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是在排除其他可能引发继发性便秘产生的原因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以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不尽感为主要表现的现代常见肠道疾病之一[1]。由于其具体发病机制暂未明确,导致难以根治,症状的反复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质量。近年来,微生态制剂的贡献,使得FC与肠道菌群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重建肠道固有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慢性便秘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肠道微生态制剂对慢性便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该文就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的发生以及基于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肠道菌群失调在慢性便秘的发病过程中起有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或粪菌移植等调节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案对慢性便秘有治疗作用.目的:初步探讨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特点.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南京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30例,以30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粪便,采用16S rR...  相似文献   

4.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研究表明慢性功能性便秘与肠道菌群紊乱存在一定相关性,且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的微生态制剂对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的治疗在慢性功能性便秘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粪菌移植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文对粪菌移植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及药物干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老年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以及老年便秘患者服用微生态制剂干预后肠道菌群改善的情况。方法从肠道菌群失调的角度,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老年性便秘及非便秘老年人群的肠道菌群的差异,并应用队列研究试验设计方案,用微生态制剂进行生物学干预试验。结果老年便秘人群肠道中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增多,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减少。经过微生态制剂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有所下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有所增高。结论老年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非便秘者比较有差异,且微生态制剂干预对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研究认为UC可能主要由遗传基因易感个体决定,免疫反应增强是关键的直接发病机制;并且许多研究都表明肠道菌群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启动作用,环境、饮食、精神心理等因素可能是发病的重要诱因。基于此理论,微生态制剂在治疗炎症性肠病中得到广泛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C)患者肠道菌群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8月入院的100例FC患者,依据病情分为轻度组(n=18)、中度组(n=52)和重度组(n=30),同期选取健康人员100例为健康组,检测所有肠道菌群并记录每周自发完全排便(SCBM)次数,分析FC患者肠道菌群与病情的关系.结果:...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失衡可以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致病菌及其有害代谢产物穿过肠黏膜屏障移位至血液,造成慢性炎症,加重肾脏损伤。肠道微生态的恢复有望成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治疗的新靶点。大量的研究证实,DKD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衡与肠道屏障损伤,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未阐明。本文以“微生物-肠-肾轴”为切入点进行叙述,对DKD中存在的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屏障损伤及恢复肠道微生态的措施进行综述,有望为DK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许多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生态失调在IB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临床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对常规治疗应答不佳或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尝试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IBD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的关系 ,观察微生态制剂 (回春生 )治疗CRF的可行性。方法 :对CRF患者主要肠道菌群 (肠杆菌、肠球菌等需氧菌 ,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等厌氧菌 )行定量培养 ,并检测肾功能 ;比较治疗前后肠道菌群、临床表现以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CRF患者普遍存在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紊乱 ,主要体现在需氧菌群过度增殖 ,厌氧菌群明显受抑 ,且与肾功能状况明显相关 ;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改善此种失衡 ,促进临床表现与肾功能的改善。结论 :肠道微生态失衡参与了CRF的发展、恶化过程 ,微生态制剂可能为CRF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由定植于肠道的大量固有菌群、肠道上皮细胞及肠道局部粘膜免疫系统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肝-肠轴"概念的提出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寻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疗措施提供了依据。肠道微生态失衡所致的肠道菌群过度生长、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免疫功能紊乱、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效应细胞激活及炎症因子生成等在NAFLD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NAFLD之间的关系将为NAFL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 (或) 排便困难﹝1﹞.其中,排便次数减少是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有不尽感或排便时需要用手法辅助等.随着我国人口逐渐步入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便秘的人数也在愈发增加,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增加.于普林等﹝2﹞对6个城市8252名≥...  相似文献   

13.
<正>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罗马Ⅳ标准,当病程超过6个月,近3个月自主排便小于3次/w, 且排便时有至少1/4以上时间出现以下至少2项症状:排干球粪或硬块粪、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感、排便时直肠肛门梗阻感和(或)堵塞感、甚至需要用手来辅助排便者,即为慢性便秘[1]。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微生态在多种疾病中具有特征性改变,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慢性便秘患者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而微生态制剂对慢性便秘具有治疗作用。本文通过总结慢性便秘的肠道微生态改变、微生态异常影响肠动力的机制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微生态制剂的治疗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胃肠道微生态如何影响慢性便秘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DM微血管病变在高血糖刺激下损伤微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累及肾脏、视网膜、神经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肠道菌群影响机体物质代谢、能量吸收等,参与DM微血管病变。补充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可能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影响DM微血管病变进展。本文综述肠道菌群与DM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背景 便秘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也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益生菌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用于治疗便秘的微生态制剂,常见肠道微生态药品有贝飞达、益君康、思连康、金双岐等,它们的菌株组成成分不同,对便秘的治疗效果可能也不同.目的 探究并比较这4种微生态制剂对便秘模型大鼠的作用,并评估这些益生菌对便秘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贝飞达组(Bifido)、益君康组(Yijunkang)、思连康组(Siliankang)和金双歧(Goldenbifid)组,每组10只.测定各组大鼠的体重、粪便数量、形态、含水率及肠道推进率; 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肠道的病理学改变;阿尔新蓝染色分析肠道粘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大鼠的体重及粪便含水率没有显著变化;相对于模型组,贝飞达组的粪便数量(P<0.01)、肠道推进率(P<0.05)、肠粘膜厚度(P<0.01)、粘蛋白表达水平(P <0.01)显著增加;益君康组肠道推进率(P <0.05)和粘蛋白表达(P<0.001)显著增加;思连康组的肠道推进率及粘蛋白水平增加(P<0...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肾脏疾病(CKD)及慢性便秘是两个常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人口的老龄化加剧了它们对家庭和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CKD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增长迅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亦是如此,中国老年人群中CKD患病率显著增长。便秘是CKD患者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便秘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肠源性尿毒症毒素增多,在肾功能减退时不能被有效排出,在体内蓄积,促使CKD的进展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便秘已经被证实会促进CKD进展,且进展风险与便秘严重程度相关[1]。然而,CKD患者的便秘状况及其带来的肾损害风险往往被临床忽视,本文就老年CKD、便秘及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研究显示,FC患者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数量与健康人群有显著差异,肠道微生态环境是FC发生和发展机制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对于FC与肠道菌群紊乱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有定论,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FC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该文就肠道菌群通过神经系统、肠道...  相似文献   

19.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肠道菌群在NAFL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可通过影响能量代谢、诱导内毒素血症、产生内源性乙醇、调节胆汁酸和胆碱代谢等多种机制促进NAFLD的发病。益生菌和益生元等肠道菌群靶向治疗在许多动物研究中已获得积极的疗效。本研究对肠道菌群与NAFLD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NAFLD概述NAFLD是指排除过量饮酒、病毒感染或其他肝脏疾病,以肝脏脂肪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5种进行培养和计数。选择健康正常成人、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各30例,计数各组肠道菌群中5种细菌的数量,比较各组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 NASH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厌氧菌减少(P<0.05),而需氧菌显著增多(P<0.05),而兼性厌氧菌酵母样真菌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革兰阴性杆菌过度生长的现象,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