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顺市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感染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秋凤 《重庆医学》2007,36(21):2165-2166
为了解安顺市无偿献血者中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艾滋病防治的重点,加强献血者的筛选和HIV抗体检测,有效地预防输血后艾滋病的传播,作者对1998年10月~2006年9月60 387名无偿献血者中147例HIV抗体 ELISA法初筛阳性, HIV抗体确认实验室免疫印迹法(WB)确认为阳性的7例HIV感染者进行初步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枣庄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艾滋病感染率及流行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对2006—2011年间145133名无偿献血者进行抗-HIV1/2检测,初检复检都呈阳性或单试剂双孔复试都呈阳性者,送疾控中心确认。结果:确证抗-HIV1/2抗体阳性7例,感染率为O.0048%,2008年开始在献血员中有感染个体被确认。结论:本地目前虽无输血传播HIV病例,但是HIV传播风险越来越大,需选择低危健康无偿献血者,提高血液检测水平,阻止HIV经输血传播。  相似文献   

3.
林国奎 《当代医学》2011,17(20):157-158
目的杜绝梅毒和AIDS经输血途径传播的发生,控制梅毒和AIDS的传播与蔓延,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2009~2010年收集的66506名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样本的梅毒抗体、HIV抗体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梅毒抗体初筛阳性496例,阳性率0.7458%;梅毒抗体复检确认494例,阳性率0.7428%。HIV抗体初筛阳性46例,阳性率0.0692%;HIV抗体复检确认30例,阳性率0.0451%。首次与非首次献血者、不同年龄组的梅毒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梅毒检测结果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应向首次献血者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与相关知识,倡导低危献血,并鼓励非首次献血,有利于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的确认及回归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站献血经两种试剂检测的80 876人次献血者,筛选HIV抗体检测单试剂反应性为146例,屏蔽3~6个月后,对其进行召回,分别留取血液样本后,对其进行复查。结果:召回的146例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经HI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检测显示,仍表现为单试剂阳性9例,双试剂阳性1例。对双试剂阳性进行检测,显示其为核酸和确证试验均为阳性。结论:对单侧反应性的献血者采用ELISA、NAT检测进行随访,献血者的权益能得到有效保障,减少献血者流失,缓解用血紧张局面。对无偿献血前献血者具体情况征询,并实施血液筛查,对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建立长期档案,加强检测管理,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保证血液安全。核酸检测有助于提高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质量,降低经血传播HIV等病毒的风险,保障临床安全用血;同时,临床应加强两种检测方式的联合应用,最大限度的避免病毒感染漏检现象。  相似文献   

