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冠疫情风险感知、主动控制感、社会支持和焦虑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主动控制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1585名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对疫情的风险感知、主动控制感、社会支持和焦虑之间两两相关显著。(2)主动控制感在疫情的风险感知和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对疫情的风险感知→主动控制感→焦虑”这一中介路径的后半段和直接路径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个体体验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对疫情的风险感知程度对焦虑的正向预测作用越弱;个体体验到的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主动控制感对焦虑的负向预测作用越弱。结论:主动控制感在疫情风险感知和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2019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爆发给民众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冲击,这种冲击在疫情的不同时间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形式(如认知、情绪、行为的变化)[1]。但究其本质是民众的心理安全感问题。本研究旨在调查疫情不同时间段下民众心理安全感及其他心理形式的变化,分析不同特征民众心理安全感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新冠疫情期间的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设计减压安心、时间管理、社区支持和亲子关系四个主题的网络团体辅导方案,利用Zoom平台开展单次网络团体干预,对团体领导者采用“带领-观察-督导”方式进行培训,共进行网络团体辅导62场,参与者累计606人。采用自身对照的前后测设计,对其中262人使用PHQ-9和GAD-7测量参与者的抑郁和焦虑水平,应用自编团体满意度及效果反馈问卷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各组参与者参加团体后抑郁水平显著降低(P<0.05),焦虑水平无显著变化,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效果差异不显著;团体的整体满意度为93%,不同主题的团体满意度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单次网络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带领-观察-督导”网络团体领导者训练模式的有效性可以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医学免疫学教学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医学免疫学教学探索性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理论教学,深挖抗疫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全面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让学生形成了对疫情的科学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网络团体心理辅导公益项目中,领导者远程培养模式成效及各角色阶段成长因素。方法:对16名项目参与者进行访谈,采用扎根理论进行材料分析与理论建构。结果:项目呈现“体验-观察-协同-领导-督导”远程循环培养模式,集训练场、服务场、督导场于一体。受训者各角色阶段的成长因素各不相同,从理论走向实务,逐渐成长为网络团体领导者。团体成员与观察员角色阶段提供了“多元视角”的专业反馈,将“理论可视化”;协同领导者、领导者角色阶段将“理论扎根实践”,实现团体领导者快速成长。结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网络具有跨地域、跨时空工作特性,将教学与培养融入到实际服务过程中,网络团体领导者远程培养模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新冠肺炎疫情与“互联网+”医疗的开展对儿科线下就医门诊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国门诊量最大的儿科综合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为研究对象,收集2018年至202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量较大的代表性科室(皮肤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等10个科室)线下门诊的月别门诊量,采用中断时间序列(interrupted time series, ITS)方法分析各科室门诊量的变化趋势。结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6649.00,P<0.05)、中医科(-2778.29,P<0.05)、血液肿瘤中心(-2490.26,P<0.05)、呼吸科(-2297.02,P<0.05)、神经科(-2288.39,P<0.05)、消化科(-1877.28,P<0.05)的瞬时门诊量显著降低(P<0.05);在疫情影响的2020年2月至2021年7月之间,除保健中心的月门诊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125.69,P<0.05),其他科室趋势不变(P>0.05)。“互联网+”医疗实施9个月后,眼科(-780.00,P&l...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河南省居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认知状况。方法:采用网络在线调查方式,采用自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社会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得到河南省有效问卷13 541份。结果:清楚了解新冠肺炎的性质、潜伏期、主要症状、传播途径、与普通感冒区别的比例分别为95.4%、93.0%、93.9%、93.7%和75.6%,清楚了解疫情现状和研究进展的比例分别为94.2%和69.5%;判断新冠肺炎具有高传染特性、低致死率和高治愈率的比例为82.2%、23.0%和32.1%;掌握戴口罩、正确洗手、避免亲友聚会等预防知识的正确比例为59.9%、84.4%和84.2%,外出佩戴口罩的比例为96.2%。