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是指因上半身长期处于不良姿势,造成相关肌群功能失衡,进而引起颈肩背部疼痛不适、胸闷、睡眠障碍等一系列不良症状的一种亚健康状态[1]。UCS常见的体态是圆肩、驼背、头前倾[2]。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纠正局部的肌肉失衡来治疗UCS,常用的方法有运动疗法、肌肉能量技术、针灸和推拿等[3]。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显示,约55%~75%左右的脑卒中幸存患者遗留上肢功能障碍,易使患者丧失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物理治疗是帮助其获得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1]。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将肌电、肌张力等信号转化为可视性信号,将主动运动与被动刺激相结合,训练及提升患肢对主动运动的控制能力,在脑卒中后康复期患者应用广泛,但获益仍未达临床期许[2]。运动再学习疗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运动疗法,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antiinflammatorypathway,CAP)研究的进一步深入[1-4],迷走神经刺激疗法(vagusnervestimulation,VNS)已作为一种新型疗法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5-6]、系统性红斑狼疮[7]、炎性肠病[8-9]、干燥综合征[10]、外科术后神经炎症[11]、局部炎症反应[12]等急慢性炎症治疗。动物实验研究发现,VNS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1],甚至,有学者认为,VNS可作为一种潜在疗法,预防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相关炎症风暴,  相似文献   

4.
<正>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是致残致死的常见原因[1]。当脑卒中影响一侧运动皮层或皮质脊髓束时,就可能出现偏瘫,表现为一侧肌肉无力或完全不能活动、协调丧失或运动困难,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治疗带来严重挑战[2]。以往的脑卒中偏瘫康复干预主要包括物理疗法、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尽管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和功能,但很多患者依然需要长期康复及功能恢复不完全的问题[3]。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无创性脑部干预技术,磁场渗透颅骨以激活大脑皮质区,  相似文献   

5.
<正>有研究[1]报道,美国每年因电击伤住院人数超过20 000例,占美国所有烧伤科住院患者的4%~6.5%,其中超过1 000例患者死亡。在发展中国家,电击伤是工伤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约为21%~27%[2]。我国电击伤发病率尚无确切统计数据。电击对人体可造成多系统损伤,包括运动、呼吸、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等[3]。电击伤导致的肩关节后脱位(pos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PSD)是骨骼系统最常见的损伤[4]。青壮年工人是电击伤的主要受害群体,由于其上肢肌肉发达,电击后肩关节周围肌肉会强制收缩,导致PSD[5]。Saupe等[6]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6.
<正>肱骨干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左右,由于其解剖结构及损伤机制的特殊性,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常伴随桡神经损伤[1-2]。因此,防止肌萎缩、加速骨折愈合、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的主要目标。基于神经可塑性机制的运动训练是一种个性化、系统化的康复模式并且在多个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运动介导神经可塑性机制研究对运动康复在神经系统疾病防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4-5]。目前,国内外基于神经可塑性机制的运动训练应用于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中的临床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7.
<正>抑郁障碍是精神科中常见的一种情感障碍,有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易复发等特点,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目前,对抑郁障碍的治疗仍以药物为主,但疗效并不理想[2]。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抑郁障碍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好、安全高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法[3]。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腰痛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之一,涵盖痛觉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非特异性疼痛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经常叠加在一起[1]。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有70%~85%的人群会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候经历腰痛[2]。慢性腰痛致病因素众多,会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致残,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3]。因此,如何选择有效的方法治疗慢性腰痛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针刀治疗可以直接松解腰部粘连组织从而缓解腰部组织的压迫,缓解疼痛[4]。红外线治疗通过温热刺激局部组织,改善组织代谢,加速炎症消散,消除疼痛[5]。本课题组于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开展针刀疗法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慢性腰痛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尚无明确病因[1]。AIS进展的风险与初始侧凸角度和生长潜能有较大的相关性[2],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未成熟及侧凸角度较大的AIS患者及早发现并早期干预是非常必要的。脊柱侧凸矫形支具是国际上较为公认的保守治疗方式,但有效率据报道仅72%[3],且长期佩戴矫形支具易造成躯干僵硬、肌肉力量减弱及肺活量暂时性降低等不良影响[4]。物理治疗特定性运动(PSSE)是国际脊柱侧凸矫形与康复治疗协会(SOSORT)推荐的保守治疗方式之一,其治疗目的是减缓侧弯曲度的进展,增加脊柱的神经运动控制和稳定性,从生物力学角度减少姿势的塌陷,预防和治疗继发性功能损害,减轻疼痛,改善体表形态。本研究拟探讨PSSE联合矫形支具治疗中度AIS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观察运动疗法及中频电疗法联合治疗急性颈肌筋膜炎的疗效.[病例报告]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中保持-放松技术和中频电疗法治疗急性颈肌筋膜炎32例,其中痊愈29例,好转3例.[讨论]运动疗法及中频电疗法联合治疗急性颈肌筋膜炎具有疗效显著及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正>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与运动训练、运动技术、运动项目、运动环境和装备等有密切关系[1]。运动性损伤主要累及人体的运动系统[2],临床上多以运动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常见[3]。调查研究显示,运动性软组织损伤好发部位以踝、足、膝部最多见,分别为23.0%、19.6%和16.0%[3-4]。陈峰教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近40余年,善用骨边刺法、上补下泻针法、手穴疗法等治疗运动性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笔者有幸侍诊,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损伤,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神经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主要表现,其中吞咽功能异常是常见且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类型,容易导致肺炎等并发症[2]。吞咽功能的恢复与改善已经成为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方向之一。无创神经刺激技术的出现,尤其是无创小脑刺激技术通过非侵入性的方式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调节,已在多种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在的效果[3]。有研究显示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提高吞咽相关皮质的兴奋性,从而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4]。  相似文献   

