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人桥脑延髓腹侧肠源性囊肿(附六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成人桥脑延髓腹侧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认识.方法 对2000年7月至2007年2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桥脑延髓腹侧肠源性囊肿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男4例,女2例,平均发病年龄30.5岁.以头颈部疼痛、头晕作为首发症状,MRI表现多样.采用远外侧入路或乙状窦后入路病变切除术,1例全切除,5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发热.平均随访49.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桥脑延髓腹侧肠源性囊肿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为主,影像学变化多样,误诊率高.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选择,不必勉强切除与桥脑延髓腹侧紧密粘连的囊壁,本病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髓区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延髓区肠源性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采用显微镜下远外侧入路或后正中入路行延髓区占位切除术。结果囊肿完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1例,围术期恢复顺利。平均随访8~10个月,未见并发症及复发。结论延髓区肠源性囊肿临床表现多以颅高压症状头痛、恶心为主,影像学结果相对缺乏特异性,病理检查结果为目前惟一可靠的诊断手段。显微镜下手术切除囊壁解除压迫是主要外科治疗手段,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诊治体会(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和气管源性囊肿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椎管内肠源性和2例气管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12例椎管内囊肿均常规行脊柱X线及MRI检查,术前无1例确诊,术中仅1例高度怀疑,术后病理证实肠源性囊肿Ⅰ型7例、Ⅱ型3例,支气管源性囊肿Ⅱ型2例;12例中6例全切,4例大部分切除,2例行囊壁部分切除+囊腔-蛛网膜下腔沟通术。结论①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术前诊断较困难,脊柱MRI是其首选辅助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诊断;②对于椎管内囊性病变术前均应考虑肠源性囊肿的可能,术中应留取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③椎管内肠源性和气管源性囊肿手术应在保留脊髓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囊壁,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肠源性囊肿是比较罕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1999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定义为:囊肿内壁衬有类似于胃肠道上皮、能分泌黏液的上皮[1]。颅内肠源性囊肿十分少见[2~4]。此前国内文献报道的枕骨大孔区肠源性囊肿只有1例[5],国外报道只有9例[3,7],现将我院2005年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因颈背部麻木2个月入院。入院查体未见异常,头颅MRI检查提示左枕骨大孔区占位,表皮样囊肿可能。治疗:行手术切除,术中发现囊肿位于左延颈交界处,有一系带与蛛网膜黏连,锐性剪断后完整摘除囊肿。术后病理诊断:左枕骨大孔区肠源性囊…  相似文献   

5.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形态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使用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1例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肠源性囊肿进行研究。结果:囊肿壁上皮可为单层或复层扁平、立方、柱状上皮;一些病例可见两种以上上皮组织成分,并相互移行;某些病例,在囊肿壁内可含有黑色素、软骨、平滑肌、粘液腺等多种组织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MA均呈阳性;CEA染色仅一例阴性,而此例NSE阳性,故应诊断为神经上皮性囊肿;S-100和CK染色结果不固定;Vi-mentin和GFAP均呈阴性。结论:肠源性囊肿的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可作为鉴别其他类型囊肿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例肠源性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结合相关文献对其病因学、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总结。颅内肠源性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以中年女性多见,好发于中线部位,高发症状或体征多与占位效应相关,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改变,缺乏明确诊断标准,难以与其他颅内囊性病变相鉴别,术前诊断困难且误诊率高,明确诊断需依靠术中所见和病理检查。手术全切除是唯一治愈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动态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肠源性囊肿的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使用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1例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肠源性囊肿进行研究。囊肿壁上皮可为单层或复层扁平,立方,柱状上皮;一些病例可见两种以上上皮组织成分,并相互移行;某些病例,在囊肿壁内可含有黑色素,软骨,平滑肌,粘液腺等多种组织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MA均呈阳性;CEA染色仅一例阴性,而此例NSE阳性,故应诊断为神经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胶样囊肿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1例延髓胶样囊肿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其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预后情况。结果 本文病例以间歇头痛为主要症状,术前MRI显示病变位于延髓腹侧,采用枕下后正中切口、远外侧入路切除病变,术后影像复查显示病变全切,病理结果证实为胶样囊肿,无神经功能缺损。结论 胶样囊肿为颅内良性病变,好发于第三脑室前部,位于延髓腹侧罕见,头痛为最常见症状,术前主要依靠CT、MRI检查,确诊依赖病理检查,需与表皮样囊肿、肠源性囊肿等鉴别,显微手术全切肿瘤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症状性Rathke囊肿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athke囊肿是一种良性的、由上皮细胞排列而成的囊肿,当囊肿逐渐扩大,压迫鞍上、鞍内结构产生临床症状即为症状性Rathke囊肿.主要表现为头痛、内分泌症状、视觉障碍三大症状.CT及MR上表现为界限清楚、圆滑、大小不等的囊性病变,但CT密度及MR信号改变因其内容物所含胆固醇和蛋白质不同而表现为多种多样,应与囊性颅咽管瘤等鞍区囊性病变相鉴别.该病变应行手术治疗,但术式目前还有争议,有人主张仅行囊肿减压和囊壁活检,有人则主张彻底切除囊壁,以防复发.病理学上发现有鳞状上皮化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则常提示术后可能复发.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男,17岁。左枕颈部疼痛5个月。查体:强迫头位,颈部活动受限,左枕部痛觉过敏,左侧膝腱反射活跃,右侧亢进。MRI检查显示延-颈髓交界区左前方长T_1、长T_2梭形异常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同,主体于椎管内,相应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严重受压移位。病灶无增强。以延-颈髓腹外侧蛛网膜囊肿收住院。经左侧枕下外侧入路行囊肿摘除术。术中见囊肿将C_2神经根明显挤向后方。囊壁呈灰白色,其内为无色透明液体,大小约为1.5cm×2.0cm×3.0cm,与蛛网膜下腔及临近的枕大池不相通,囊壁被完整取出。术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病理检查为被覆立方及柱状上皮的薄层囊壁组织,诊断为神经上皮性囊肿。  相似文献   

