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蛔虫寄生于人身腸內,影响人体健康实大。多数之蛔虫团集时,有起腸梗塞之虞。一旦游走,为害尤烈。窜入輸胆管,乃起黄疸;游入气管支,即生窒息,甚至死亡。腸伤寒可因蛔虫之游走,而引起腸穿孔,及出血之危險。吾人临床診断蛔虫病时,除凭患者主訴有蛔虫史,以及粪便鏡檢有虫卵外;主要着重在症狀上的診断.如貧血、羸瘦,营养不良,或面部生白斑,惡  相似文献   

2.
朱爱华  胡兰英 《河北中医》2004,26(3):222-223
因蛔虫攻窜而致腹部疼痛,称之为蛔虫性腹痛。常见的蛔虫性腹痛如:肠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胆胰感染等。本病病位在脐周,重者可累及上腹两侧。疼痛性质为突发性剧烈的钻顶痛,痛有休止。痛时辗转不安,痛止如常人。我们结合临床护理体会,将蛔虫性腹痛辨证施护归纳为六证进行讨论。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診余笔記     
一、脏躁施××,女性,28岁,闽侯籍,诊号410。平素心身操劳过度,复因家庭情绪刺激,精神紧张,悒郁不舒,始则怔忡、失眠,继则夜间啼笑无常,画时眩晕倦怠、欠伸欲睡,半月以来,诸药罔效,形容消瘦,咽干便难,月经不调,脉来弦数,舌绛而燥。  相似文献   

4.
診脉一得     
早年学医时,习讀脉书,对于“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止有定数”的代脉,通过书本,已能掌握其形状。但医书又言,“代脉有生有死,不可不辨”。如何辨別病人出現代脉的死和生,若非“通过实践,运用于实践”,确实是无法“理解它理論的实际意义”的。后来通过实践,更主要的是通过向老年医生的請教,不仅对代脉有了一些实际意义的理解,而且对于医书所說“脉有胃气曰生,无胃气曰死”的理論,也得  相似文献   

5.
蛔虫性肠梗阻是农村常见疾病,以儿童发病率为高,诊断不甚困难。几年来,我们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20例,疗效满意,小结介绍如下: 诊断要点 (1)儿童患者。常有排蛔虫或吐蛔虫史;(2)临床症状以腹痛为主,且为阵发性,多发生在脐周围。可有腹胀、便秘、呕吐,有时吐蛔虫;(3)体检时可摸到腹中部有明显无压痛之团块,刺激后且易改变形态及位置者。  相似文献   

6.
《新中医》2000,32(2):60
1 蛔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蛔虫病是由于蛔虫寄生于肠道 ,以阵发脐腹疼痛 ,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病。1 1 诊断依据 ①阵发性脐周腹痛 ,常骤然发作 ,痛无定处 ,可自行缓解。②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 ,痰中带血 ,皮肤出现风疹块团 ,寐中磨牙 ,流涎 ,鼻痒。病久面黄肌瘦 ,神情烦躁 ,呕出蛔虫或排出蛔虫。③巩膜可见蓝斑 ,面部出现白色虫斑 ,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 ,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 ,时聚时散。④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⑤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 ,嗜酸性细胞可增高。⑥可出现蛔厥 (胆道蛔虫 )…  相似文献   

7.
診余笔記     
水肿程××,男性,27岁,闽侯籍。诊号397。于1955年患急性肾炎,经中西医治疗,愈后复发,腰脊下肢疼痛,尿量减少浑濁,颜面目窠上有微浮肿,疾走则呼吸困难,头晕心悸亢进,脉搏沉弦,舌苔垢滑,诊断为脾肾虚弱,不能制水,水停经络,发生水肿(化验室检查,尿中蛋白强阳性反应)。治以漂白术三钱,茯苓皮五钱,光澤泻三钱,川椒目二钱,潞党参三钱,旧陈皮钱半,煮半夏三钱,五加皮三钱,春砂壳一钱,大蒜梗一两,连服五剂后、尿量增加,颜面目窠浮肿渐消,腰疼稍轻,于是按原方加减,再服五剂,另服金匮肾气丸六钱,分两次羌棗汤送下。半月后所有症状全部消失,恢复正常,检查尿中蛋白已呈阴性。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肠道蛔虫上窜钻入胆道引起的常见急腹症。蛔虫钻入胆道时,胆道口括约肌受到刺激而发生强烈痉挛,产生上腹部剧烈绞痛,蛔虫把肠道细菌带入胆道内生长繁殖,发生胆道感染,甚至出现梗阻、化脓等并发症。本病较常见,多见于青壮年及肥胖者,无严重胆道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皆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多以抗感染、解痉、镇痛、驱虫治疗为主。笔者在中西结合治疗胆道蛔虫中除抗感染外,采用中药安蛔祛虫,特别是舒肝、理气、通下法治疗胆道蛔虫,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胆道蛔虫诊断标准,其中胆总管扩张伴蛔虫22…  相似文献   

