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索高校危机干预中心理咨询师对被干预对象隐私权保护及保密例外的看法和决策。方法:采用自编《高校咨询师危机干预过程中的隐私权保护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对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调查,收到有效问卷216份(男39人,女177人)。结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绝大部分接受过专业培训和伦理培训。在不同风险情境下,高校咨询师关于选择是否突破保密原则、突破前是否获得知情同意、披露何种内容的决策有所不同。高校咨询师认为最低限度披露原则可操作性有限,对该原则的理解程度一般。咨询师工作年限、行政干预程度和危机风险等级对咨询师突破保密披露来访者信息限度有显著影响。结论:大部分参与危机干预的高校心理咨询师基本掌握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技术和伦理规范。高校危机干预中个案危机风险程度能够显著影响咨询师是否突破保密原则以及如何突破保密原则的决策,咨询师的工作年限及所在机构的行政干预程度对咨询师在危机干预中是否做出合乎伦理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咨询师对最低限度披露原则的内涵和实操存在困惑。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心理咨询师在处理非自杀自伤时可能面临的伦理困境以及伦理决策的过程。方法:采用目的取样,选取15名心理咨询师组成两个焦点小组(分别有8人和7人,平均从业年限6年)进行焦点小组访谈。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CQR)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处理非自杀自伤时面临两个主要的伦理困境,分别为是否突破保密、是否将减少自伤行为作为咨询目标。咨询师在面临伦理困境时的伦理决策包括三个步骤,分别是信息评估、方案选择和方案实施。结论:处理非自杀自伤时,造成伦理困境的根源是价值观的冲突;在进行伦理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包括来访者信息评估结果、咨询师因素、伦理与法律因素、服务机构因素和专家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心理咨询师在双重关系情境中的伦理认知和认知偏差对伦理决策的影响。方法:185名咨询师通过问卷星填写调查问卷,采用简版负性评价恐惧量表、咨询师伦理认知问卷和咨询师认知偏差情境问卷分别测量咨询师的负性评价恐惧、伦理认知、认知偏差及咨询情境下的伦理决策;并将咨询师伦理认知问卷得分与2011年进行比较。结果:(1)咨询师的负性评价恐惧、伦理认知总分及三个维度(害怕拒绝、他人肯定和负性期待)与认知偏差之间正相关,伦理认知的关系顾虑维度与认知偏差之间负相关;咨询师年龄、咨询年限与负性评价恐惧、认知偏差之间负相关。(2)咨询师伦理认知的两个维度(害怕拒绝和关系顾虑)和负性评价恐惧可显著预测认知偏差;伦理认知的关系顾虑维度可显著预测咨询情境下的伦理决策。(3)与2011年样本相比,2021年咨询师伦理认知的总分及三个维度(他人肯定、负性期待和专业成长)得分显著降低。结论:咨询师伦理认知的害怕拒绝和关系顾虑维度以及负性评价恐惧对认知偏差的影响较大;咨询师伦理相关认知与十年前相比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考取心理咨询师人员的基本状况,为心理咨询师的近一步专业培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的《心理咨询师调查表》对正在培训的147名学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学历72.1%,大专及以下学历占27.9%;职业分布:医务工作者28.5%,教师17.0%,其他77.6%;考证目的:个人兴趣16.3%,为了自己心理健康8.8%,计划从事专业心理咨询师工作34.0%;有心理咨询经验者8.8%,没有经验者91.2%。结论考取心理咨询师的人员文化程度大多数在本科以上,医学和教育工作者占少数;计划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很少,绝对多数没有心理咨询工作经验;所以,心理咨询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来访者视角了解心理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探讨相关伦理议题。方法:自编"来访者如何看待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问卷,于2017年1~2月采用互联网匿名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34份[男86人,女348人,年龄(36±7)岁]。结果 :被调查的来访者中51.6%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心理咨询和咨询师的信息,35.9%使用社交媒体接受心理咨询。伦理议题包括咨询师未就网络问题的保密性、安全性、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告知知情同意;来访者与咨询师互加微信、QQ等并在咨询外互动,带来多重关系;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的自我暴露让来访者产生负面感受;来访者看到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培训授课时存在夸大宣传、暴露来访者隐私情况等。结论: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心理咨询涉及诸多伦理议题,保密性、多重关系等因互联网特点更加复杂或隐蔽;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自我暴露的伦理议题尤其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陆高校心理中心咨询案例记录管理的伦理现状。方法:自编调查问卷调查高校心理中心咨询记录管理现状,回收255名供职于大陆高校的心理咨询师的问卷。结果:大陆高校心理中心的咨询案例记录管理现状整体差异较大;心理中心是否要求签署保密协议、案例记录管理的现状和咨询师对相关问题的认知有着显著相关。