11.
脊髓肠源性囊肿3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肠源性囊肿(spinal enterogenous cysts,SEC)是一罕见的先天性、发育性畸形。以往命名较纷杂,WHO的命名是肠源性囊肿(enterogenous cysts),并将其定义为“囊肿内壁衬有类似于胃肠道上皮、能分泌粘液的上皮”。现将我院救治的3例脊髓肠源性囊肿患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 ,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 分析和总结我科 1994年至 2 0 0 1年收治的 11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方法。结果  11例病人中 ,10例髓外硬膜下者 ,均一次性手术全切除 ;1例髓内患者 ,行大部分切除。结论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术前定性诊断困难 ,CT及MRI有助于定位诊断。手术全切除是唯一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6例I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CT、MRI及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21例行囊肿壁部分切除术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1例行囊肿-脑室引流术,2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行显微外科囊壁全剥离术。结果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有显著改善,CT复查囊肿有所缩小或消失。术后0.5~5.5年,随访的21例症状和体征进一步好转或消失。结论 CT及MRI为IAC诊断最主要和可靠的方法,对小囊肿及近中线旁的深部囊肿,MRI检查优于CT。对IAC手术应依其大小、部位及临床症状不同而综合考虑,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损伤者均应手术,手术时应尽可能切除囊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囊壁全剥离的关键,目的是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的交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10年收治的5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讨论。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4例出现神经根性疼痛,3例出现浅感觉异常。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术后均有所改善。手术全切囊肿3例,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各1例。5例病人术后病理学证实为肠源性囊肿。5例病人术后随访1~5年均未见复发。结论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术前诊断有一定困难,但是一旦确诊,早期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幕上脑室囊肿与癫痫的关系及外科治疗方法 . 方法 回顾分析十年来我院收治的16例幕上脑室囊肿病例中伴有癫痫发作的9例资料. 结果 9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透明隔囊肿5例,侧脑室囊肿4例.临床表现为癫痫,部分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5例行脑电图检查均提示异常脑电图.分别采用开颅囊壁切除或立体定向囊壁造瘘等方式手术,术后患者癫痫发作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 幕上脑室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其癫痫发生的原因与囊肿的压迫效应有关,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Rathke囊肿是一种颅内少见的良性上皮型肿物,起源于垂体中间叶的Rathke囊,好发于鞍内,少数可向上突破鞍隔达鞍上,临床表现为囊肿周围正常组织受压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就其形态而言,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囊肿,因其囊壁和囊液内容物的复杂多样性,使得其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术前易误诊。本文将报道1例骑跨后床突、鞍背累及中后颅凹的异形巨大Rathke囊肿,并将就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一较为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位于脑干及脊髓腹侧肠源性囊肿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位于脑干脊髓腹侧肠源性囊肿8例,其中4例颅颈交界部囊肿采用远外侧手术入路,3例颈段采用后正中入路,1例胸段采用胸椎侧前方入路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MRI是早期诊断肠源性囊肿的有效手段.7例囊肿获得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所有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肠源性囊肿虽然是先天性良性肿瘤,但多位于脑干、脊髓腹侧,手术易造成脑干、脊髓损伤,全切除难度大;采用枕下远外侧经髁入路或胸椎侧前方入路,通过显微外科操作可在对脑干、脊髓最小干扰下获得全切除.  相似文献   

18.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诊治(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2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临床资料,术式包括蛛网膜囊肿囊壁切除加局部蛛网膜下腔及相关脑池开放术及囊肿-腹腔分流术等。结果17例获得良好疗效,6例癫痫患者5例症状消失。结论对引起临床症状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应积极手术治疗,蛛网膜囊肿囊壁切除加局部蛛网膜下腔及相关脑池开放术是首选的外科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胸腰段硬膜外长节段脊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0例胸腰段硬脊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6例,年龄7 - 54岁,平均年龄26.5岁.双下肢麻木无力、大小便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MRI检查显示T10 -L3水平不同节段区域硬膜囊背侧至双侧椎间孔长T1、长T2囊性信号,囊壁无强化.显微镜下行囊壁切除,脑脊液漏口修补术,术后患者俯卧位7d.结果 手术将囊壁全切或次全切除,病理检查均符合脊膜囊肿,术后患者双下肢无力及大小便功能障碍逐渐恢复,无手术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10年,平均4.1年,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完好,胸腰椎生理曲度完好,随访期间未见囊肿复发.结论 胸腰段椎管内长节段脊膜囊肿罕见,临床上以慢性脊髓及神经压迫为表现.在MRI上表现为脑脊液信号,囊壁无强化.手术应在显微镜下剥离囊壁,同时修补脑脊液漏口,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MRI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结果 29例病人中,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15例,大部分切除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所有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MRI检查是首选的检查手段,手术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