9.
胆道蛔虫症的并发症,为临床常见病,我们临床治愈四例,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49岁。有肠蛔虫病史,剑突后下方阵发性剧痛,钻顶感、压痛,间歇时如常人,便蛔虫卵阳性3例。均用乌梅汤治疗,配合肌注青、链霉素,口服新霉素等控制感染。4例全部治疗。便虫卵三次阴性,钡胃肠透视未发现蛔虫,一年后随访未复发。典型病例李×,男,8岁。因阵发性剑突后下方剧痛一天,急诊入院,发作时“钻顶”胀痛,蜷伏呼号,辗转反侧,痛苦万状,间歇时则无所苦,曾呕出蛔虫1条。既往有类似发作史。腹平软,右上腹明显压痛。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经维生素C 6克静脉滴注,阿司匹林1.0口服,肌注吗啡阿托品,针刺阳陵泉、迎香透四白等注可暂缓解,故做好术前准备同时口服乌梅汤(乌梅150克,细辛2.5克,干姜10克,黄连15克,当归15克,灸附子5克,川椒20克,桂枝5克,人参10克,  相似文献   

10.
胆道蛔虫是常见的异位蛔虫症 ,多由饮食不慎 ,蛔虫孳生 ,或驱蛔不当 ,使蛔虫上窜 ,进入胆道。地处闽北山区的武夷山是胆道蛔虫病的高发区 ,患者多以疼痛难忍就诊。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 ,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检查方法可排除其它急腹症 ,确诊为胆道蛔虫症 ,主要借助 B超检查 ,以 B超提示胆道蛔虫症为依据。胆道蛔虫汤是前人总结出来用于临床多年的方剂 ,笔者运用其治疗胆道蛔虫 5 6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 2 7例 ,女性 2 9例 ;年龄最小 15岁 ,最大 5 6岁 ;发病时间最短 3 h,最长 4d;单纯性胆道蛔虫 43例 ,…  相似文献   

11.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蛔虫钻入总胆管,致欧弟氏括约肌强烈痉挛,引起上腹部特别是剑突下方极不规律的剧烈的阵发性绞痛。单纯的胆道蛔虫病患者,腹壁并无紧张现象,其触痛点甚为固定,多数在剑突下或稍偏右处,痛时坐卧不安,全身出冷汗,恶心呕吐,吐出胆汁及蛔虫。已往有吐蛔虫或大便中排出蛔虫的病史。胆道蛔虫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在祖国医学里虽无此病名,但最古的医籍上已有类似本病证治的记载,特别是张仲景氏所著的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12.
胆胰管蛔虫症由于常并发急性胰腺炎,而后者发病率在急腹症中占第3~5位,尤其是重症胰腺炎病死率高,一直是内外科、加强病房临床和实验室的重点课题之一.因此,对胆胰管蛔虫症的积极治疗,以尽早解除梗阻及感染,减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科自1993年初到1995年底,对收住院的85例胆胰管蛔虫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85例患者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及B超诊断为胆胰管蛔虫症;男性26例,女性5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8岁,平均为44.17±15.54岁.50岁以下53人,占62.35%;50岁以上32人,占37.65%.1.2 胆胰管蛔虫症分类 单纯性胆总管蛔虫45例,胆总管并肝内胆管蛔虫2例,肝外胆管蛔虫5例,肝内外胆管蛔虫5例,肝外胆管胰管蛔虫2例,胆总管并胰管蛔虫1例.单纯性肝内胆管蛔虫2例,单纯性胰管蛔虫22例.  相似文献   

