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脑出血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离并克隆新生大鼠神经干细胞,研究其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的生物学特征,了解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用尾状核注射Ⅶ型胶原酶制作脑出血模型,从Wistar新生大鼠脑室下区分离并克隆神经干细胞,经Brdu(5-溴脱氧尿嘧啶)掺入标记后移植入脑出血同侧的侧脑室或脑出血对侧的尾状核中.经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了解移植细胞在大鼠脑内的生存、迁移及分化情况.结果将稳定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发现移植后4 d移植细胞仍存在.侧脑室移植组中移植细胞多在侧脑室周边区存在,尾状核移植组可见移植细胞开始向对侧迁移.免疫荧光双标证实细胞大多分化成神经元,少部分分化成胶质细胞.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入脑出血大鼠脑内后能够存活,并能有效地穿过室管膜和向脑出血部位迁移.移植细胞在脑内大部分分化成神经元,少部分分化成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移植作为脑出血可能的治疗方法之一,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移植细胞不但能够在脑内存活,而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作为一种可能治疗方法,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实验已经开始。本文就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可能机理、动物实验及在脑出血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如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NSCs)、间充质干细胞(MSCs)]被应用于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然而,移植后多数细胞死亡,其原因很可能是移植细胞所面临的病理环境所致.目前,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炎症被认为是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很重要的病情进展因素.本文在研究脑出血后的细胞因子依赖性神经毒性和炎症来源氧化应激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炎症介质对于移植干细胞或其来源细胞的多方面影响和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用于脑出血治疗研究的主要细胞有:神经干细胞、遗传工程神经干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脐血细胞、胚胎干细胞、重组细胞、微囊化人工细胞等,本文就前5种细胞移植在出血性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干细胞移植在脑出血性动物身上的实验所取得的良好效果,显示细胞移植重建损伤的脑组织、改善脑功能成为治疗脑出血疾病的必然途径。临床实验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要真正应用于临床目前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要想准确的定向诱导细胞分化,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局部微环境,细胞因子及基因对干细胞分化的作用;细胞移植促进脑出血功能的恢复,其确切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是否能象正常神经细胞一样能分泌神经递质,是否具有复杂的电生理等。  相似文献   

5.
杜丹  张明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10):1851-1854
背景:多项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 目的:总结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的作用与机制。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09 PubMed数据库及CNKI、万方数据库有关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基础研究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已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目前一系列基础研究证实人脐血干细胞有望成为更为理想的细胞源,但因其尚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诸如人脐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最适宜的移植治疗时间,最有利的移植途径,最佳的移植数量,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如何,移植后能否分化为心肌细胞,分化程度如何以及其疗效和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6.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1,自引:7,他引:54  
目的 研究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 从孕龄16天的大鼠胚胎脑组织中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并诱导其分化,通过免疫组化学技术研究其特性。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3天后将未分化的神经干细胞注入血肿同侧或对侧的尾状核内,记录损伤和移植后的大鼠运动功能。不同时间杀死大鼠,研究移植后的干细胞在体内分化和迁徙的情况。结果 实验中分离、培养的神经干细胞体外能够被诱导分化成神经元、光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血肿同侧移植干细胞的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显著好于血肿对侧移植干细胞组及未移植干细胞的对照组。免疫组化方法证实移植后的干细胞在体内可分化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并向损伤区域迁徙。结论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体内、体外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其分化成各种类型神经细胞的比例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在脑内靠近损伤部位移植胚胎神经干细胞后能够有效改善脑出血动物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鼠包括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阿尔茨海默病鼠脑后其组织形态学与行为学效应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和改善。细胞替代治疗中,神经干细胞与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效应优于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但目前对神经干细胞体内分化机制的不确定导致了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盲目性,同时对影响其疗效的各种可能因素也缺乏比较研究。神经干细胞基因治疗具有细胞替代和基因治疗的双重作用,但尚处于研究的初期阶段,仍以NGF,BDNF,GDNF等单一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为主,且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入阿尔茨海默病鼠脑后外源基因表达效率、促分化、功能修复情况以及安全性的研究还很缺乏。