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功接受斜视矫正手术的成人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水平,分析其生存质量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92例于2011年1-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斜视手术并获得成功效果,随诊1年以上的患者,通过中文版成人斜视生存质量评估量表(CAS-20)调查其术前、术后生存质量,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特点、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等。并与其年龄和性别匹配的89例无斜视病史的普通人群进行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术后CAS-20得分的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术后CAS-20得分的相关因素。结果:92例患者术后CAS-20得分显著提高,包括社会心理维度(Z = 3.25,P = 0.001)、视功能维度(Z = 3.19,P= 0.001)和总量表(Z = 3.60,P= 0.001)。术后立体视功能水平更好者,其CAS-20得分更高(F= 4.33,P= 0.016),40例获得感觉性融像功能者,其CAS-20得分比无融合功能者更高(Z = 2.60, P= 0.009)。68例术后自我感觉无斜视者,其CAS-20得分高于其余24例仍自我感觉有斜视者(Z = 3.69, P< 0.001)。与对照的普通人群相比,斜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水平仍较差(Z = 11.23,P< 0.001),32% 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得分达到正常人群的最低阈值。患者自我感觉有无斜视是影响其术后生存质量状况的主要因素。结论:斜视成功矫正的成人患者,其生存质量显著改善,但仍显著低于普通无斜视病史的人群。术后恢复一定双眼视功能者,其生存质量评分更高。术后自我感觉有无斜视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斜视手术对成人斜视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的89例成人斜视患者,分别在其术前1 d及术后(83.6±34.0)d采用成人斜视生存质量量表(AS-20)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分析手术前后AS-20分值的变化情况,并评估年龄、性别、斜视类型、双眼视觉和手术前后AS-20分值及其变化值的关系。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术前AS-20得分为(50.3±18.5)分,术后得分为(80.8±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5,P<0.01)。相比男性,女性在术前的AS-20得分偏低,在术后提升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术前=2.050,t变化=-2.593,P<0.05);而无论术前术后,不同斜视类型(t术前=-0.480,t术后=0.237,t变化=1.495,P>0.05)、双眼视觉是否为阳性(t术前=0.446,t术后=0.498,P>0.05)患者间的AS-20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与手术前后AS-20总分值的差值无相关性(r=0.021,P>0.05)。结论成人斜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女性相比男性在术前的生活质量偏低,在术后提升快。内外斜视患者、是否存在双眼视觉患者及不同年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成人斜视患者生存质量的现状及治疗对生存质量的改善效果。
  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征集2013-10/2014-05就诊于我院的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斜视患者共45例作为试验组,另外选择最佳矫正视力及眼位正常的成人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中文版成人斜视生存质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斜视患者与正常成人以及斜视患者术前与术后6 mo的生存质量差异。
  结果:对照组正常成人的CAS-20社会心理评分及视功能评分都明显高于试验组斜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斜视患者在术后6mo时较术前相比CAS-20社会心理评分及视功能评分都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斜视患者在术后6mo时社会心理评分及视功能评分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正常成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斜视在社会心理和视功能方面均影响了成人患者的生存质量,而斜视矫正手术有助于改善斜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感知觉学习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重建三级视功能的作用.方法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训练组采用感知觉学习方法进行三级视功能训练,对照组不训练.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的眼位回退率.结果 训练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12个月训练组三级视功能形成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训练组眼位回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知觉学习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恢复与重建三级视功能,三级视功能的恢复有利于降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回退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成人斜视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分析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调查研究。