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盆腔器官脱垂手术治疗可以恢复中、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盆底解剖,改善部分盆底功能障碍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其盆底肌肌力、疲劳度、肌电位及压力等电生理指标没有改善,亦不能显著提高正常A3反射及盆腹肌肉收缩协调的比例,即不能改善盆底电生理功能。因此,提出盆底手术前后应重视盆底电生理的评估,及时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以达到既恢复盆底解剖又改善盆底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盆腔器官脱垂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腔器官脱垂(POP)是指盆腔器官和与其相邻的阴道壁突入阴道或自阴道脱出,与压力性尿失禁(SUI)共归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POP虽然不是威胁生命的疾病,但其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尤其是妨碍妇女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卫生问题[1].  相似文献   

3.
掌握女性盆底解剖是了解盆腔器官脱垂发病机制的关键,诊断并评估相关盆底解剖缺损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前提,文章简述女性盆底解剖结构,探讨盆腔器官脱垂的诊断评估模式及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盆腔器官脱垂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导致的盆腔器官移位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同样的脱垂症状可能是不同盆底组织结构缺陷的结果,只有诊断明确才能选择正确的术式,制定个体化的临床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盆底支持组织超微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盆腔器官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患者盆底支持组织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选择2004年7月至2004年8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POP患者5例,同期因卵巢单纯囊肿行全子宫切除术的绝经后患者2例作为老年对照,宫颈癌手术治疗2例作为年轻对照。在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子宫主韧带、阴道壁、肛提肌组织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光镜下POP组标本中平滑肌弥漫性萎缩、变性、纤维化。阴道粘膜固有层广泛小血管周围炎,血管内皮肿胀。电镜下POP组平滑肌细胞共同超微结构特征为细胞膜结构不完整;胞核异染色质增多;线粒体呈基质型肿胀甚至消失。阴道粘膜固有层终末小动脉内皮肿胀,中膜平滑肌萎缩断裂,甚至消失。老年非脱垂组可见平滑肌萎缩,灶状纤维化,但平滑肌变性、血管病变不明显。年轻非脱垂组未见平滑肌萎缩变性及血管病变。同时发现POP组肛提肌中骨骼肌成分损伤不明显,而平滑肌成分出现损伤性改变。结论POP患者主要盆底支持组织如主韧带、阴道壁、肛提肌普遍存在平滑肌细胞不可逆损伤性超微结构改变,可造成盆底组织松弛、支持能力减弱,导致POP的发生。肛提肌中平滑肌成分与POP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应用Prolift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妇科20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行Prolift盆底重建术,术后定期随访,以POP-Q分期作为客观疗效评价指标,以盆腔器官脱垂生活质量问卷(P-QOL)量表作为主观治愈指标。结果 20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78.6±30.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55±65)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4.3±1.8)d,术后2年客观治愈率95%。术后3个月、1年及2年P-QOL量表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lift盆底重建手术操作安全、微创,并发症少,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近中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盆腔器官脱垂(POP)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见病。随着现代盆底结构解剖学的发展,其治疗更加强调对盆底缺陷的准确识别和修复。磁共振成像能全面反映POP的情况,近年越来越多地应用于POP的评估。本文简要总结了磁共振成像技术、其诊断标准及在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加改良盆底重建术和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盆腔脏器脱垂Ⅱ~Ⅳ度102例患者进行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36个月随访,其中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加改良盆底重建术(重建组)65例,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传统组)37例。采用POP-Q分度法,Ⅱ度及Ⅱ度以上判定为复发。结果:重建组2例(3.08%)复发,传统组6例(16.21%)复发,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复发患者均合并网片侵蚀、外露,剪除外露网片并局部雌激素治疗后放置子宫托,目前疗效满意;传统组复发患者分别行子宫托治疗、改良盆底重建术、Prolift盆底重建术、阴道封闭术,目前疗效满意;重建组35例术后恢复性生活,传统组25例术后恢复性生活,性功能问卷评分均较术前下降(P<0.05),但两组术后性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盆底重建术作为一种新术式,能更好地修补缺陷、实现结构重建和组织替代,其复发率低,尤其是对于Ⅲ~Ⅳ度脱垂患者较传统手术更具优势。术后复发患者首选子宫托治疗,传统组可行网片再次手术治疗,阴道封闭术为最后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产妇足月阴道分娩后产后早期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产后6~8周复诊的经阴道足月分娩的初产妇1 216例。同时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按评分结果分为POP组(644例)和对照组(57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产科因素与产后早期发生POP的相关性。