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以及认知失败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二者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使用交往焦虑量表、认知失败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8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交焦虑与认知失败、手机成瘾两两之间显著正相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认知失败、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②社交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还通过认知失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水平;③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调节该中介效应的前半路径,相较于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认知失败的中介效应对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作用更强。结论:认知失败是社交焦虑诱发大学生手机成瘾的重要桥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社交焦虑影响大学生认知失败进而导致手机成瘾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及社交焦虑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交往焦虑量表(IAS)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对北京市6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童年期创伤在户籍方面存在差异(t=-3.006,P0.05),在性别方面不存在差异;大学生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倾向在户籍方面不存在差异,在性别方面存在显著差异(t=-3.789,-4.374;P0.001)。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381,P0.01),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r=0.199,P0.01);社交焦虑与手机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r=0.571,P0.01)。社交焦虑在大学生童年期创伤与手机成瘾倾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64%。结论: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社交焦虑、手机成瘾倾向两两呈显著正相关,童年期创伤可以直接或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影响手机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溢出假说和情绪安全感理论,考察父母低头行为和青少年社交焦虑在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手机成瘾影响中的中介机制。方法:采用父母冲突特征量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手机成瘾量表对河南省81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冲突、父母低头行为、青少年社交焦虑、青少年手机成瘾两两显著正相关。(2)父母冲突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手机成瘾,还通过两条路径产生间接影响:父母低头行为的单独中介作用、父母低头行为和青少年社交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父母低头行为和青少年社交焦虑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手机成瘾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31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隐瞒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自我隐瞒、社交焦虑、孤独感和网络成瘾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多重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我隐瞒影响网络成瘾的路径有三条,自我隐瞒可以直接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自我隐瞒可以通过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影响网络成瘾。结论: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在自我隐瞒预测大学生网络成瘾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我控制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以及拒绝敏感性是否在此中介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控制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交往焦虑量表、网络成瘾量表对72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自我控制与拒绝敏感性(r=-0.42,P0.001)、社交焦虑(r=-0.66,P0.001)及网络成瘾(r=-0.64,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社交焦虑与拒绝敏感性(r=0.59,P0.001)、网络成瘾(r=0.43,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拒绝敏感性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17,P0.001);②自我控制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t=-22.60,P0.001),拒绝敏感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11,P0.05);拒绝敏感性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显著(t=15.35,P0.001),拒绝敏感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项对社交焦虑预测作用显著(t=7.90,P0.001);社交焦虑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t=2.87,P0.01),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的交互项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显著(t=1.84,P0.05)。结论:拒绝敏感性、自我控制、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社交焦虑在自我控制与网络成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拒绝敏感性在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条和后半条路径上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恋、炫耀性自我呈现与社交网站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河南省646名具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简版自恋人格量表、炫耀性自我呈现问卷和简版社交网站成瘾倾向量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自恋与炫耀性自我呈现显著正相关,自恋与社交网站成瘾显著正相关,炫耀性自我呈现与社交网站成瘾显著正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恋不仅直接预测社交网站成瘾,还通过炫耀性自我呈现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社交网站成瘾。结论:炫耀性自我呈现在自恋与社交网站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父母心理控制对流动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自尊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自尊量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对1063名11-14岁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心理控制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社交焦虑;(2)父母心理控制通过三条路径间接预测社交焦虑:自尊的中介作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自尊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的父母心理控制对其社交焦虑具有预测效应,这种效应的机制包括父母心理控制的直接效应以及通过自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对歧视知觉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对长沙市558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歧视知觉对抑郁有显著正向预测(β=0.446,P<0.001);积极应对对歧视知觉与抑郁关系有增强作用;社会支持对积极应对的增强作用有缓冲效应。结论:积极应对、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抑郁关系有共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歧视知觉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焦虑的影响及自尊和反刍思维的纵向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自尊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1137名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平均间隔6个月的连续4次追踪调查,使用交叉滞后模型分析数据。结果:(1)前测的歧视知觉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焦虑。(2) w1歧视知觉通过w2自尊间接影响w3焦虑,w2歧视知觉通过w3自尊间接影响w4焦虑;w1歧视知觉通过w2反刍思维间接影响w3焦虑。结论:歧视知觉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焦虑,自尊和反刍思维是歧视知觉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焦虑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聚焦慢性社会困境对个体成瘾行为影响的内部心理机制,探索慢性社会困境通过影响个体冲动-控制能力,进而对个体成瘾水平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慢性社会困境感知量表、简式冲动行为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药物滥用筛选问卷对652名甲基苯丙胺类吸食者进行调查。