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实验对脑白质疏松进行半定量分析。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价中、重度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评分下降(F=12.02,P=0.000),P300 Cz2.0潜伏期延长(F=16.04,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发生脑白质疏松后评分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负相关(r=-0.416,P=0.000),与P300 Cz2.0潜伏期正相关(r=0.538,P=0.000)。提示脑白质疏松加重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脑白质疏松程度越重,认知功能下降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背景 深部小梗死(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病变(脑白质疏松或白质高信号)和进行性认知损害或痴呆之间的联系和发病机制尚存在许多争议。概要 我们假设脑小血管内皮(即血管屏障)功能障碍(血浆成分漏入血管壁和周围脑组织导致神经元损害)可以促进3种相互重叠的致残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腔隙性卒中,脑白质疏松和痴呆。这一假说能够解释缺血性脑小血管病与数种临床上似乎显著不同的痴呆综合征之间的联系。腔隙性卒中和脑白质疏松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以及血脑屏障的MRI观察结果均支持这一假说。我们推测,作为能联系血管性疾病和常见的隐匿起病的致残性脑病的一个致病步骤,血脑屏障破坏的潜在重要性一直被忽视。例如,脂质透明变性-一种起因不明的病理学表现,可能造成某些散发腔隙性梗死——可能是敌国脑屏障破坏表现的临床疾病谱的一个结局。结论 血脑屏障破坏是一这些疾病的关键,这些证据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以减轻血管性病变对脑的危害以及预防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PSD)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138例经CT和MRI证实的腔梗患者根据Hamilton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为PSD组及非PSD组;分析梗死灶的部位、数量、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伴发疾病等对PSD的影响.结果 本组PSD发生率为31.2%(43例);多为轻度抑郁,焦虑/躯体化症状为重;与非PSD组比较,PSD组患者年龄≥65岁、文化程度低、伴高血压病的比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增高(P<0.01 ~0.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PSD正相关(r=0.988,P<0.01).梗死灶多发或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的患者PSD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梗死灶或其位于皮质下白质的患者(均P<0.01).结论 腔梗患者PSD多为轻度,焦虑/躯体化症状较重;PSD与病灶部位、病情以及文化程度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和急性腔隙性脑梗死(LD在磁共振扩散张量(DTI)影像学上的特点,探讨DTI对LA诊断及其与LI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8例LA患者、11例LI患者和20名正常老年人行DTI扫描,测量LA病灶区、形似正常(NAWM)区、LI梗死中心、健侧对应部位和对照组正常白质区的平均扩散系数(MD)、部分各项异性(FA)值.结果 LA患者病灶分别较NAWM、对照组以及LA NAWM区较对照组,MD值升高,FA值降低.各组大脑半球左右侧(除LA NAWM区侧脑室前端和后端周围MD值外)MD和FA值无显著性差异;随LA严重程度增加,MD值升高,而FA值降低;LI梗死中心较健侧对应部位和对照组MD值、FA值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DTI在监测脑白质病变上远比常规MRI灵敏度高,可发现早期的LA病变.LA的DTI参数变化反映了脑白质微结构改变.LA和急性LI在DTI的表现有特征性差异,显示出DTI在LA诊断及其与LI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评价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与缺血 性卒中病因亚型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天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血管 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数量、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 度、缺血性卒中的病因亚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无症状性 腔隙性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296例患者(37.4%)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单因素分析发现:高龄、高血压、入院时血压 较高、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单发梗死灶、无小的皮层梗死灶、 无分水岭梗死和流域性梗死与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男性、高血压、 较高的舒张压、糖尿病、脑出血病史、Fazekas评分≥3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患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的患病率较高。伴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 的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常有较重的脑白质疏松,并且所患缺血性卒中以小动脉闭塞性卒中 常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并结合脑白质血液供应,探讨影像学分层的临床价值。 方法 连续选取北京天坛医院住院的合并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1例,按其脑白质疏松部位不同分为3组(皮层下组、室旁组和混合组),按其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分为3级,分析各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的特点及各组、各级脑白质疏松MRI特点。 结果 皮层下组患者年龄较室旁组及混合组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深部、室旁白质疏松及深部合并室旁白质疏松共占88.50%,而皮层下白质疏松占11.50%。深部/室旁白质疏松以2级常见,皮层下白质疏松以1级最常见。 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随年龄增加而加重,而且其脑白质疏松多发生在深部和或室旁白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以及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初步探讨这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异同. 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年龄在50岁以上的体检者共1989例,检查出48例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A组)以及51例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B组)分别与1862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再在两病例组间进行危险因素分布的比较以及数量的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得到年龄、高血压及吸烟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糖尿病、酗酒、卒中家族史及颅内动脉狭窄(P<0.05).组间比较显示糖尿病和颅内动脉动脉狭窄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x2=17.603,P=0.008;颅内动脉狭窄:,x2=19.319,P=0.005).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数量明显多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09). 结论 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和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存在差异,而血管机制有所不同,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狭窄在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中更多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腔隙性脑梗死后发生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急性脑梗死患者248例,其中既往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133例(脑梗死组); 急性脑出血患者152例,其中既往有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78例(脑出血组); 收集并比较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既往病史、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并对有差异的指标绘制ROC曲线以确定其诊断价值。