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镀银气管导管,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 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ScienceDirec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创建到2011年8月;纳入镀银气管导管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AP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对于无法转换合并的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3个RCT、2127例患者,文献异质性较小;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镀银气管导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OR=0.59,95 %CI(0.41,0.84),P=0.005]、死亡率和负面事件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临床肺感染指数及呼吸道细菌浓度等指标,由于数据难以转换及难以获取完整数据等原因未能做荟萃分析,只进行描述性分析,显示两组在上述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标准非镀银气管导管相比,镀银气管导管能显著降低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而对患者死亡率及负面事件发生率等指标无明显改善;需要进行更多设计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对镀银气管导管的综合效果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抗感染导管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效果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系统评价肿瘤患者使用抗感染导管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中文、英文数据库中关于肿瘤患者使用抗感染导管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显示抗感染导管能显著降低CRBSI的发生率(P0.001),1个RCT显示涂抗菌药物的导管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P=0.01),5个RCT显示涂消毒剂的导管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P=0.02)。结论由于纳入研究少,均存在方法学上的不足,没有足够证据认为抗感染导管能够有效预防肿瘤患者发生CRBSI。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气管内导管致气管食管瘘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气管内导管致气管食管瘘的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结果 22例患者中20例死亡.气管食管瘘发生与气管内导管类型、气囊压力、导管留置时间、不稳定活动及导管更换等因素有关.结论 选择合适的气管内导管、常规监测气囊压力、妥善固定、对躁动患者适当镇静、缩短机械通气及气管导管留置时间,能最大限度减轻气管黏膜机械性损伤,降低气管食管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求机械通气气管导管理想气囊压力的管理方法。方法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注气测量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并统计分析。结果实际测得的气囊压力范围为10~42cmH2O,与指南推荐气囊压力25~30cmH2O差异较大。结论应用最小闭合容量技术个体化测量气囊压力并定时校正,可有效预防气道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6.
不同气管导管通气在手汗症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手汗症胸腔镜手术中使用不同导管通气的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行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按手术安排时间段分为A、B、C三组,每组10例,A组使用双腔气管导管,B组使用支气管气囊填塞管,C组使用单腔气管导管,观察各组平均气管插管时间及手术侧肺叶萎陷效果.结果 视野情况C组较A、B两组清晰(P均<0.01);平均插管时间C组较A、B组短(P<0.05或<0.01).结论 单腔气管导管较双腔气管导管及支气管气囊填塞管更适合于应用在手汗症胸腔镜手术的通气,且插管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在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对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对照组32例采用普通气管套管护理。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8.75%,住院时间为(20.5±5.8)d,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15.6±6.7)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28.4±7.9)d、(19.2±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可有效预防VAP的发生,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简易有效的方法降低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VALRI)的发生.方法 对入住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有创呼吸机支持呼吸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气管导管抗菌处理组)和对照组,两组定期同步对导管内壁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测,并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出现时间、病死率.结果 机械通气(MV)5 d内,研究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呼吸机相关性气管-支气管感染(VARI)的发生率(4.8%、8.4%)显著低于对照组(16.7%、22.6%,P<0.05);研究组VAP、VARI的发生时间[(10.3±4.2)d、(9.4±3.0)d]均晚于对照组[(4.5±2.8)d、(4.0±2.4)d];研究组MV的时间(14±18)d短于对照组(22±20)d;研究组病死率(8.3%)低于对照组(2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6.5%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在检出病原菌前,气管导管内就检出了该病原菌.结论 气管导管抗菌处理后可以降低早发VALRI的发生率,可以使VARI和VAP的发生时间延迟,缩短MV时间,降低病死率;包括气管导管抗菌处理在内的优化捆绑治疗措施是防治VALR1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气管插管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以期为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1月医院急诊科行机械通气并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归纳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可能影响因素,判断不同因素对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影响程度,并分析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 213例行急诊气管插管的患者共发生VAP 88例,发生率为41.31%;88例发生VAP的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1.96%,革兰阳性菌占23.91%,真菌占14.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导管留置、气管再插管、机械通气时间≥4d、插管前未使用抗菌药物、胃内容物吸入、气管切开患者急诊气管插管后更易发生VAP(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内容物吸入、机械通气时间、年龄、导管留置、气管切开、插管前使用抗菌药物及气管再插管是发生VAP的独立危险(P<0.05),OR值分别为3.992、3.911、3.585、3.141、3.078、1.836、1.573。结论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发生率较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的结果,临床应采取尽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插管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减少急诊气管插管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不同吸痰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cece、dynamed、The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不同吸痰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VAP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按照文献的纳入标准和排出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后应用RevMan 5.2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RCT,共161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在发生VAP[OR=0.75,95%CI=(0.59,0.97),P0.05]、机械通气时间方面[MD=0.66,95%CI(0.28,1.04),P0.01]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患者病死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OR=0.94,95%CI(0.72,1.22),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相比能预防VAP的发生,降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但不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气管导管气囊上行痰热清注射液冲洗对抑制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病原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作用。方法对ICU收治的72例气管导管机械通气患者常规对症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Ⅰ、Ⅱ及试验组各24例,对照组Ⅰ应用无菌生理盐水每12h行1次气囊冲洗,对照Ⅱ组不进行气囊冲洗,试验组用痰热清注射液10ml行同样的气囊冲洗,持续治疗观察15d;检测患者气管导管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的病原菌分布,统计各组VAP发生、机械通气及住ICU时间。