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者的抗体产生及其动态演变规律。方法 在普通人群中采集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接种者静脉血422人份,采集时间分别为接种第一针后1周和1个月,第二针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第三针加强免疫后1~3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新冠病毒IgM、IgG抗体及总抗体水平,分析接种后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 接种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第一针后1周和1个月的IgG阳性率分别为1.3%和22.4%,接种第二针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IgG阳性率依次为89.0%、63.2%和57.3%,第三针加强免疫后1~3月的IgG阳性率为97.7%,总抗体阳性率为100.0%。完成两针接种程序人群中,男性IgM阳性率27.8%(15/54)高于女性14.2%(19/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与女性IgG阳性率、总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间,IgM阳性率在20~35岁组为10.2%(9/88),明显低于36~67岁组(25.0%,25/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针加强免疫后Ig G、总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简称"新冠疫苗")后血清IgM和IgG抗体水平,为疫苗接种后抗体表达的研究提供参考信息.[方法]收集2021年7—8月在云南省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检测新冠IgM和IgG抗体的健康体检者98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抗体水平情况.[结果]接种疫苗后IgG抗体阳性469例,阳性率47.86%.其...  相似文献   

3.
采用0、7、28天3针免疫程序接种HFRSⅠ型灭活疫苗,1年后加强1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和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MCPKNT)法分别检测血清荧光和中和抗体。本次研究共全程接种10178人,对照16159人。全程接种后两周荧光抗体阳性率为98.55%(68/69),中和抗体阳性率为44.83%,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69.36和4.44,经两个流行期的观察,接种组无发病,对照组发病15例,人群保护率达100%。接种疫苗1年后血清荧光抗体阳性率为27.87%,中和抗体阳性率为16.67%,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下降到19.20和2.81,加强针两周后血清荧光抗体阳性率上升到84.21%,中和抗体阳性率上升到56.67%,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上升到19.57和5.00。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在接种两剂已上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人群中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后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为制定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加强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开放性试验设计,筛选入组360例已接种两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3~4个月、6~8个月、11~13个月的18周岁及以上研究对象并接种1剂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研究用疫苗接种前、接种后14 d血样,用于体液免疫检测,收集研究用疫苗接种后1个月内的所有不良事件。 结果 本研究入组360例研究对象,按研究对象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间隔时间分3组(A组91~120 d,B组181~240 d,C组331~390 d),各组120例,无研究对象脱落。三组年龄均值分别为38.13、40.22和45.73岁,各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16,P<0.001),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 IgG GMC(几何平均浓度)免疫前分别为4.81、4.23、2.12 A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54,P<0.001),C组和A、B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0);三组免疫后 IgG GMC 分别为106.69、124.05、80.04 A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28,P=0.133)。三组 IgG 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4.17%、87.50%、7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1,P=0.214)。免疫前血清针对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不同组别的中和抗体滴度比较,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GMT(几何平均滴度)为1∶2.18、1∶2.18、1∶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1,P=0.990);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2.09、1∶2.17、1∶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78,P=0.686)。免疫后血清三组原型株中和抗体 GMT为1∶31.09、1∶34.90、1∶2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62,P=0.106);三组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GMT为1∶61.46、1∶77.44、1∶4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05,P=0.123)。序贯加强免疫后血清对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的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达到82.78%、83.33%。