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与咀嚼槟榔有关的口腔黏膜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口腔黏膜有烧灼痛、软腭区起水疱、硬腭部小黏液腺导管阻塞而出现小点状突起、口腔及咽部干燥感、软腭及悬雍垂纤维化致腭咽闭合不全时说话带有轻微的鼻音。临床检查时可见部分或全部口腔黏膜苍白.张口度逐渐变小以致张口困难;软腭部出现横行的纤维条索.伴有舌腭弓及咽腭弓的变短,悬雍垂皱缩(图1):双侧颊部黏膜苍白伴有纵行的纤维条索.尤以翼下颌韧带前方区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引起的口腔灼痛和张口受限的疗效。方法将丹参注射液和曲安奈德注射液混合均匀,局部注射到双侧病变颊黏膜下和翼颌韧带区,每周1次,连续10次为1个疗程。观察颊黏膜色泽、弹性变化,记录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口腔灼痛症状和张口度。结果1个疗程后,35例患者病变区颊黏膜色泽均逐渐变红润、质地变软;自觉口腔灼痛症状均减轻或基本消退;其中29例患者张口受限得到改善,上下切牙切缘距离由治疗前的(17.05±4.31)mm,增加到(28.50±6.02)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5,P〈0.05);其余6例上下切牙切缘间距增加小于或等于2mm,张口度变化不明显。结论丹参联合曲安奈德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引起的口腔灼痛和张口受限有较确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安奈德及单独曲安奈德治疗,同时记录疼痛 VAS 分值和张口度大小,治疗1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2组间 VAS 分值和张口度治疗前无差异(P >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总体病情改善(χ2=6.051,P <0.05),对照组无明显改善(χ2=3.429,P >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曲安奈德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安全有效,优于单独使用曲安奈德局部注射。  相似文献   

4.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是一种能形成瘢痕、组织纤维化的慢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咀嚼槟榔是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危险因素。在中国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均有咀嚼槟榔的习惯。研究证实,嚼槟榔、吸烤烟和饮白酒可增加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风险。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口腔癌前病变,病理表现为慢性炎症、结缔组织内广泛的胶原纤维沉积、上皮固有层或其下结缔组织内的局部炎症改变。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癌变发生率为7%~30%。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治疗主要采用曲安奈德和丹参酮注射液行黏膜下局部注射,对改善患者的张口度及口腔黏膜的烧灼痛效果良好,其治疗总有效率可达93%。本文就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病因、致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阐述,以供同道们临床参考之用。  相似文献   

5.
颊脂垫瓣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颊脂垫瓣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10例伴重度张口受限的OSF患者,应用颊脂垫瓣修复切除后遗留的组织缺损,观察颊脂垫瓣的愈合过程及修复效果。结果:术后9例患者张口度均大于3cm,颊脂垫瓣愈合良好,术后1周颊脂垫瓣明显水肿,组织瓣表面有薄层伪膜覆盖,1周后伪膜逐渐消失,2周后伪膜完全消失,2~3周后水肿明显消退,颊脂垫表面逐渐上皮化,6~8周再生的黏膜变得光滑,呈粉红色,类似于正常口腔黏膜。结论:颊脂垫瓣为修复OSF术后缺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手术方式,有利于改善张口受限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湖南地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OSF)流行趋势。方法 :对 2 78例OSF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来源、咀嚼槟榔时间、频率、主要症状、病变部位、张口度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OSF患者平均年龄3 4.5岁 ,男女性别比为 94.6∶5 .4,OSF发病以司机、公务员、商人、警察等职业为多 ,湖南各地区都发现OSF患者。OSF患者典型临床表现为黏膜刺激痛、黏膜苍白、张口受限、纤维条索。其它症状有舌功能障碍 ,黏膜水疱、溃疡、烧灼痛等 ,病变部位以口腔后份为主 ,病变部位越靠前 ,范围越广 ,张口度越小 ,病变程度越严重 ( p <0 .0 0 5 ) .结论 :湖南地区OSF流行趋于年轻化 ,以男性为主 ,OSF发病覆盖全省各地区 ,OSF在某些职业中发病率较高 ,OSF患者到医院就诊大多为中晚期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 ,病变部位与疾病严重程度 (即张口度 )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并探讨其病理意义.