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脏病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诱发因素,提高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防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内收集的139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腹膜炎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原发病、营养状况、家居环境、腹膜透析操作、文化程度等因素与腹膜炎发生的关系.结果 139例患者中,42例发生腹膜炎71例次,发生率为1次/24患者月.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多见(71.7%).操作不规范(45.1%)、感染性疾病(38.0%)、便秘(9.8%)是引发腹膜炎的主要因素.原发糖尿病、营养状况、家居环境、文化水平与腹膜炎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多与操作不规范、感染性疾病以及便秘有关.原发病为糖尿病、营养不良、家居环境差、文化水平低的患者更易发生腹膜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MRSA所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4例。3组患者均持续进行腹膜透析治疗,并给予万古霉素1 000 mg/L透析液负荷剂量进行治疗,之后A、B、C 3组患者分别给予万古霉素15 mg/L、25 mg/L、40 mg/L透析液维持剂量。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 (透出液白细胞计数、透出液多核细胞百分比、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9.2%,B组和C组患者均为91.7%,B组和C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0.05),而B组与C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前透出液白细胞计数、透出液多核细胞百分比、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透出液白细胞计数、透出液多核细胞百分比、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A组(P0.05),而B组与C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肝、血液系统损害等,C组有2例患者出现药物性皮炎。结论万古霉素25 mg/L透析液治疗MRSA所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效果较好,是相对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危险因素,以此定位高危人群,为临床个体化干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单中心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266例,以是否发生腹膜炎分为腹膜炎组和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发生的操作及非操作危险因素,ROC曲线确定其最佳预测值.结果 腹膜炎组总体文化程度、透析龄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体质量指数、腹膜透析操作总误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腹膜炎组在随访时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时间平均血浆白蛋白亦显著低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访血浆白蛋白<28.95g/L、随访前白蛋白<280.95 mg/L、时间平均血浆白蛋白<29.78 g,/L、透析龄<14.50个月,以及腹膜透析操作总误评分≥19.50分为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白蛋白血症、较短透析龄,以及腹膜透析操作错误为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针对相关高危人群进行个体化干预,从而降低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发生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将其分为治愈组、复发组和拔管/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84例腹膜透析患者共发生312例次细菌性腹膜炎,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144例次,阴性菌83例次,多种微生物感染19例次,培养阴性66例次。与治愈组相比,革兰阴性菌在复发组和拔管/死亡组比例均较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水平的升高是影响腹膜炎患者复发、再发、重现和拔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全身炎症反应状态是影响腹膜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肝硬化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预判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20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并发SBP分为并发SBP组(100例)、未并发SBP组(100例),并以50例健康者作健康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各组PCT、CRP、WBC水平,评价其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组的PCT为(3. 86±1. 56)μg/L、CRP为(38. 87±11. 54) mg/L,相比肝硬化腹水未并发SBP组和健康组均明显升高,具有显著差异(P 0. 05);肝硬化腹水并发SBP组的WBC为(6. 25±1. 68)×10~9/L、肝硬化腹水未并发SBP组为(5. 89±1. 82)×10~9/L、健康组为(5. 72±1. 65)×10~9/L、三组WBC无明显差异(P 0. 05)。PCT联合CRP检测肝硬化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敏感性为92. 5%,特异性为90. 0%,均高于单独检测结果。并发SBP组治疗后PCT、CRP明显下降(P 0. 05),未并发SBP组PCT、CRP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 PCT和CRP在肝硬化腹水并发SBP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充分结合两种方法可以进一步提供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内科》2018,(6)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对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干预15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腹膜炎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73例患者中发生腹膜炎35例(47. 95%),观察组75例患者中发生腹膜炎16例(21. 33%),观察组患者的腹膜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4. 