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Q值引导的机械板层刀制瓣的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OUP-SBK)和飞秒激光制瓣的SBK(Femto-SBK)2种手术方式矫治高度近视患者后的视觉质量。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筛选丽水市中心医院近视激光中心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高度近视患者110例(220眼),根据制瓣方式分为Femto组55例(110眼),OUP组55例(110眼),分别行Q值引导的飞秒激光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SBK术矫治高度近视。测量2种术式中制作的角膜瓣厚度及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视力、残余屈光度、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对比敏感度等指标。数据采用t检验及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3、6个月,2组间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垂直彗差增幅、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Femto组制作的角膜瓣厚度与预设差值小于OUP组(t=24.45,P<0.01),且总高阶像差、球差、水平彗差增幅均小于OUP组(t=12.87、7.12、7.26,P<0.01)。结论与机械板层刀制瓣的SBK相比,飞秒激光制瓣的SBK术治疗高度近视时引出的像差更小,可能可以提供相对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FS200制瓣辅助的LASIK(FS-LASIK)和角膜板层刀制瓣的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的临床效果及角膜像差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34例(68眼)应用FS200飞秒激光制瓣(FS组)患者和45例(90眼)M2微型角膜板层刀制瓣(SBK组)患者纳入研究.术前及术后1、3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并采用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术眼进行眼前节扫描获得三维图像,通过内置分析软件获取瞳孔直径为6 mm的角膜总高阶像差(HOA)、球差(C40)、水平彗差(C31)、垂直彗差(C3-1)和水平三叶草(C33)、斜向三叶草(C3-3)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FS组角膜HOA、C40、C3-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11、12.356、11.843,P<0.01);SBK组角膜HOA、C40、C3-1、C31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F=46.601、38.627、10.874、11.727,P<0.01).术后1个月时SBK组HOA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F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3,P<0.05),术后3个月仍有同样趋势(t=2.998,P<0.05).术后1个月时2组患者角膜球差均有增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0,P>0.05),而3个月时FS组有所恢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6,P<0.05).2组三叶草像差(C33、C33)均较术前增加,术后1、3个月斜向三叶草(C3-3)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S-LASIK和SBK均可造成角膜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的增加,但FS-LASIK角膜总高阶像差和球差的增幅比SBK小,在提高视觉质量方面飞秒可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应用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0例(800眼)近视手术,根据制作角膜瓣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均为200例(400眼),组1为飞秒激光(Intralase FS60 kHz)制作角膜瓣,组2为Moria M2 90号板层刀制瓣.两组均在Wavescan波前引导下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进行基质层切削.术后3个月、6个月行视力、屈光状态、波前像差等检查.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视力和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组2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高于组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叶草像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组2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三叶草像差均高于组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是矫正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提高视觉质量和安全性方面飞秒激光优于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在Q值引导及Kappa角调整的准分子切削模式下,机械刀制瓣SBK(OUP-SBK)和飞秒制瓣LASIK(FS-LASIK)2种手术方式对术眼的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43例患者(86眼)根据制瓣方式不同分为2组:SBK组(23例46眼)和FS组(20例40眼),均采用Q值引导及Kappa角调整的准分子切削模式手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测量术眼的总高阶像差及各单项高阶像差.应用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高阶像差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以及2组间的差异.结果 SBK组和FS组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值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增加(F=14.935、6.498,P<0.01);SBK组C40、C42、C4较术前有增加(F=8.326、3.202、6.195,P<0.01).FS组只有球差C40较术前有增加(F=9.045,P<0.01).2组的比较:术后1个月、3个月时SBK组和FS组的总高阶像差RMS值(t=0.26、0.88,P>0.05)以及RMS增加量(t=0.74、1.24,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1个月时C44(t=3.08,P<0.0l),在3个月时C4-2(t=-2.34,P<0.05)、C44(t=2.78,P<0.01)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Q值引导及Kappa角调整后,SBK和FS制瓣的LASIK手术后术眼总高阶像差均有增加,但高阶像差的增加量两者并无差异,但个别的单项高阶像差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后泪膜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300眼近视患者,根据制作角膜瓣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组1为飞秒激光(Intralase FS60KHz)制作角膜瓣,95例190眼; 组2为Moria M2 90号板层刀制瓣,55例110眼。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wk; 1,3,6mo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 test,S I 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nce staining,FL)评分的变化。 结果:干眼症状评分: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UT: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hirmerⅠ试验: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染色评分:两组术后1wk; 1,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飞秒激光和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术后早期泪膜功能减退,但飞秒激光制瓣术后泪膜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 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 /corneal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比较飞秒激光辅助LASIK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
