组、pcDNA3.1/TCRVβ8+CpG+脂质体组、pcDNA3.1/TCRVβ+IL-2组小鼠血清中均产生了特异性抗独特型抗体,抗体滴度在第4周开始增高,第6周时达到高峰。在同一取血时间,pcDNA3.1/TCRβV8+CpG+脂质体组和pcDNA3.1/TCRVβ8+IL-2组小鼠抗体滴度均高于pcDNA3.1/TCRβ8组(P<0.001。结论:DNA重组质粒pcDN3.1/TCRVβ8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体淋巴瘤细胞的独特型抗体;IL-2、CpG和脂质体增强了TCRVβ8基因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抗HIV-1 p24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构建的间接ELISA试剂,检测HIV-1抗体阳性及其他样品,以探讨HIV早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固相、兔抗HIV-1 p24抗体夹心,羊抗兔HRP结合物的间接ELISA法。结果显示试剂盒HIV-1 p24抗原检出灵敏度为50pg/mL(基因工程抗原);特异性97.13%;HIV抗体阳性血样阳性率4.1%;抗体阴性的特殊人群血样阳性率5.2%;抗体不确定血样阳性率为16.3%,明显高于抗体阳性和阴性组血样。病毒培养1d,抗原效价1:80,第3天可达1:5360。结论该间接夹心HIV-1 p24抗原检测试剂,可应用于HIV感染的辅助检测及病毒的基础研究,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扩张型心肌病与β1 受体自身抗体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抗β1受体自身抗体与扩张型心肌病(DCM)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人心脏β1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28例DCM患者和32例正常人血清中β1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 DCM患者血清中有13例(46%)抗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正常人血清中有2例(6%),两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DCM组自身抗体平均几何滴度为1:9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0(P<0.01);DCM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者的抗体滴度在不同心功能间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DCM患者存在着β1受体自身抗体且其滴度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8):752-754
目的观察不同严重程度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环氧化酶-2(COX-2)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发作期患者100例,缓解期患者50例(Ⅰ组); 100例急性发作期患者根据主诉疼痛程度评分法分为Ⅱ组(轻度患者50例)和Ⅲ组(中、重度患者50例);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1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4组受试者血清IL-1β、TNF-α和COX-2水平。结果Ⅰ组与对照组受试者血清IL-1β、TNF-α及COX-2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急性期第1、3、7天,Ⅱ组患者血清IL-1β水平显著高于Ⅰ组(P <0. 05);急性期第10、14天,Ⅱ组与Ⅰ组患者血清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急性期第1、3天,Ⅱ组患者血清TNF-α、COX-2水平显著高于Ⅰ组(P <0. 05);急性期第7、10、14天,Ⅱ组与Ⅰ组患者血清TNF-α、COX-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急性期第1、3、7、10天,Ⅲ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Ⅱ组(P <0. 05);急性期第14天,Ⅲ组与Ⅱ组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急性期第1、3、7天,Ⅲ组患者血清COX-2水平显著高于Ⅱ组(P <0. 05);急性期第10、14天,Ⅲ组与Ⅱ组患者血清COX-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炎性因子可能参与了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炎性因子水平检测有助于痛风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5.
李云慧 《沈阳医学》2003,23(3):106-107
目的 检测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抗肝细胞膜抗体(LMA)、抗线粒体抗体(AMA),来探讨自身抗体检测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方法筛选出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阴性而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的病人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自身抗体。结果38份血清中有9例存在一项或一项以上的自身抗体,其中ANA阳性5例,SMA阳性4例,LKM阳性4例,SLA阳性1例,LMA阳性2例,抗线粒体抗体阳性2例。结果 全为阴性的血清标本29例;而对照组健康人只有1例ANA呈阳性。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组以存在自身抗体为特点的肝损害疾病,通过检测自身抗体可对一部分AIH病人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用RIA检测6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MG。根据Child-Pugh分级标准,A级22例,B级20例,C级18例;比较Child-PughA级、B级和C级之间血清β2-MG水平。根据B超检查结果,腹水阳性26例,腹水阴性34例,比较腹水阳性和阴性之间血清β2-MG的水平。结果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血清β2-MG水平,Child-PughA级显著高于B级,B级显著高于C级(P=0.001,P=0.002);腹水阳性显著高于腹水阴性(P=0.024)。结论检测血清β2-MG浓度水平有助于肝炎后肝硬化病人的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 Fas(s Fas)的水平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生物素 -亲和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Biotin- avidin enzyme- linked imm unosorbent assay,BA - EL ISA)检测来自广西的 2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 2 8例正常人血清的 s Fas。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 s Fas水平为 (3.6 73± 1 .2 98)μg/ L ,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2 .1 4 7± 0 .5 2 3)μg/ L (P <0 .0 5 )。肝癌患者 AFP阳性组、AFP阴性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 s Fas分别为 (3.6 5 7± 1 .0 99)μg/ L、(3.6 90± 1 .5 31 )μg/ L和 (2 .1 4 7±0 .5 2 3)μg/ L ,其中肝癌患者 AFP阳性组、AFP阴性组分别高于正常组 (P <0 .0 1 )。结论 :血清 s Fas水平增高 ,可能可作为原发性肝癌尤其是 AFP阴性的肝癌患者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检测哲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GADA阴性的T2DM患者,45例GADA阳性T2DM患者测定其ICA和体重指数,并于空腹和口服葡萄糖120min时分别取静脉血,测定其C-肽和血糖的水平。结果:GADA阳性T2DM组血C-肽水平显著低于GADA阴性的T2DM组(P<0.01);GADA阳性T2DM组ICA阳性率增高(P<0.01),体重指数降低(P<0.05)。结论:GADA测定对于及早发现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和早期预报LADA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齐增 《浙江医学》2010,32(1):60-61
目的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β1肾上腺素能受体(β1-AR)自身抗体浓度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的相关性。方法选择DCM患者57例(DCM组)及体检健康者59例(对照组),分别测定抗β1-AR自身抗体浓度和LVEDV,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DCM组抗β1-AR自身抗体阳性率(474%,27/57)显著高于对照组(3.39%,2/59)(P〈0.01)。DCM组抗体阳性血清的抗体滴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03.8±5.14vs15.5±3.37,P〈0.01),LVEDV亦显著高于对照组(220±52vsl46±21,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CM患者抗β1-AR自身抗体与LVEDV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DCM患者血清抗β1-AR自身抗体浓度与LVEDV密切相关,两者问的相互作用可能在DCM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 (RA)患者的β2 微球蛋白 (β2 -MG)水平与风湿活动的关系 ;干燥综合征(SS)患者的 β2 -MG水平与自身抗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1例RA患者、 2 4例SS患者及 35例对照者的血清及唾液β2 -MG水平 ;魏氏法检测各患者血沉 (ESR)值 ;免疫印迹法检测SS患者的抗SSA、抗SSB抗体。结果 RA患者的血清及SS患者的血清、唾液 β2 -MG水平与对照者相比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RA活动组血清β2-MG水平与缓解组的比较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β2 -MG水平与血沉值呈中度正相关 (r=0 5 ,P <0 0 1) ;自身抗体呈阳性的SS患者血清β2 -MG水平与自身抗体是阴性的患者的值比较 ,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β2 -MG水平升高可作为观察疾病活动的一项敏感指标 ,并提示β2 -MG水平升高与自身抗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