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与小学生内化问题的关系以及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亲子冲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婚姻质量问卷、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亲子冲突问卷、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对四个地区725名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匿名施测。结果:(1)父母婚姻质量、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亲子冲突、小学生内化问题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亲子冲突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小学生内化问题中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婚姻质量通过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中介作用,以及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亲子冲突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小学生内化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父母一方的心理控制教养对一年后儿童焦虑的影响作用是否受另一方父母与儿童亲子亲密程度的调节,以及这一调节作用在儿童性别上的差异。方法:采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和亲子亲密度量表对971名三至五年级的儿童间隔一年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结果:(1)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一年后的儿童焦虑;(2)在女生群体中,父母一方与女儿的亲子亲密均可以缓冲另一方父母心理控制对女儿焦虑的正向预测作用,但在男生群体中未发现亲子亲密的缓冲作用。结论:父母心理控制能够引发儿童焦虑;父母一方与女儿的亲子亲密能够缓解另一方父母心理控制对女儿焦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家庭冷暴力对儿童早期消极情绪的影响,以及亲子冲突与儿童睡眠问题在其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使用家庭冷暴力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儿童睡眠问题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父母版),测查2728名1~8岁儿童的母亲,采用SPSS 26和Mplus 8.3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1)在控制了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儿童性别和年龄等变量后,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亲子冲突、儿童睡眠问题与消极情绪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能显著正向预测儿童早期的消极情绪;(3)亲子冲突和儿童睡眠问题在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与儿童早期的消极情绪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母亲遭受家庭冷暴力不仅直接影响儿童早期的消极情绪,而且还通过亲子冲突和儿童睡眠问题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儿童消极情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中文版的Waters-Deane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197名幼儿及其母亲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婚姻质量总分及各分量表分(除角色平等性外)与幼儿焦虑总分及大多数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②父母婚姻质量总分及夫妻交流、解决冲突的方式、子女和婚姻等分量表得分与亲子依恋均呈显著正相关;③除强迫-冲动障碍外,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总分及其它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④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对幼儿焦虑存在影响,并且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在隔代教养意愿与祖辈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663名隔代教养祖辈,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家庭环境量表(FES-CV)亲密度分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MIL)和隔代教养意愿自编问卷分别测量受访者的生活满意度、抑郁症状、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和教养孙辈意愿。结果:相关分析显示,教养意愿、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教养意愿、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症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路径分析表明:第一,教养意愿通过家庭亲密度间接缓解祖辈抑郁症状。第二,教养意愿通过生命意义感以及"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的中介链,间接促进祖辈生活满意度并缓解其抑郁症状。结论:链式中介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在隔代教养意愿与祖辈主观幸福感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发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考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从四川省南充市3所普通中学随机抽取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各班,共500名,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儿童显在焦虑量表进行测评,并进行有关的统计分析。结果:①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抑郁、焦虑均有非常显著的相关,较高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有助于缓解初中生的抑郁和焦虑情绪。②回归分析表明,家庭亲密度对初中生的抑郁和焦虑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适应性则是预测初中生无助与孤独感、绝望与无价值感和对人不安的重要变量。结论:这一结果为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极家庭情绪表露、亲子冲突、消极应对与初中生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286名初一学生及其家长为被试,通过消极家庭情绪表露问卷、亲子冲突问卷、消极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显在焦虑量表进行测评。