结果治疗15d后,试验组患者囊滞留物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16.67%、12.50%、8.33%与治疗前54.17%、41.67%、29.17%比较均明显减少,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Ⅰ、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呼吸道分泌物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为8.33%、4.17%与治疗前45.83%、29.17%比较明显减少,且试验组病原菌检出株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Ⅰ、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VAP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Ⅰ、Ⅱ,患者机械通气天数及入住ICU天数均比对照组Ⅰ、Ⅱ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进行气管导管气囊冲洗能减少机械通气患者气道病原菌生存,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室患者气管导管护理中应用人工气道气囊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患者80例入组,病例选择时间为2018年7月~2019年7月,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0例,均实施气管导管护理,对照组常规建立人工气道,应用气压表监测,保持较大气囊压力;观察组建立人工气道时,利用气囊充气即可无需较大压力;开展人工气道气囊监测,对比两组气囊注气容积、气囊压力,统计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气囊注气容积、气囊压力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统计差异明显.结论:重症监护室患者气管导管护理中开展人工气道气囊监测,可降低医源性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ICU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气囊压力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判断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的大小是否合适。方法对60例经口气管插管和40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进行测量。结果实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明显高于推荐的理想压力值(P<0.01);实际的注入气体量明显高于理想压力所需要的注入气体量(P<0.01)。结论应对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和注气量进行监测和调整,以减少气管导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早期气管切开对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早期气管切开能否降低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过去39个月气管切开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诊断、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VAP发生率、死亡率,以及镇痛、镇静药物用量,2008年1月-2009年6月对上海中山医院外科监护室预期机械通气时间7 d者,在经口气管插管72 h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ET);历史对照组为2006年3月-2007年12月连续的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该组患者均为经口气管插管7 d实施气管切开。结果两组患者基础情况相似,ET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4±24.76)d与(36.57±26.23)d,(P=0.023)(、31.05±26.71)d与(43.45±30.81)d,(P=0.047);VAP发生率ET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组芬太尼、咪达唑仑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47±1.77)mg与(3.44±2.23)mg,(P=0.026)、(228.77±160.35)mg与(413.52±260.12)mg,(P0.001),丙泊酚用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缩短机械通气和住ICU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用量,但不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导管生物被膜的观察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内导管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以及生物被膜的形态和病原学分布特征及耐药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了27例施行人工气道(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并机械通气的患者拔除的气管内导管,分别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的形成,并进行细菌培养及耐药性检测. 结果 27例气管导管中培养阳性25例,占92.6%,以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均呈高度耐药,但与痰培养结果差异无明显性;扫描电镜观察26例均可见膜状物,并可见细菌团状聚集,其间可见纤维样物质交联,膜状物中可见网状裂纹,其上附着大量细菌. 结论机械通气时气管内导管表面易黏附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的形成可能与VAP的发生有关,并常常导致难治性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与普通气管导管相比,观察超滑涂层气管导管是否减轻全麻插管刺激及改善操作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月全麻插管的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超滑气管导管组(观察组)和普通气管导管组(对照组)。记录插管时间和插管阻力评价;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术毕自主呼吸恢复(T6)SBP、DBP、MAP和HR;记录拔管后和术后24h出现咽痛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2、T3、T6时对照组SBP、DBP和MAP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T2、T3、T4时对照组HR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咽痛发生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滑气管导管在非困难气道使用时有益于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缩短插管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咽痛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气管插管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口腔护理方案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为临床应用口腔护理方案预防口腔并发症及VAP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07年3月-2016年3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所有关于口腔护理方案在预防VAP中应用的相关研究,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的文献23篇及口腔护理方案应用于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2345例纳入研究;分析结果显示:VAP发生率低、口腔异味发生率低、口腔溃疡发生率低、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P<0.01);但对口腔感染率、患者住ICU时间、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案是:详细的操作流程、对操作者的要求、床头抬高、气囊管理、口腔护理方法、口腔护理液的选择、每天口腔护理的次数、操作注意事项、恰当镇静等应用对于ICU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而言,能够显著降低VAP及口腔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机械通气的时间,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制一次性使用双气囊气管导管,尤其适合用于需要长期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症患者及ICU病房患者。方法:采取一次性使用双气囊气管导管的技术方案,包括囊上冲洗吸引管、衔接管、硅胶密封环、前气囊注气阀、前小囊、后气囊注气阀、后小囊、导气管、后气囊、囊上冲洗口、前气囊、侧通气口及前通气口等。结果:该装置能够通过前、后气囊交替注气,可减少因气囊长期压迫患者支气管壁而导致支气管黏膜供血不足或支气管壁塌陷。双气囊气管导管设计有囊上冲洗口,防止囊上分泌物因气囊压力不足而反流;衔接管处设计硅胶密封环,可减少气管导管与呼吸机连接的后漏气。结论:一次性使用双气囊气管导管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效率高,可降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的并发症,使用范围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3例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处理对策。方法收集气管切开的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监测其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在病情平稳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结果在保障呼吸机不漏气的前提下,3例患者均存在过度充气,气囊将导管内口部分堵塞情况,在体位变动时阻塞加重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分析其原因考虑与气管软化扩张[2-3]、气管套管老化等有关。结论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需要警惕气囊阻塞导管内口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陈敏清 《现代医院》2012,(Z2):104-105
目的探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48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肛管低负压吸引,实验组采用气囊气管导管替代肛管持续引流,两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患者肛门周围皮肤炎症反应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肛门周围皮肤炎症反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气囊气管导管用于抗生素腹泻患者稀水便无需负压吸引,气囊无需常规放气,可用于次数频繁的粘稠便,能有效降低肛门周围皮肤炎症反应,减少患者皮肤感染发生率,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