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隐源性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40%,其病因、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者的研究热 点。近年来发现,卵圆孔未闭与隐源性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是隐源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临床 中常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胸壁超声心动图、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和心脏MRI等方法来检测卵圆孔 未闭。反常栓塞是卵圆孔未闭导致隐源性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在头部影像学检查中,绝大多数卵圆 孔未闭相关隐源性卒中患者为多血管分布区的多发散在小梗死。在药物治疗方面,抗血小板药物相 对于抗凝药物,可能更适合大多数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的患者。此外,近期多项临床随机对照 研究均表明,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对于预防卵圆孔未闭合并隐源性卒中患者卒中再发的疗效明显优于 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发泡实验(C-TCD)在筛查隐源性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隐源性卒中患者,包括发病特点,既往史,检验检查,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60例患者均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发现,阳性33例,阴性27例,经食道超声心动(TEE)检查证实有26例合并心脏卵圆孔未闭,16例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PFO在隐源性卒中中为常见病因,但常规检查很难发现,本研究通过c-TCD初步筛查PFO,阳性率及敏感性高于TEE,特异性亦较高,对于隐源性卒中合并PFO,可作为病因筛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卒中发病有明显的关联.应利用卒中高风险PFO解剖学特征、卒中影像特征及反常栓塞风险量表等,经多科综合评估,选择患者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多数现有研究及指南支持对于卒中高风险PFO患者,首选PFO封堵术加术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单独抗凝治疗与单独抗血小板治疗在预防...  相似文献   

4.
随着检查技术的发展,隐源性脑卒中的发病原因逐渐明确,其中近半数隐源性脑卒中患者的致病原因是卵圆孔未闭。文中针对卵圆孔未闭相关性隐源性脑卒中患者的流行病学、致病危险因素、检查方式及治疗做出综述,为临床医生发现并治疗卵圆孔未闭相关性隐源性脑卒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不同年龄人群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的关系.方法 从238例中青年(<55岁)和373例老年(≥55岁)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筛查出181例隐源性卒中患者,为隐源性卒中组,根据年龄分为两亚组:中青年CS组(<55岁)和老年CS组(≥55岁),并分别设立同年龄段的非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隐源性卒中组及对照组均进行发泡实验明确是否存在PFO.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来检验PFO和隐源性卒中间的关系.结果 PFO在中青年CS患者及老年CS患者中都明显高于其对照组相,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和0.023);校正年龄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论中青年(P<0.01)还是老年(P<0.05),PFO都是隐源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FO在CS两亚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论中青年及老年,PFO都是C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不是影响PFO与CS关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评估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患者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形态学特征,探讨PFO形态与CS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3月-2020年...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缺血性卒中分型理论在国内的普及[1-2],人们越来越重视针对卒中病因的筛查和研究。病因不同,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策略就可能不同,如心源性卒中侧重于抗凝治疗,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则强调抗血小板聚集。近年,所谓隐源性卒中的病因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将简要介绍隐源性卒中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重点阐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隐源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相关的危险因素及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相关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是否为CS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01—2018-10至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隐源性脑卒中患者261例,同期门诊体检排除脑卒中的对照组共132例,记录入组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完成病历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CRF)。研究CS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LS、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是隐源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P0.05,OR1)。对于RLS分级,其回归系数β为0.391,表明RLS分级增加,危险性越大(OR=1.479[1.013,2.159])。结论 PFO-RLS为CS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流级别高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PFO)的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2019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为PFO的患者,筛选出122例存在隐源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头颈血管影像学检查表现将其分为主动脉弓斑块(Aortic arch atheroma, AAA)合并PFO组、轻度动脉硬化(Mild atherosclerosis, MSA)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比较3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与AAA合并PFO组及MSA合并PFO比较,单纯PFO组患者年龄更小,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既往脑卒中病史比例更低,反常性风险栓塞评分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 RoPE)数值更高(P<0.05)。