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部门综合干预,对提高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取某三甲医院2020年—2021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2020年12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组(2020年1月—12月)和干预后组(2021年1月—12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同类型微生物标本构成及血培养标本送检情况。结果 共调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20 530例,干预前9 096例,干预后11 434例。干预后抗菌药物、限制级抗菌药物、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分别为76.32%、82.59%、94.76%,高于干预前的65.6%、68.36%、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菌部位标本由干预前的17.72%提高至干预后的20.95%。2套以上血培养标本由干预前的58.73%提高至干预后的6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综合干预措施,可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和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应用项目化管理模式,提高住院患者病原学送检率。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1—12月份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月份为对照组,7—12月份为干预组。干预组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处理,包括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5个阶段实施,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病原学送检相关监测指标。结果 共调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35 488例,其中对照组15 536例,干预组19 952例。病原学送检率干预组较对照组提高(69.52%VS 4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目标达成率为430.85%,进步率为57.64%。两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除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标志物检查的送检率干预后较干预前提高(53.61%VS 25.01%),增长率达114.35%,高于微生物培养及显微镜检查、免疫学检测及其他检测项目的增长。干预后抽查的87例送检降钙素原(PCT)/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借助数智技术赋能医院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体系,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效率,保障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 将抗菌药物指标预警、微生物送检信息化闭环管理、耐药监测数据决策系统等信息化体系应用到传统AMS体系中,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开展数智技术改进前后深圳市某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及医院感染质控指标,其中2021年的指标为对照组(改进前),2022年的指标为观察组(改进后),对比抗菌药物管理指标改进趋势。结果 对医院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后,各项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指标较改造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7.0%VS 38.8%、20.9%VS 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低于对照组[(33.27±3.03)DDDs VS (42.06±4.42)DD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1,P<0.001)。观察组抗菌药物医嘱点评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8.5%VS 96.8%),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前馈控制对妇产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前馈控制实施后)收治的行子宫切除术患者70例为研究组,对患者行前馈控制,另选2014年3月-2015年3月(前馈控制实施前)62例行子宫切除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医院感染分布、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及病原微生物标本的送检情况、手术中抗菌药物追加使用情况、病原菌检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共13例,医院感染以手术部位感染为主,占76.92%,其他部位感染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部位感染率为4.29%低于对照组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和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分别为(54.29%、64.29%)与对照组(85.48%、32.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抗菌药物追加使用率为36.00%,明显低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手术部位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共检出7株病原菌,其中粪肠球菌3株占42.86%;大肠埃希菌2株占28.57%;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占14.29%;肺炎克雷伯菌1株占14.29%。结论前馈控制对妇产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能够发挥很好的控制作用,可有效降低妇产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资料, 2021年1—12月采取常规管理模式(对照组), 2022年1—12月采取MDT管理模式(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相关指标。 结果 采取MDT管理模式后, 干预组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73.62%)高于对照组(7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对照组为87.98%, 干预组为88.89%,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重点药物联合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94%)高于对照组(9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 分别由原来的38.03%、21.03%下降至32.78%、10.3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使用强度均下降。干预后多重耐药菌(MDRO)集束化防控措施落实率均较对照组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RO检出率由34.70%下降至32.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MDRO例次感染率无明显变化。 结论 MDT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 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防止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庆市垫江县儿童社区获得性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致病菌特点及其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在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 960例确诊为社区获得性ALRI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年龄将其分为3组:<1岁组(n=936),≥1~3岁组(n=662)及≥3~14岁组(n=362)。采用临床常规痰液采集方法,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痰液标本进行接种、分离培养、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患儿痰培养结果的致病菌阳性率及其构成比差异,总结主要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3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及起病至入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13组患儿痰培养结果的致病菌阳性率任意2组间比较,均为年龄小组较年龄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痰培养结果的主要致病菌前4位按照由多至少的顺序排列依次为肺炎链球菌528株(33.7%)、流感嗜血杆菌332株(21.2%)、卡他莫拉菌234株(14.9%)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33株(8.5%)。33组间痰培养结果的主要致病菌构成比比较,肺炎链球菌比例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增加,而常见革兰阴性(G-)杆菌比例,则随年龄增加而减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卡他莫拉菌比例在≥1~3岁组较<1岁组高,3组中<1岁组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组间流感嗜血杆菌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年龄越大致病菌种类越少(9种),年龄越小则致病菌种类越多(20种)。5除流感嗜血杆菌外,本组其余主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大肠埃希菌及副流感嗜血杆菌)对部分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50.0%,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甚,其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且耐药率>90.0%。结论垫江县儿童社区获得性ALRI病原菌以细菌为主,且细菌耐药现象突出;致病菌以肺炎链球菌最多;年龄越小致病菌种类越多,且金黄色葡萄球菌及G-杆菌比例越高。