收集202例斜视患者(斜视组)和110例眼位正常者(眼位正常组),采用中文版成人斜视患者生存质量量表(CAS-20)评估患者的术前生存质量,同时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婚姻、斜视病程、职业等个体因素信息,及斜视类型和斜视度、复视与否、弱视与否等斜视特征信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分析不同个体信息和不同斜视特征对患者术前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斜视组CAS-20得分为56.8±16.7,眼位正常组得分为98.0±4.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P < 0.001)。斜视患者中伴复视者的视功能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无复视者(t=-1.987,P=0.047);伴弱视的斜视患者的总量表得分均显著低于不伴弱视者(t=-2.122,P=0.004);水平斜视度> 25△者的社会心理维度得分低于斜视度≤25△者(t=2.523,P=0.007);不同偏斜方向的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无明显区别。年长斜视患者生存质量得分低于年轻斜视患者(r=-0.260,P < 0.001),病程长的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低于病程短的斜视患者(r=-0.142,P=0.035);已婚患者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未婚者(t=2.981,P=0.004);非学生斜视患者比学生斜视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低(t=-2.084,P=0.03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斜视病程和有无伴弱视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成人斜视患者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明显差于眼位正常人群;已婚、非学生族群、伴复视者或伴弱视者的生存质量量表得分低;年龄、病程和是否伴弱视是影响斜视患者术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知觉学习训练方法对斜视矫正术后无立体视功能或者立体视功能不能恢复至正常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训练,探讨知觉学习训练在斜视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斜视矫正术后眼位正位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3例,均为术后3个月以上Titmus立体图检查立体视功能未达到正常者。采用心理物理学中的知觉学习方法进行立体视功能训练,观察训练前后视差辨别正确率、立体视锐度的变化。训练前后的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23例患者中有2例不能完成训练任务,21例患者顺利完成训练,平均训练(6.9±3.8)d,经知觉学习训练后立体视功能较训练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28,P < 0.001)。视差辨别正确率检测显示,受试者在视差分别为320″、440″、580″时,训练后应答正确率高于训练前应答正确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102,P=0.01;t=-2.360,P=0.02;t=-2.177,P=0.03)。结论:知觉学习训练可有效重建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的立体视功能,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斜视手术前后的生存质量变化。

方法:通过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随访18~30岁的恒定性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65例。采用成人斜视生活质量评估量表AS-20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和术后3mo时的生存质量状态。

结果: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3mo的AS-20社会心理评分及视功能评分都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同性外斜视术后3mo的SF-36评分中生理功能评分、生理功能对角色功能的影响评分、健康总体评分、活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及总体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躯体疼痛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斜视手术有助于改善共同性外斜视的生存质量。临床上,应重视运用生存质量评估指导斜视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术后部分患者斜视回退的可能原因.方法 对120例患者的术后一天眼位、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与远期眼位的关系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斜视回退的可能因素.结果 120例随访平均25.34个月(12~50个月).眼位:正位90例(75%),外斜29例(24.17%),内斜1例(0.83%);术后远期眼位只与术后一天眼位和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有关,而与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均无关.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眼位与术后一天眼位和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有明显相关性,术后一天过矫和术前有双眼同时视功能者可以获得较好的远期眼位.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外斜视(IXT)是一种发病率高、斜视角度多变、双眼视觉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的眼科常见疾病。双眼视觉功能缺损与视觉皮层的改变有关,IXT涉及包括双眼融合相关皮质区域在内的多个脑区的功能改变,部分IXT患者在矫正眼位后,大脑皮层的异常改变依然存在,双眼视觉的恢复仍然困难。