13.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全身多系统损害,女性发病率较高[1]。多以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2],发病过程中也常出现感染、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并发症[3]。系统性红斑狼疮亦可累及肌肉,常表现为特发性肌炎,但出现肌肉坏死极为罕见[4]。现将我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伴比目鱼肌坏死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肩袖损伤是骨科常见疾病,亦是造成肩周围疼痛及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1-2],严重干扰患者的学习与生活[3]。目前肩袖损伤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和手术两方面,治疗方式多样,但缺乏相对突出的金标准[4]。张氏姜枝活血汤是浙江省富阳张氏骨伤继承人张绍富经验方,主要运用于上肢损伤,能够促进上肢的功能运动,减轻疼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研究证实,该方治疗急性肩部疾患有明显的优势[5]。  相似文献   

15.
目前全球约有1.7亿人患有糖尿病,其患病率不断上升,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1]。T2DM传统的内科疗法包括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等。但长期注射胰岛素、口服各种降糖药物会使患者精神负担重、经济压力大[2-3]。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治疗手段。1995年,Pories等[4]行胃旁路术(gastric bypass,  相似文献   

16.
<正>面肌痉挛是面神经支配的半侧面部肌肉无痛性、阵发性、不自主肌肉痉挛,由局部眼睑进展至口角、颈部肌肉抽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面神经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目前公认的治疗面肌痉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但仍有少数患者术后出现症状复发,再次行MVD是治疗复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2-4]。  相似文献   

17.
<正>微流控技术是一种精确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体,以在微纳米尺度空间中对流体进行操控为主要特征的生物技术[1,2],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可以构建各种微环境,实现多种细胞间共同培养,为细胞生长提供一种与人体高度近似的环境[3,4],如肺芯片[5,6]、血管芯片[7]、肠芯片[8]、肝芯片[9]、肌肉芯片[10]等。芯片上的器官(organs-on-a-chip,OOC)是指使用3D培养技术对干细胞进行分化诱导进而形成类似于目标器官或组织的技术[11],相比于广泛使用的Transwell方法[12],它不需要使用专门设计的流动腔来模拟流体剪切力等生理特征,可以取代动物实验模型,降低药物开发成本,为药物递送和毒性筛选提供更好的平台[13]。  相似文献   

18.
<正>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乙酰胆碱受体(Acetylcholine receptor, AChR)抗体在MG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治疗MG的药物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2]。然而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两组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肌肉痉挛程度[综合痉挛量表(CSS)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运动功能指标[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和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评分]和平衡功能指标[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SS和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GMFM、PDMS和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肌力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疗效确切,能减轻肌肉痉挛,改善运动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李茂华  王玥 《重庆医学》2024,(6):954-957
<正>远端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ies, dHMN),又称远端脊髓性肌萎缩症(distal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dSMA),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疾病。dHMN最常见的特征是缓慢进行性的远端肢体肌肉无力和萎缩,罕有感觉累及[1]。迄今为止,已发现30多个与dHMN相关的致病基因[1-2]。在不同的研究中,dHMN的遗传诊断率和遗传分布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