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儿童复杂斜视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5-01/2017-02我院收治的68例80眼复杂斜视患儿,均行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对其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是否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分为联合组(30例35眼)与非联合组(38例45眼),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视功能、5m斜视度、下斜肌亢进程度、Titmus立体试验结果,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

结果:术后6mo,两组具有同时视患者、一定融合范围患者、远立体视功能患者和近立体视正常者(40″~60″)所占比例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两组患儿下斜肌亢进程度、5m斜视度与术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术后1~3d,1a随访显示,两组患儿正位率、过矫率和欠矫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儿童复杂斜视采取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时,联合下斜肌减弱术可能不会影响外斜视矫正效果,进行手术设计时,可忽略下斜肌减弱术对患儿水平斜视度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的治疗。方法水平斜视手术合并下斜肌断腱术治疗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其中V型外斜7例,V型内斜2例。结果术后第一眼位正位(≤10△),V型斜视矫正7例,欠矫2例。下斜肌功能过强改善,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一次施行双眼多条肌肉手术矫正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是完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上斜肌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上斜肌折叠或肌腱切断手术的特殊性,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对1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施行上斜肌折叠术;对7例外斜视A征和7例动眼神经麻痹施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观察手术中上斜肌解剖的特点及手术前后眼位、斜视角和临床特征的改变。结果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单侧12例、双侧6例行上斜肌折叠手术,均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术中见上斜肌异常者9/18(50.00%),表现为肌腱松弛、肌止端附着点位于上直肌的鼻侧止端。手术矫正了原在位上斜视15^△~25^△,矫正鼻侧方向最大上斜视15^△~40^△。术后眼位恢复正位15眼,欠矫3眼,无过矫。外斜视A征伴双上斜肌亢进7例行双眼上斜肌肌腱切断术联合水平直肌手术,矫正了上下外斜角之差别20^△~30^△,消除了A征,未发现过矫,术后4例恢复双眼视觉。单侧动眼神经麻痹7例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矫正了原在位下斜视平均15^△,术后垂直斜视矫正6例,欠矫1例。结论 上斜肌肌止端解剖异常是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发病原因之一;上斜肌折叠或肌腱切断术主要改善旋转功能和矫正鼻下方垂直斜角,宜联合下斜肌或水平直肌手术。  相似文献   

4.
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欠矫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欠矫问题。方法 对 3 97例外斜视经手术矫正为正位的病人观察 3年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年后 2 41人为正位 ,1 5 4人外斜视 >-8△ ,其中 5 8人≥ -1 5 △ 。病人发生外斜视的年龄 ,控制外斜视的能力及手术适度过矫与远期眼位有关。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的欠矫是普遍存在的 ,欠矫可以发生在术后任何时间 ,远期欠矫很难避免。发病晚 ,手术适度过矫及间歇性外斜视的病人的远期欠矫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5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手术前后进行眼位检查、眼球运动,Titmus立体视检查双眼视觉功能.手术方法:手术前做全麻下或局麻下行牵拉试验.手术方式选择原则:依据视近和视远斜视角的不同,眼球运动受限制的受累肌肉和牵拉试验结果选择术式.术后追踪观察1~8年,平均2年.结果 (1)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13例中,除即刻过矫3例在手术后48h内施行内直肌探查术外,其余施行原后徙内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外直肌截除.治愈率76.9%.外斜视术后继发内斜视11例,施行原后徙外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内直肌截除.治愈率81.8%.伴有V型斜视和垂直性斜视者联合水平直肌移位或斜肌减弱术.(2)内斜视欠矫15例中,8例施行内直肌边缘切开联合外直肌截除术;选择单纯在同一眼上外直肌截除术2例;伴有斜肌异常患者,则选择对侧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截除并下斜肌后徙5例.术后正位率86.7%.外斜视欠矫16例中:6例施行原外直肌后徙眼边缘切开联合内直肌截除术;2例Ⅴ型外斜视联合双下斜肌后徙,4例外直肌周围瘢痕松解术,4例联合调整缝线.术后正位率87.5%.结论 (1)水平斜视过矫伴有受累肌运动障碍,结合看近与看远斜视角的差别,选择内直肌或外直肌复位术.(2)调整术后缝线可将再次斜视手术的非预期结果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6.
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69例外斜视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69例中有40例(76眼)行下斜肌减弱术。29例(58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12例(12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61例(88.41%),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42例(60.87%)。结论外斜视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病因不同,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眼外肌悬挂后徙术矫正各类型斜视手术效果。方法对我院261例各类型斜视用“薇乔6-0“可吸收缝线,二针分别在术肌后退有效量(如内直肌后退3mm,外直肌后退5mm)处肌肉上、下穿过浅层巩膜约2mm。二针相距约等于肌止宽,再由肌止中央前缘穿过巩膜至止端后缘,二针相距1-2mm,测量后退距离,按预期手术量悬挂肌肉,打一活结,术中观察眼位。结果近期随访(术后1周)正位率,改良术式组为92.42%,传统术式组91.47%,远期随访(术后≥6周)正位率,改良术式组88.54%;传统术式组86.25%。结论本术式是一种操作简便有效、可靠、安全的较为理想的斜视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及双眼单视功能状况。方法观察2002年~2006年在我科手术治疗54例患者的术后眼位变化、视功能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近期眼位正位为79.63%,远期正位为72.22%;术后近期眼位欠矫为5.56%,远期欠矫为29.63%:双眼单视功能建立近期为57.41%,远期为68.52%。结论及时手术治疗是共同性外斜视的最佳选择,矫正眼位至正位是建立双眼单视功能的最佳条件,而双眼单视功能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术后欠矫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inferior oblique overaction IOOA)的水平斜视合并V征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8例伴有IOOA的水平斜视合并V征的病例,对手术前后的斜视度,向上、下25°注视眼位的斜视度差,斜肌功能进行了总结。结果 57例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同时行下斜肌减弱术;1例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1,仅行水平直肌后退缩短术。术前向上、下25°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为24.5△,随访末期为5.4△。58例患者中,外斜44例(75.9%),术前原在位外斜度45.8△,内斜14例(24.1%),术前原在位内斜度40.5△,术后水平斜视度平均为6.8△,术后IOOA减弱或消失,手术矫正效果满意。结论 V型斜视患者多合并原发性或继发性的IOOA,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V型斜视,常规斜视矫正方法能有效矫正水平斜视。  相似文献   

