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后礁治性硬膜积液的成因及病理生理变化。方法:回顾分析58例tSAH并硬膜下积液(trauma subdural fluid collection,tSFC)病例。其中积液自行吸收与钻孔引流吸收共36例,为简单tSFC,设为对照组;上述治疗无效,积液持续>30d22例,为难治性tSFC组。结果:难治性tSFC组后 伴有脑室扩大(100%),18例(82%)需要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shunt)。难治性tSFC行VP需与简单tSFC行需VP百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提示:脑脊液动力学障碍与难治性tSFC有一定联系。18例难治性tSFC行VP后,脑室缩小,tSFC随之吸收。结论:tSFC后难治性tSFC是脑外积水而非简单tSFC,脑脊液吸收障碍与外伤性蛛网膜裂孔是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经验。方法:对46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20例。手术治疗30例次,其中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脑脊液5例,钻孔外引流19例,骨窗开颅蛛网膜撕口4例,积液腔腹腔分流2例。结论: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应采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形成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通过采用脑室镜观察假膜腔、病理特点和对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脑容积变化进行分析后推测硬膜下积液机制,根据推测机制采用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增加假膜壁层脏层粘连而消灭死腔治疗硬膜下积液,术前术后对IL-6和IL-8检测评价手术效果。结果脑中线移位、基底池受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脑容积与硬膜下腔之间压力不平衡导致脑脊液通过撕裂蛛网膜进入硬膜下腔,采用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治疗慢性硬膜下积液有效率为93%,术后IL-6和IL-8因子浓度高于术前(P0.05),在长期随访中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小骨窗开颅明胶海绵填塞增加假膜壁层脏层粘连治疗硬膜下积液是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合理方法。【方法】对42例获得随访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其中18例行钻孔引流术,24例行保守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钻孔引流患者中有1例的硬膜下积液在住院期间治愈,其余患者硬膜下积液出院时未见减少,其中15例1~6个月随访积液好转或自愈,2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另24例行保守治疗的患者,其中21例1~6个月随访积液好转或自愈,1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积液扩大有颅高压表现者行开颅剥除包膜并打通外侧裂池,术后6个月后随访痊愈。【结论】多数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可经保守治疗好转或治愈,少数有颅高压症状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开颅剥除包膜并打通颅底脑池的脑脊液循环较为合适,钻孔引流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指头外伤时蛛网膜撕破,脑脊液在硬膜下腔积聚。据文献报道,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占颅脑损伤的3.7%~10 % [1 ]。我们对1998- 0 1~2 0 0 3- 0 5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178例,根据其动态CT观察及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分型,目的在于探讨不同类型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策略。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10 2例,女76例;年龄3月龄~77岁,平均38.2岁。均为外伤所导致的硬膜下积液。1.2 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后头部CT动态观察将硬膜下积液分为4型:1消退型:CT动态观察积液逐渐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本组34…  相似文献   

6.
脑室镜手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一种有效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手术方式.方法 应用脑室镜,采用小骨窗手术清除硬膜下积液,脑表面附以明胶海绵,并以耳脑胶使其粘连于脑表面及硬膜.从对侧骨窗减压区加压包扎消灭积液残腔.结果 采用脑室镜小骨窗清除硬膜下积液9例,全部治愈.病例随访3个月-2年不等,无1例出现积液复发或癫痫等不良并发症.结论 脑室镜小骨窗手术清除硬膜下积液,手术方式简单,效果极佳,可望成为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标准术式.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TSE)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CSDH)的机理。方法 :对我科 2 3例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 3例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 ,头部外伤后硬膜下积液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自 3周至 4月 ,血肿位于单侧额颞 14例 ,双侧额颞 9例 ,临床表现较轻的血肿形成后有明显的轻度偏瘫等症状加重的表现 ,2 3例经手术治疗均痊愈。结论 :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生机理可能为积液使蛛网膜受撕拉而出血、积液不断扩大导致桥静脉撕裂出血和血肿包膜新生不成熟血管不断渗出不凝血使血肿腔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任何原因所致的脑室系统(左右侧脑室、第三和第四脑室)或(和)蛛网膜下腔内脑脊液的分泌、吸收或循环障碍,脑脊液过多并脑室扩张称为脑积水。脑膜炎、颅内肿瘤、先天性畸形、颅外伤等许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脑积水,头部外伤后形成的脑积水则称为外伤性脑积水。外伤性脑积水的发生主要是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阻塞的部位可在脑室系统,也可在蛛网膜下腔,其中以血凝块阻塞或粘连为主。外伤性脑室系统扩大可致脑室系统或脑实质内水分增加超过适应和代偿能力,由于颅压增高出现持续性头痛、恶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持续腰池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疗效。方法:对38例SAH患者在止血、解痉、脱水等治疗基础上,应用腰池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术。结果:本组38例症状均得到缓解,无1例死亡,无1例发生脑梗塞、脑积水等严重并发症,生活均能自理。结论:在传统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持续腰池外引流以治疗tSAH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率低,且操作简单,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TSE)与慢性硬膜下血肿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发生机理不尽相同 ,但两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时有发生。我院自 1 997- 0 1~ 2 0 0 2 - 0 3收治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78例 ,其中 1 2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 ,占1 5.4%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1 9~ 76岁 ,平均年龄 45.6岁。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致伤原因 :车祸伤 6例 ,跌伤 4例 ,打击伤2例。着力部位 :枕部 4例 ,额颞部 8例。伤后无意识障碍 7例 ,短暂昏迷 5例 ;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186例,其中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56例(血肿组),未转化130例(无血肿组),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总结,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肿组较无血肿组伤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时间早、额颞部发生率高、早期手术率低、伤后硬膜下积液厚度厚、积液CT值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额颞部硬膜下积液、伤后硬膜下积液厚、积液CT值高为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额颞部积液、积液较厚、积液CT值较高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2.
