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和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3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概括和总结。结果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早期出血未控制前,应掌握最佳时节,尽早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选择合适的液体,采用合适的补液速度并控制补液量,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同时尽快止血,提高休克患者的存活率。结论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积极控制出血、根据病情给予合理的液体复苏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分别应用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实验室指标(PLT、PT、HGB、BE、hsCRP、乳酸等)、入院2周内的死亡率、严重并发症(ARDS、MODS)的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在人院2周内的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发展必然性,促进复苏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与护理配合的应用要点及 发展,提高液体复苏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 对近年我国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 与护理配合的重要性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以及措施,各方面有待改善发展。  相似文献   

4.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焦点,传统的复苏认为创伤性休克患者积极补液进行抗休克是关键。但目前大家比较多探讨是在休克早期,特别是有活动性出血患者,延迟复苏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虽然有很多问题需要大量的临床资料证实,但这一观点对传统的复苏模式是一个挑战。通过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即刻复苏与延迟复苏、不同液体复苏、补液量及速度的比较,重新认识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概念。1液体复苏时机的选择1.1即刻复苏指以最快的速度,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灌注,防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是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传统的方法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的救治效果。方法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常规液体复苏方法救治HTS患者6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6例),常规液体复苏组(32例),对两组患者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值、血气碱剩余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ARDS、ARF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1966±348)ml,常规液体复苏组液体输入量为(3604±456)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常规液体复苏组复苏前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2、24h后血乳酸值及碱剩余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治愈57例(83.8%),死亡11例(16.2%),发生ARDS14例,ARF7例,二组治愈率、死亡率、AR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研究表明: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救治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方面,能有效地改善组织器官血液灌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液体复苏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失血性休克复苏方面存在两个争议问题——是充分限制性液体复苏还是复温低温复苏。临床医生面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时 ,是采用快速输液还是限制输液 ?是采用复温还是降温 ?现将这两方面的一些新知识介绍如下。1 充分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失血性休克 ,传统观念和临床措施是努力尽早、尽快地充分进行液体复苏 ,恢复有效血容量和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 ,以保证脏器和组织的灌注 ,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这被称为充分液体复苏或积极液体复苏。然而 ,1 992年以来 ,Copone、Stern和 Bickell等〔13〕经过动物和临床研究观察到 ,在活动性出血控…  相似文献   

7.
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前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 ,临床上主张在彻底控制大出血前快速大量输注液体 ,尽可能地将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种观念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因为这可能会严重扰乱机体对失血的代偿机制 ,并加速机体内环境的恶化。近几年来 ,随着对失血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 ,早期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作用都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从而改善预后。1 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 ,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时 ,通过控…  相似文献   

8.
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休克类型,通常由于大失血引起机体循环血量骤减而发生,大多继发于创伤或其他疾病。对于失血性休克患者,传统复苏方法往往要求:快速、充分、正压、复温、复苏,即主张在失血性休克发生后快速给予大量液体,恢复有效血容量,并使用正性肌力或血管活性药物以尽快恢复血压,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保证器官组织灌注,保持机体正常体温,防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目前医学界对液体复苏时机、采用何种液体复苏、复苏原则等问题,均存在较大争议。为此,本文对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进行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正>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低压性复苏或延迟性复苏,是指机体处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入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直至彻底止血。当患者受伤出血后应尽量缩短至手术止血时间[1],从发生失血性休克到接受手术止血的时间段内,为保证患者组织器官氧供,液体复苏无疑是最重要的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患者应  相似文献   

10.
创伤性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液体复苏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创伤性休克是一个古老而仍具挑战性的课题。随着休克病理生理、发病机理的不断深入,早期复苏的成功率已明显提高,但休克的病死率仍很高。有人认为,在直接因创伤致死的患者中,除了严重的颅脑损伤和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外,主要是由于早期复苏不力而死于“难治性休克”[1] 。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危急综合征,有报道它是1~4 4岁年龄段的第一位死因[2 ] 。近年来,对创伤性休克,特别是未控制出血性休克液体复苏提出了新的观点,本文就复苏的原则综述如下。1 复苏时机的选择对于失血性休克,传统观念认为应立即积…  相似文献   

