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57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46例)和斑块组(111例),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67例)和稳定斑块组(43例)。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性质。结果斑块组血清hcy水平高于无斑块组;易损斑块组血清hcy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r=0.171,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有关,更与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Hcy血清浓度的增高可能是易损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与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将脑卒中患者120例分为4组:内膜增厚组22例,硬斑块组23例,混合斑块组40例,软斑块组35例,对照组26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及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的平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93例确诊的ACI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测量左右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测量结果分为有CAS斑块组(60例)和无CAS斑块组(33例);将患者CAS程度分为0~4级。采用循环酶法检测两组ACI患者血浆Hcy水平,对血浆Hcy水平与CAS的斑块及其硬化程度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ACI患者有CAS斑块组血浆Hcy浓度[18.83(15.20~24.03)μmol/L]明显高于无CAS斑块组[12.30(9.70~15.10)μmol/L](P<0.05);且有CAS斑块组高Hcy血症发生率(36.67%)较无CAS斑块组(12.12%)显著增高(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结论老年ACI患者中,CAS斑块形成可能与血浆Hcy水平升高有关;CAS程度愈高,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65岁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98例,均行颈部血管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扫描,并比较不同组别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无狭窄61例;有狭窄137例,其中轻度狭窄55例、中度狭窄48例,重度狭窄34例。无狭窄患者血Hcy水平(12.88±3.59)μmol/L明显低于有狭窄患者(23.22±4.68)μmol/L(P0.001)。轻度狭窄组血Hcy水平(18.44±6.35)μmol/L明显低于中度狭窄组(22.52±5.58)μmol/L,中度狭窄组明显低于重度狭窄组(27.33±5.36)μmol/L,各组间Hcy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血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r=0.411,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半胱氨酸血症(HHcy)不构成颈动脉狭窄独立危险因素(P=0.238)。结论血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之间无明显关系,且不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脂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28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血Hcy,并常规抽血化验Tc、TG、HDL、LDL;并进一步行彩超检查颈动脉内膜及斑块.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Hcy(27.32±12.12)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21±9.90) 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其Hcy水平越高.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不稳定斑块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血栓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机制。1969年McCully首先提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1],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DD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纤溶的特异指标[2]。本研究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对1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及其超声特征,测定内中膜厚度。检测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血清抗磷脂抗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患者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斑块组又分为稳定斑块亚组和不稳定斑块亚组。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及同型半胱氨酸在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年龄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稳定和不稳定斑块亚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无斑块组和斑块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别是13.0±6.8μmol/L和18.4±12.6μmol/L(P=0.042)。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高血压、脂代谢紊乱一样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非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谭莹  何国厚  王磊  曾静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2):99-100,10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脂水平的关系,并探讨不同斑块性质与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通过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测出伴有颈动脉斑块的脑卒中患者162例,根据斑块分型,易损斑块73例,稳定斑块89例,并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检测其血脂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脑卒中患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_C)及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血浆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脂水平异常密切相关,而高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可影响血脂代谢并且是脑卒中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个体优化调脂及逆转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治疗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与进展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实验组,同时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均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程度,同时测定血清Hcy水平。结果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颈动脉IM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颈部血管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组,实验组颈部血管狭窄发生率及重度狭窄率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脑梗死患者136例,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颈动脉轻度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Hcy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组的Hcy水平为(32.69±17.54)μmol/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17.15±4.97)μmol/L和颈动脉轻度狭窄组(24.74±10.51)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轻度狭窄组和颈动脉内膜正常组Hcy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689,P0.05)。结论高Hcy血症可能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血浆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将二者结合起来,对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与Hcy浓度的 关系。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河池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多 普勒超声检测患者cIMT,根据cIMT是否≥1 mm分为cIMT增厚组和cIMT无增厚组;测定患者血浆Hcy浓度。 采用多因素分析判断血浆Hcy水平与cIMT的关系。 结果 共入组急性脑梗死患者226例,cIMT无增厚组34例,cIMT增厚组192例。cIMT增厚组血浆Hcy水 平中位数为13.0 μmol/L,cIMT无增厚组为11.2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此外,cI MT增 厚组的年龄([ 69.1±9.7)岁 vs(58.2±1.2)岁,P<0.001)]、脉压差([ 64.0±17.4)mm Hg vs(53.6±13.6) mm Hg,P <0.001)]大于cIMT非增厚组;hs-CRP高于cIMT非增厚组[3.78(1.5~10.6)mg/L vs 1.5(0.9~4.2) mg/L,P =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模型中调整了年龄、脉压差、hs-CRP水平,结果显示Hcy是 cI MT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浆Hcy每升高10 μmol/L,cI MT增加0.037 mm(95%CI 0.007~0.068,P =0.002)。 结论 血浆Hcy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崔颖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1):781-782