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 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炎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老年腹透患者应用双联系统预防腹膜炎的临床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新的腹膜透析管连接系统装置 (双联系统 )减少老年腹透患者腹膜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两种腹膜透析装置 (O型管组 ,双联系统组 )应用于老年腹透患者 ,对比观察腹膜炎发生率。结果  O型管组腹膜炎发生率为 1次 / 1 4 .6病人月 (0 .82次 /病人年 ) ,双联系统组腹膜炎发生率为 1次 / 95.2病人月 (0 .1 3次 /病人年 ) (P<0 .0 5)。结论 双联系统能显著减少老年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是导致老年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技术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相比年轻患者,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一般状况、常见诱因和诊治等方面具有特殊性,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腹膜炎发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本文综述了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和预防策略,以求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透析中心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79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耐药性及其转归.结果 腹透液培养阳性49例次,阳性率为62.0%.致病菌中革兰氏阳性球菌30例次,革兰氏阴性杆菌12例次,革兰氏阳性杆菌2例次,真菌5例次.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率依次为苯唑西林(66.7%)、青霉素G(63.3%)、头孢唑啉(57.1%)和头孢噻肟(44.4%),耐药率最低者为万古霉素(0.0%)和利奈唑烷(0.0%).革兰氏阴性菌中耐药率依次为氨苄西林(66.7%)、头孢呋辛钠(55.6%)和头孢噻肟(44.4%),耐药率最低者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0.0%)、美罗培南(0.0%)和丁胺卡那(0.0%).79例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中,治愈70例次,治愈率为88.6%,死亡6例,拔管改血液透析治疗3例,退出率为11.4%.结论 透出液培养阳性率低,需进一步规范留取方法,改进培养技术.革兰氏阳性菌仍是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该致病菌对头孢唑啉及头孢他啶耐药率较高.真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性腹膜炎是腹膜透析退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是腹膜透析的主要并发症.在腹膜透析患者中,大约18%感染相关的死亡与腹膜炎有关.尽管腹膜炎事件直接导致死亡的比率不足4%,但是在16%的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中,腹膜炎是一个"参与的因素".严重而持久的腹膜炎会导致腹膜功能衰竭.腹膜炎是导致患者终止腹膜透析转至血液透析的一个主要原因[1].目前,针对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逐渐增多,这为进一步控制腹膜透析相关性感染,减少由此导致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患者(HIV/AIDS)外周血总淋巴细胞数(TLC)和CD4 T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明确将TLC作为HIV/AIDS疾病进展监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诊治的未经抗病毒治疗的317例HIV/AIDS患者TLC和CD4 T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性,判断TLC代替CD4 T计数<100×106/L,<200×106/L和<350×106/L的准确度和最佳临界值,计算各临界值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317例HIV/AIDS患者外周血TLC和CD4 T细胞计数[中位数(25%分位数,75%分位数),单位为×106/L]分别为1300(1754,932)和242(384,86),二者呈显著正相关性(r=0.722,P<0.01)。以TLC预测CD4 T细胞计数<100×106/L,<200×106/L和<350×106/L具有较高准确度,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达到0.866、0.853和0.863(P均<0.01)。随着TLC临界值取值的降低,敏感度逐渐减低,特异度则逐渐增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应用TLC作为监测HIV/AIDS初诊、初治患者疾病进展和确定抗病毒治疗时机的替代指标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的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护士在护理腹膜透析病人时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行健康教育。方法通过日常护理资料的收集,分析14例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的原因。结果发生腹膜炎的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高。和同期未发生腹膜炎患者比较,属操作不当,无菌操作不严者5人次。为了节约费用,反复使用碘伏帽者7人次。加药时违反操作2人次。结论外源性感染是发生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进行预防可减少腹膜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淋巴细胞计数预测CD4+ T细胞计数的准确性进行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持.方法 在全国23个分中心共筛查2 013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经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计数,分析血常规当中的淋巴细胞计数和CD4+ T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判断淋巴细胞计数预测CD4+T细胞计数的准确性,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2 013例HIV/AIDS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和CD4+ T细胞计数分别为(1 600±670)×106/L和(244±148)×106/L,两者呈现显著正相关性(r=0.482,P<0.000 1),以淋巴细胞计数预测CD4T细胞计数<100×106/L、<200×106/L和<350×106/L的AUCROC分别为0.790(95% CI0.761 ~0.818,P<0.000 1),0.733(95% CI0.710 ~0.755,P <0.000 1)和0.732 (95% CI0.706 ~0.758,P <0.000 1).结论 在HIV/AIDS患者的临床诊治中,用淋巴细胞计数预测CD4+ T细胞计数有其实用价值,可以考虑在不具备CD4+ T细胞计数直接检测时作为替代指标用于监测疾病进展,也可以在获得CD4+ T细胞计数结果之前用来初步快速判断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4.
