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8 毫秒
1.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3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及其临床特征。结果 348例AMI患中冠脉造影正常31例(8.9%)。与冠脉病变组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该组患临床特征表现为年龄较轻,急性心肌梗死前大多无心绞痛史、糖尿病和血脂代谢异常史,而吸烟较多,发病前大多有紧张劳累。结论 AMI患中冠脉造影正常并非少见,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并血栓自溶是其病理改变之一,吸烟、大量饮酒可能是冠脉痉挛的诱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表见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冠状动脉造影来见异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正常组)临床资料,并与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异常组)比较年龄、心绞痛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等临床指标.结果:正常组多数患者年龄<50岁,而异常组则>50岁(P<0.05);正常组长期吸烟史明显高于异常组(P<0.05),异常组患者高血压病,心绞痛及糖尿病痛史高于正常组(P<0.05),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正常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有吸烟史,多数发病年龄<50岁,多数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心绞痛病史,血脂水平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和冠脉病变特点。方法:对50例STEMI与52例NSTEMI患者行心脏超声、冠脉造影检查,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梗死后的心功能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NSTEMI组心绞痛史多见(P<0.05);(2)STEMI组肌钙蛋白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高(P<0.05),但两组的心功能无明显差别(P>0.05);(3)NSTEMI组三支病变患者比例较高(P<0.05),冠脉造影正常患者比例较低(P<0.05)。结论:与STEMI患者相比,N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三支病变多见,其发病前常存在缺血预适应。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140例确诊为AMI的患者于心肌梗死后2~4周行CAG和左室造影,据CAG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和冠脉异常组.记录两组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两组左室射血分数、梗死区收缩百分率和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结果140例患者中冠脉正常组15例,冠脉异常组125例,前者较后者年轻,男性多见,除吸烟外,其他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对较少;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左室射血分数较大(P<0.05),梗死区收缩百分率增加(P<0.01),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较少(P<0.01).结论AMI冠脉造影正常患者多见于年轻男性,除吸烟外,其他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对较少,住院期间临床预后及左室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 I)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将79例确诊AM I的男性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两组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有AM I家族史、吸烟、饮酒者多于中老年组,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则少于中老年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 I的高危人群中及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干预多重危险因素,有助于减少青年AM I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与冠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比较和分析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测结果。结果:50例患者心电图改变40例,没有变化的患者10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正常7例,异常43例,两组结果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存在变化和异常时,应及时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一般同样存在异常情况,从而对患者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5~2010年648例首次诊断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组(狭窄管腔直径≥50%)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狭窄管腔直径<50%),分析两组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情况。结果 648例AMI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8例,占同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7.4%(48/648),两组在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方面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这些危险因素较少,有统计学差异。而在发病年龄小于40岁、吸烟方面的差异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年轻及嗜烟的特点,戒烟可作为年轻者预防冠心病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ST段抬高胸痛患者的病因。方法 回顾并分析2015~2019年在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就诊21例冠脉造影正常的ST段抬高胸痛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结果,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结果 21例患者就诊时症状均为胸痛,急诊心电图均显示ST段抬高,最终诊断早复极综合征3例,急性心肌炎3例,应激性心肌病4例,变异性心绞痛5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 Tn I水平明显高于其它患者。结论 ST段抬高胸痛患者病因除急性心肌梗死外,也包括急性心肌炎、应激性心肌病、变异性心绞痛及早复极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室壁运动分析技术(CK)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20例AM I患者,分别在择期经皮冠脉介入(PC I)手术前及手术后7天进行CK和声学定量技术(AQ)检查,CK测量心内膜收缩期位移值(ESE),根据CK图像中彩色阶带的宽度将心肌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分为2组,AQ测定左室射血分数(EF),并与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PC I术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Ⅰ组和Ⅱ组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心肌ESE减少(P<0.05),EF降低(P<0.001);PC I术后,Ⅰ组和Ⅱ组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心肌的ESE较术前增加(P<0.05),EF增加(P<0.001),且ESE的增加与EF的增加呈正相关(P<0.05)。结论CK可反映AM I患者局部心肌的室壁运动变化和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客观评价PC I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理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78例AM I住院患者中存在心理因素为A组102例,无心理因素为B组76例。结果:两组患者预后有显著差异(P<0.01),入院前后存在心理行为因素者死亡率明显升高。结论:情绪不稳定者易诱发心脏事件,而且发病比较突然,对AM I患者预后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分析了447例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及临床资料,根据CAG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A组)57例和冠状动脉异常组(B组)390例。分析2组患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比较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年龄均小于B组,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家族史均低于B组(均P〈0.05);吸烟、大量饮酒者高于B组(P〈0.01)。Logistic多变量分析发现,吸烟、大量饮酒为CAG正常AMI患者独立危险因子。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情况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LVEF值大于B组(均P〈0.05)。随访结果:再次AMI、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复合终点事件比较,A组均低于B组(均P〈0.05);2组心绞痛、心源性死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AMI患者是高危人群;大量吸烟、饮酒是其危险因素或诱因之一;CAG正常者与CAG异常者总心血管事件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左室造影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13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患者全程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分别记录左室造影前、后的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pressure,LVEDP).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并将急性心肌梗死组分为室壁瘤组和无室壁瘤组;并根据患者左室造影前LVEDP将全部患者分为LVEDP>20 mmHg组及LVEDP<20 mmHg组.