结果 2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史、既往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比例及入院血压、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组总胆固醇水平、NIHSS评分、心房纤颤、癌症、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胆固醇以4.945 mmol/L为临界点,此时总胆固醇水平鉴别腔隙性脑梗死发生脑出血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43.9%和81%。结论 伴有心房纤颤、癌症、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病史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急性脑梗死; 2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史的比例、血脂(除外总胆固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腔隙性脑梗死后继发脑梗死和脑出血可能存在共同的潜在机制; 总胆固醇水平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易发生脑出血诊断的辅助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病变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的脑白质病变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卒中危险因素,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神经心理学测试,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运用与年龄相关的脑白质改变分级量表(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 rating scale,ARWMCRs)对脑白质病变半定量评分。根据ARWMC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轻、中、重三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 与脑白质病变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患者MoCA评分下降(P均<0.01)。相关性分析发现ARWMCRs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 =-0.677,P<0.01)。结论 脑白质病变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脑白质病变程度越重,认知功能下降就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病48 h内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按 照Ylikoski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重度WMLs组、无或轻度WMLs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及血尿酸水 平,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WMLs危险因素。 结果 共入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21例,其中重度WMLs组159例,无或轻度WMLs组162例。重度 WMLs组患者年龄(P<0.001)、糖尿病发生率(P =0.011)、血糖(P<0.001)、血尿酸水平(P<0.001)、 高尿酸血症发生率(P =0.002)均高于无或轻度WMLs组(P均<0.05),两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收 缩压、舒张压、心房颤动发生率、血TG、TC、LDL-C、HDL-C水平、吸烟史比例无显著差异。校正年 龄、性别、血压、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血糖、血脂及吸烟史后,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 OR)1.06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08~1.119,P =0.023]、血尿酸水平(OR 1.531, 95%CI 1.186~1.975,P =0.001)和高尿酸血症(OR 1.131,95%CI 1.047~1.222,P =0.002)是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发生重度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发重度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脑小血管病变是指一组累及脑部小动脉、细动脉和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病变的总称,影像学特点主要包括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和微出血。脑小血管病变与抑郁的发病及预后相关,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为小血管病变破坏了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本文针对脑小血管病变与抑郁的关系这一热点问题,分别从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及微出血与抑郁的关系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青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MRI评估腔隙、脑白质高信号、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及脑微出血四种CSV...  相似文献   

14.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认为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以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途径为背
景,以同型半胱氨酸及相关血脂致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阐述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其
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卒中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维生素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对卒中预后的影响各研
究结果不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各型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浆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与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连续纳入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2009年6月1日~2012年5月31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计3351例。结局不良组定义为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3分,对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患者间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用四分位数法将患者入院时血浆TG水平分为4组,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TG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出院结局不良的关系,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结果  研究对象中发生结局不良的共341例,发生率为10.2%。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相对最高分位数组(TG>2.12?mmol/L),第1、2、3分位数组(TG分别为≤1.06?mmol/L、1.06~1.46?mmol/L、1.46~2.12?mmol/L)的结局不良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在调整了年龄、住院天数、发病到入院时间、缺血性卒中首发、吸烟、饮酒、心脏病史、心房颤动史、高血压、高血糖和心率后,相对于最高分位数组,第3分位数组的结局不良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758),而第1、2分位数组结局不良发生率升高(均P<0.0001),其OR(95%CI)分别为11.883(1.307~2.714)和2.063(1.436~2.963)。