川芎嗪在低转运腹膜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青  王秋玲 《山东医药》2003,43(7):40-41
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转运功能情况直接影响腹膜透析 (PD)的效果 ,临床上 ,低转运和低平均转运患者应用常规量腹透液很难达到透析充分的目的。1 999~ 2 0 0 2年 ,我们以腹膜平衡试验 (PET)测定腹膜转运功能为基础 ,在腹透液中加入小剂量川芎嗪治疗 3 5例 PD患者 ,并观察其腹膜转运功能及透出液蛋白质丢失情况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 3 5例均为稳定的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 (CAPD)患者 ,无全身感染、腹膜炎 ,未服用激素或血管性药物。男 2 5例 ,女 1 0例 ;年龄 1 7~81岁 ,平均 5 9岁 ;透析时间 1个月至 5年。原…  相似文献   

15.
我科从1984年4月~1989年4月进行非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65例,其中并发腹膜炎者45例。通过应用头孢唑啉治疗均取得一定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45例CAPD并发腹膜炎患者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男28例,女17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1岁,平均年龄44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高血压肾病8例,慢性间质性肾炎8例,多囊肾2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痛风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梗阻性肾病、尿酸性肾病、肾小管酸中毒各1例.45例腹膜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透析出液混浊,部分伴有纤维蛋白凝块;透析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0×10~6/L,中性粒细胞>0.5,发热17例,多为轻中度发热,少数超过39℃,恶心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西藏地区腹膜透析患者现状,为提高腹膜透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腹膜炎及死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56例腹膜透析患者,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是肾小球肾炎(43例,76.8%)、其次为糖尿病肾病(4例,7.1%)。腹膜炎的发病率为1/35.8患者月,是导致技术失败的首要原因。第1、2、3年的患者生存率分别为95.8%、83.5%、79.9%,主要死亡原因是肺部感染和心功能不全。C反应蛋白与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HR 1.03,95%CI 1.01~1.05,P=0.004)。结论:西藏地区腹膜透析患者进入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是肾小球肾炎。本组患者腹膜炎发生率偏高,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肺部感染和心功能不全。C反应蛋白升高是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应用O型管组作腹膜透析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三种腹膜透折系统(瓶装透析、国产袋装透析、O型管组透析)腹膜炎的发生率,发现瓶装组((?)=71)腹膜炎发生率为1次/11.4病人月,国产袋装组(n=30)为1次/4.5病人月,而O型管组(n=54)腹膜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为1次/219.9病人月(P<0.05).本文结果提示行O型管组腹膜透析可显著降低腹膜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AIDS合并新犁隐球菌脑膜炎(CM)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影响冈素.方法 对26例AIDS合片CM患者的诊断、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26例AIDS合并CM患者中22例脑脊液检出隐球菌,占84.6%,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和腑膜刺激征.24例CM患者CD4+T淋巴细胞均值为17.83×106/L,与结核性脑膜炎均值为56.09×106/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合并CM患者全部合并其他部位感染,11例死亡.在治疗终点时,脑脊液常规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脑脊液细胞数为(148.9±205.9)×106/L,与预后良女,组(27.0±25.6)×106/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AIDS患者合并CM和合并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脑脊液常规可作为判断AIDS合并CM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D)充分性对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的ESRD患者99例,分为透析不充分组45例(Kt/V<1.7且总Ccr<50 L/1.73m2)及透析充分组54例(Kt/V≥1.7且总Ccr≥50 L/1.7...  相似文献   

20.
刘莉  唐世刚  陈亮 《肝脏》2016,(3):200-202
目的探讨肝硬化脓毒血症患者血浆中降钙素原(PCT)水平、hs-CRP、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且入院后查PCT、hs-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102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脓毒血症组(n=56)和非脓毒血症组(n=46),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的PCT、hs-CRP、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PCT、hs-CRP、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血症组PCT浓度14.73±4.81(ug/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90.93±14.26(mg/L)、WBC计数11.17±1.26(×10~9个/L),均明显增高,较对照组PCT浓度0.25±0.05(ug/L)、hs-CRP23.53±4.66(mg/L)、WBC计数5.15±0.66(×10~9个/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80.02±2.80)%对(78.64±3.56)%(P=0.65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PCT的曲线下面积为0.96,高于hs-CRP(mg/L)、WBC计数(×10~9个/L)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且PCT为0.97时,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100%,优于其他传统炎性指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PCT与CRP有较强的相关性(均P=0.700),而与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PCT诊断脓毒血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感染越重,PCT值越高,其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脓毒血症抗感染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