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该院收治的98例PCIV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水平,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血流速度,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ib、PV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LVA、RV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倍他司汀治疗PCIV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单纯倍他司汀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滋肾平眩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肾阴不足证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脑动脉血流、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9例肾阴不足证PCIV患者分组,对照组54例予以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滋肾平眩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脑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及不良...  相似文献   

3.
周全伟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68-1069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对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5年7月至2018年4月息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92%)较对照组(68.7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及纤维蛋白原(PA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BV、PV及PA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后循环性缺血眩晕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8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并行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总有效率7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但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和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7例采用养血清脑颗粒口服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其它对症治疗相同,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脑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6%,对照组总有效率80.6%,两组治疗后TCD、血液流变学、血脂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倍他司汀能更好的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倍他司丁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疗效及对患者氧化应激和炎性因子的影响。 方法:收集116例血管源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倍他司丁治疗,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倍他司丁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氧化应激指标及炎性因子水平。 结果:2周后,疗效评价显示,观察组血管源性眩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8% vs 81.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P<0.05)。氧化应激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丙二醛(MDA)水平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升高(P均<0.05)。炎性因子水平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水平降低,组间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 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倍他司丁是血管源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减轻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曾盛  曾芬柳  曾珺 《吉林医学》2012,33(11):2303-2304
目的:探讨中药防眩汤加味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常规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氟桂利嗪10mg每晚1次口服,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中药防眩汤加味,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评估及血液流变学的对比检测。结果: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同时患者血液流变学亦有所改善,而治疗组在上述方面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防眩汤加味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丁苯酞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治疗组给予丁苯酞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两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片等基础治疗相同,并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82.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适反应.结论:丁苯酞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脑卒中后眩晕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研究组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眩晕持续时间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眩晕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眩晕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缩短眩晕持续时间,效果优于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天麻钩藤饮结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病例均为2014年1月~2015年2月我院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共纳入100例。根据随机分组方法分西药组50例和中西医组50例。西药组治疗采用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中西医组治疗采用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中药天麻钩藤饮,对比干预前后2组血液黏度差异以及疗效水平情况。结果:干预后中西医组血液黏度明显较低,中西医组疗效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结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血液黏度,促进患者症状好转,在临床可考虑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西医组、中药组内耳鸣、眩晕症状消失时间分别为(28.9±10.2)h、(30.5±11.3)h和(46.8±11.6)h、(50.3±12.6)h,2组两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分析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改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确诊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分为2组,复方丹参组50例给予复方丹参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葛根素组51例给予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连续治疗7天后对比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流速度指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葛根素组改善全血高切比粘度、全血低切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葛根素组改善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和右椎动脉等血流速度指标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葛根素组总有效率90.20%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联合倍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效果确切,能够通过影响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流速度指标改善脑微循环血流量,消除病因和环境眩晕症状,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倍他司汀治疗急性发作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红  陈秀勤 《重庆医学》2002,31(7):629-629
目的 观察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急性发作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应用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 30例急性发作性眩晕患者 ,进行临床观察并与丹参注射液组作对照。结果 盐酸倍他司汀组的近期治愈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 =7 6 8,P <0 0 1)。结论 急性发作性眩晕患者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中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时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泉州市光前医院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50例)单独使用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50例)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0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P<0.05);治疗前,两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左椎-基底动脉流速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眩晕症状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眩晕症状评分[(14.26±6.09)分]低于参照组[(18.33±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得到改善,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和观察组(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视频眼震图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的自发性眼震、扫视试验、平滑跟踪试验及位置试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检测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眼震电图显示眼震峰速下降、潜伏期延长、精确度下降、欠冲及过冲发生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平滑跟踪试验Ⅲ、Ⅳ型异常检出率和位置试验Ⅰ、Ⅱ及Ⅲ型检出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DGF-BB和NOS水平低于对照组,但TCD各动脉血管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意义(χ2=5.41,P=0.02).结论 与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方法相比,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眼震异常状态、血清PDGF-BB和NOS水平、TCD指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急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48例急性眩晕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倍他司汀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急性眩晕症起效快,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肯定,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醒脑静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椎基底功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肌注苯海拉明、口服甲磺酸培他司汀片和盐酸氟桂利嗪片;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醒脑静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也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静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采用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取19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给予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和对照组(给予血栓通治疗)每组各9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在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采用丁苯酞联合纳洛酮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尼麦角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倍他司汀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尼麦角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多普勒检查结果方面进行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尼麦角林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方面效果与倍他司汀抑制,也可以有效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探讨盐酸倍他司汀对眩晕症患者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的实际疗效。方法:随机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到我科接受治疗的78例眩晕症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并开展对比观察。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滴注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滴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44%和82.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均明显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眩晕症患者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合点刺放血及盐酸倍他司汀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5月—2022年7月收治的80例高血压性眩晕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常规降压基础上给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钩藤饮和点刺放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眩晕症状评分和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DHI、中医眩晕症状评分和实验室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DHI、中医眩晕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和ET-1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高血压性眩晕治疗中应用天麻钩藤饮、点刺放血及盐酸倍他司汀可以改善患者血流变,减轻眩晕症状,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