目前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鼠脑后的疗效检测技术手段比较单一,免疫组化方法与活体示踪技术的结合、形态学指标与功能学指标的综合检测是疗效检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脊髓完全横断性损伤引起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目前还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文章介绍了对神经干细胞培养、神经干细胞表型控制及神经干细胞移植等方法的分析,介绍了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目前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动物实验主要致力于提高轴突再生能力、替代细胞成分、阻止脱髓鞘和使髓鞘再生等方面,具有促进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客观结果,有些甚至已经进入了临床实验阶段。不过神经干细胞的成功应用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诸如移植剂量、细胞生长因子的活力,细胞移植的风险等,尤其是其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并且需要长时间的随访。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脊髓损伤;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显示,细胞移植对脑出血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有学者在脑梗死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能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目的:观察移植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是否比单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脑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自体血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36只SD成年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每组按不同时间点分为2个亚组,每个时间点6只。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分别在脑出血壳核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20 μL/只;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0 μL。分别在1,2周处死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突触素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在脑出血周边区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各时间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的突触素和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阳性产物比骨髓基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5)。提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比单一骨髓基质干细胞对大鼠脑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神经干细胞是指来源于神经组织或能分化为神经组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细胞,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研究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热点。移植入宿主体内的神经干细胞能够向神经系统病变部位趋行、聚集,并能够存活、增殖、分化为神经元和/或胶质细胞,从而促进宿主缺失功能的部分恢复。如何将神经干细胞准确、安全移植到宿主体内,并最终迁移、聚集到脑内功能缺失部位成为该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就目前神经干细胞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较多采取的移植途径,包括局部注射移植、经脑脊液注射移植、经血液循环注射移植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比较这3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分析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哪种移植途径才是神经干细胞最适合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国北方体检人群中新发脑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特征。方法连续性纳入2006年6月-2007年10月开滦社区的体检者,基线期完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每24个月对所有受检者进行一次面对面随访,截至2015年12月31日,记录所有受检者随访期间新发卒中事件类型及时间。将脑出血组和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新发脑出血的预测因子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最终纳入受检者94 993例,随访期间发生卒中事件者3568例(3.8%),其中脑出血事件者746例(0.8%)。在脑出血患者中,男性、高龄、低收入、低学历、高BMI、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和心房颤动病史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相关因素后,高收缩压(HR1.026,95%CI 1.018~1.035,P0.0001)、高舒张压(HR 1.040,95%CI 1.026~1.055,P0.0001)与高血糖(HR 1.127,95%CI 1.046~1.215,P=0.0017)是新发脑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高龄、低收入、低学历、高BMI、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和糖尿病均可增加脑出血风险,其中高血压和高血糖水平是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 PSC)由特定的转录因子转录已分化的体细胞而来,在生物学功能方面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类似。实际应用中,i PSC在细胞来源、免疫原性和医学伦理等方面面临较少的困境,从而为疾病提供更多的临床治疗策略。在治疗方面与普通干细胞相比,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但i PSC的致瘤性、诱导率低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将重点探讨i PSC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研究现状、发展制约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方法(case based learning,CBL)联合以授课为基础传统教学方法 (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在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近年研究表明,脑出血产生的继发性脑损伤机 制主要涉及凝血酶诱导、红细胞裂解、毒性反应、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根据不同的损 伤机制,应运而生了多种脑出血的治疗策略,但是否能成功应用于临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脑 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潜在机制和新兴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卒中后疲劳危险因素,为卒中后疲劳的防治及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WanFang Data和VIP 数据库,搜集有关卒中后疲劳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限均 为建库至2019年10月30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 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4 项研究,包括3 2 01例患者。