三组 SARS-CoV-2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6.67%、87.50%、7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0,P=0.026),其中C组低于A组和B组;三组 SARS-CoV-2 Delta变异株中和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50%、84.17%、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83,P=0.075)。发生不良事件人数为124人,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为34.44%。各组发生率分别为35.83%、40.83%和2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87,P=0.064),所有研究对象出现的不良事件以接种部位不良事件为主,主要表现为疫苗接种部位疼痛(23.89%);全身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疲劳/乏力(6.94%),未发生与疫苗接种有关的SAEs。结论 接种两剂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后序贯加强免疫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CHO细胞)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较长间隔期的免疫前IgG和免疫后原型株中和抗体阳转率较低,不同间隔期的免疫后IgG 、Delta变异株和原型株中和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建议基础免疫后6~8个月为最佳的接种间隔。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观察冻干精制猴肾传代细胞(Vero细胞)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灭活疫苗(Vero细胞乙脑疫苗)的接种反应及免疫效果,在乙脑的低流行区内蒙古自治区选择6~9岁未接种过乙脑疫苗的健康儿童为观察对象,分别接种Vero细胞乙脑疫苗、原代地鼠肾细胞(PHK)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结果显示接种第1剂Vero细胞乙脑疫苗后体温中、强反应率为5.6%,未见局部及其它全身反应,接种第2剂后只有1人为中反应;用Vero细胞乙脑疫苗基础免疫2针后1个月,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00.0%和1∶25.30,显著高于PHK乙脑灭活疫苗的56.8%和1∶8.83,亦显著高于乙脑减毒活疫苗1针免疫后的60.7%和1∶8.35;用Vero细胞乙脑疫苗基础免疫2针1年后中和抗体阳性率及GMT分别为50.0%和1∶7.42,加强免疫后中和抗体阳性率为100.0%,GMT达1∶220.1,≥4倍增长率为95.1%,加强免疫前后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用Vero细胞乙脑疫苗对学龄儿童进行基础免疫或加强免疫,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3~11岁儿童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基础免疫28~42 d后对原始株的免疫原性及与新冠病毒变异株的交叉免疫反应。方法 于2022年1-7月在山东省乳山市招募3~11岁已按照(0,28)d免疫程序完成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基础免疫的受试者,基础免疫后28~42 d采集静脉血3 ml,检测原始株、Beta、Gamma和Del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计算中和抗体阳性率和GMT。结果 纳入免疫原性分析共395人,其中3~5岁组212人,6~11岁组183人。受试者完成基础免疫后28~42 d,血清中对原始株、Beta、Gamma和Del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0%、74.68%、99.24%和97.22%,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完成基础疫苗后28~42 d,血清中对原始株、Beta、Gamma和Delta变异株的中和抗体GMT分别为168.19、10.51、53.65和31.10,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3~11岁儿童中接种2剂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良好,可对新冠病毒变异株产生一定的交叉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和进口甲肝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方法 在广西柳城县筛选出 6~ 1 2岁甲肝易感儿童 2 1 7人 ,以个体随机分为 4个组。B、C组接种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 (LA - 1株 ,滴度 1 0 6 75 TCID5 0 ) ,接种程序分别为 0 - 6和 0 - 1 2 ;D组接种低滴度国产甲肝减毒活疫苗 (LA - 1株 ,滴度 1 0 6 0 TCID5 0 ) ,E组接种史克公司市售甲肝灭活疫苗 (贺福立适 ,72 0E1 .U) ,接种程序均为 0 - 6。各组于第 1针免后 1 ,6 ,1 2 ,2 4个月 ,第 2针免后 1个月采血 ,用美国ABBOTT公司的ImxmEIA试剂 ,检测甲肝抗体IgG。 结果 滴度 1 0 6 75 TCID5 0 的国产减毒活疫苗两种程序 ,除 0 - 6程序组在第 2针免后 1个月的抗体水平峰值较低外 ,其余各次随访的抗体反应结果均与进口甲肝灭活疫苗相似。低滴度减毒活疫苗 ( 1 0 6 0 TCID5 0 )的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水平均低于其他各组。结论 滴度 1 0 6 75 TCID5 0 国产甲肝减毒疫苗与进口甲肝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相近 ,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很好的回忆反应 ,加强免疫可以提高疫苗的保护效果和延长保护年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剂次IPV和两剂次IPV+bOPV两种不同序贯程序的脊灰基础免疫效果。方法在免疫前及应用1IPV+2bOPV和2IPV+1bOPV两种模式完成脊灰基础免疫后1个月,进行调查和采集静脉血,用微量中和试验检测脊灰Ⅰ~Ⅲ型中和抗体水平。结果脊灰Ⅰ、Ⅱ、Ⅲ型中和抗体阳性率免疫前分别为71.9%、56.1%、42.1%;用两种免疫模式完成基础免疫后,Ⅰ型和Ⅲ型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和免疫成功率均达到92%以上,几何平均滴度(GMT)值均1∶800;单剂次和两剂次IPV接种模式免疫后,Ⅱ型脊灰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7%和96.2%,免疫成功率分别为51.6%和73.1%,GMT值分别为1∶9.15和1∶33.75,说明两剂次IPV免疫后GMT值显著高于单剂免疫。结论两种免疫模式均能确保脊灰I和Ⅲ型中和抗体维持高阳性率和高抗体水平,两剂次IPV免疫模式能更好地提高Ⅱ型脊灰中和抗体的免疫成功率并达到较高的GMT值水平。  相似文献   

9.