结论:大陆高校心理中心存在伦理意识的差异,咨询案例记录管理实践中存在伦理冲突;高校心理咨询师普遍认为需要对咨询案例记录的管理进行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的伦理行为,加强心理咨询和治疗职业伦理教育。方法:以前期编制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对全国西北、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每个行政区的3~4个城市共69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进行调查,并分析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学校心理咨询师三种职业背景从业者的伦理行为状况。结果:三种职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中,以精神科医师的从业年限最长(10年的占16.7%),对于每一个来访者平均的治疗次数最多(10占20.1%),平均每次咨询时长最短(≤30分钟的占3.4%)。伦理行为调查中,在胜任力方面,三组人员各有70%都"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67.7%的精神科医师和62.5%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害怕自己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在知情同意和保密方面,17.4%的精神科医师"在走廊、电梯等公共场所与同事讨论来访者治疗方案";84.5%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在治疗前向来访者讲明收费标准和规定";双重关系条目中,超过30%的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特别喜欢某些来访者";14.1%的精神科医师对某些来访者产生性幻想;在咨询设置方面,有31.4%的精神科医师、25.0%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和20.1%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期间接听电话。不同性别、从业年限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害怕不能满足患者需要"等部分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违背伦理要求的行为,精神科医师出现违背伦理行为的比例较高。提示需要根据不同职业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人际关系性人格特质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从业者177人(年龄21~65岁),采用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人际关系问卷中的4个维度(和谐度、面子、人情、纪律性)测量人格,采用咨询师对双重关系行为接受度问卷测量咨询师和治疗师对双重关系伦理行为(分为身体接触和性相关、职业相关、工作相关、经济相关、社交类、费用类6类双重关系)的接受程度。结果:人际关系4维度高低分组在职业相关的6个条目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其他5类双重关系上分别有6个条目(9%)、10个条目(15%)、12个条目(18%)、21个条目(32%)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对社交类接受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较多。结论: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的人际关系性人格可能与双重关系伦理行为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咨询师的决策风格与其伦理决策行为的关系。方法:选取高校心理咨询师89名,采用一般决策风格问卷(GDMS)调查咨询师的决策风格、自编伦理情境问卷(包括胜任力与无伤害、保密与青少年伦理、双重关系与避免非法利用、知情同意、隐私权与保密性、价值中立6个情景)调查咨询师的伦理决策行为。结果:咨询师GDMS的4个维度得分依次为理智型(20.2±2.8)、依赖型(16.3±3.9)、直觉-冲动型(14.2±2.6)和逃避型(11.9±4.4)。咨询师对“保密与青少年伦理”、“双重关系与避免非法利用”、“隐私权与保密性”、“价值中立”4个情境的态度较一致(同意或不同意比例为71.9%~98.9%),“胜任力与无伤害”、“知情同意”2个情境的态度差异较大(同意比例分别为46.1%和56.2%)。年龄与理智型、依赖型和逃避型得分呈负相关(r=-0.27、-0.29、-0.29,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依赖型在“胜任力与无伤害”、“保密与青少年伦理”、“隐私权与保密性”3个情境正向预测咨询师的态度(OR=0.84、0.72、0.81,均P<0.05)。结论:对于伦理情境的决策,咨询师表现出较强的伦理意识和较为一致的伦理态度;依赖型得分高的咨询师更容易受他人意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身体意象失调女性的注意偏向,并探讨瘦身广告对个体在不同类身体信息注意偏向上的影响。方法:使用负面身体自我量表胖分量表(NPSS-F)筛选出身体意象失调个体28人和控制组被试30人,以积极、消极、形似、隐喻四类身体信息为实验材料,在观看瘦身广告的前后分别完成点探测任务。结果:身体意象失调女性对身体信息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t(27)=2.274,P<0.05),控制组不存在注意偏向(t(29)=-0.181,P=0.858),且两组注意偏向值有显著差异(F(1,56)=4.155,P<0.05);观看瘦身广告后,两组被试对积极词的注意偏向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F(1,56)=3.256,P=0.077)。