结果:在1 216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中,POP的发生率为52.96%(644/1 216);POP组的年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产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量、产时BMI、第二产程时间、是否会阴裂伤和是否会阴侧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28岁的产妇相比,年龄≥36岁的产妇产后早期POP的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2.352,P=0.010,95%CI:1.222~4.526);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000 g的产妇相比,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为3 500~3 999 g和≥4 000g的产妇产后POP的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OR=2.039,P=0.000,95%CI:1.385~3.003;OR=2.676,P=0.007,95%CI:1.303~5.495);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行产钳助产的产妇产后POP发生风险显著升高(OR=1.760,P=0.019,95%CI:1.097~2.823)。结论:初产妇阴道分娩产后POP的发生与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以及产钳助产有关。阴道分娩产后POP发生率高,应加强产妇盆底疾病的预防及重视产后康复训练,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产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采用Prolift系统进行盆底重建手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及并发症,评估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盆底重建手术目前存在的争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行盆底重建手术的183例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POP-Q分期Ⅲ~Ⅳ期)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解剖学复位及生活质量。结果 183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09.17±35.04)min,术中出血量为(135.36±70.1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55±2.28)d。随访8~5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1.76±13.42)个月,随访率为95.08%(174/183),术后21例(12.07%)出现补片排斥。解剖治愈率和主观治愈率均为98.28%(171/174)。结论盆底重建手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效果好,并发症少,但由于应用时间尚短,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及验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初产妇产后6~8周腹直肌分离的发生情况,探讨腹直肌分离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产后6~8周至河南省人民医院产后门诊复查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共626例,对其进行腹直肌间距、盆底肌力的检测,同时进行盆腔器官脱垂分度(POP-Q)和尿失禁问卷调查;根据超声测量腹直肌分离的宽度是否大于2.5 cm分为腹直肌分离组和无腹直肌分离组,对两组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腹直肌分离发生率达76.84%,最常发生的部位位于脐水平(83.07%)。(2)腹直肌分离组的孕期增加体质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娩前腹围均大于无腹直肌分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分娩方式、妊娠胎数、分娩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腹直肌分离组的Ⅰ类肌、Ⅱ类肌肌力严重受损、UI、POP的发生率均低于无腹直肌分离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6~8周的初产妇普遍存在腹直肌分离和盆底肌肌力严重受损情况,其腹直肌分离与UI和POP的发生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产后妇女盆底器官脱垂的情况并探讨人口学特征、运动习惯和产科等因素对盆底器官脱垂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产后6~8周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产后门诊做常规体检的产妇852例。采用自填问卷方式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产科信息、孕前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等信息,并由妇科医生进行盆底器官脱垂的检查。结果:852例产后6~8周产妇中84.25%有阴道脱垂,55.61%的产妇为Ⅰ度脱垂,28.64%的产妇为Ⅱ度脱垂,未发现Ⅲ度或Ⅳ度阴道脱垂。仅有5例有Ⅰ度子宫脱垂。多分类有序Logistic回归显示,巨大儿(OR 2.469,95%CI 1.029~5.927)、产次≥2次(OR 2.730,95%CI 1.929~3.864)、阴道分娩(OR 43.257,95%CI25.505~73.353)、紧急剖宫产(OR 2.139,95%CI 1.266~3.615)是影响产妇阴道脱垂的高危因素。结论:产后6~8周的产妇轻度阴道脱垂的比例较高。阴道分娩、巨大儿和多产次对阴道脱垂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正>生物电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类物理、物理-化学变化,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也是生物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通过生物电研究可帮助我们了解机体机能状况,临床用来诊断疾病;运用生物电可以帮助我们介入机体机能调节干预,临床用于疾病预防及治疗。电生理近年来在不同的学科得到迅速发展。