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肝癌(HCC)是世界第5大常见恶性肿瘤,占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全球每年大约50万人死于该病[1]。据报道,我国是HCC高发地区,其发病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第二位。 HCC具有自发性破裂的倾向,约3%~15%的HCC患者可发生肿瘤破裂出血,是危及生命的急性腹腔内出血性疾病,可导致出血性休克,急性期死亡率可高达25%~75%,占HCC死亡率的10%。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第4 位,且是第 2 位肿瘤致死病因[1].在 H CC患者诸多治疗方案中,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术均是目前治疗 HCC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尽管近年来H CC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其远期疗效及长期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术后...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肝癌血供分型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是发病率居第3位的恶性肿瘤,每年确诊患者达11万之多,预后甚差。HCC的血供特性对影像诊断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实践中,一直把血管造影作为能反映肝癌血供特点的检查手段,介入医师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OSA)的表现进行HCC血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癌影像表现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兆云  施丁一 《武警医学》2006,17(8):613-615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发生率居于第三位的恶性肿瘤,影像医学是目前发现和诊断HCC的重要方法,其主要手段包括CT检查、磁共振成像及超声检查等。近年来,多层快速螺旋CT扫描技术、高场强磁共振成像及超声技术的突飞猛进,探讨HCC医学影像表现与H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已成为可能和必要,尤其是关于HCC的生长、转移方式和血液供应等相关生物学特性与影像学表现特征之间的联系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于恶性肿瘤第5位.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有7%,全球每年约有60万以上患者死于肝癌,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3位[1].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区,目前发病人数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2.由于HCC早期症状隐匿,合并肝硬化的发生率极高,肝功能储备差,病人就诊时多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较低,能够手术切除者不足20%,且切除后复发率较高[2].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氩氦冷冻消融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HCC患者行经皮穿刺氩氦冷冻消融术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前NLR,分为低NLR组(NLR<3.5)和高NLR组(NLR≥3.5),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对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后,中位生存期为22.4个月,其中高NLR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3.2个月,低NLR组的中位生存期为24.2个月,两组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白蛋白、总胆红素、胆碱酯酶、NLR是影响HCC患者氩氦冷冻消融术后生存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大小和NLR是影响HCC患者氩氦冷冻消融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术前外周血中NLR可作为HCC患者行氩氦冷冻消融术的预后指标,肝内原发灶越大、NLR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肝癌(HC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居第5位,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3位[1].TACE是中晚期HCC有效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TACE治疗的成功与其疗效、预后、术后并发症以及肝癌生存率有密切关系,而肝脏供血动脉的清晰认识和对肿瘤供血动脉的充分显示与适当处理对TACE治疗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族人群中肝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发现时大部分肝癌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肝脏供血动脉变异类型较多,起源部位不恒定,认识和掌握肝脏变异动脉的起源部位及类型,是提高TACE治疗疗效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TACE治疗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HCC患者经TACE治疗后外周血中Treg占CD4+T细胞比例与生存时间(OS)的关联.结果 HCC患者TACE后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显著升高(分别为6.109和6.834,P=0.000);低Treg组(<6.7)HCC患者中位生存期19.3个月,高Treg组(≥6.7)中位生存期12个月,两组间OS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HCC患者TACE治疗后外周血Treg水平是判断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影像学诊断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的常见肿瘤之,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占第3位。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为11万人,占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肝癌的诊断起自20世纪60年代,当时主要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并通过经皮肝穿刺活检证实;20世纪70年代甲胎蛋白(AFP)、血管造影及早期CT应用于临床,肝癌的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ART评分系统对肝细胞肝癌(HCC)患者TACE的预后评估和指导重复TACE周期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14年1月54例在90天内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2次的HCC患者,观察他们ART评分在总体生存期方面的表现。结果 54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期为(18.6±2.4)月,低分组和高分组中位生存期为(23.7±2.2)月及(7.5±2.8)月(P0.00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影像肿瘤反应(radiologic tumor response)与HCC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01)。结论 ART评分系统可能适用于国内90内行2次以上TACE的HCC患者的总体生存期的预测,指导临床医师何时终止TACE,并且影像肿瘤反应是影响H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HCC患者血清γ-谷氨酰胺转肽酶(GGT)的预后判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介入放射科收治的176例接受TACE治疗的BCLC分期B期HCC患者,按术前血清GGT水平分为两组:高GGT组130例,正常GGT组46例,比较其生存情况及预后分析。 结果高GGT组和正常GGT组TACE治疗前GGT水平分别为176.1±138.8 U/L和33.0±9.3 U/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2.3%、35.4%、23.1%和86.6%、55.3%、40.4%。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0个月和32.0个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GGT水平、肝硬化、Child分级、肿瘤大小、肿瘤数目及血清AFP水平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GGT水平及肿瘤大小是中期HC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ACE术前血清GGT水平可以作为判断TACE治疗BCLC分期B期HCC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Gd-EOB-DTPA增强MRI对肝细胞瘤(HCC)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因疑诊HCC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的患者48例.将患者图像分成A、B两组,A组包括平扫图像和动态增强图像;B组包括平扫图像、动态增强图像及肝胆期图像.比较两位阅片者在两组图像下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图像诊断所有HCC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高于A组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诊断直径>2.0 cm HCC的阴性预测值高于A组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阅片者诊断一致性好(Kappa值均>0.70).结论:含肝胆期的Gd-EOB-DTPA增强MRI能提高HCC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肝癌患者愈后较差,其重要原因是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无外科手术指征。如今,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为主的介入治疗已成为肝癌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认识到其间存在诸多基础理论和临床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证实和解决。为研究改进介入技术,延长介入治疗患者的生存期,需要对相关动物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4.