结论:身体意象失调个体对身体信息存在注意偏向,瘦身广告对个体在积极词上的注意偏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职业倦怠的工作要求-资源模型(JD-R),考察伦理实践效果、工作难度、工作保障和正念对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采取方便取样,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网络问卷调查431名心理咨询师。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GS)和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测量职业倦怠和正念,采用自编问卷测量伦理实践效果、工作难度和工作保障,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数据。结果:(1)伦理实践效果、工作保障和正念均负向预测职业倦怠(β=-0.22、-0.11和-0.30,Ps<0.01),工作难度则正向预测职业倦怠(β=0.25,P<0.001);(2)在伦理实践效果→职业倦怠和工作难度→职业倦怠两个关系上,正念的中介效应均显著(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3和0.046,95%CI分别为[-0.094,-0.016]和[0.016, 0.087],均不包含0),中介效应量分别为19.63%和15.54%。结论:伦理实践效果和工作保障作为工作资源变量能减少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倦怠,工作难度作为工作要求变量则增加职业倦怠;正念作为个体特征变量在伦理实践效果和工作难度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心理咨询团体督导中督导师的伦理行为和受督导者的伦理意识,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翻译并改编Smith等人编写的团体督导伦理调查表,最终调查包括七个部分:包容性、多重关系与边界跨越、来访者隐私、伦理意识、胜任力、团体规范和结构及自我暴露。使用问卷星线上调查120名参与过团体督导的心理咨询师关于团体督导的伦理意识和督导师的伦理行为,并针对不同伦理规范部分,对督导师伦理行为和受督导者伦理意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受督导者对团体督导师的伦理行为方面整体评价较好,受督导者对督导行为的伦理意识较清楚。但是,仍有少量督导师与受督导者存在多重关系,督导师较少鼓励回避认识的案例和回收案例材料的现象。此外,受督导者在多重关系和保护来访者隐私方面存在不同看法。督导师伦理行为的多数条目得分均与受督导者的伦理态度相关。结论:团体督导师在督导伦理行为方面整体表现较好,但在部分督导伦理意识和行为方面仍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我院临床药师培训招生的现状,并分析原因和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收集2014年9月~2019年3月申请到我院参加临床药师岗位培训的所有学员信息,统计分析学员的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单位、临床实践、科研能力、培训专业需求指标。结果 通科和专科分别应招收58人、16人,收到申请表99份、22份,实际录取51人、12人,未被录取的主要原因是学员工作年限和学历不符合要求。录取的学员来自5个不同省市,女性占65.08%,男性占34.92%,平均年龄(30.27±4.42)岁,38人未曾从事过临床药学相关工作;学历平均得分为平均(39.37±13.43)分,其中药学本科最多(60.32%);科研平均得分为(4.80±9.65)分,其中41人未曾发表过科研论文或申请科研项目;所在医院平均得分(35.24±12.42)分,49.21%的学员来自普通城市三级医院。结论 普通城市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存在生源差的问题,应不断提升带教能力、加强宣传,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与来访者对职业伦理的态度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考察我国当前心理咨询或治疗师与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职业伦理上的态度和意识,以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职业伦理困境,并为制定我国在该领域的职业伦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问卷对48名专业人员(咨询师/治疗师)和48名来访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人群在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上的差异,以及一些重要人口学变量的可能影响。结果:两组人群在自编问卷的12个条目评判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4条(如47.9%的来访者认为专业人员可以和来访者发展私人关系,专业人员持同样看法的为4.2%,P<0.01);保密性原则1条;职业责任原则2条;评估、测量和解释原则2条;督导、培训和教学原则2条,另有一条为询问被调查者是否听闻过有违伦理的行为,发现来访者知晓的违反伦理行为(35.4%)显著少于专业人员(97.9%)(P<0.001);专业人员群体在17个条目上评判一致,仅在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1条目有争议,即48.3%的专业人员认为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价值观冲突时应转介来访者,51.7%的专业人员认为不应转介;来访者群体则在11个条目上评判一致,有4个争议条目,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条目3条(即在咨询师可否和来访者发生私人关系,咨询可否给来访者带来伤害,咨询师可否接受来访者的礼物问题上持肯定或否定意见的来访者都在40%以上);职业责任原则的条目1条,即56.3%的来访者认为咨询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病人,46.7%的来访者则持反对意见。结论:专业人员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伦理意识和较为一致的伦理态度,而来访者的伦理态度更不一致,两组人群在保密原则和咨询关系方面的态度差异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现阶段心理咨询师的需要特点和性格特点。