针对这些问题,视感知觉训练逐渐应用到IXT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的重建中,视感知觉训练从大脑层面修复视觉皮质,通过不断刺激视觉中枢,提高大脑视皮层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修复视觉中枢功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双眼视觉功能,稳定眼位,减少复发。本文就IXT患者双眼视觉损伤机制以及视感知觉训练在IXT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希冀为视感知觉训练重建IXT患者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降低复发率提供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和同视机主观斜视角比较,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知觉眼位的情况和意义。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对2017年2-8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别用同视机检测其主观斜视角和用基于计算机平台的视感知觉检查方法检测其知觉眼位,将同时具备以上2项检测结果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二者水平方向眼位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统计同视机主观斜视角在垂直方向眼位偏斜的检出率,对同视机主观斜视角未检出垂直偏斜者分析其垂直知觉眼位的分布情况;对水平和垂直知觉眼位进行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2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被纳入研究。在水平方向,主观斜视角为(-8.1±5.3)°,知觉眼位偏移值为(332±233)像素,同视机主观斜视角越向外偏移,水平方向的知觉眼位偏移越大(r=-0.383,P<0.001)。在垂直方向,3例(2.5%)同视机检测到眼位偏斜,117例未检测出垂直眼位偏斜者中有113例(94.2%)可检测出不同程度的知觉眼位偏差,为(22±29)像素,其中67.5%(81/120)≤26像素(垂直眼位偏斜在0.5°以内),有82.5%(99/120)≤53像素(垂直眼位偏斜在1°以内)。120例患者垂直方向知觉眼位偏移为(24±32)像素,它与水平方向知觉眼位偏移呈线性相关关系(r=0.373,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垂直知觉眼位偏移=6.403+0.052×水平知觉眼位偏移(F=19.093,P<0.001)。结论:同视机主观斜视角与知觉眼位偏移均能反映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分视状态下水平方向的眼位偏斜状态;知觉眼位检查在垂直方向的眼位偏斜检出率明显高于同视机;垂直方向的知觉眼位偏斜随着水平方向知觉眼位偏斜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斜视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发现儿童和成年斜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障碍、视功能异常等显著影响生存质量状况的因素。目前临床上已有经过评估的专用于斜视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估量表,通过量表评估发现手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改善,量表得分与手术效果显著相关,有研究建议生存质量评估可作为手术后效果的评价手段之一。临床上应更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评估,来指导斜视治疗,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对青少年和成人患者社会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斜视矫正术对其的改善作用.方法 调查研究.参考国外相关资料,制作斜视患者社会心理健康评价调查问卷表,对56例斜视患者(男23例,女33例)于术前和术后2-3个月分别采用术前和术后社会心理健康问卷表进行调查;同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斜视专科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总共56例斜视患者接受了问卷调查,其中内斜视17例,外斜视39例(其中间歇性外斜视15例):56例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心理障碍,其中64%患者因斜视影响其结交朋友等社交活动,61%患者与异性朋友相处受影响,82%患者的自信心和93%患者与他人对视能力受影响;74%的患者因斜视而回避公众场合和活动.64%的患者手术治疗的目的为恢复双眼视功能.在斜视对患者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影响的得分中,患者性别、斜视类型、婚否、受教育程度、工作与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年龄、斜视程度与得分无明显相关性.斜视手术后2-3个月,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自我评价、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患者对斜视诊疗的建议是希望能获得更舒适的斜视治疗过程和获取更多的号业知识.结论 斜视对青少年和成年斜视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低、自信心和社会活动受影响;斜视矫正手术能显著改善其社会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研究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目的研究一个适合测量我国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量表。方法通过指标筛选,最终选择20个指标形成生存质量量表。应用该量表测量了57例单纯视力损害的白内障患者和60例有不同程度视力及视野损害的青光眼患者,并对该量表进行效度、信度和反应性的评价。结果该量表20个指标,包括症状、视功能、身体机能、社会活动及精神心理等四个方面。(1)准则关联效度:r=0.6865,P=0.000。(2)重测信度:r=0.8959,P=0.000;克朗巴赫系数:α=0.9358;方差比=0.0551;分半信度:R=0.9553。(3)反应度:t检验=5.95(P=0.000),效应大小统计量为1.533。结论该量表具有满意的效度、信度和反应度。可试用于临床试验评价  相似文献   

14.