5.
输血是传播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途径之一。为防止经血液途径传播输血后肝炎,提高血液质量,对献血者严格按规程进行丙氨酸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sAg)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是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为掌握本地区肝炎流行病学趋势,我们对本中心2001—2003年的无偿献血者进行了相关肝炎血清学指标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输血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艾滋病流行已经进入“增长期”,HIV感染数量急剧增加[1]。防止HIV经血传播是采供血机构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对献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人群中HIV 感染的情况做了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该区域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及其发展趋势,为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健康征询提供信息和事实依据,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从源头上保障血液的安全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保定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输血传播HIV的风险,为无偿献血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保定地区2009年—2015年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2015年无偿献血者确认阳性84例,阳性率为19.62/10万,感染者以男性为主,男性感染者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我们应加强对献血者的筛选,排除高危人群,选择低危献血者,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献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对于输血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笔者所在血站献血者200名,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分析各检测指标的阳性率。结果:200例献血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为11.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为1.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阳性率为0.4%,梅毒试验检测阳性率为2.0%。结论: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有利于减少输血过程中血传染类疾病的发生风险,对降低医疗纠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HIV经输血传播的防范与献血跟踪策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方法.方法分析HIV感染窗口期的特点;论证献血跟踪策略(即血站采血后并不立即发出,而是将血液储存起来,并跟踪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到1个窗口期之后的1次HIV检验结果,只有跟踪结果阴性才能确认所采血液合格,否则不能发出.)的优越性.结果无法通过革新检测技术来消除HIV感染窗口期;病毒灭活技术也不能完全避免HIV经输血传播;献血跟踪策略的实施需要依赖血液长期保存技术、献血者的理解支持和法规政策的许可,而且会花费更多的检测费用和血液存储成本.但是,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掐断HIV经输血传播的渠道,还可以杜绝HCV、HBV等病原体经输血传播.结论献血跟踪策略是预防窗口期献血者导致输血传播HIV的有效方法,必然会赢得献血者和政策制定部门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状况,有效避免和控制因输血引起的疾病传播,保证受血者的安全。方法:选择无偿献血者157 860例,对血液标本进行梅毒抗体、HBSAg、抗HIV、抗HCV,ALT 5项指标检测,将检测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检测发现,血液标本中ALT阳性率最高,各项指标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检测阳性率总计为6.69%,在采血过程中加强血液检测的质量管理,有效避免和降低输血造成的疾病传播,对采血质量的提高和保障受血者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结论:检测无偿献血者的传染病原体,能够有效避免和降低输血造成的疾病传播,减少医疗纠纷,对采血质量的提高和保障受血者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百色市壮族献血者HIV感染情况以及评估现行献血者HIV筛查策略的效果,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方法回顾性调查百色市51 528例壮族献血者的HIV感染情况。HIV筛查全部使用ELISA(抗-HIV1/2)法,初、复检均使用国产试剂,初、复检阳性标本送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认实验室检验。结果共检测标本51 528例,初检阳性45例,复检阳性31例,经确认试验阳性24例。献血者HIV感染率为0.047%。结论严格血源管理、重视HIV筛查检测、引进血液病毒灭活技术、运行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加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等措施可以减少经血液途径传播HIV概率。但阻断经输血传播AIDS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支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近5年献血人群输血传染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为制定预防输血传播疾病、减少血液浪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300 114份,不合格3901份,总不合格率为1.30%。各项目不合格率分别为ALT 0.35%、TP抗体0.30%、HBsAg 0.27%、HCV抗体0.25%和HIV抗体0.09%,其中ALT、HBsAg、TP抗体等指标阳性率逐年上升,HCV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而HIV抗体阳性率则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呈稳定态势。ALT、TP抗体和HBsAg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程体检和检验以及引进先进的检测方法和试剂是保证输血安全、减少血液浪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自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首次报道艾滋病以来,近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已蔓延至全球19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第四大杀手。输血是HIV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保证血液安全,提高HIV血液检测质量可以有效遏制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HIV,大大提高用血安全性。我站采用2遍筛查的模式检测抗-HIV,本文对阜新市2009年—2011年的无偿献血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HIV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招募和选择无偿献血者提供依据,以保证临床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14.
王雅波  黄建荣  邓刚  胡军路 《浙江医学》2017,39(24):2298-230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输血传播病毒(TTV)抗体与我国献血者传染病筛检指标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关系。方法选取自愿无偿献血者36864例,每例抽取静脉血液样本5ml用于筛检。采用速率法检测样本ALT,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TTVIgG。观察献血者传染病筛检指标检测结果,TTVIgG检测结果,各传染病筛检指标不合格献血者与合格献血者TTVIgG检测结果。结果36864例献血者血液样本中检出不合格样本962例,不合格率2.61%。不合格献血者TTV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合格献血者(21.83%vs4.30%,P<0.05)。ALT、HbsAg、抗HCV、抗HIV、ALT合并HBsAg、ALT合并抗HCV不合格献血者TTVIgG阳性率(分别为18.93%、28.22%、25.93%、16.42%、25.53%、27.78%)均明显高于合格献血者(均P<0.05)。结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传染病指标筛检,能一定程度上筛除TTVIgG阳性的献血者,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德州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血液质量,提高输血安全性,避免梅毒经输血传播,我国《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规定,献血者梅毒试验应为阴性。笔者对德州市2006—2010年参加无偿献血的148 381名无偿献血者梅毒抗体进行了筛查,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经输血传播感染(transfusion-transmitted infections,TTIs)的主要病毒。近年来,由于引进的多种的预防措施,经输血传播感染这三大病毒的风险已逐步下降。这些措施包括选择无偿献血者作为捐助者,加强献血者的资格审查,每种血液筛查实验均用双试剂检测等。但是核酸检  相似文献   

17.
抗-HIV是献血者健康检查的重要项目。近年来,HIV感染在人群中快速增长,并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虽然自动化检测已在各个血站普及,HIV诊断试剂盒也已由单纯检测HIV抗体升级为联合检测HIV抗原、抗体,但是“窗口期”的存在仍然严重威胁着临床用血安全。作为采供血机构,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献血人群的HIV感染情况及其特点,不仅能为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降低输血风险,保证血液安全,而且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此,我们对大同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作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覃军 《广西医学》2010,32(11):1418-1419
目的了解柳州市无偿献血者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加强对献血者的筛选和HIV抗体检测,预防输血后艾滋病的传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柳州市149521例无偿献血者进行HIV抗体检测。结果艾滋病抗体初筛阳性反应351例,阳性率为0.23%;确证试验阳性107例,确证阳性率为30.48%。各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性病防治知识者,为艾滋病传播高危人群,但并未见有快速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东莞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情况。方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用两种抗-HIV(1 2)ELISA试剂对每一份献血者标本进行初复检,两种试剂结果均阴性判合格,任何一种试剂为阳性判为可疑。可疑标本送省艾滋病检测中心实验室进行免疫印迹法(WB)确认。结果:1999—2003年共检测无偿献血者标本225091份,确认阳性42份,阳性率0.0186%。结论:在无偿献血者中也存在HIV感染,近年来呈递增趋势,为提高血液质量,需进一步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近5年来晋中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确认阳性者感染状况,探讨新形势下血液安全对策。方法对晋中市2009年—2013年111674名无偿献血者用两家不同厂家的ELISA试剂进行筛查,对HIV初筛阳性的标本送疾控中心HIV确认实验室做WB确认试验,并对HIV确认阳性献血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统计,结果111674名无偿献血者中HIV初筛有反应性156例,WB法确认阳性19例,男性大于女性,18岁~30岁的人群感染比例较高,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男男同性恋者和吸毒者次之。结论晋中市无偿献血者2010年来确证HIV感染率有增长趋势,HIV感染人群呈现多元化趋势,表明HIV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影响了血液安全。建议血站加大对献血人群体检征询工作力度,稳定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及时调整工作方法、检测方法,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