结论:河南省居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状况总体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所开展的团体督导中的重要议题和督导焦点。方法:对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的21名咨询师进行访谈,询问督导中发生的令人深受启发的重要督导片段,之后基于督导区辨模型分析重要督导片段的议题和焦点。结果:在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所参与的团体督导中,议题主要分为应对疑难个案、处理咨询师个人议题和讨论心理援助基本设置3类;督导中最关注的督导焦点是历程化技能;不同议题下督导焦点不同,应对疑难个案的督导更关注历程化技能和概念化技能,处理咨询师个人议题的督导更关注个人化技能,而讨论心理援助设置的督导对3个督导焦点的关注较平均。结论: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心理援助热线团体督导的议题主要分为3类,不同议题的督导焦点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不断升级,影响人们生活的不仅是病毒,还有恐慌。无论是身处飓风的中心,还是外围防守,多数人神经紧绷,时刻关注着疫情的最新情况。尤其是疑似患者人群,在意识到灾难和危险来临时,通常都会出现恐慌、沮丧等负性情绪,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对自己造成进一步伤害。面对疫情,疑似患者人群可以做什么?我们精神心理工作者为疑似患者提出几点建议。1 对疾病正确的认知焦虑常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大学生焦虑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简称疫情)发生前后的变化。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以焦虑自评量表(SAS)为工具研究中国大学生焦虑相关因素的文献,以纳入文献的调查时间在2020年1月前定为疫情前、此后为疫情期间,运用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疫情前文献24篇、疫情期间文献14篇。疫情期间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高于疫情前(24.2%vs.21.9%)。13个因素被纳入meta分析,疫情前大四年级、独生子女、性格内向、抑郁症状、身体不健康、睡眠质量差、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差是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OR=1.48、1.24、1.59、6.62、2.23、1.82、2.77、2.13),女性、体育锻炼、高社会支持是其保护因素(OR=0.82、0.53、0.71);疫情期间大四年级、性格内向、抑郁症状、身体不健康、睡眠质量差、家庭经济差是大学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OR=2.57、1.45、1.34、3.96、1.87、1.59),医学生、体育锻炼、高社会支持是其保护因素(OR=0.73、0.66、0.57)。结论:女性、大四年级、身体不健康、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自我距离对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担忧及风险感知的影响。方法:研究1根据自发性自我距离测量结果将175名大学生分为自发性自我沉浸组(n=108)和自发性自我抽离组(n=67),将两组随机分配到有/无负性情绪词条件下,让其阅读关于COVID-19疫情变异毒株的新闻材料并测量其疫情担忧和风险感知水平;研究2将123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操纵性自我沉浸组(n=43)、操纵性自我抽离组(n=39)和对照组(n=41),通过不同的指导语引导被试的思考角度来操纵自我距离,并测量其疫情担忧和风险感知水平。结果:研究1中自发性自我抽离组疫情担忧及风险感知水平均低于自发性自我沉浸组(均P<0.001);研究2中操纵性自我抽离组疫情担忧及风险感知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而操纵性自我沉浸组疫情担忧及风险感知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研究提示,自发性自我距离或操纵性自我距离更远的个体在阅读疫情相关信息时都会表现出更少的担忧,有更低水平的风险感知。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基于心理应激多因素作用过程模型,探索大学生智谋能力与风险知觉在疫情信息感知压力与替代性心理创伤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2月26日-3月1日,对湖北省、安徽省、山西省3所高校的153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此次疫情中,12.1%的大学生出现了替代性心理创伤,女生替代性心理创伤的评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4)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公众风险认知、负性情绪和无意/有意传谣行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风险认知量表、公共卫生事件负性情绪量表、传谣行为量表对1063名公众施测。结果:新冠肺炎风险认知、负性情绪和无意/有意传谣行为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负性情绪在风险认知和无意传谣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风险认知和有意传谣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风险认知会直接增加公众的无意传谣行为,也会通过增加负性情绪对无意和有意传谣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0)