结果:(1)消极家庭情绪表露、亲子冲突、消极应对和初中生焦虑两两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消极家庭情绪表露不直接作用于初中生的焦虑情况,而是通过间接路径作用于焦虑状况:消极家庭情绪表露不仅通过亲子冲突和消极应对,正向预测初中生焦虑,还通过亲子冲突和消极应对的链式中介对焦虑产生作用。结论:亲子冲突和消极应对在消极家庭情绪表露和初中生焦虑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理资本在家庭亲密度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74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心理资本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两两之间相关显著;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能正向预测心理资本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β=0.37,0.47;P0.001);心理资本可正向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β=0.69,P0.001);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心理资本在家庭亲密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家庭亲密度通过心理资本的增强可以提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量表对545名学前儿童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父母权威教养均显著正向预测各自的亲子亲密、负向预测各自的亲子冲突,对配偶的亲子关系影响不显著;(2)父亲专制教养显著负向预测自己和配偶的亲子亲密、正向预测自己和配偶的亲子冲突,母亲专制教养显著负向预测自己的亲子亲密、正向预测自己和配偶的亲子冲突;(3)女孩而非男孩的母亲权威教养负向预测父子冲突;男孩的父亲专制教养对亲子亲密的消极影响显著高于女孩。结论:学前儿童父母的权威教养与亲子关系间为主体效应,专制教养与亲子关系间为主客体效应,且母亲权威教养对父子冲突、父亲专制教养对父子亲密的预测关系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歧视知觉、社交焦虑、自我同情对流动儿童手机成瘾的作用机制。方法:以580名流动儿童为对象,采用歧视知觉问卷、社交焦虑问卷、自我同情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进行为期一年的两次追踪调查。结果:(1)歧视知觉可以正向预测一年后的流动儿童手机成瘾。(2)社交焦虑在歧视知觉和流动儿童手机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同情在中介效应的前半段,即歧视知觉对社交焦虑的效应中起调节作用,间接效应对于高自我同情的个体不显著,对于低自我同情的个体显著。结论:歧视知觉能够通过社交焦虑影响一年后的流动儿童手机成瘾,且这一关系受到自我同情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亲子依恋、友谊质量对自我意识的影响。方法:采用亲子依恋问卷、青少年友谊质量问卷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289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留守儿童母亲疏离、父亲疏离可以负向预测友谊质量(β=-0.190,-0.238,P<0.01)。(2)留守儿童友谊质量可以正向预测自我意识(β=0.187,P<0.01)。(3)留守儿童友谊质量在父亲疏离与自我意识之间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留守儿童友谊质量在父亲疏离与自我意识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小学儿童亲子三角关系的特点及其与儿童气质、母亲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子三角关系量表、儿童气质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634名小学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男生的替罪羊和跨代联盟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2)三到五年级儿童的替罪羊和跨代联盟得分均显著高于六年级,三年级儿童的替罪羊得分显著高于六年级;(3)儿童的消极情绪对替罪羊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母亲主观社会支持对跨代联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小学阶段,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卷入亲子三角关系;儿童的年龄越大卷入亲子三角关系的程度越低;儿童气质与母亲社会支持对小学儿童亲子三角关系的影响表现为累加效应,不具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依恋类型、恋爱关系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特点,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关系问卷、实际亲密度量表、大学生恋爱幸福感问卷对243名恋爱中的在校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男性大学生在恋爱幸福感的性态度维度得分高于女性大学生(t=3.688,P0.001);独生子女在依恋类型的轻视型维度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t=2.199,P0.05);只有1次恋爱经历的大学生在恋爱幸福感的恋人间共同兴趣爱好维度得分显著高于3次及以上(P0.05);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一般的大学生在依恋类型的轻视型维度得分(P0.05)和恋爱幸福感的恋人间共同兴趣爱好维度得分(P0.05)高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大学生安全型依恋与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呈正相关(r=0.371,0.426;P0.01),轻视型依恋、害怕型依恋与亲密度和恋爱幸福感呈负相关(-0.271≤r≤-0.417,P0.01)。亲密度在安全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F=179.469,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60.61%;亲密度在轻视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为完全中介作用(F=163.781,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0.36%;亲密度在害怕型依恋和恋爱幸福感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F=164.949,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81.83%。结论: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安全型、轻视型、害怕型维度通过恋人间的亲密度影响了恋爱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抑郁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92名农村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单、双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F=3.05,P0.05)、家庭适应性(F=2.88,P0.05)、积极情感(F=12.19,P0.01)和生活满意度(F=4.66,P0.01)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抑郁(F=8.42,P0.01)、社交焦虑(F=11.48,P0.01)的得分则显著高于一般儿童;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与其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家庭亲密度对生活满意度(β=2.78,P0.01)、家庭适应性对积极情感(β=2.59,P0.01)有正向预测效应。