方法:抽提11例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的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F-PCR)检测MMP-2mRNA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颊黏膜中的表达并与正常口腔黏膜进行比较.结果: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颊黏膜组织中MMP-2 mRNA表达高于正常颊黏膜(p<0.05).结论:MMP-2基因的表达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组织重塑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静 《口腔医学研究》2005,21(5):581-582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病,主要病理变化包括上皮组织萎缩、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胶原纤维堆积、变性和血管闭塞、减少,临床上常出现口干、灼痛、进行性张口受限等症状.据流行病学调查,OSF好发于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地区,我国湖南、海南省也是高发区,天津、江西、广东等地亦相继有病例报道.近年来OSF的发病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压氧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病变(OSF)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1月~2016年1月间就诊的OSF患者5例,给予来益,烟酰胺片等药物治疗,同时采取高压氧治疗干预口腔内病变,1次/周×10。嘱患者2月后复查。结果:在至少接受8次以上高压氧治疗的5例患者中口干,进食疼痛等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黏膜质地变软,弹性增强,病损处颜色由苍白变为鲜红,患者张口度有明显改善。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改善OSF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炎性疾病.患者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口内疼痛,口腔黏膜苍白僵硬,触摸有条索感,舌运动、张口受限,以致咀嚼、吞咽困难,有的甚至发生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身心健康.复杂的发病机制导致该病至今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主张根据病变发展的阶段,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例重度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经鼻腔气管插管全麻下切除双侧颊部翼下颌韧带前方区域纵行的纤维条索,术中被动开口度达正常范围后,剪取相应大小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覆盖黏膜缺损创面,间断缝合后,碘纺纱包加压固定。术后10~14d拆除纱包与缝线后开始开口训练,定期随访并进行类固醇皮质激素黏膜下局部注射等辅助治疗,通过伤口愈合、瘢痕软化及开口度改善等指标评价手术效果。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8例患者双侧颊部纤维条索切除后形成的手术创面,采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进行修复均获得成功,无感染或排异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8个月,患者颊部原手术区黏膜红润,质地柔软,开口困难明显改善。术前开口度为(12.04±2.93)mm,术中开口度为(35.46±3.17)mm,术后6个月时的开口度为(29.33±4.28)mm,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修复膜修复重度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手术治疗中的黏膜缺损创面,能够起到促进创面早期愈合、减轻瘢痕形成与改善开口困难的作用,其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0岁,左睑下竹筷刺伤后不愈伴张口受限1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加工竹筷时,竹筷自车床溅起刺入左眼睑下方,当时于睑下伤口内取出一段竹筷断端,其后伤口一直不愈,并伴有张口受限。专科检查:左睑下方中部有一瘘口,少量不洁渗出,眶下骨质未触及明显异常,张口受限Ⅱ°,乙状切迹深部触痛,双侧下颌关节未及明显异常。CT示左颞下间隙由翼腭窝至乙状切迹一条索状密度稍高影像,形状较规则。B超示左颞下间隙一条索状强回声,由前内斜向后外,外端位于皮下约2cm处。诊断:左颞下间隙异物。手术方法:由上颌前庭切开黏膜至骨面,显露上颌窦前壁,由尖…  相似文献   

13.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口腔黏膜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纤维化、进食刺激性食物时口内疼痛,严重者可致张口和进食困难。目前,OSF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临床检查和病理诊断。本文旨在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相关文献,评述OSF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如分子生物学方法在OSF诊断中的应用、OSF合并症的诊断等。  相似文献   

14.