结果:各组左室造影后的LVEDP与造影前比较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造影后LVEDP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组左室造影后LvEDP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叉(P<0.001);室壁瘤组左室造影前后LVEDP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无室壁瘤组左室造影前后LVEDP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前LVEDP>20 mmHg组左室造影后LVEDP与LVEDP<20 mmHg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进行介入检查及治疗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左室造影是安全的,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存在室壁瘤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根据造影前LVEDP的数值选择左室造影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重构及斑块稳定性诊疗的体会。方法使用血管内超声观察236例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78例,稳定型心绞痛(SA)6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97例。结果SA组以稳定的纤维斑块为主,UA和AMI组以不稳定的软斑为主;UA和AMI组的偏心指数明显高于SA组(P<0.05)。UA组和AMI组以正性重构为主。结论IVUS能更准确观察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特点,观察冠状动脉管腔的形态及狭窄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诊断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163)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及稳定性的关系。方法: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0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20例CAG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N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患者全血单核细胞表面CD163表达水平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分析CD163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和稳定性的关系。结果:CD163在AMI组、UAP组、SAP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分别为(91.18±7.29)mfi、(67.18±6.12)mfi、(39.26±5.37)mfi和(22.78±4.67)mfi;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AMI组CD16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UAP组、SAP组和N组(P〈0.001)。UAP组CD16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N组(P〈0.001)。SAP组CD16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组(P〈0.001)。各组CD163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657,P〈0.01)。AMI组、UAP组Ⅱ型斑块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AP组,Ⅰ型、Ⅲ型斑块发生率显著低于SAP组(P〈0.01)。Ⅱ型斑块易破裂。CD163及hs-CRP水平在Ⅱ型斑块组显著高于Ⅰ型、Ⅲ型斑块组(P〈0.01)。结论:随着冠心病病情加重,CD163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它可反映体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症程度,Ⅱ型斑块患者CD163表达显著增高,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病因和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419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为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者为对照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419例AMI患者中,2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占5.01%),观察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吸烟、过度悲伤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较对照组增多(P<0.01),而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同时观察组左室功能较好且梗死部位以下壁者居多(P<0.05)。结论约有5.01%的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此类患者既往多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以年龄轻、吸烟和过度悲伤、患有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梗死部位多为下壁、心功能较好为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较轻,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痉挛或微小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继而发生血栓自溶而致造影无异常。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年轻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临床及冠脉病变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12例不同年龄AMI患者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40岁以下年轻AMI患者达14.56%,均为男性,发病与吸烟、血脂异常、肥胖有关.发病急、症状典型、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冠脉以单支病变,A型病变为主。40岁以上AMI患者男性仍高于女性,发病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有关,约30%症状不典型,冠脉病变以多支、复杂病变为主。结论:年轻AMI患者临床特点及冠脉病变与老年患者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方式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年龄≤40岁的AMI患者40例作为A组,年龄〉40岁的AMI患者40例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A组中大量吸烟、阳性家族史的比率明显高于B组,A组中多无心绞痛、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A组中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比率明显高于B组,单支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B组。B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支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青年人AMI以大量吸烟、阳性家族史为重要危险因素,多为单支病变,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关系及对其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因胸痛(发病时间<12h)入院诊断为AMI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GDF-15及BNP浓度,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技术测定cTnI浓度。记录患者住院和平均随访12个月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或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情况。结果:AMI组GDF-15与BNP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发生心血管事件组GDF-15水平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多变量logistic逐步回归表明GDF-15是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OR=0.79,95%CI:0.67~0.84,P<0.05)。结论:GDF-15与BNP和cTnI浓度呈正相关,GDF-15水平是预测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病因和预后。【方法】对432例临床诊断为A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为观察组,冠状动脉造影异常者为对照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MI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432例AMI患者中,2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占5.09%),观察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呼吸道感染、吸烟、过度悲伤、高脂饮食、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而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同时观察组左室功能较好,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低(P<0.05)。【结论】AMI患者中约有5.09%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此类患者既往多无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病史,以年龄轻、呼吸道感染、吸烟、高脂饮食和过度悲伤、患有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心功能预后较好为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20.
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冠心病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静息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及其相关性。方法对 876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进行12导联静息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心电图表现与冠状动脉病变一致者 5 65例( 64 5 % ) ,其中心电图呈心肌缺血性改变而冠状动脉有狭窄病变者 3 91例 ( 4 4 6% ) ,心电图和冠状动脉均正常者 174例( 19 9% )。心电图表现与冠状动脉病变不一致者 3 11例 ( 3 5 5 % ) ,其中心电图正常而冠状动脉狭窄者 166例 ( 18 9% ) ,心电图呈心肌缺血性改变而冠状动脉正常者 14 5例 ( 16 6% )。结论临床上不能单纯依靠心电图来诊断冠心病 ,要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动静态心肌断层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 ,综合判断 ,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