目的评价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取同期住院患者中无脑梗死者53例作为对照组,同时监测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空腹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FBG)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患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阴性患者的TC、TG、Fib及FBG的含量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有效控制血脂、Fib及FBG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早期干预高血脂、高血糖、颈动脉斑块等对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30例脑梗死患者、180例健康对照者血液标本,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Hcy、叶酸和维生素B12及酶法测定血脂水平。同时对165例患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按动脉硬化的程度分组,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组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Hcy与叶酸,维生素B12呈明显负相关(P<0.05),随着颈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血清Hcy水平呈上升趋势,且高Hcy检出率增高。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程度有关,高血Hcy水平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缺乏叶酸、维生素B12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RI,HR-MRI)技术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角(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gle,ICA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探讨ICAA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关系。方法 入组2011年11月-2012年6月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HR-MRI 检查,获得每例患者左右侧ICAA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资料。根据ICAA大小的中位数将颈动脉分为ICAA≥35°组和ICAA<35°组,比较两组血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特点。分别以左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斑块成分总量为因变量,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共有86例患者的162支颈动脉图像纳入最终分析,其中ICAA≥35°组78支,ICAA<35°组84支,ICAA≥35°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2支(92.3%)vs 47支(56.0%),P<0.01]及易损斑块检出率[34支(43.6%)vs 13支(15.5%),P =0.03)]均较ICAA<35°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AA≥35°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富含脂质坏死核心[59支(75.6%)vs 31支(36.9%),P <0.01)]及斑块内出血[(21支(26.9%)vs 10支(11.9%),P =0.02)]的检出率高。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成分总量(B 0.35,95%CI 0.21~1.65,P =0.01)及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出血成分总量(B 0.34,95%CI 0.30~2.32,P =0.01)的危险因素,ICAA非平面角(B 0.37,95%CI 1.23~7.33,P =0.01)是左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颈外动脉非平面角(B 0.33,95%CI 0.20~2.07,P =0.02)是右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成分总量的危险因素。结论 随着ICAA角度增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ICAA大者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也高。ICAA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成分的含量有影响。ICA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有关,但并非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代谢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新发前循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患者,以无脑梗死的门诊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浆Hcy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双侧颈动脉颅外段检查明确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性质,采用全自动基因芯片检测目标人群MTHFR C677T基因型。结果共纳入新发前循环脑梗死组患者150例,对照组100例。①脑梗死组MTHFR C677T突变(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8.0%vs 19.0%,χ~2=22.067,P0.001;64.0%vs 45.5%,χ~2=6.907,P=0.009);②脑梗死组MTHFR C677T C→T基因突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53,P0.001);③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斑块组MTHFR C677T突变(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66.2%vs 34.1%,χ~2=14.587,P0.001;77.5%vs 60.2%,χ~2=6.978,P=0.008)。结论 MTHFR C677T位点C→T基因突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及其狭窄程度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young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YACI)患者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比值(D-dimer to fibrinogen ratio,DF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2020年9月进行了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contrast-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1月就诊于海淀医院神经内科的符合LI诊断标准的患者171例,按照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对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2对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有独立影响(OR 2.843,95%CI 1.301~6.216,P =0.008)。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颈动脉数≥2也是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OR 2.899,95%CI 1.311~6.409,P =0.008)。结论 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数、有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颈动脉数增加,LI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与脑梗死(C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7例脑梗死患者、98例体检健康人群进行血脂测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并行对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以不稳定斑块患者为主,颈动脉分叉处(BIF)常见。不稳定斑块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的TC、TG、LDL-C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TC、TG、LD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血脂异常是独立于年龄之外的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斑点追踪应变成像(X-strain imaging,XS)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运动特点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2月常规超声检查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脑梗死患者26例为脑梗死组,同时选取24例非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和XS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斑块不同位置(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应变成像及运动特点。结果 常规超声显示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不同回声斑块数目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S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近心端肩峰、顶部及远心端肩峰的轴向和横向运动速度、轴向和横向位移、应变均较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患者斑块近心端肩峰运动较远心端肩峰明显,其横向移动速度([ 0.25±0.07)cm/s vs(0.15±0.05)cm/s]和位移([ 0.28±0.10)mm vs(0.17±0.05)mm]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顶部应变([ 2.75±1.01)%]较近心端肩峰([ 4.43±1.08)%]和远心端肩峰([ 4.23±1.24)%]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变及运动较明显,斑块易损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rel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及 超敏C反应蛋白(hi 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3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243例,另外选择同期 体检的无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2组研究对象均检测血清Lp-PLA2、hs-CRP水平。依据颈部动 脉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患者进一步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易损斑块组。 结果 ①脑梗死患者的血清Lp-PLA2([ 180.04±35.02)ng/mL vs(152.13±39.67)ng/mL,P=0.014]、 hs-CRP[(10.02±0.47)mg/L vs(2.64±0.33)mg/L,P =0.017]水平高于对照组。②稳定斑块组 ([ 162.96±11.34)ng/mL,P=0.013]和易损斑块组([ 197.79±32.56)ng/mL,P=0.004]Lp-PLA2水平高 于无斑块组([ 143.67±12.35)ng/mL];易损斑块组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07),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③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12.86±1.67)mg/L]高于稳定斑块组[(10.82±0.53) mg/L,P=0.029]及无斑块组([ 9.54±0.47)mg/L,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中,血清Lp-PLA2与hs-CRP可能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其不稳定性 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