13.
耳穴埋针治疗胆道蛔虫症6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蛔虫症是由于肠道蛔虫钻入胆道所致,是肠道蛔虫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胆道疾病的8%-12%。笔者自1995年10月开始应用耳穴埋针治疗胆道蛔虫症6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診余随筆     
吴姓妇,年四十三岁,住沙县某小学。因跌倒伤胎,胎动腹痛,血崩不止。曾经西医诊治无效,转来余诊。其脉浮芤,面色灰白,神识昏迷。余急用蒜头数粒杵成泥,贴患者脚心(涌泉穴)其血立止;继服十二味安胎饮,一夜连服三剂,翌晨下一死女胎,患者无恙。  相似文献   

15.
我所曾于1959年2月在门诊中试用针刺驱除蛔虫蟯虫,经治五例有效,为了进一步观察,三月间继续选择了62名中学学生进行临床实验,茲将结果报告于下。临床观察:我所从2月份开始在儿科门诊中选择了五例患有蛔虫、蟯虫的儿童,年龄大都为8至13岁,在针刺前患者大便均经镜检,证明有蛔虫卵或蟯虫卵,这些儿童在针刺前未曾服过任何中西药驱虫剂的。针刺取穴是天樞(双)、足三里(双)和关元,采用直刺法,每次留针时间为10分钟,连续针刺三天,针刺时间在每日上午八时至十二时之内(早餐  相似文献   

16.
蛔虫引起的腹痛,包括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阑尾蛔虫症及一般蛔虫性腹痛,我们用1%普鲁卡因俞穴注射治疗33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方法: 胆道蛔虫取胆俞穴(第十胸椎下旁开1.5寸),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消灭血吸虫病的偉大号召下,笔者們有机会到上海參加会診治疗晚期病人,这些患者大部份来自昆山,青浦等严重流行区,分别集中在上海徐汇医院及一医、二医、中医学院等附屬医院,經过各該院一系列的綜合治疗,有95%以上都消除了症状,改善了体征,有的已恢复健康,投入生产,因此这里面有不少足資介紹的宝贵經驗,也有部份頑固难攻的堡垒病例,結合临床体会,觉得有很多珍貴資料,值得向血防战綫上的同志們报道。但由于时間短暫,未經系統整理,謬誤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8.
一般以为寸口診脈始于难經,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內經中已有很多診取寸口的資料。也有以为起于齐梁之际,那种說法更属臆測。又有以为难經寸口的三部九候与內經的三部九候不同,而加以斥責的,那也是偏执己见。茲引論于下,以明是非。一尺寸之来源尺寸之义,来源甚古,說文:“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脈,謂之寸口,从又一”。段玉裁注:“却、犹退也,距手十分动脈之处,謂之寸口,故寸从又一会意也。周礼注云:“脈之大候,要在阳明寸口。”說文:“尺,十寸也,人手却一分动脈为寸口,十寸为尺,周制:寸、尺、咫、寻、常、(?),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說文:“脈、血理分袤行体中者。”“段玉裁注:“脈大候在寸口。”孙渊如亦曰:“血理謂之脈,动脈謂之寸口。則尺寸二字原出人体,古人以人体为度量法,医家以其脈动,故取此部位作診,故曰寸尺。”张山雷說:“据許叔重說文訓詁,知造字之源,即从人体取义,且因寸口动脈而制寸尺之字,可见診脈最重寸口,由来已古,且在文字之先”。按古人布指知  相似文献   

19.
穴位按压是医者通过按压患者的穴位,必要时配合针刺而达到镇痛的一种治疗方法。采用背部穴位按压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肠道蛔虫症、急性肠炎、胆道蛔虫症、胆结石等病所致的急性腹痛及痛经等获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系肠蛔虫病的一种并发症。笔者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时,用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拟安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辨病依据1.1 腹部体征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胆囊区阵发性剧烈绞痛、间歇期可不痛,患者自觉心窝部有“钻顶”感。腹部症状严重而局部体征轻微,仅上腹部剑突下偏右下方有轻度触痛,无肌卫。如合并胆道感染,可引起发热。可触到右上腹肌紧张。1.2 有肠蛔虫病史发作时恶心呕吐,吐蛔者更具诊断价值。2 辨证分型胆道蛔虫症就其临床症状的观察可划分为三型。即偏热型、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