目的:采用大规模调查问卷探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个体的恐慌情绪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以及风险感知的调节作用。方法:对3722名中国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回归分析模型,因变量为应对方式,自变量为个体恐慌情绪,调节变量为个体风险感知。结果:(1)恐慌情绪增加了民众的自信应对(t=4.83,P0.001)、社会参与(t=5.90,P0.001)、寻求社会支持(t=11.10,P0.001)、谨慎行动(t=9.62,P0.001)、本能行动(t=9.39,P0.001)、逃避行为(t=19.72,P0.001)和反社会行动(t=15.74,P0.001);(2)感知风险调节了恐慌情绪对民众应对方式的影响,削弱了恐慌情绪对部分积极应对行为(社会参与、寻求社会支持、谨慎行动)的作用,也减弱了恐慌情绪对部分消极应对行为(逃避、反社会行动)的作用。结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民众面对疫情的恐慌情绪对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极化作用;民众对疫情的风险感知越高,则会显著降低其应对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女大学生的压力感知对焦虑水平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中介作用与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人口学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压力感知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1919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路径分析发现,压力感知正向预测焦虑水平(β=0.23,95%C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身体健康风险感知与心理健康风险感知在过度劳动与离职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健康意识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过度劳动评定量表、健康风险感知问卷、离职意向问卷和健康意识量表对584名在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17份。结果:(1)心理健康风险感知在过度劳动和离职意向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2)健康意识正向调节身体健康风险感知对离职意向的影响。结论:心理健康风险感知在过度劳动与离职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健康意识调节了身体健康风险感知与离职意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少年共情能力和校园欺凌中旁观者保护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和社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道德认同问卷(MIM)、社会自我效能感问卷(S-EFF)、保护行为量表(DBS)对3041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从中筛选出1122名有校园欺凌旁观经历的青少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情正向预测旁观者保护行为。(2)道德认同在共情与旁观者保护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社会自我效能感在共情与旁观者保护行为间以及道德认同与旁观者保护行为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当社会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时,共情对旁观者保护行为的直接作用及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显著增强。结论:共情通过道德认同间接影响旁观者保护行为,社会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共情对旁观者保护行为及道德认同对旁观者保护行为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感知父母不偏爱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情感温暖和同胞冲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差别对待量表、同胞关系量表、父母情感温暖量表、儿童攻击性行为量表,对257名3-6年级的非独生子女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儿童感知父母偏爱指数、父母情感温暖、同胞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2)父母情感温暖在父母偏爱指数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父母情感温暖、同胞冲突在父母偏爱指数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也显著。结论:儿童感知父母不偏爱可以通过父母情感温暖的单一中介效应和父母情感温暖→同胞冲突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父母婚姻满意度、母亲守门行为、父亲教养价值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配对法对全国411对10~18岁青少年的父母的婚姻满意度、母亲守门行为、父亲教养价值和教养投入进行了调查。结果:(1)父母的婚姻满意度对父亲教养投入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父母的婚姻满意度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母亲开门行为,负向预测母亲关门行为;(3)母亲守门行为在父母婚姻满意度与父亲教养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4)父亲教养价值正向调节母亲守门行为对父亲教养投入的影响。对于高水平教养价值的父亲,母亲开门行为对父亲教养投入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对于低水平教养价值的父亲,母亲关门行为对父亲教养投入的抑制作用更明显;(5)父亲教养价值正向调节母亲守门行为在父母婚姻满意度与父亲教养投入之间的中介效应。结论: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可通过母亲守门行为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其自身教养投入;母亲的婚姻满意度可通过母亲守门行为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父亲教养投入。若要提升父亲的教养投入水平,不仅需要提升父母双方的婚姻满意度,以促使母亲表现出更多的开门行为,还应特别注意在亲职教育中提高父亲对其自身教养价值的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