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低水平TG可能独立地增加出院结局不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现况。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儿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81例缺血性卒中儿童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1例患者中,男60例,女21例。发病年龄7个月~18岁,平均年龄(6.99±5.60)岁,7个月~3岁(婴幼儿期)为发病高峰,为34例(41.9%)。病因中头部外伤(走路时摔倒或坠床)30例(37.04%)、感染13例(16.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例(9.88%)、血管炎6例(7.4%)、心脏病5例(6.17%)、动脉夹层5例(6.17%)、烟雾病4例(4.94%)、动脉瘤1例(1.23%)、神经纤维瘤病Ⅰ型1例(1.23%),23例(28.4%)未找到明确病因。卒中发作时75例表现为肢体瘫痪(偏瘫69例、四肢瘫4例、交替瘫2例),占92.6%;其次为中枢性面瘫46例(56.8%);其他表现为感觉减退或麻木、头痛、癫痫等。神经影像学显示梗死部位位于基底节区60例(74.1%)、脑叶6例(7.4%)、小脑4例(5%)、多发病灶(基底节、脑叶及内囊)11例(13.5%)。结论 婴幼儿期是儿童缺血性卒中发病高峰。肢体瘫痪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研究头部外伤和感染是儿童卒中的主要病因。儿童卒中前循环受累较后循环多见,其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梗死最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以期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有所帮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于我院脑病中心住院的共5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青年卒中组) 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50例作为中老年卒中组,进行中国缺血性 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病因分型以及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①青年卒中组男性46例(88.46%),女性6例(11.54%),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存在显著 性(χ2=5.573,P =0.018)。②青年卒中组CISS分型分布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46.15%,穿支动脉疾病型(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36.54%,病因不确定 型(undetermined etiology,UE)11.54%,心源性卒中型(cardiogenic stroke,CS)5.77%,无一例其他病因 型(other etiology,OE)。其分布与中老年卒中组差异无显著性。③青年卒中组患者危险因素暴露率依 次为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饮酒、糖尿病、卒中家族史;具有3个以上的危险因素者超过半数,该 数量与中老年卒中组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χ2=7.186,P =0.007),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 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增高(t =1.250,P =0.038),叶酸水平较中老年卒中组下降(t =2.106,P =0.007); 吸烟(χ2=7.993,P =0.005)、饮酒(χ2=17.005,P =0.000)的暴露率较中老年卒中组升高;LAA亚组 Hcy水平高于PAD亚组(t =2.046,P =0.004)。 结论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性别分布、危险因素、卒中病因分型方面具有一定特点,Hcy水平可能 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年龄以及病因分型有关。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危险因素较中老年患者多,控制并 减少危险因素,尤其是纠正高Hcy,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按照中国缺血性卒中分型(China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标准,观察各类型脑梗死在住院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常见危险因素在各类型脑梗死中分布的差异性。方法 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住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完成超声、影像学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按照CISS进行病因和病理机制分型,回顾性分析住院患者不同病因脑梗死的比例,分析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心脏病、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在不同脑梗死类型中分布差异性。结果 入组病例170例。经CISS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28例(75.3%),心源性脑梗死25例(14.7%),穿支动脉病变14例(8.2%),其他原因1例(0.6%),不明原因2例(1.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载体动脉阻塞穿支87例、动脉-动脉栓塞24例、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17例、多种机制0例。在病因分型中各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最高,平均为81.1%,但在各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脂代谢紊乱比例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8.6% vs 32.0%,P=0.015)和穿支动脉疾病组(58.6% vs 28.6%,P=0.032),后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0% vs 28.6%,P=1.000);另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心源性卒中组(47.7% vs 20.0%,P=0.011)及其他各组;心源性脑梗死合并心脏病比例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100% vs 32.0%,P=0.000)及其他各组;穿支动脉病变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心源性卒中组(57.1% vs 12.0%,P=0.007),但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1% vs 29.7%,P=0.067),而后二者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8)。而上述危险因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理机制分型各亚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急性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类型,其中以载体动脉阻塞穿支为最常见的病理机制。脂代谢紊乱、吸烟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密切,而糖代谢异常与穿支动脉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白质变性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tHcy)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无白质变性患者差异。方法本文研究了200例老年住院患者,经头部MRI证实97例存在白质变性,103例无明显白质变性。分析白质变性的严重程度及病变分布特点,比较两组tHcy和卒中危险因素的区别。结果白质变性以中等程度占大多数(ARWMC评分2级),分布特点以皮层下深部白质较多见,其次为脑室周围白质,基底节区最少。白质变性患者,患高血压、既往卒中发生率和tHcy水平均较无白质变性的患者高(P<0.05)。结论白质变性常与高血压、有卒中史及tHcy等多种卒中危险因素共存。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卒中是世界范围内病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颈部或颅底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首要病因.既往研究提示,微量白蛋白尿不仅是全身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标志,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早期标志.近年来研究发现,白蛋白尿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存在密切联系.本文旨在对白蛋白尿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