闫洪欣  魏世辉 《眼科》2013,22(3):185-188

 目的 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视力损害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63例确诊为NAION的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2例。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别按视力下降程度(0.3为界)分为低视力组(44例)和高视力组(19例);按就诊时发病眼别分为双眼发病组(20例)及单眼发病组(43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及动态血压参数。主要指标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24小时动态血压曲线形态及参数。结果 双眼发病组患者的夜间舒张压(78.5±11.3 mm Hg)明显高于单眼发病组(72.2±10.8 mm Hg)(P=0.044)。低视力组患者发病年龄(57.1±10.3岁)较高视力组(47.6±9.7岁)大(P=0.001),低视力组中昼夜节律正常者比例(11.4%)明显低于高视力组(36.8%)(P=0.018)。结论 NAION患者中发病年龄大及血压24小时昼夜节律异常者视力损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了解在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视力残疾康复的银川市视力损伤人群的人口学和临床特点及助视器使用情况。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收集在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进行视力残疾康复的银川市患者资料共322例。方法 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视力、视力损伤的病因,视力损伤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适配的助视器类型。主要指标 年龄、性别、视力损伤程度、视力损伤病因、助视器适配类型的构成比。结果 资料完整者322例,男性占56.2%,平均年龄(50.9±16.2)岁,40~6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65.2%)。其中中度视力损伤126例(39.1%),重度视力损伤50例(15.5%),盲146例(45.3%)。引起视力损伤最主要原因为病理性近视(16.5%)。助视器中非视觉性辅具应用最多(54.2%)。近用助视器使用(45.1%)多于远用助视器(0.7%)。最常用的近用助视器为手持式放大镜(35.9%)和眼镜式放大镜(32.3%)。结论 视力损伤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主要病因为病理性近视。非视觉性辅具对患者日常生活有较大帮助。近用助视器的使用多于远用助视器。(眼科, 2017, 26: 135-138)  相似文献   

17.
生活质量测定法在白内障摘除手术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Yan L  Feng XS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858-860
生活质量作为全面体现患者各种行为能力的测定指标,涵盖了人体机能、心理和精神状态以及社会活动等多方面内容,近年来逐渐成为评价疾病治疗临床效果的常用指标。本文就与白内障视觉相关的生活质量测定方法和量表、白内障摘除手术后生活质量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生活质量测定结果与其他视觉检查结果间的关系以及测定生活质量时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阐述。(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58-86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黄斑结构变化及其与视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47例IMH患者47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经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表(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及微视野检查确诊,并接受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手术后1、3、6个月,采用手术前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CVA、黄斑区光敏感度、黄斑裂孔直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缺损直径及外界膜(ELM)缺损直径变化,分析手术前后IS/OS缺损直径、ELM缺损直径、黄斑区敏感度与BCVA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后1、3、6个月,患者平均logMAR 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4,35.7,20.7;P<0.05);平均黄斑裂孔直径较手术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7.7,7.7;P<0.05);平均IS/OS缺损直径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19.3,27.4;P<0.05);平均ELM缺损直径均较治疗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6.7,15.8;P<0.05);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8,-17.9,-2.5;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手术前IS/OS、ELM缺损直径均与手术前黄斑区敏感度相关(r=-0.55,-0.53;P<0.05),而与手术前BCVA关系不明显(r=0.13,0.13;P>0.05).手术后1、3、6个月IS/OS、ELM缺损直径与BCVA及黄斑区敏感度均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手术后IMH患者平均logMAR BCVA及黄斑区平均光敏感度提高,平均IS/OS缺损直径及平均ELM缺损直径减小.手术后IS/OS缺损直径、ELM缺损直径与BCVA、黄斑区敏感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黄斑结构及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方法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后皮质、内界膜剥除及硅油填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5例25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于手术前及手术后3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MP-1微视野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视力,黄斑裂孔及黄斑部视网膜结构,固视情况,中心凹10°范围内及鼻上、鼻下、颞上、颞下4个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MS),1~6环N1、P1波平均振幅密度及潜伏期的变化情况.将视力转换为最小视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后3个月,患者平均logMAR视力较手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5,P<0.05).OCT检查显示,视网膜完全复位24只眼,占96%;黄斑部视网膜浅脱离1只眼,占4%.黄斑裂孔裸露型愈合21只眼,占84%;非裸露型愈合2只眼,占8%;未愈合型1只眼,占4%.MP-1微视野检查显示,恢复中心固视2只眼,占8%;弱中心固视4只眼,占16%;旁中心固视19只眼,占76%.固视稳定4只眼,16%;固视相对不稳定9只眼,占36%;固视不稳定12只眼,占48%.黄斑中心凹10.范围内MS值为(9.031±4.245) dB;4个象限间M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P=0.015).mf-ERG检查显示,中心凹视觉峰高度有所恢复且黄斑部视网膜振幅密度提高,总体呈小丘状.患眼1~6环N1、P1波平均振幅密度及潜伏期均较手术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大多患眼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视力和固视情况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