采用0、7、28天3针免疫程序接种HFRSⅠ型灭活疫苗,1年后加强1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和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9MCPKNT)法分别检测血清荧光和中和抗体。本次研究共全程接种10178人,对照16159人。全程接种后两周荧光抗体阳性率为98.55%(68/69),中和抗体阳性率为44.83%,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69.36和4.44,经两个流行期的观察,接种组无发病,对照组发病15例,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流行性出血热 (EHF)沙鼠肾细胞双价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以高发疫区现场青壮年为对象 ,基础免疫 3针 ,一年后加强 1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检测接种后荧光抗体和中和抗体 ,重点观察部分接种者免疫后 72h内的全身体温反应和局部副反应。结果 基础免疫后 2周 ,荧光抗体阳转率及几何平均滴度 (GMT)分别为99 .0 4%、2 4.5 1± 2 .0 6 ;中和抗体阳转率及平均滴度对 76 118(Ⅰ型 )为 91.30 %、18.2 7± 2 .2 1,对UR(Ⅱ型 )为 88.41%、12 .47± 2 .16。基础免疫后 1年 ,荧光抗体阳转率下降为 37.34% ,中和抗体总阳转率近 80 %。加强后 2周 ,荧光抗体和中和抗体阳转率均为 10 0 % ,中和抗体滴度对Ⅰ型为 37.0 9±2 .2 4,对Ⅱ型为 32 .6 1± 2 .0 5。接种后全身体温反应发生率为 0 .46 % ,局部反应发生率为 1.98% ,未见严重副反应发生。结论 流行性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近期免疫效果良好 ,接种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11.
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疫苗流行病学效果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2针双价疫苗免疫效果、临床副反应情况及现场流行病学效果。[方法]选择16~60岁健康人群,于0(即当天)、14 d在上臂三角肌内各注射疫苗1 ml,注射第1针后6个月,再加强免疫1针,并于疫苗免疫前、全程免疫后14 d;注射第1针后180 d、加强免疫后14 d及180 d采静脉血,分离血清,以IFAT检测特异性IgG抗体,以疫苗保护率衡量其流行病学效果。[结果]基础2针免疫后14 d荧光抗体阳性率89.3%,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39.6,但半年后抗体水平明显下降,加强免疫1针后抗体水平又快速回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提高至1∶59.4;疫苗接种总反应率为6%;疫苗接种后2.5年,疫苗观察点无病例发生。[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2针双价疫苗流行病学效果观察表明近期和中期疫苗对人群保护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合理利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各自的优点,降低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免疫效果。方法:初免疫2针均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初免1年后实验组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对照组使用乙脑灭活疫苗。观察比较两种疫苗单一使用与联合使用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24 h内副反应发生率为6.06%,未发生中重度反应;接种灭活疫苗副反应发生率为25.53%,中反应以上发生率为4.12%。加强免疫后1年中和抗体的GMT从1∶20.42降至1∶7.37。第3针免疫后,联合免疫组中和抗体阳性率为99.24%,单纯使用灭活疫苗组阳性率为95.86%,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儿童使用乙脑灭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有很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是理想的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3.
