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伴侵害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羞耻感的中介作用和父母情感温暖的调节作用。方法:以甘肃省某初级中学600名学生为被试,采用羞耻感量表、特拉华欺负受害者量表(学生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行为子问卷)和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进行测试。结果:(1)同伴侵害对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羞耻感在同伴侵害和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羞耻感和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父母情感温暖的调节,羞耻感对非自杀性自伤的正向影响随着父母情感温暖的增强而减弱。结论:同伴侵害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羞耻感是二者关系的中介因素,父母情感温暖减弱了羞耻感对非自杀性自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关系及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和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反刍反应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891名初中生施测。结果:同伴侵害、反刍思维及NSSI间呈两两显著正相关;反刍思维在同伴侵害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调节了反刍思维在同伴侵害与NSSI间的中介效应,即对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低的青少年,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对于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高的青少年,反刍思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反刍思维在青少年早期同伴侵害与NSSI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中介效应受到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疼痛敏感性对体验回避在社交网络上行社会比较通过相对剥夺感预测非自杀性自伤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的再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社交网络上行社会比较量表、相对剥夺感问卷、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和疼痛敏感性量表对4861名高中生施测。结果:(1)体验回避可调节社交网络上行社会比较→相对剥夺感→NSSI中介路径的后半段;(2)疼痛敏感性可调节体验回避的调节作用和体验回避所调节的中介效应,随着疼痛敏感性的升高,不论体验回避何种水平,相对剥夺感对NSSI预测作用降低,社交网络上行社会比较通过相对剥夺感对NSSI的预测力减弱。结论:在社交网络上行社会比较与高中生NSSI间存在三阶调节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以及反刍思维和认知融合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忽视问卷、事件相关反刍思维问卷、认知融合问卷和非 自杀性自伤问卷对195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NSSI与心理虐待与忽视(r=0.29,P<0.01)、反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羞怯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同伴侵害的中介作用和敌意归因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甘肃省某初级中学500名被试完成羞怯量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学生卷)、敌意归因偏差量表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的行为子问卷。结果:(1)羞怯可以直接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2)同伴侵害在羞怯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羞怯和同伴侵害的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受到敌意归因的调节,在高敌意归因水平下,羞怯对同伴侵害的预测作用更强。结论:初中生羞怯和非自杀性自伤之间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同伴侵害是中介因素,敌意归因加强了羞怯对同伴侵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上行外貌比较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关系,并探究身体不满意的中介以及外表条件性自我价值和被接纳感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上行外貌比较量表、身体不满意量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外表条件性自我价值量表和被他人接纳问卷对6186名青少年施测。结果:(1)身体不满意在上行外貌比较与NSSI间起中介作用;(2)外表条件性自我价值可调节上行外貌比较与身体不满意的关系以及上行外貌比较与NSSI的关系;(3)被接纳感可调节身体不满意与NSSI的关系;(4)外表条件性自我价值越高以及被接纳感越低,则身体不满意的中介效应越大。结论:上行外貌比较通过身体不满意影响NSSI,外表条件性自我价值可增大该影响,被接纳感可削弱该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伴侵害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影响以及自我控制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同伴侵害量表、自我控制量表、NSSI评定问卷和自杀意念量表,对唐山市3所中学共1849名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侵害与自我控制(r=-0.27,P<0.01)呈显著负相关,与NSSI(r...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SSI)的影响,以及述情障碍的中介作用和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17名青少年,采用渥太华自伤量表(OSI)评估其是否存在NSSI行为,NSSI行为特征及严重程度,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评估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及其对青少年影响的严重程度,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量表(TAS-20)评估个体述情障碍是否存在以及严重程度,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评估个体调节情绪困难的程度。结果:青少年NSSI严重程度、ASLEC得分、TAS得分以及DERS得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64、0.61、0.59、0.78、0.61、0.64,均P<0.001)。青少年NSSI严重程度与ASLEC得分正向关联(β=0.49,P<0.001);TAS得分在青少年NSSI和ASLEC得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大小为0.21(95%CI:0.13~0.31,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3.1%;DERS得分在青少年NSSI和TAS得分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β=0.21,P<0.01)。结论: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郑州、贵阳两地的9704名在校城乡初高中学生,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3个维度)、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分别测量童年期虐待经历、非自杀性自伤、社会支持水平及心理病理症状。结果:CTQ-SF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正相关(r=0.20,P0.01),与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22,P0.01);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及其各维度评分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呈负相关(均P0.01)。控制户口所在地、自评学习负担、自评学习成绩和心理病理症状的影响后,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关联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57%,3个维度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7.12%~13.85%。结论:社会支持在童年期虐待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联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有童年期虐待经历者自伤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之间的中介和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家庭无效环境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8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中筛选出1066名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水平显著正相关;(2)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中起中介作用;(3)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对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在家庭无效环境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中,管理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起中介作用,而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调节着这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可能与童年创伤密切相关,本文分析童年创伤与青少年NSSI的相关心理社会中介因素,如社会支持、不同痛觉应对方式、经验回避、亲子冲突等,为青少年NSSI行为干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已经成为威胁青少年身心健康乃至生命的重要心理问题。