结论:留守儿童家庭适应性和亲密度可能是影响其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亲子分离年龄、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Ⅱ-CV)对577名留守儿童和61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留守儿童母亲依恋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2)分离年龄能显著正向预测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亲子分离年龄越大,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受到的消极影响越小;(3)家庭功能在分离年龄与母亲依恋之间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家庭功能发挥越好,分离年龄对母亲依恋造成的影响越小。结论:良好的家庭功能能有效缓解成长早期亲子分离对儿童母亲依恋造成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婚姻冲突、亲子不安全依恋在母亲依恋焦虑与学前儿童社交焦虑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随机选取上海两所幼儿园304名3-6岁学前儿童的母亲((M_(age)=33.64,SD=3.44)进行调查。由幼儿母亲完成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夫妻适应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及学前儿童焦虑量表。结果:婚姻冲突和亲子不安全依恋在母亲依恋焦虑与儿童社交焦虑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母亲依恋焦虑通过婚姻冲突和亲子不安全依恋对学前儿童社交焦虑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冠疫情的群体威胁与极端亲群体行为的关系,以及群体焦虑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政府权威合法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疫情威胁量表、群体焦虑量表、权威合法性量表、极端亲群体行为量表,对146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疫情造成的群体威胁和极端亲群体行为显著正相关,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后,疫情威胁正向预测极端亲群体行为;(2)疫情威胁通过群体焦虑间接作用于极端亲群体行为;(3)政府权威合法性在群体焦虑与极端亲群体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个体感知到政府权威合法性较高时,群体焦虑在疫情威胁感知与极端亲群体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个体感知到政府权威合法性较低时,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群体焦虑在疫情威胁感知与极端亲群体行为的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政府权威合法在群体焦虑与极端亲群体行为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在家庭亲密度与学校归属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量表、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自我概念量表和小学生学校归属感问卷对1289名4~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心理素质和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素质和学校归属感显著高于男生;班干部与普通学生在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2)家庭亲密度、心理素质、自我概念和学校归属感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心理素质中介了家庭亲密度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自我概念中介了心理素质对学校归属感的影响。(4)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在家庭亲密度和学校归属感间起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0.82%。结论:家庭亲密度既可以直接影响学校归属感,也可以通过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间接影响学校归属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亲子沟通在留守儿童情绪表达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情绪表达性量表、孤独感量表、青少年亲子沟通问卷对48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情绪表达(r=-0.248,P<0.01)、亲子沟通(r=-0.276,P<0.01)与孤独感呈负相关.②亲子沟通在情绪表达与孤独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Bootstrap检验表明中介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为[-0.115,-0.031],中介效应为0.42,占总效应的39.34%.③性别调节该中介模型的前、后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具体而言,相较于男生,情绪表达对亲子沟通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情绪表达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对女生更加显著.相较于女生,亲子沟通对孤独感的负向预测作用对男生更加显著.结论:情绪表达通过亲子沟通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且受到性别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我国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父亲陪伴、母亲情绪对小学头胎儿童心理行为适应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小学生父母陪伴状况调查问卷父亲陪伴分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家长版对北京824位小学生母亲进行调查,其中有256位二孩母亲,568位独生子女母亲。结果:①头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少于独生子女,品行问题显著多于独生子女;②父亲陪伴时间、父亲陪伴质量、母亲积极情绪、母亲消极情绪、儿童心理行为适应各维度之间两两显著相关;③父亲陪伴质量和母亲情绪在父亲陪伴时间和头胎儿童心理行为适应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且在头胎儿童和独生子女间不存在群体差异。结论:头胎儿童需要得到重视;父亲陪伴质量和母亲情绪在父亲陪伴时间和头胎儿童心理行为适应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