方法:选取190例379眼,其中飞秒激光辅助LASIK组94例187眼,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96例192眼。根据术后剩余RCST/CT 的不同,将飞秒激光辅助LASIK 组( FS-IK组)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 M-IK组)各分为三组, IK-Ⅰ组( RCST/CT<55%)、IK-Ⅱ组(55%≤RCST/CT<60%)和IK-Ⅲ组( RCST/CT≥60%)。分别于术前、术后1mo和3mo应用眼反应分析仪( reichert 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检测角膜滞后量( corneal hysteresis, 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
结果:不同手术方式( FS-IK与M-IK)比较,CH和CRF均无统计学差异(F=0.44,F=2.56,P=0.51,P=0.11)。不同的RCST/CT 比较, CH 和 CRF 均有统计学差异( F=103.03,128.48,P均<0.05)。Ⅰ组CH和CRF较Ⅱ组明显减小(P<0.05),Ⅱ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Ⅰ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比较, CH和CRF均有统计学差异( F=576.99,1162.06,P均<0.05)。术后1mo和3mo,CH和CRF均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5),术后1 mo和术后3 mo比较,CH和C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无论是飞秒激光辅助LASIK还是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在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均下降,但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无差异。 LASIK术后保留角膜基质床比例越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 /corneal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比较飞秒激光辅助LASIK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的变化。 方法:选取190例379眼,其中飞秒激光辅助LASIK组94例187眼,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96例192眼。根据术后剩余RCST/CT的不同,将飞秒激光辅助LASIK组(FS-IK组)和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组(M-IK组)各分为三组,IK-Ⅰ组(RCST/CT<55%)、IK-Ⅱ组(55%≤RCST/CT<60%)和IK-Ⅲ组(RCST/CT≥60%)。分别于术前、术后1mo和3mo应用眼反应分析仪(reichert 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检测角膜滞后量(corneal hysteresis,CH)和角膜阻力因子(corneal resistance factor,CRF)。 结果:不同手术方式(FS-IK与M-IK)比较,CH和CRF均无统计学差异(F=0.44,F=2.56,P=0.51,P=0.11)。不同的RCST/CT比较,CH和CRF均有统计学差异(F=103.03,128.48,P均<0.05)。Ⅰ组CH和CRF较Ⅱ组明显减小(P<0.05),Ⅱ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Ⅰ组CH和CRF较Ⅲ组明显减小(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比较,CH和CRF均有统计学差异(F=576.99, 1162.06,P均<0.05)。术后1mo和3mo,CH和CRF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mo和术后3mo比较,CH和C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论是飞秒激光辅助LASIK还是角膜板层刀辅助LASIK在术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均下降,但两种手术方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无差异。LASIK术后保留角膜基质床比例越小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飞秒激光及机械微型角膜刀制瓣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眼球像差的变化.方法 选取接受FEMTO LDV飞秒激光制瓣患者38例(76眼)为试验组,同期接受Hansatome微型角膜刀制瓣患者35例(70眼)为对照组,制瓣后均行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对2组波前像差进行比较.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 试验组术后3个月时75眼(99%)达到或超过最佳矫正视力,与对照组66眼(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高阶像差试验组术后较术前无差异,对照组术后1周(0.52±0.30)μm、1个月(0.81±0.15)μm时较术前增加.同时术后各期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的球差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球差的增加量高于试验组.垂直彗差试验组术后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较术前增加(P<0.05).水平彗差2组均较术前增加(均为P<0.05).结论 飞秒激光制瓣LASIK可减少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角膜地形图引导的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临床效果、角膜地形图的变化及角膜像差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将44例(87眼)近视散光患者根据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分成2组:Topography组(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FS-LASIK,22例44眼)及Wavefront组(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22例43眼)。Topography组应用Wavelight 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采集角膜地形图数据。术后6个月,对2组视力、屈光度、角膜不规则指数、激光切削的居中性及角膜波前像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2组间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出现术后BCVA低于术前。术后2组间球镜度、柱镜度及等效球镜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SV)(39.9±13.0)低于Wavefront组(44.9±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5),2组术后ISV均较术前增加(t=5.216、7.870,P<0.05)。Topography组患者术后平均切削偏心量[(0.24±0.29)mm]低于Wavefront组[(0.29±0.31)mm],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5,P>0.05)。