观察两种HFRS灭活疫苗在陕西省高发病区接种后第2年的免疫效果。方法:于加强免疫前及免疫后14天、1年采集接种者静脉血,应用微量细胞病变法和荧光法检测中和抗体、IgG抗体,并观察流行病学防病效果。结果:鼠脑纯化灭活疫苗(Ⅰ型)加强免疫1年后,中和抗体阳性率为45%,GMT5.41,接种组无发病者,而对照组发病率为79.10/10万,保护率100%;沙鼠肾灭活疫苗(Ⅰ型)中和抗体阳性率40%,GMT50,接种组发病率6.02/10万,对照组发病率108.41/10万,保护率94.45%。两种疫苗均末发现免疫增强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浙江省某县中小学生新冠灭活疫苗免疫接种后血清抗体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构建抗体浓度预测模型。【方法】以浙江省某县为研究现场,对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中小学生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收集性别、年龄、接种疫苗种类及接种疫苗时间等信息,采集研究对象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CLIA)检测血清新冠病毒抗S+N IgG抗体,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构建抗体浓度预测模型。【结果】女性的IgG抗体浓度高于男性;年龄增大,抗体水平下降;接种2剂者抗体浓度高于接种1剂的;KX疫苗接种者抗体浓度高于2种疫苗混合接种者,以及GY生物制品研究所疫苗接种者;时间间隔越长,抗体水平越低。研究构建的随机森林回归预测模型的模型拟合情况及预测能力均优于多元线性逐步回归预测模型。【结论】性别、年龄、疫苗接种剂次、疫苗种类、疫苗接种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学生新冠灭活疫苗的免疫接种效果,预测模型能较好的预测接种人群抗体水平,为未来新发传染病疫苗接种免疫效果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重组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18~84岁人群中异源序贯加强免疫的免疫原性、安全性和持久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性试验设计, 于2021年10月在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和衢州市开化县2个研究现场, 招募已完成2剂次新冠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基础免疫3~9个月的18~84岁健康成年人为受试者;根据接种间隔时间分为A(3~4个月)、B(5~6个月)、C(7~9个月)3组, 每组各320例, 三组受试者均接种重组新冠病毒蛋白疫苗(CHO细胞)。在加强接种前、接种后14、30、180 d采集血液样本, 分析比较不同组间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抗体阳性率和阳转率。收集接种后1个月内不良事件和6个月内的严重不良事件, 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960例受试者年龄为(52.3±11.5)岁, 男性占47.4%(455例)。加强接种14 d后B组和C组受试者GMT(95%CI)分别为65.26(54.51~78.12)和60.97(50.61~73.45), 均高于A组受试者[GMT(95%CI):44.79(36.94~54.30)];加强接种30 d后B组和C组受...  相似文献   

16.
人用H5N1禽流感疫苗免疫动物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用禽流感毒种R1203株按3种生产工艺生产的疫苗进行动物接种,观察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用不同剂量的3种工艺生产的禽流感疫苗,分别免疫大鼠和家兔,肌肉接种2针(隔14 d),首针后14和28 d静脉采血,测定接种1针和2针后,动物血清中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的产生情况。结果大鼠的抗体反应较家兔敏感;大鼠和家兔在疫苗接种1针后14 d,都能产生血抑抗体,滴度可达1∶40,但中和抗体滴度都很低,几乎测不到;接种2针后,血抑抗体或中和抗体反应都显著高于第1针;裂解-2苗接种大鼠和家兔后的抗体反应普遍高于另2种疫苗,且家兔量-效反应明显。结论裂解-2疫苗优于其他2种;中和抗体能正确反应疫苗的质量;H5N1禽流感疫苗的效力试验可用于免疫家兔测定中和抗体和临床前研究的动物试验,用15μg血凝素(HA)接种家兔2针,血清中和抗体滴度达1:40或以上。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不同种类甲型肝炎(甲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进行系统观察,确定最佳免疫方案,在北京市顺义区及北京铁路局系统,采用流行病学试验方法对4~6岁儿童和13~18岁青少年进行了观察.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分别用甲肝减毒活疫苗和甲肝灭活疫苗(720EU、360EU)按不同程序进行免疫,于免疫后2周~24个月采血检测甲肝病毒IgG抗体(抗-HAV-IgG).