10.
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有效治疗手术方法。方法对79例行矫正手术的外斜视V征患者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和眼球运动状况的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位达到正位者72例(91.14%),V征消失者75例(94.94%),其中7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结论下斜肌功能亢进和外直肌功能亢进是外科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矫正外斜视V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下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11.
共同性斜视术后普遍存在外斜漂移,所以对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早期过矫,共同性内斜视早期欠矫的手术设计被普遍采用。但斜视术后漂移还没有被很好的定量,所以不同类型的共同性斜视术中或术后早期应过矫或欠矫多少亦没有被定量。研究斜视术后的漂移可以指导斜视的手术设计及确定术中或术后早期过矫或欠矫目标量,以抵消漂移而获得远期稳定的眼位,进而提高斜视手术远期正位率。基于此,有必要将目前各类型斜视术后漂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7例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其中外斜V征46例,内斜V征21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按原在位水平偏斜度常规矫正水平斜视.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67例手术中,49例行下斜肌后徙术或后徙转位术,术后43例上、中、下均正位,V征消失;术前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3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后11例正位,V征消失.67例患者术后19例恢复双眼视.结论 下斜肌后徙,后徙转位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应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u XP  Mai GH  Yu HY  Chen JC  Deng DM  Lin XM  Wu HP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585-589
目的探讨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63例因V征斜视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患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手术前、后的斜视度数,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斜肌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状态。平均随访时间为8.2个月。结果62例(98.4%)患者合并双眼或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或+3),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1例患者合并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1),仅行水平直肌后退缩短术。术前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为25.6△,随访末期为4.5△。48例外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外斜)37.2△,随访末期为(内斜)3.4△,其中38例(79.2%)患者的斜视度数<±10△;15例内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50.6△,随访末期为(内斜)2.4△,其中11例(73.3%)患者的斜视度数<10△。术后21例(33.3%)患者恢复立体视功能。结论V征斜视患者多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V征斜视,常规斜视矫正方法可有效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外斜V征43例中38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联合常规水平肌手术,另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观察术前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的状况。结果对大多数外斜V征的患者来说,下斜肌减弱术联合常规的水平肌手术矫正效果最好;对无明显下斜肌亢进者,水平直肌的垂直移位术可取得很好的疗效。本组43例外斜V征患者中37例术后眼位上、中、下均为正位,54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8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15例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结论根据外斜V征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以及亢进的程度,决定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同时行常规水平肌手术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5.
调整缝线术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整缝线技术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应用及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设计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使用调整缝线技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按术后眼位是否矫正满意(-8^△~+8^△)将患者分为矫正满意组(46例)和不满意组(24例)。比较二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手术年龄、手术是否涉及下斜肌和内直肌等。结果矫正不满意组患者中,欠矫者1例,过矫者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手术年龄、性别构成、手术是否涉及下斜肌减弱,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是否涉及内直肌加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设计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况,手术涉及内直肌加强时,应适当减少手术量。调整缝线技术应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有其独到的优势,不仅可使手术设计更加充分,保证术后早期眼位矫正的满意,更可提供追求远期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Clinical Feature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A-pattern Exotrop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AnA鄄patternexotropiashowssignificantlymoreexodeviationindowngazeversusupgaze,inwhichthechangeofbinocularalignmentresemblesthealphaberA.Accordingtopublishedreports[1~4],A鄄patternexotropiaisviewedastheleasttypeofAandVpatterns.However,thepr鄄evalenceofA鄄patternexotropiaratherincreasedinourclinicalstudies[5],inwhichparticularattentionwaspaidtoobservethedeviationindownwardgazeandassesssuperiorobliquefunction.Accordingly,clinicalcharacteristics,surgicaltreatmentandtreatmentoutcom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斜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7例外斜V征病例手术前、后眼位和双眼单视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37例中有31例(56只眼)行下斜肌减弱术联合水平直肌后退或缩短术,6例(12只眼)行水平直肌移位术。手术后30例(81.08%)眼位正位,V征消失,52只眼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4只眼仍有轻度下斜肌功能亢进。手术后25例(67.56%)有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外斜V征的患者术前应注意区分有无合并下斜肌亢进及其程度,对于不合并或仅有轻度下斜肌亢进的患者,行水平直肌后退或缩短并止端移位术;对下斜肌明显亢进的外斜V征患者,行下斜肌减弱术并水平直肌后退或缩短术。术后效果良好,患者双眼视觉功能可能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18.
共同性外斜视不同手术量设计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雷  陈蕾  才娜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17-1118
目的:比较共同性外斜视术中不同手术量设计的远期疗效,探讨斜视手术的量化标准。方法:对15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3组:术终正位组26例,术终过矫5~9△组114例,术终过矫10~15△组16例,分别评价术后2wk;3,6mo眼位情况。结果:术后2wk;3,6mo,术终正位组正位率分别为80.8%,30.8%,23.1%;术终过矫5~9△组正位率分别为81.6%,78.9%,75.4%;术终过矫10~15△组正位率占43.8%,62.50%,68.8%。三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术终过矫5~9△者术后正位率高,远期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