影像学上AAA合并PFO组患者与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比较,其梗死灶数量更多,小病灶及累及两根以上血管和同时累及前后循环的比例更高,而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中梗死灶数量更少,大病灶及累及单根血管的比例更高(P<0.05); 单纯PFO组病灶分布于后循环的比例高于AAA合并PFO组(χ2=4.854,P=0.028); MAS合并PFO组及单纯PFO组中梗死灶数量、大小、累及的血管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PFO引起的反常栓塞及主动脉斑块脱落栓塞可能是引起CS的重要病因,CS患者的梗死灶影像学特点能作为寻找隐源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青年隐源性脑梗死(cryptogenic cerebral infarction,CCI)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方法选取27例18~55岁CC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心脏MRI检测其PFO存在情况,根据结果分为PFO组和非PFO组,对比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特点差异。结果 27例中青年CCI患者中PFO阳性者13例(48.15%),阴性者14例(51.85%),PFO阳性者房间隔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缺损及动态血流信号。PFO组患者具有较低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及颈动脉斑块、脑动脉狭窄阳性构成比,其脑梗死家族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阳性构成比较高,MRI示其脑梗死病灶主要分布于前循环,以单血供区、﹤2 cm的单发小穿支梗死为主,但两组间各临床资料及梗死灶分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青年CCI合并PFO发生率较高,多无典型的临床及梗死灶影像分布特征,心脏MRI技术可以作为其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董培  潘华 《中国卒中杂志》2016,11(9):752-757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增强实验(contrast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结合经食管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对于鉴别肺动静脉瘘(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PAVF)与卵圆孔未闭 (patent foramen ovale,PFO)所致隐源性卒中的意义。 方法 收集4例隐源性卒中患者(PAVF组2例,PFO组2例)的临床资料,行cTCD、TEE检查,比较两组的 检查结果差异。 结果 PAVF组cTCD结果显示患者平静呼吸时即见雨帘样栓子信号,Valsalva动作(Valsalva maneuver, VM)后栓子数量变化不明显;TEE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e,CDFI)未见异常,右心声学造 影VM后5个心动周期左房内肺静脉开口处见大量微泡。PFO组cTCD结果显示,一例平静呼吸时可见4 个栓子,VM后雨帘样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第40个心动周期有2个栓子信号。一例平静呼吸时无 栓子信号,VM后可见>50个栓子信号,VM作用消失后无栓子信号。TEECDFI示原发隔继发隔间裂隙左 向右过隔血流,右心声学造影VM后2~3个心动周期卵圆孔附近的左心房内见数个微气泡。 结论 cTCD结合TEE鉴别诊断PFO和PAVF敏感性高,易于操作。二者主要鉴别点在于cTCD平静呼吸时 是否出现大量栓子及是否受VM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相关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并 根据不同的PFO解剖特点,确定其缺血性病变类型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5年5月-2019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心血管内科连续住院接受PFO介入封堵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颅脑MRI检查,并通 过TCD确定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量,经食道超声检查确定PFO诊断及其解剖结构。总 结PFO相关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特征,并根据不同的PFO解剖特点,确定其缺血性病变类型是否存在 差异。 结果 共入组108例患者,平均年龄46±11岁,其中男性78例(72.2%)。PFO直径(静息状态)平 均1.5±1.1 mm,雨帘状RLS 75例(69.4%),原发隔活瓣长度平均9.5±3.7 mm,长隧道型PFO 37例 (34.3%),PFO伴过间隔血流76例(70.4%)。PFO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MRI显示梗死血管累及前循环42 例(38.9%)(单侧前循环29例+双侧前循环13例),后循环39例(36.1%),皮层梗死22例(20.4%), 皮层下梗死7例(6.5%),深部梗死 44例(40.7%),皮层、皮层下梗死+深部梗死35例(32.4%);单 一梗死31例(28.7%),多发梗死77例(71.3%)。不同的RLS量、PFO大小之间比较,脑梗死分布、梗死 部位和梗死数量方面未发现影像学差异。长隧道组和非长隧道组的梗死部位(P =0.037)和梗死 数量(P =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长隧道组更多见皮层梗死(35.1% vs 12.7%)和单一梗死 (43.2% vs 21.1%)。有过间隔血流组和无过间隔血流组在梗死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 有过间隔血流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更高(43.4% vs 18.8%)。 结论 PFO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影像学上梗死血管累及前循环和后循环的比率相似,梗死部位以 深部梗死和多发梗死为主。长隧道型PFO与非长隧道型相比,皮层梗死和单一梗死更多见。伴有过 间隔血流的PFO多发生后循环梗死。  相似文献   

16.
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经全面检查仍无法找到明确病因的称之为隐源 性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而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引起的反常栓塞是导致CS 最可能的原因。近几年对合并PFO的CS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一直存在争议,同时一种可以预测反常栓塞 的最新量表,即反常栓塞风险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RoPE)也成为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的 热点,本文对目前PFO治疗的研究以及RoPE在PFO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