结果显示抗-HAV-IgG在免疫后6~9个月达高峰;免疫后9~24个月儿童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变化不大,青少年组抗体GMT大幅度下降;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6个月时加强免疫1针组,抗体阳转率及GMT均优于未加强免疫组;甲肝灭活疫苗360EU3针(0、1、6个月)组与720EU2针(0、6个月)组,近期360EU组抗体阳转率及GMT明显优于720EU组,远期两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后2周抗体阳转率及GMT显著高于甲肝灭活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及灭活疫苗均有较好的免疫效果;0、6个月注射2针甲肝减毒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仅注射1针组;0、1、6个月注射3针360EU与0、6个月注射2针720EU甲肝灭活疫苗,两者免疫效果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甲肝流行期间减毒活疫苗具有更好的应急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孩尔来福 (Healive)甲型肝炎 (甲肝 )灭活疫苗在儿童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选择 2~ 15岁抗甲肝病毒抗体 (抗 HAV)阴性健康易感儿童 91名作为接种对象 ,采用 0、6个月程序接种Healive甲肝灭活疫苗 2 5 0U/剂 ,观察免疫后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 ,并于全程免疫后 1个月检测抗 HAV阳转率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 (GMT)。结果显示 :91名观察对象在接种第 1针和第 2针后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仅在 8~ 72h出现轻微的一过性局部和全身轻度发热反应。全程免疫后 1个月抗 HAV阳转率为 10 0 % ,抗体GMT为 14 4 0 7mIU/ml。表明Healive甲肝灭活疫苗在儿童中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采用 0、6个月免疫程序可获得高滴度抗体。  相似文献   

19.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不同免疫程序的长期免疫原性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探讨国产规范化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LA-1株)不同免疫程序的长期免疫原性,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筛检出甲肝抗体IgG阴性的6~9岁儿童156名,分为3组,各组年龄和性别构成均衡.甲肝疫苗由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滴度为106.75TCID50.A组接种1剂甲肝疫苗,B组按0、6个月程序,C组按0、12个月程序分别接种2剂甲肝疫苗.A组于免疫后6、12、24、36个月,B、C组于第2针免疫后1个月、首针免疫后12、24、36个月定人随访采血,用美国Abbott公司ImxmEIA试剂检测甲肝抗体IgG.结果显示A组免疫后6~24个月的抗体阳性率88.6%~91.4%,GMT105mIU/ml~106mIU/ml,第36个月时阳性率80.0%,GMT99.20mIU/ml.B、C组的抗体水平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抗体GMT均在第2针免疫后1个月达到高峰,分别为1?204.63mIU/ml和3?463.21mIU/ml,从峰值到第24个月间,两组GMT分别迅速下降了59%和83%(为489.12mIU/ml和596.57mIU/ml);第36个月,分别缓慢降至459.68mIU/ml和506.23mIU/ml,较第24个月分别下降6%和15%.B、C组在2针免疫后,抗体水平始终显著高于A组,在第36个月,GMT分别是A组的4.6倍和5.1倍,阳性率(97%)亦高于同期A组(80%).甲肝减毒活疫苗0、6个月和0、12个月程序产生的高水平抗体免疫后呈先急后缓的下降趋势,但仍高于1针的抗体水平;免疫后3年抗体阳性率仍达97%和较高水平的GMT,预示着抗体有可能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北省健康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V)隐性感染情况,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河北省滦南、北戴河、昌黎3个县为疫苗接种点,接种对象为16~60岁的健康人群(去除HFRS既往感染者及疫苗禁忌症者),用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AVN)的方法测定免疫前、免疫后中和抗体。结果疫苗免疫前人群血清HV中和抗体阳性率为2.92%,免疫后人群血清HV中和抗体阳性率(70.42%)比免疫前显著升高(P0.05);免疫前HV中和抗体阳性率在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年龄段及总人群免疫后抗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免疫前(P0.001);疫苗免疫后抗体滴度升高,各年龄组间抗体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综合征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