方法:采用爱德华个性偏向量表(EPP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17名心理咨询师进行调查。结果:咨询师的学历对各种需要倾向都没有明显影响(P〉0.05)。但需要有一定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男性咨询师在自主、支配需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咨询师(P〈0.05);随着年龄的增高,顺从、扶助需要有逐渐增高的倾向(P〈0.01,P〈0.05),而表现需要则有逐渐降低的倾向(P〈0.01)。咨询师较低的需要倾向是攻击、表现、顺从、谦卑、异性恋,较高的需要倾向是省察、扶助、变异。咨询师的性格特点表现为高外倾性、低精神质。EPQ与EPPS的多项评定结果相关。结论:大部分被调查的咨询师的优势需要与该职业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描述社交媒体中负向情绪的表达,探讨其与浏览者自杀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抑郁症自杀者"走饭"遗言微博下的10582条留言,利用NVivo11 Pro软件,由1名资深社会工作者对留言进行理解,建立树状节点,根据留言所含情绪进行留言的编码分类,经由另1名社工进行复查,产生分歧的留言由心理咨询师进行裁定。利用N11软件词频分析功能,统计留言中高频出现的词语及其频率。结果:微博留言者中表述自己患有抑郁症者占9%;表达自杀意念者占14%;负向表达留言占77%。词频统计发现"想死"、"杀"、"死了"、"离开"、"自杀"为高频的自杀相关关键词。结论:高自杀风险者聚集在该微博留言区,大量表达负性情绪,可能通过情绪传染对浏览者自杀风险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情况,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16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为根据查阅文献的自编问卷。结果37位专职教师中,女性31人,占83.78%;男性6人,占16.22%。硕士学历29人,占78.38%;博士和本科学历分别4人,分别占10.63%。所学专业为心理学者30人,占81.03%;其他专业者7人,占18.82%。讲师职称20人,占54.05%;教授、副教授职称8人,占21.62%;助教职称9人,占24.32%。从事心理工作年限不超过5年的21人,占56.76%;5至10年之间的9人,占24.32%;超过10年的7人,占18.82%。结论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结构较为合理。但存在着男女比例失调,工作年限短,职称水平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对突破保密的伦理原则的态度以及咨询师在不同情境下保密突破的决策。方法:对100名心理咨询师,采用自编"心理咨询师突破保密的态度和决策问卷",考察可能影响心理咨询师对待保密原则的态度和决策的因素。结果:"来访者有高伤害他人风险"、"来访者有高受伤害风险"时,从业时间短的咨询师(5年以下)突破保密态度得分高于从业时间长的咨询师(5年以上)[(1.2±0.8)vs.(1.1±0.3),(1.4±1.0)vs.(1.2±0.5);均P<0.05];"来访者有高受伤害风险"时,接受督导的咨询师突破保密态度得分低于未接受督导的咨询师[(1.2±0.6)vs.(2.0±1.7);P<0.01],而"未成年来访者家长要求了解咨询细节"时,接受督导咨询师突破保密态度得分高于未接受督导咨询师[(5.3±1.8)vs.(4.2±2.1),P=0.052];咨询师在来访者主动计划犯罪时突破保密的决策得分低于来访者知道犯罪计划时的得分[(1.7±1.2)vs.(2.8±2.0),P<0.01];当法庭要求报告相关情况时,咨询师在来访者因家暴犯罪接受调查时突破保密的决策得分低于来访者因无关犯罪接受调查时的得分[(2.0±1.6)vs.(3.5±2.2),P<0.01]。结论:咨询师的保密态度与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其从业时间、是否接受督导及来访者具体情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事人自我探索、咨询师指导与会谈效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咨询会谈中,当事人自我探索、咨询师指导与会谈效果的关系。方法:对22个个案的80次会谈录像并转成逐字稿。会谈结束后用《会谈评估问卷》测量当事人对会谈效果的评价。根据逐字稿和录像,按照《当事人行为系统》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编码,按照《体验量表》对当事人的体验进行评定。从中抽取30个会谈,按照《咨询师指导性干预量表》对咨询师的指导进行编码。结果:在当事人认同的咨询师指导与会谈效果间存在正相关,r=0.51;指导中的解释和认知重构与会谈效果间存在正相关,r=0.38,r=0.43;自我探索和体验水平与会谈效果相关不显著。结论:预测当事人评定的会谈效果,更有力的因素是当事人认同的咨询师指导,而非当事人的自我探索和体验水平。  相似文献   

20.
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特有的伦理问题,为制定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愿参加研究的10名网络心理咨询师所做的10个即时文字网络咨询案例,研究者参加网络咨询师的小组督导讨论8次,每次2~4 h,综合考虑督导讨论中重复出现和反复阅读咨询文本两种途径,最后由3位研究者共同讨论确定伦理议题,并从咨询文本中选取典型性对话进行分析。结果:与网络心理咨询相关的伦理议题包括4方面。①在网络咨询中咨询师以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建立关系,来访者须提供必要的真实信息;②咨访双方注意选择网络咨询的地点、时间并避免多任务操作以保证咨询设置;③网络咨询对网络平台及咨询记录有特殊的保密要求;④危机个案应有专门的应急方案并及时转为线下干预。结论: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在咨询关系、咨询设置、保密性以及危机干预方面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