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限制性及充分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0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前后凝血功能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复苏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苏后观察组PT、APTT、T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酸中毒、肾功能障碍、MODS、ARDS、DIC、病死率分别为27.50%、5.00%、7.50%、15.00%、6.25%、7.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限制性和充足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6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180例,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B组187例,实行充足液体复苏。比较2组临床效果及凝血酶原时间(PT)、病死率等。结果 A组液体量(1 250±330)m L,PT(11.2±1.6)s,病死率23.33%,并发症发生率为18.84%;B组液体量(2 890±560)m L,PT(16.1±1.2)s,病死率37.61%,并发症发生率为37.61%。2组输液量、PT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中效果更好,能够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临颍县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2例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与观察组(31例,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血量、血压、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H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量、舒张压、收缩压、HGB、HCT、APTT和PT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可降低出血量,使得血压等指标恢复正常状态,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不同的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方法对失血性休克早期救治效果的影响。结果在99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液体复苏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60~80 mmHg(1 mmHg=0.133 kPa),病死率40%,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MAP维持在40~50 mmHg,病死率21%,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8%。2组MAP、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和控制性升压能够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庞建仿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157-15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限制性液体复苏组(A组)50例,非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液体输入量、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含量,术后2周内死亡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结果:手术前A组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含量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A组病例较B组的液体输入量少、凝血酶原时间短、血乳酸含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MODS及死亡率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术前救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液体复苏模式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所选60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均为云浮市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所收治,将其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选择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患者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在胶体液量、平均输液量、复苏开始时间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病死率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对其预后进行显著改善,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7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液体复苏病情稳定后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和CD4/CD8变化。结果:观察组IgG、IgM、IgA和C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有效改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 2019 年 9 月 至 2020 年 3 月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收治的 86 例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 例)与观察组 (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前后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活酶时间)、血乳酸水平,临床复苏相关指标(血红蛋白水平、复苏液体使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复苏 前,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血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复苏后,两组患者上 述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对照组比校,观察组血红蛋白水 平更高,复苏液体使用量更低(P <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 2.33 %,低于对照组的 23.26 %,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院前急救老年重症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6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6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4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5mmHg,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80~85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4例,治愈率84.6%;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765±521)m1,限制组为(2079±32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分析急诊超声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 至 2020 年 12 月解放军 91811 部队医院收治的经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治疗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的 128 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 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64 例,急诊超声评估下液体复苏法)与对照组(64 例,常规体液复苏法)。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 苏情况和穿刺成功率。 结果:液体复苏 1 h,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尿量、氢离子浓度指数(pH)、 碱剩余(BE)、乳酸(La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液体复苏 24 h,观察组患者 HR、Lac 显著低于 对照组,MAP、尿量、pH、BE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复苏 24 h 后,观察组患者补液量、 药物应用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乳酸清除率、组织血氧饱和度(St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总体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急诊超声对创 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可作为对患者病情预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在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9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PICCO监测,给予观察组患者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液体复苏总量、重症监护室时间等指标。结果:在给予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措施后,观察组患者在乳酸、氧合指数以及中心性静脉血氧饱和度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其他医疗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复苏液体总量等指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2.04%;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14.29%;两组患者在死亡率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感染性休克患者PICCO监测联合重症超声进行液体复苏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氧合指数,缩短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高渗液体复苏方案治疗急腹症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等渗液体复苏,治疗组21例采用常规治疗辅以高渗液体复苏治疗,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液体复苏需要的液体量和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5),而患者复苏成功率和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渗液体复苏抢救急腹症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湛江农垦第二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4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正压液体复苏,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均低于对照组,红细胞比积(HCT)高于对照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综合征(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血乳酸水平相差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外伤性肝脾破裂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日益增加,因而创伤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危急综合征,它是1~4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1]。液体复苏已经成为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是近年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理念,目的是寻找一个复苏的平衡点,即复苏中理想的临界血压,通过液体复苏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本次医学试验以我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林格液复苏治疗,实验组接受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回顾分析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接受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有助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高渗盐水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12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3组进行液体复苏:A组42例静脉输入3%高渗盐水后输入林格液;B组静脉输入7.5%高渗盐水后输入林格液;对照组42例静脉输入林格液。观察并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0,30,45,6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并检测治疗前后电解质、血清乳酸水平、碱剩余水平,并记录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死亡情况。结果 A组、B组1 h输入液体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A组、B组治疗后的血清乳酸、碱剩余值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10,30,45,60 min A组、B组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B组在治疗30 min时显著高于A组(P<0.05)。治疗后10,30,45,60 min B组心率均显著高于A组及对照组(P均<0.05),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及对照组(P均<0.05)。3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与7.5%高渗盐水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早期均有助于提高并维持血压,且3%高渗盐水的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统计的64例的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32例患者应用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疗程3 d;对照组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疗程为3 d。统计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以及血压、心率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32例患者中,30例72 h止血;对照组32例患者中,22例72 h止血。结论甘草人参汤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止血率高,再出血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益母草注射液(LHI)对失血性休克大鼠液体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LHI组、休克组和假手术组(均n=6).所有大鼠颈部手术后,经颈总动脉连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连续记录各组大鼠平均动脉血压(MAP).前二组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维持低血压60 min后,行液体复苏:LHI组自颈静脉缓慢输注LHI(5g/ml,5g/kg)后,再输入放出的全血及等量生理盐水;休克组输入与LHI等量的生理盐水后,再输入放出全血及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放血、不输液,仅手术.结果 输液复苏过程中,LHI组与休克组MAP开始回升,但仍与假手术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液体复苏结束后60 min内,休克组在各时间点MAP仍显著低于假手术组;LHI组在输液结束后30 min内,MAP显著低于假手术组,且在40 min及60 min显著高于Shock组.结论 益母草注射液可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液体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压是抢救休克的关键。但随着对失血l生休克病理生理构成的深入研究,近年有的学者提出“有限复苏”的观点,对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患者,早期限制性液体的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改善预后。本文研究分析了我院急诊科4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及其疗效,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在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90例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全部采用损伤控制复苏进行抢救,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死亡10例。7例发生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损伤控制复苏在严重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