术后6个月,Topography组角膜水平彗差(Z31)及球差(Z40)[(-0.166±0.357)μm和(0.390±0.263)μm]均低于Wavefront组[(-0.362±0.353)μm和(0.486±0.164)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2.096,P<0.05)。结论 角膜地形图引导的FS-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的FS-LASIK相比较同样安全有效,但前者术后角膜表面规则性更好,引入的角膜高阶像差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Q值引导的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与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近视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2012年1~6月在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眼科接受Q值引导个性化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分为2组.A组36例(72只眼)患者接受SBK;B组28例(56只眼)患者接受LASIK.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检测高阶像差及暗环境下无眩光干扰检测对比敏感度,并将结果进行比较.随诊复查时间为术后1、3、6、12个月.结果 术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SBK组对比敏感度术后3~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术后6~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2个月,SBK组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均优于LASIK组,以低、中频率段较为显著.术后12个月,SBK组平均高阶像差为(0.476±0.137)μm,LASIK组为(0.83±0.154) 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Q值引导个性化切削下,SBK与LASIK相比可减少手术诱导的高阶像差,更快地恢复低、中、高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FEMTO LDV飞秒激光与Hansatome机械角膜刀制瓣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CS)。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接受飞秒激光制瓣46例(92眼)作为观察组,同期用Hansatome微型角膜刀制瓣52例(104眼)作为对照组,制瓣后均行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对术后高阶像差、CS及眩光CS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视力:术后1周,观察组裸眼视力(UCVA)达到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59眼(64.1%),对照组76眼(73.1%);术后1个月2组分别为82眼(89.1%)、96眼(92.3%),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86眼(93.5%)和96眼(92.3%)。各时间点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²=1.423、1.112、0.183,P>0.05)。屈光度:术后1周观察组为(+0.49±0.24)D,对照组为(+0.35±0.32)D;术后3个月观察组为(+0.10±0.18)D,对照组为(-0.14±0.22)D;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6、1.178,P>0.05)。高阶像差:术后1周及3个月时全眼球总高阶像差及彗差的均方根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1周=-2.422、-2.295,t3个月=-1.957、-1.926,P<0.05),球差及三叶草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S:明视下2组术后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视下观察组CS值术后1周时最低,但对比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时CS值已达到术前水平,尤其1个月和3个月时3.0和18.0 c/d处CS值高于术前(F=3.602、3.216,P<0.05)。术后1周时6.0 c/d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326,P<0.05),术后1、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眩光CS:明视下术后1周时3.0、12.0 c/d处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2.173、2.327,P<0.05),术后1、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视下眩光CS值术后1周时在空间频率为3.0、6.0 c/d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124、2.691,P<0.05);术后3个月时,在中低空间频率为1.5、3.0、6.0 c/d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428、2.416、2.507,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LASIK手术后CS结果优于机械角膜刀制瓣LASIK。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改良椭圆环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中制作超薄角膜瓣的特点及效果。方法 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36例(71眼)自愿接受SBK手术患者,均采用改良的椭圆环制作角膜瓣,刀头采用One Use-Plus(OUP)一次性自动角膜板层刀。术中记录角膜瓣水平径、垂直径及蒂宽,术后应用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角膜瓣厚度和基质床厚度,记录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或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使用椭圆环制作的角膜瓣水平径和垂直径分别为(8.78±0.26)mm和(8.58±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5,P<0.01),蒂宽为(4.11±0.35)mm,角膜瓣厚度为(111.1±7.6)μm,双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角膜瓣的制作均一次成功,均未出血,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所有角膜瓣对合良好。结论 改良的椭圆环能制作横椭圆形的角膜瓣,降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中出血发生率,矫治顺规散光效果会更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矫正屈光不正手术前后的散射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行SB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6例(92眼),男29例,女17例,年龄18~39岁,平均(24.0±5.4)岁;等效球镜度为-4.75~-11.13 D,平均(-6.70±1.50)D;散光度为0~2.50 D,平均(0.68±0.58)D。手术前,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等。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患者的散射值。对所得数据分别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Pearson相关进行分析。