因此应建立本地区病原菌监测体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采用多部门协作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及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感染管理重点内科送检血培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培养送检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2020年1—6月为对照组,7—12月为干预组。2020年7月开始对血培养的送检模式实施干预措施。通过设置血培养标本平均送检时间等10个血培养相关质控指标,每月对重点科室进行考核,观察10个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血标本送检率、血培养送检方式、标本污染率及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 结果 共送检血培养标本16 246瓶,其中对照组7 512瓶,干预组8 734瓶。干预组2套及以上送检比率(24.91%)高于对照组(1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平均送检时间18.56 min(达到质控目标),平均上机时间18.83 min(达到质控目标),报阳结果平均报告临床科室时间148.28 min,未达到质控目标(≤1 h)。干预组的平均送检时间、上机时间、报阳结果报告临床科室时间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血培养采集时机正确率(98.33% VS 74.67%)、采集方法正确率(82.67% VS 67.67%)、报阳临床科室处理正确率(70.67% VS 62.00%)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血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高(9.43% VS 6.56%);污染率较对照组低(0.77% VS 1.28%);不合格率较对照组低(1.19% VS 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重症医学科、血液科、感染科、神经内科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环比分别下降2.78%、42.36%、27.82%、39.47%,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环比上升8.10%。 结论 多部门协作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降低内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使用抗菌药物后的老年肺炎患者自然咳出痰与插管后下呼吸道痰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方法 158例老年肺炎的患者分为有创机械通气组(54例)和常规治疗组(104例);分别在入院时、使用抗菌药物3~5、7~9、13~15、>16 d进行自然咳出痰及下呼吸道吸出痰液的培养;对其中26例患者插管前后的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抗菌药物使用3~57、~9 d时,自然咳出痰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分别为14.42%、42.55%,显著性高于下呼吸道吸出痰(3.70%、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13~15、>16 d时,两种途径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使用3~15、>16 d时同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插管前后不同途径痰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自然咳出痰中检出假丝酵母菌属可以作为肺真菌感染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该医院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方法 选取山西省长治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10—12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1日起采取综合干预措施,2022年4—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重点科室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率和重要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53.06%)高于对照组(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个重点科室的病原学送检率干预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无菌标本送检率(15.58%)高于对照组(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重要多重耐药菌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64.94%)低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能提高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抗菌药物的使用时机对老年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昌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期间90例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患者术前3 d开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B组患者术前1 d开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C组术前不使用。观察三组患者术后发热、感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抗菌药物成本-效果比及炎性因子水平表达情况。结果 三组术后发热患者占比、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术后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三组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低于C组(P<0.05);三组患者抗菌药物费用及成本-效果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能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同时,B组成本-效果比低于A组(P<0.05)。结论 老年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前1 d,术后3 d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的预防术后感染,降低治疗费用,是一种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方法以科室为单位开展选择式目标管理,以开展管理前为对照组(2013年7—9月),开展管理后为干预组(2013年10—12月),比较管理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结果所有住院患者中,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11 254例,送检3 426例,送检率为30.44%;对照组与干预组的送检率分别为28.80%、31.89%,送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1,P0.05)。限制级、特殊级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分别为3 716例、1 418例,送检率分别为46.61%、79.20%。限制级、特殊级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对照组与干预组送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86、19.31,均P0.05)。结论应用选择式目标管理,可以提高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前临床微生物标本送检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用药管理在患者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5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2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实施抗菌药物治疗(100例),观察组于抗菌药物管理基础上实施治疗(100例),分析其作用。结果观察组用药种类不合理比率0.00%、用药剂量不合理比率0.00%、用药时机不合理比率1.00%、给药方法不合理比率0.00%、联合用药不合理比率1.00%,低于对照组的6.00%、5.00%、7.00%、5.0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0、5.130、4.690、5.130、5.700,P<0.05)。观察组单一抗菌药物使用比率67.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0,P<0.05);观察组三联抗菌药物使用比率4.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0,P<0.05);观察组、对照组二联抗菌药物使用比率29.00%、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30,P>0.05)。观察组Ⅰ类切口感染率0.00%、Ⅱ类切口感染率0.00%、Ⅲ类切口感染率1.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0、5.130、4.690,P<0.05)。结论抗菌药物用药管理在患者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显著,可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联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某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及整改效果。方法查阅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普通外科47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病历资料,2012年病例划分为整改前组,2013年病例划分为整改后组。评价其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整改前的94.47%(239/253)下降至整改后的2.25%(5/2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054,P0.001);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从66.80%(169/253)提高至98.20%(21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07,P0.001);平均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结论医院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改活动,有效降低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及费用,提高了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的效果。