正常压力脑积水与脑萎缩均为颅脑损伤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因二者在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上均有很多相似之处,临床上极易将二者混淆,造成误诊、误治等严重后果。现将外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与外伤性脑萎缩鉴别如下。1发病机制(1)外伤后正常压力脑积水是由于外伤后颅内出血,红细胞进入蛛网膜下腔及脑室系统,并随脑脊液循环堵塞蛛网膜颗粒,甚至堵塞中脑导水管及脑室,造成脑脊液吸收循环障碍。随着脑室内压力升高,脑室系统代偿性扩大,脑脊液的吸收面随之增加,使得脑脊液的产生与吸收达到一个新的平衡,从而形成正常压力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还可以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软脑膜与蛛网膜发生粘连,使脑脊液吸收循环发生障碍,引起脑积水。脑外伤后脑水肿使脑室、中脑导水管受压变形也是引起脑积水的重要原因。严重颅脑损伤除可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积水外,还可直接造成脉络丛和室管膜的损害,干扰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促进脑积水的发生和发展[1]。(2)外伤性脑萎缩是由于外伤后局部脑组织血管发生破裂或阻塞,病灶周围血管痉挛或闭塞,组织水肿,导致病灶及周围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发生细胞坏死,细胞数量减少,脑组织丢失,形成局部脑萎缩。如果外伤造成广泛的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治疗。方法:对我科收治的42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35例,脑室外引流术2例,非手术治疗5例,术后随访3个月~2年,治愈32例,好转4例,引流管阻塞2例,死亡4例。结论:颅脑损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积血及后期脑脊液吸收障碍是引起外伤性脑积水的主要原因,及时复查脑CT可明确诊断,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有较好效果。术后尽量引流出血性脑脊液对减少脑积水的发生有一定临床意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病例应用尼莫地平和长春西汀,对预防外伤性硬脑膜下积液的发生和促进其吸收效果。方法 治疗组275例联合使用尼莫地平和长春西汀,无腰穿。对照组657例,部分结合腰穿。结果治疗组:硬膜下积液发生率1.31%,伤后发生积液,平均13.3d;积液经治疗后,伤后2个月内完全吸收。 对照组:硬膜下积液发生率3.65%,积液量较多;伤后发生积液,平均14.1d;经治疗后,2个月内吸收58.3%,2—4个月吸收者20.8%,还有20.8%为需手术治疗或积液难以治愈者。治疗组发生硬膜下积液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积液量不多,均2个月内吸收。积液发生率对照组是治疗组的2.8倍。结论尼莫地平联合长春西汀,早期,常规,足疗程应用于脑外伤病例,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和发展并促进积液吸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持续性腰大池脑脊液引流(CLCFD)在治疗急性脑外伤后创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tSAH)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2例急性脑外伤后tSAH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并于伤后第2天行常规腰穿术,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并于伤后第2天行CLCFD,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CLCFD方法简单,操作方便,疗效确切,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正>婴幼儿脑外液体聚集主要包括:1.液体位于硬膜下蛛网膜外,称为硬膜下积液.2.液体位于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扩大.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不相同.硬膜下积液需行硬膜下-腹腔分流,而蛛网膜下腔扩大不需特殊治疗或行腰池-腹腔分流或脑室-腹腔分流.因此区别硬膜下积液和蛛网膜下腔扩大是十分重要的.过去经脑血管造影、CT及CT硬膜下造影等不能理想地将二者区分开来,最近研究认为磁共振能较准确地鉴别二者.本文报告了1991年1月~1992年12月的16例10个月以下婴幼儿,他们均经除磁共振以外检查后,诊断为硬膜下积液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经磁共振检查结果如下:8例硬膜下积液病儿,T_1加权、T_2加权、质子密  相似文献   

17.
腰池持续引流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评价腰池持续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raumaticsubarachnoidhemorrhage ,tSAH)的治疗效果。方法 患者 2 3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16例患者行腰池脑脊液持续引流 ,对照组 12 2例患者行腰穿放液。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脑脊液中红细胞 (RBC) <10 0× 10 6 /L的时间分别为伤后 (5 2± 2 6 )d和 (7 3± 3 8)d (P <0 0 1) ,两组脑脊液中蛋白 (TP) <0 8g/L时间分别为伤后(8 4± 3 8)和 (11 6± 4 6 )d ,治疗组伤后平均颅内压、甘露醇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治疗组头痛、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短 ,脑积水及脑梗塞发生率、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腰池持续引流可快速廓清tSAH患者的脑脊液 ,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减轻 ,并发症明显减少 ,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8.
林宝丽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87-1788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在临床上很常见,大量积液往往伴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如为进展型患者,则症状更为严重,若待其缓慢吸收或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再处理则病程漫长,严重影响病情恢复。我科从2002年始尝试用小骨窗脑室镜手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2例,并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患者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机制。方法:对我科23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23例患者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时间为伤后22~96 d,演变为血肿后症状均加重,23例患者经颅骨钻孔引流术均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来源之一,其演变机制有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20.
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67例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深对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110处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观察其形态,演变过程;结果 本组病例以青壮年为多,占67.2%,15例为单纯性硬膜下积液,52例与其他颅脑损伤并发,CT表现47例可见颅盖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弧线形水样密度影,39例可见大脑镰旁条形或线形水样密度影,本病一般初发现时积液量较少,41例在1-2周内积液增多,65例经保守治疗后自行吸收;2例积液渐增多且量较大,手术后痊愈。结论 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既可发生于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也可位发生于大脑镰旁,故CT扫描范围应包括额顶部上矢状窦层面;急性硬膜下积液大多数可自行吸收,但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