研究发现非自杀性自伤与抑郁障碍相关,尽早发现和及时干预NSSI行为能有效预防抑郁情绪、自杀行为。本文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抑郁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早期发现、评估和干预NSSI行为及抑郁障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认知情绪调节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弹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58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生活事件正相关(r=0.351,P0.01),与心理弹性负相关(r=-0.440,P0.01)。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生活事件负相关(r=-0.094,P0.05),与心理弹性正相关(r=0.301,P0.01);②生活事件和认知情绪调节对心理弹性均有预测作用,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F=61.92,P0.01)和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F=82.92,P0.01)在生活事件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中均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生活事件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弹性,也可以通过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间接影响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大学生情绪面孔知觉的特点。方法:通过渥太华自我伤害问卷(1个月内至少1次)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半年内至少1次)确定NSSI行为。最终获得有NSSI行为(NSSI组)和无NSSI行为(对照组)的大学生志愿者各23、24名。采用2(组别:NSSI组,对照组)×4(情绪面孔:愤怒,开心,中性,惊讶)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究两组在判断面孔效价(面孔表情为积极还是消极)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SSI组对所有情绪面孔效价的判断更快[(757±43)ms vs.(959±41)ms,P<0.01],但两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判断开心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短,而判断惊讶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长(均P<0.001)。结论: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大学生对情绪面孔效价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认知情绪调节、体验回避对中学生自伤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325名中学生的自伤行为以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体验回避做了调查,分析中学生不同性别的自伤行为的差异,分析不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自伤行为的影响,体验回避对自伤行为的影响,以及体验回避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作用。结果:不同性别中学生在自伤行为无显著差异(t=1.59,P=0.113);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与自伤行为相关不显著(r=0.028);体验回避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自伤行为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自伤行为的影响是完全通过体验回避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差异对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心理一致感量表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116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教养差异对青少年心理一致感、心理弹性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父母教养差异能够通过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心理弹性;(3)父母教养差异的具体表现类型在父母教养差异到心理弹性的路径上存在调节效应。结论:父母教养差异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弹性,还可以通过心理一致感间接影响心理弹性,且父亲比母亲采用更多消极教养方式或者更少积极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发展有更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对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影响机制。方法:以600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同伴关系量表、拒绝敏感性问卷和人格诊断问卷中边缘型人格障碍分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拒绝、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过度保护、同伴关系、拒绝敏感性和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之间两两显著相关;(2)父母拒绝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3)在控制了年龄后,父母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均可以通过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的并行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结论:同伴关系和拒绝敏感性是父母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的重要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严重影响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综述了影响青少年NSSI的因素,阐述了个体因素(遗传、β内啡肽水平、精神疾病、个人特质和情绪调节)、环境因素(童年期创伤、家庭环境与功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NSSI的影响。未来可根据可改变的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防范策略,为青少年NSSI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拟从校园被欺凌和羞耻感两个方面来探究非自杀性自伤,旨在讨论①校园被欺凌行为,羞耻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人口学差异情况;②校园被欺凌行为,羞耻感与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③羞耻感在校园被欺凌与非 自杀性自伤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初中生338名,以中学生羞耻感量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被欺凌分量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行为分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以SPSS 23.0,Process组件及Amos 23.0作为数据分析工具.结果:①非 自杀性自伤在性别上存在差异,表现为男生非 自杀性 自伤得分比女生低(t=-2.478,P<0.05).校园被欺凌行为在亲密伙伴个数上存在显著差异(F=5.478,P<0.01);羞耻感在性别(t=-3.949,P<0.01),是否为独生(t=2.093,P<0.05)以及亲密伙伴个数(F=5.765,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②校园被欺凌行为,羞耻感与非 自杀性自伤呈显著正相关(r=0.304,0.384,0.355;P<0.01);③羞耻感在校园被欺凌行为和非自杀性自伤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占53.85%.结论:①校园被欺凌行为以及羞耻感能正向预测非自杀性自伤;②校园被欺凌行为能通过羞耻感间接影响非 自杀性自伤;③校园被欺凌行为可以正向预测羞耻感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与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住院患者(伴NSSI患者89例、不伴NSSI患者74例)163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107例。采用儿童抑郁量表(CDI)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儿童孤独量表(CLS)评估患者孤独感,挫败感量表(DS)评估患者学业挫败感、渥太华自伤量表(OSI)评估患者NSSI行为及功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SSI行为与各变量间的关联,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实施NSSI各功能与各变量的关联。结果:伴NSSI患者组的CDI、CLS、DS评分均高于不伴NSSI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女性、学业挫败感得分高是实施NSSI的危险因素(OR=2.75、1.06)。CDI中的负性情绪得分与OSI中的内部情绪调节得分、外部情绪调节得分、寻求刺激因子得分呈正向关联(β=0.29~0.33);CDI人际问题得分与OSI中的社交影响因子得分呈正向关联(β=0.21);非独生子女的OSI寻求刺激因子得分更高(β=0.23)。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学业挫败感程度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