方法 2014年8月—2015年8月为干预前组,2015年9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2015年9月—2016年9月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全院及重点科室住院患者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血培养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结果干预后全院总体、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性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干预前的42.21%、45.19%、74.71%分别提高至53.54%、55.68%、8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实施干预后除胃肠外科、创伤骨科外,其他科室均达到了医院设定的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要求;但胃肠外科、创伤骨科分别由干预前的5.46%、11.67%提高至干预后的11.66%、2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医院感染漏报率由干预前的13.56%下降至10.98%(P0.05);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57.36%下降至54.47%(P0.001)。结论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同时,医院感染漏报率、抗菌药物使用率降低,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构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 研究其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7月—2023年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实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干预前(2022年7—12月, 对照组)与干预后(2023年1—6月, 干预组)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的差异。 结果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干预组为41 577例, 对照组为27 052例, 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及病原学送检正确率均较对照组提升(分别为74.2% VS 62.8%、90.3% VS 8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病原学送检率目标达成率为237.5%, 进步率为18.2%。病原学送检正确率目标达成率为104.0%, 进步率为9.5%。过程指标中, 干预组病原学标本送检诊断符合率、病原学标本采集正确率、病原学标本转运及时率、病原学标本接收率均较对照组提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果指标中, 干预组指向性指标送检率、血培养标本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体液标本送检率均较对照组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 血培养标本阳性率由干预前的18.5%提高至干预后的2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可以提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及送检正确率, 改善指标的管理质量与内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干预前后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医院PICU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09年1-12月(干预前)293例PICU住院患儿设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干预后)270例患儿设为干预组,对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AUD)、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用药金额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微生物标本送检率、联合用药比例分别为34.81%、88.15%、37.23%,对照组分别为94.54%、62.46%、57.7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抗菌药物费用占药品费用比为22.69%,低于对照组的43.64%;干预组AUD为29.54DDD,低于对照组的44.68DDD。结论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PICU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状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于医院治疗的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局部分泌物行病原菌培养,以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情况。结果 200例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临床送检标本均检出病原菌,其中112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56.00%(112/200),11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中82例为MRSA感染,占73.21%(82/112);皮肤脓肿、疖、痈感染,MRSA检出率为65.91%,检出率最高;皮肤软组织不同感染类型MRSA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03,P<0.001),外科MRSA检出率最高为68.97%,不同科室MRSA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26,P<0.001);82例MRSA感染患者中1例利奈唑胺耐药、1例万古霉素耐药。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中MRSA检出率较高,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手术切口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47例结直肠癌患者病例资料,按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分为A组:切口感染组105例,B组:切口无感染组442例,比较2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联合用药情况,再将所有患者按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分为:>72h组和<72h组,比较2组切口感染率。结果 A组术后用药时间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h组的切口感染率,高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48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增加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多联合用药并不能使切口感染率下降,外科医师应该增强合理用药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照分析研究医院尿路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随机抽取医院尿路感染革兰阴性杆菌45例,革兰阳性菌18株;门诊非医院尿路感染革兰阴性杆菌42株,革兰阳性菌19株,进行细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统计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组与非医院感染组均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分别占62.2%和66.6%;葡萄球菌属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均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33.3%和68.4%;革兰阳性菌医院感染组细菌分布多于非医院感染组,两组细菌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组耐药菌株最多的前5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3.3%;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组与非医院感染组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萄球菌属医院感染组与非医院感染组的分布差异,反映医院内各种感染患者较为集中,可能存在交叉感染;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组与非医院感染组在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有明显差异,反映医院内在使用抗菌药物方面还需进一步掌握适应证,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无症状菌尿患者与有症状泌尿道感染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170例尿微生物培养阳性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无症状菌尿组和有症状泌尿道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科室分布和病原菌种类,感染性指标差异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结果尿路感染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大肠埃希菌为主要病原菌;粪肠球菌与奇异变形杆菌在无症状菌尿者中较常见。无症状菌尿者和有症状泌尿道感染者尿白细胞数量(142.00vs.719.25)和脓尿比例(75.6%vs.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确定区分无症状菌尿者和有症状泌尿道感染者的尿白细胞cut-off值为357.05。有症状泌尿道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天数均高于无症状菌尿者(P0.001)。结论对于尿微生物培养阳性的患者,无法通过科室、人群分布甚至病原体种类区分无症状菌尿和有症状泌尿道感染。尿白细胞数对于临床上无症状菌尿和有症状泌尿道感染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尿微生物培养阳性的无症状菌尿患者,应强化其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