M e t a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前疲劳(O R 5.9 3, 95%CI 3.41~10.32,P<0.001)、抑郁症(OR 2.48,95%CI 1.83~3.36,P<0.001)、女性(OR 1.67, 95%CI 1.24~2.26,P<0.001)、家庭功能障碍(OR 2.57,95%CI 1.86~3.57,P<0.001)、mRS评分 (OR 2.65,95%CI 2.04~3.45,P<0.001)、冠心病(OR 3.41,95%CI 1.97~5.90,P<0.001)、不能自 理(OR 4.32,95%CI 2.47~7.54,P<0.001)、高脂血症(OR 2.27,95%CI 1.20,4.27,P =0.01)、镇静药 物使用(OR 4.10,95%CI 2.14~7.87,P<0.001)是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卒中前规律运动(OR 0.50, 95%CI 0.36~0.70,P<0.001)是卒中后疲劳的保护因素。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女性)、卒中前疲劳、抑郁、家庭功能障碍、mRS评分、冠心病、自理 能力差、高脂血症、镇静药物使用可能是卒中后疲劳的危险因素,其余风险因素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 究。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诱发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NA-AION)全身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5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NAAION 诊断标准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全身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高脂血 症、睡眠呼吸暂停、夜间低血压等。对不同性别的临床因素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共收集357例NA-AION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240例,女性117例,平均发病年龄(50.9±9.5)岁。 单眼受累252例(70.6%),男性162例,女性90例。男性较女性双眼受累(32.5% vs 23.1%,P =0.004)、 高血压(66.3% vs 53.8%,P =0.003)、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1.3% vs 38.5%,P =0.018)及其 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0.0% vs 2.6%,P =0.021)比例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心脏疾病发病 率(10.3% vs 4.6%,P =0.039)高于男性,但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男性多于女性(45.5% vs 8.3%,P =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的患者108例,占所有监测患者的48.0%。夜间低氧血症患者127例,占所监测 患者的56.4%。这两种因素在男性中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OSAS:57.1% vs 32.9%,P<0.001;夜间低 氧血症:70.0% vs 34.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N A-AION男性患者多双眼受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为NA-AION的主要全身危险因素, OSAS、夜间低氧、夜间低血压亦是常见的危险因素。男性较女性全身危险因素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血管性认知障碍小鼠模型中,缺血性炎性损伤对室管膜下区及海马齿状回少突胶质细胞 再生分化的影响,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缺血性炎症机制提出新的损伤途径。 方法 成年雄性CD1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模型组采用双侧颈动脉反复缺 血再灌注法制备血管性认知障碍小鼠模型。造模后4~6 d连续腹腔注射5 -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bromodeoxyuridine,BrdU)(150 mg/kg)标记新生细胞,分别于术后14 d和28 d每组随机取一半小鼠脑 组织进行脑切片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共聚焦检测,标记脑组织室管膜下区和海马区的少突胶质 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观察新生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及分化情况,并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增 生活化情况。 结果 造模后14 d和28 d室管膜下区新生细胞(BrdU阳性细胞)在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均 <0.001),造模28 d模型组新生神经元(BrdU/NeuN阳性细胞)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01)。与假 手术组相比较,术后28 d模型组海马齿状回少突胶质细胞祖细胞显著增多(P<0.001);少突胶质细 胞前体细胞显著减少(P =0.006)。造模后28 d模型组海马齿状回新生星形胶质细胞(BrdU/GFAP阳性 细胞)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 =0.015)。 结论 血管性认知障碍小鼠内源性新生细胞增殖区室管膜下区与海马齿状回区均存在新生细胞反 应性增生的情况。新生细胞区分化的主要细胞为星形胶质细胞,而少突胶质细胞分化障碍,可能是血 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影像学常见皮层下白质病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发生卒中的常用方法包括抗凝药物(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等)及 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LAAO)治疗。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LAAO在预防心房颤动 患者卒中方面,不劣于华法林治疗,甚至在某些研究中优于华法林治疗,而关于LAAO与新型口服抗凝 药对比的随机研究尚不充分。目前更新的文献提示,LAAO造成长期心房颤动患者相关门诊率和住院 率升高,且可能对心房颤动的发生及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引起一些争议。这提示在临床实践中,重要 的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综合长期获益与风险评估,准确判断适合进行LAAO的患者人群。  相似文献   

20.
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新技术的发展,颅内微出血的检出率大 幅提高,近来相关研究呈爆发式增长,成为脑血管病和痴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涉及微出血影像 学与病理表现关系及机制的研究并不多。本综述将从微出血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研究这两个方面,总 结文献中颅内微出血的影像学诊断、影像-病理联系、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旨在为微出血相关的缺 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