11.
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01~2005-09我院急诊科187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不同方法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效果的关系及对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结果:187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充分液体复苏组病死率和存活病例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限制液体复苏组(P〈0.05),而实验室指标Hgb、PC及Hct显著低于限制液体复苏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容量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复苏即刻重要器官体系数、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27只健康实验家兔随机均分3组,颈总动脉放血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休克20min后将放出的全血加等倍生理盐水(1:1复苏组)或放出的全血加2倍生理盐水(1:2复苏组)行液体复苏,并设对照组。液体复苏后,观察重要器官体系数、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经不同容量液体复苏后,两组动物血压基本恢复正常;1:1复苏组复苏即刻的肝系数小于对照组与1:2复苏组(P〈0.01),三组间的心、肾、肺系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与1:2复苏组各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三组间的血浆粘度与相对粘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失血性休克行液体复苏后.能较好地恢复血容量,但全血粘度及肝系数下降;休克早期的低粘血症,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心、肾功能正常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过程中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检测,探讨NT-proBNP在休克早期液体复苏中的意义。方法:快速NT-proBNP测定:采用罗氏心梗心衰检测仪cobas h 232Cardiac System分析仪,观测39例休克患者来院后血清中NT-proBNP浓度在补液开始0、2、4、6h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压变化的关系。结果:液体复苏后的6h内,随着血压的恢复,NT-proBNP逐渐升高;从开始时的正常值范围(147.33±21.69)μg/L升高到6h后的(402.18±20.37)μg/L。结论:失血性休克初期血清中NT-proBNP浓度升高并与血压恢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失血性休克复苏的新认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当各种原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存在低血容量性表现,出现明显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良时,就需要液体复苏。液体复苏的目的,是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纠正代谢紊乱,恢复组织器官的正常灌注。低血容量性表现不仅出现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还出现在麻醉后、过敏性休克等血管床大量扩张导致的相对血容量不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Science Direct、EBSCO Host、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年限:1991-01-01-2013-08-01。收集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8个RCT均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常规性液体复苏比较,可显著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清乳酸[MD=-0.59,95%CI(-0.79,-0.40),P〈0.01]、血小板计数[MD=61.73,95%CI(55.61,67.85),P〈0.01]、凝血酶原时间[MD=-4.00,95%CI(-4.26,-3.74),P〈0.01]、血红蛋白[MD=12.16,95%CI(8.80,15.52),P〈0.01],但血气碱剩余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较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各种病因引起的失血性休克是临床急诊中常见而又具有代表性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本文介绍失血性休克的诊断与分级、监测(包括一般临床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氧代谢监测与实验室监测等),强调原发病治疗(止血)是失血性休克抢救成功的基础;并介绍液体复苏的发展与限制性液体复苏新策略、复苏常用的液体种类、输血与防治凝血功能障碍、防治低体温及复苏终点指标等失血性休克的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7.
失血性休克是急诊和重症监护室常见的高致死率急危重症.液体复苏作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经历了重大变革,从传统的积极液体复苏策略,逐步改变为损伤控制复苏策略,本文就近年来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策略及液体应用原则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8.
急性失血性休克是l临床非常常见的危重症,救治不及时或不合理常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较多研究表明,积极大量的液体复苏可能诱发“究致死三联征”(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低体温)。允许性低血压复苏则是一种较新的治疗理念,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救治具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我院急诊科采用允许性低血压复苏救治上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复合右旋糖酐溶液与高渗氯化钠溶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高速公路急救失血性休克病人40人随机分成两组:高渗氯化钠溶液(HSL)复苏组(对照组,n=20)和高渗氯化钠复合右旋糖酐(HSD)复苏组(实验组,n=20),观察在急诊全麻手术中复苏急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并记录病人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HSD组与HSL组相比在复苏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中,HSD复苏组MAP增幅高于HSL组,并且在180分钟的长时间内保持成功的复苏效果;液体潴留效果明显优于HSL组(CVP值,p〈0.01)。结论HSD在复苏急性失血性休克的病人中效果更显著更持久,疗效优于HSL溶液。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60例,分别按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常规组使收缩压(SBP)维持在90—110mmHg,研究组SBP维持在70—90mmHg;比较两组红细胞压积、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和24h死亡率。结果:研究组血清乳酸水平、剩余碱、输入液体量、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治疗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既可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又能减轻酸中毒、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