一、临床诊断 1.病因:患者有咀嚼槟榔的历史. 2.症状:口腔黏膜灼痛,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疼痛,软腭黏膜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形成小溃疡,味觉减退,舌运动障碍,吞咽不便及张口受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在湘特殊职业群体患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发病情况。方法:采用患者填写调查表和医师现场检查的方法,记录和分析患者口腔患病情况。结果:①在湘特殊职业群体的OSF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P〈0.05)。②18~28岁年龄组患OSF病者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③OSF口腔病灶以翼颌韧带和颊部多见。结论:加强对特殊职业群体咀嚼槟榔对口腔损害的宣传,及早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检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组织中TLR2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TLR2在OSF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OSF患者30例(早、中、晚期各10例)为实验组,正常者5例为对照组,每例研究对象取其口腔颊黏膜,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各组织中TLR2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口腔颊黏膜组织中TLR2呈阳性表达,在OSF组织中TLR2表达明显增强(P〈0.05),主要表达于黏膜下组织;OSF早、中、晚期组织中TLR2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正常口腔黏膜相比,OSF组织中TLR2的表达增高,提示TLR2在OSF发病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性地评价姜黄素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有效性。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7个数据库,检索时限为从建库到2019年6月30日,搜集姜黄素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随机对照试验,筛选文献,提取数据,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350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姜黄素改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最大张口度和烧灼感症状疗效优于安慰剂。改善张口度方面,治疗1个月后,姜黄素疗效不如番茄红素等控制组;但治疗2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姜黄素组和控制组疗效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烧灼感改善方面,治疗3个月后,姜黄素的疗效比控制组更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2个月和6个月后,姜黄素组和控制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姜黄素可以有效地改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患者的最大张口度和烧灼感等症状。由于纳入研究数量有限和质量不高,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老年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8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85例老年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其临床特征。方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分别对上述疾病的发病率、年龄、性别构成比、好发部位以及发病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在85例老年患者中60-70岁年龄段占78.5%;口腔白斑20例(占23.5%),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舌部或多部位联合受损,与吸烟、念珠菌感染等刺激因素无明显相关性;口腔扁平苔藓61例(占71.8%),糜烂型扁平苔藓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双颊;白色角化病及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发病率较低(各2例)。结论:机体的衰老及局部黏膜组织的增龄性变化,使老年人更易患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提示临床应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咀嚼槟榔种类与口腔黏膜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海南省海口地区嚼食干鲜槟榔嗜好的不同对口腔黏膜疾病发病和癌变的影响。方法 将1 722例有咀嚼槟榔嗜好的人员按嚼食槟榔嗜好不同,分为嚼食鲜槟榔和嚼食干槟榔两组。采用问卷调查、临床检查和定期复诊的方法,收集临床资料,确定罹患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口腔白斑(OLK)、口腔扁平苔藓(OLP)3种口腔黏膜疾病的年龄、人数、发病时间以及是否癌变等,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在1 722例咀嚼槟榔人群中,嚼食干槟榔组(704例)与嚼食鲜槟榔组(1 018例)黏膜病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患病高峰年龄提前(P<0.01)。2)咀嚼干槟榔组5年内所致OSF、OLK和OLP的发病率及口腔黏膜疾病的总发病率均明显高于咀嚼新鲜槟榔组(P<0.01)。3)嚼食干槟榔组口腔黏膜疾病癌变率高于嚼食鲜槟榔组(P<0.01)。结论 嚼食干槟榔比嚼食鲜槟榔的致病性和致癌性更强,干槟榔中过多的有害成分在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和癌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cDNA芯片技术研究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颊黏膜上皮组织和正常口腔颊黏膜组织基因的差异表达,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GO)分析,为探讨OSF发病相关基因提供初步筛选资料。方法:对切取OSF和正常对照颊黏膜组织进行总RNA抽提,逆转录制备探针,纯化后与含有21571条基因的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杂交,杂交后信号经扫描仪检测和计算机分析筛选OSF发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分析。结果:GO分析发现,2372条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细胞组成的基因群主要集中于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骨架,与溶酶体囊胞、细胞小凹等蛋白相关基因多呈上调表达。结论:细胞外基质、细胞骨架、溶酶体囊胞、细胞小凹等蛋白相关基因群差异表达可能与OSF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