肝癌影像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的新发病率超过500 000例,致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1].在我国每年有20~30万人死于肝癌[2],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世界之首.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第2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1]。我国HCC年新发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肝癌总人数的55.4%和53.9%[2]。HCC的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管理、改善预后等均有重要意义。多个指南指出,在HCC高危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等)中,CT、MRI等检查出现对比剂“快进快出”强化模式,即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或延迟期肝内病灶强化程度低于肝实质,被认为能够临床诊断HCC[3-4]。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ncer,PHC)是世界范围内第8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其8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2014版评分系统,探讨CT和 MRI对乙肝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个体内对照研究,搜集51例(54个 HCC 病灶)经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HCC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两项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1个月)。由2位不同年资的放射科医师根据LI-RADS标准分别对所有入组病例的动态增强CT、平扫联合动态增强MRI两个阅片单元进行独立盲法读片,每位阅片者每个单元读片结束后需等待至少一个月方能进入下个读片单元。通过Kappa检验对两位阅片者间的评分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两位阅片者对51例 HCC 患者 CT 图像进行评价,LI-RADS评分分别为4.13±1.10和4.07±1.13,一致性中等(Kappa=0.550);而基于平扫联合动态增强 MRI,两位阅片者的LI-RADS评分分别为4.61±0.65和4.31±0.91,一致性一般(Kappa=0.398)。结论:针对 HCC 病灶,使用LI-RADS进行诊断评分时,动态增强CT的阅片者间一致性较好,优于平扫联合动态增强 MRI。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是全世界流行率最高的10种恶性肿瘤之一,每年约有26万例新发病例(占恶性肿瘤的4%),其中约42.5%发生在中国,而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作为其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并不少见。其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大约在8%~14%,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肝癌破裂出血的病死率高,发病时情况危急,术后发生肝衰机会大,故仍然是原发性肝癌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第八次全国肝细胞癌(HCC)调查组的资料表明,有16.4%的HCC病人死于破裂出血,仅次于HCC的癌性病死率和肝衰病死率,居第三位。Miyamoto等总结172例日本肝癌患者,其肝衰病死率42%,破裂出血病死率为10%。本文就此进行了有关文献回顾,以加深对该并发症的认识,正确地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8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HBV相关HCC患者833例,回顾性收集患者初次诊断HCC时的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根据巴塞罗那肝癌临床(BCLC)分期进行分层,并以是否合并NAFLD分组,采用稳健逆概率处理加权法(IPTW)平衡相关临床指标,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比较NAFLD组与非NAFLD组HBV相关HCC患者的预后,研究终点为肝癌相关性死亡。结果 以BCLC分期为标准,本组833例中可切除患者465例,不可切除患者368例;可切除患者中161例(34.6%)合并NAFLD,不可切除患者中76例(20.7%)合并NAFLD。进行稳健IPT W加权后,两组间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合并NAFLD的HBV相关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非NAFLD患者,可切除NAFLD患者3、5、8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6.9%、82.1%、41.2%,明显高于非NAFLD患者(分别为9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床HBsAg和抗HBs双阳性(简称双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病毒S基因主要亲水区(MHR)新增N-糖基化突变与肝细胞癌(HC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09年7月-2015年6月在解放军302医院就诊的284例双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通过巢式PCR方法扩增血清样本HBV S基因全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MHR新增糖基化突变和其他临床指标与HCC发生的相关性并动态分析18例双阳性HCC患者临床确诊HCC前后S区新增N-糖基化的突变情况.结果 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40岁、HBsAg>中位数、HBeAg阴性和MRH新增N-糖基化突变是双阳性慢性HBV感染患者发展为HCC的危险因素(分别为OR=4.281,95%CI 1.843~9.941,P=0.001;OR=3.146,95%CI 1.633~6.060,P=0.001;OR=2.097,95%CI 1.010~4.357,P=0.047;OR=4.381,95%CI 1.842~10.417,P=0.001),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抗HBs>中位数、抗HBe阳性和HBV DNA水平与HCC发生均无显著相关性.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8例双阳性HCC患者样本中有8例在发生HCC 1~4年前已携有新增N-糖基化突变.结论 在双阳性患者中HBV S基因MHR区新增N-糖基化突变与HCC发生密切相关,HBsAg和抗HBs双阳性叠加MHR新增糖基化突变可作为慢性HBV感染患者HCC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