结果:(1)慢性社会困境、特质冲动、自我控制和药物成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411~0.324,P<0.01);(2)特质冲动和自我控制在慢性社会困境与药物成瘾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其中特质冲动的中介效应量为22.37%,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量为7.31%,特质冲动和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效应量为7.76%。结论:慢性社会困境既可以直接影响药物成瘾,又可以通过特质冲动和自我控制间接影响药物成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贵州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基本情况以及负面身体自我在情绪调节策略和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180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GROSS情绪调节策略量表(EPQ)、负面身体自我量表(NPSS)以及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2.0及AMO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有45.7%(802名)大学生存在明显的社交焦虑问题;②情绪调节策略的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策略均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r表达抑制-社交焦虑=0.18,r认知重评-社交焦虑=0.08,P0.01),个体的负面身体自我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r=0.18,P0.01),但与认知重评相关不显著;③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发现,负面身体自我在表达抑制与社交焦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直接效应值为0.16,间接效应为0.0735,中介效应量为0.32。结论:负面身体自我在情绪的表达抑制和社交焦虑水平中起中介的作用;可基于个体情绪调节策略以及对自我身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进行干预以降低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一般攻击模型,从认知和情绪双路径的视角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社交焦虑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以河南省812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低头行为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线下攻击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低头行为、青少年社交焦虑、攻击行为两两显著正相关,且均与青少年核心自我评价显著负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父母低头行为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还通过认知和情绪的双路径即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的单独中介作用产生间接影响。结论:核心自我评价和社交焦虑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并列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的关系,并探究自尊与社交焦虑在其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在校本科生663人,采用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交焦虑量表进行施测。结果:(1)大学生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社交焦虑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智能手机成瘾间起中介作用,而自尊和社交焦虑在两者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概念清晰性有助于缓解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可通过提升自尊和减少社交焦虑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在大学生错失焦虑与认知失败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错失焦虑量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和认知失败问卷对466名大学生进行施测,使用AMOS21.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错失焦虑与手机社交媒体依赖(r=0.37,P0.001)和认知失败(r=0.32,P0.001)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手机社交媒体依赖与认知失败亦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01);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在错失焦虑与认知失败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大学生错失焦虑既能直接对认知失败起作用也能通过影响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进而对认知失败间接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正负情绪量表与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专业及生源地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神经质人格与负性情绪、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负性情绪在神经质人格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9.88%。结论:负性情绪在神经质人格与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医学本科生手机成瘾及学业倦怠状况,并探讨自我控制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学业倦怠量表对239名医学本科生进行测量。结果:手机成瘾和自我控制均与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r=0.348,0.614;P0.01);手机成瘾和自我控制对学业倦怠有显著预测作用(β=0.335,0.704;P0.001);自我控制在手机成瘾和学业倦怠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与低自我控制能力人群相比,高自我控制人群较少出现手机成瘾导致的学业倦怠(χ~2=29.22,P0.01)。结论:手机成瘾通过降低个体自我控制能力影响学业倦怠,高自我控制个体能够免于手机成瘾导致的学业倦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校园负面八卦对青少年睡眠质量问题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方法:采用校园负面八卦量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超简抑郁焦虑筛查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中部某省385名初中生和39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校园负面八卦、歧视知觉、消极情绪、睡眠质量问题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校园负面八卦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睡眠质量问题,还通过三条路径即歧视知觉的简单中介、消极情绪的简单中介、歧视知觉→消极情绪的序列中介产生间接影响。结论:校园负面八卦会增加青少年的睡眠质量问题,且两者间存在一个认知和情绪双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孤独感、安全感和沉浸为中介考察社交回避与苦恼对手机成瘾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孤独感量表、安全感量表、沉浸量表和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对487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社交回避与苦恼、孤独感、沉浸、手机成瘾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分别与安全感呈负相关;(2)孤独感、安全感、沉浸在社交回避与苦恼和手机成瘾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个体社交回避与苦恼水平越高,孤独感越强,越容易缺乏安全感并体验到更强的沉浸感,导致个体更容易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瘾、非理性拖延与初中生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并考察正念在其关系中的保护性作用。方法:使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非理性拖延问卷、正念量表及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对764名初中生施测。结果:①手机成瘾、非理性拖延、抑郁、焦虑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而这些变量与正念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②手机成瘾不仅能够显著直接预测抑郁和焦虑,而且能够通过非理性拖延的中介作用对抑郁和焦虑产生间接预测作用,且该中介作用能够被正念调节,即非理性拖延的中介作用在低正念群体中更加显著。③正念能够调节手机成瘾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对手机成瘾与焦虑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非理性拖延是互联网时代非适应性手机使用行为(手机成瘾)导致个体抑郁、焦虑情绪的桥梁因素,而正念是非适应性手机使用、非理性拖延诱发抑郁、焦虑情绪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手机成瘾、友谊质量、独处偏好与大学生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手机成瘾问卷、友谊质量问卷、独处偏好问卷以及抑郁-焦虑-压力问卷对6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手机成瘾与友谊质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友谊质量与抑郁、焦虑呈显著负相关;独处偏好与抑郁、焦虑呈显著正相关;(2)手机成瘾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和焦虑,而且能够通过友谊质量的中介作用预测大学生抑郁和焦虑;(3)手机成瘾影响抑郁的直接效应及友谊质量在手机成瘾与抑郁、焦虑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均会受到独处偏好的调节,而独处偏好在手机成瘾与焦虑之间关系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结论:友谊质量是手机成瘾导致大学生抑郁、焦虑的重要桥梁;独处偏好是手机成瘾降低大学生友谊质量、诱发其抑郁情绪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