结果 SBK手术前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平均为0.90±0.13,手术后第1天、第1周、第1个月眼内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6±0.13、0.98±0.10、0.99±0.09,与术前比较,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散射均增加(F=24.94,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手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等效球镜度、平均曲率值、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增加量与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水平呈负相关(r=-0.47、-0.67、-0.78,P均<0.05),与术前等效球镜度、切削深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BK术后早期散射增加可能是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之一,术前散射光计量值愈低的患者术后增加量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角膜表层与基质层屈光手术后高阶像差等客观指标以及主观视觉主诉,并分析术后主观视觉感受与视觉质量检查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1例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患者(116眼)进行分析,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患者45例(84眼),接受新型表层手术(ASA)16例(32眼)。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SE)范围为-1.25~8.75D,平均为(-5.85±1.77)D;ASA手术组术前SE范围为-2.00~9.25D,平均为(-5.38±1.83)D。术前及术后第1、第3、第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球镜及柱镜度数、SE以及波前像差(WA)等。术后第1、第3、第6个月,由同一名医帅询问患者术后总体评价、术后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时的视觉质量及视觉症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第1个月时,ASA组C7绝对值、RMSh、RMS3、RMS6均显著小于LASIK组(0.17vs0.32,0.39vs0.50,0.29vs0.38,0.07vs0.09,P均〈0.05),但RMSh的差异更为显著(0.39vs0.50,P〈0.01);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时差异项减少。术后早期,LASIK组白天及夜间开车容易程度、白天远视力、夜间视力、夜间眩光、总体视力的评分显著高于ASA组,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术前戴镜相比,白天远视力是患者认为优于术前的最显著项目,眩光和夜视质量下降是患者手术后早期的主诉。术后早期SE和球镜度变化值越大,夜间开车容易程度、夜问眩光、夜间视力评分越差。夜视症状随时间延长明显好转。术后早期总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增大程度越大,患者夜间眩光越显著。结论术后早期,ASA组患者视觉质量评分稍差于LASIK组,但第6个月时差异不显著,两者手术效果相当。术后早期,SE、球镜度、高阶像差的变化值越大,夜间视觉质量越差,夜间眩光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制瓣方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的恢复情况.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行LASIK术的近视眼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MoriaⅡ机械刀和60 kHz IntraLase飞秒激光制瓣各15例(30只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拍摄和比较角膜中央、颞侧和鼻侧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使用方差分析和£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及两组之间SND的差异.结果 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SND在机械刀组分别为中央:(16 728.30 ±4 300.30)、(1 875.42±300.50)、(1 701.55±194.11) μm/mm2;颞侧:(11 379.70±1 833.92)、(1 341.20±288.68)、(1 860.87±147.60) μm/mm2;鼻侧:(8 506.79±662.83)、(7 428.96±712.99)、(8 044.32±1 077.54) μm/mm2;在飞秒激光组分别为中央:(16 351.59 ±3 503.88)、(1 859.38±452.93)、(2 043.67±377.76) μm/mm2;颞侧:(12 328.22±2 007.43)、(1 483.85±371.28)、(2 126.31±279.87) μm/mm2;鼻侧:(8 347.91±789.44)、(1 475.53±293.98)、(2 022.10 ±282.89)μm/mm2.两组角膜3个部位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机械刀组:中央t=18.981、18.912,颞侧t=30.121、27.921,鼻侧t=6.456、2.126;飞秒激光组:中央t=22.667、22.379,颞侧t=29.000、28.376,鼻侧t=46.329、41.751;P <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1,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和鼻侧SND在术后3个月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29、-6.645,P <0.01);飞秒激光组和机械刀组SND在中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2,P=0.96),机械刀组鼻侧SND在术后1和3个月均大于飞秒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81、29.608,P<0.01),飞秒激光组颞侧SND在术后3个月大于机械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5,P<0.01).结论 LASIK术后周边角膜神经在术后1个月开始恢复,飞秒激光制瓣较机械刀制瓣具有更好的角膜神经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和评价SMILE和飞秒激光制瓣的LASIK (FS-LASIK)矫正近视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71例患者(142眼)分为2组:SMILE组36例和FS-LASIK组35例.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UCVA和屈光度,并用Zywave波前像差仪检查总高阶像差、球差、三阶垂直彗差、三阶水平彗差.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1 d FS-LASIK组UCVA较SMILE组好,术后7d、1个月时2组UCVA相近,术后3个月后,SMILE组显示出较FS-LASIK组更好的UCVA,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UCVA≥术前BCVA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和6个月时2组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6、0.41,P>0.05);2组术后早期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3个月有所下降,术后6个月SMILE组低于FS-LASIK组;2组术后1d、7d、1个月、3个月球差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个月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水平;术后2组垂直彗差均较术前增加,术后3个月开始有所下降,术后6个月时接近于术前;术后各时间点2组水平彗差较术前均明显增加.术后不同时间点2组总高阶像差、球差、垂直彗差、水平彗差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MILE和FS-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术后均有较好的视力矫正效果;2种手术都会造成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的增加.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