21世纪初国内引进了盆底电生理诊断治疗技术,在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等机构积极支持下,得到推广运用,帮助治疗大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目前,电生理治疗方法已经被国内外有关指南推荐用于不同临床疾病诊治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改良盆底重建加子宫切除手术与传统阴式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Ⅲ~Ⅳ度盆腔器官脱垂(POP)的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POP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按照POP定量分期法(POP-Q)Ⅲ~Ⅳ度的POP患者89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改良盆底重建加子宫切除手术46例(重建组),传统阴式子宫切除加阴道前后壁修补手术43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尿量、尿管留置天数、住院天数等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尿量、留置尿管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年、5年两组患者的POP-Q分期Ba、BP、C、TVL各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PFDI-20)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主观治愈率100%,客观治愈率93.4%;传统组主观治愈率93%,客观治愈率86%。结论:改良盆底重建手术治疗Ⅲ~Ⅳ度POP的远期疗效优于经阴道传统手术,术后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方法包括传统的阴式子宫切除加单纯阴道前后壁折叠修补术、曼氏手术、骶棘韧带固定术、髂尾肌筋膜悬吊术和高位宫骶韧带缝合术等。目前国际上较推崇的全盆底重建术为一种行盲法穿刺的微创手术。现对盆底重建术的发展及使用不同套装器械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微创穿刺盆底重建术的手术路径、手术风险及相关解剖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盆底重建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治疗症状性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因症状性POP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的123例患者,其中71例行盆底重建,52例行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分析患者的术前资料、术中参数、术后并发症及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盆底重建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低于骶骨固定组(P0.05)。术后3、6、12个月,盆底重建组的客观治愈率分别为100%、97.06%、91.8%,骶骨固定组的客观治愈率分别为98.08%、96.08%、91.3%。两组术后12个月的PFDI-20评分及PFDI-7评分均较术前好转。2例患者发生网片暴露,均为骶骨固定组(2/52,3.85%),两组患者的术后新发尿失禁率无显著差异。盆底重建组术后有21例患者恢复性生活(21/71,29.58%),其中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性交痛;骶骨固定组术后有30例患者恢复性生活(30/52,57.7%),无性交疼痛发生。结论:盆底重建与腹腔镜下阴道骶骨固定均能有效改善脱垂患者的临床症状,术前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脱垂程度以及其他因素进行充分评估,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盆底功能障碍的生物反馈治疗和电刺激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由于盆底支持组织松弛所引起的盆腔器官解剖和功能的异常,表现为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粪失禁等。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目的为盆底复健(pelvic floor rehabilitation),恢复盆底器官的解剖和功能,从而矫正器官脱垂和压力性尿失禁。除手术外,各种非手术治疗也普遍应用于临床,一般情况下是先进行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病情较重时才选择手术治疗,手术失败或术后复发的患者仍然可以再继续非手术治疗。常用的方法有以盆底肌训练为主的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电刺激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同时行盆底重建手术及抗压力性尿失禁手术和单纯行盆底重建手术的术后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1999~2013年间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等数据库。纳入符合条件的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进行质量评估。运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7个RCT文献纳入研究(n=642),经过Meta分析,单纯行盆底重建手术与盆底重建手术同时行抗压力性尿失禁手术相比,术后压力性尿失禁(RR=1.45,95%CI0.72~2.93,P=0.30)、急迫性尿失禁(RR=1.44,95%CI 0.73~2.84,P=0.29)、术后膀胱膨出(RR=1.30,95%CI 0.35~4.84,P=0.69)、术后性交困难(RR=1.20,95%CI 0.35~4.06,P=0.77)、术后再发POP(RR=0.87,95%CI 0.19~3.99,P=0.86)发生率和生活质量调查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和单纯盆底重建手术相比,同时行抗压力性尿失禁手术不能提高患者术后疗效,应妥善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产后早期发生盆腔器官脱垂(POP)的高危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横断面调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产后6周妇女(2 247例)的临床资料和POP现状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POP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构建产后早期POP发生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另采集2019年1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盆腔器官脱垂(POP)采用经阴道自然腔道内镜手术(v-NOTES)骶骨固定术治疗对手术指标、尿潴留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POP患者,患者均行v-NOTES骶骨固定术治疗。观察其手术指标、治疗效果和随访结果(治愈率与生活质量)。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v-NOTES骶骨固定术治疗,其中32例患者切除子宫,8例为阴道穹窿脱垂,手术时间(29.98±3.62)min,失血量(20.48±6.21)ml,术后留置尿管时间(2.58±0.82)d,肛门排气用时(1.09±0.41)d,未发生术后尿潴留,住院时间(5.28±2.52)d;4例术后出现不适,经对症处理后自行缓解;术后随访12个月,治愈率达100%(40/40);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OP患者使用v-NOTES骶骨固定术治疗效果理想,可靠安全,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