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氯吡格雷(氯吡格雷)联用钙拮抗剂(CCB)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42名有完整住院治疗资料和随访记录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仅服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的患者有512例(A组),服用氯吡格雷联用钙拮抗剂的患者有630例(B组),B组患者中,有562例患者服用的是二氢吡啶类CCB,另外68例患者服用的是非二氢吡啶类CCB,通过对比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A组的发病密度为40.28/1000,B组患者的发病密度42.14/1000,粗RR为0.79[95% CI:(0.49-1.15)],调整后的RR为0.51[95% CI:(0.17-1.43)],两组的全因死亡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进行混杂因素的倾向评分加权对比,服用二氢吡啶类CCB和服用非二氢吡啶类CCB的患者对比,OR=1.83[95% CI:(1.3-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氯吡格雷联用钙拮抗剂进行治疗,不会使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以及全因死亡率增加,服用氯吡格雷联用二氢吡啶类CCB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机率,比服用氯吡格雷联用非二氢吡啶类CCB要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氯吡格雷和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皆经肝酶CYP3A4代谢,冠心病患者两药联用可能存在药物互相作用。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不予任何药物干预为A组;选择100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冠心病患者平均分为B、C两组,其中B组服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C组未用钙拮抗剂。术后均服用氯吡格雷75 mg·d-1,至少连续服用2周,在入选时和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第15天分别行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VASP)磷酸化程度并据此计算出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血小板检测仪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氯吡格雷合用钙拮抗剂组(B组)较未合用钙拮抗剂组(C组):PRI(60.05%±5.20% vs 53.16%±6.58%)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42.35%±14.15% vs 31.92%±12.18%),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氯吡格雷联用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可能降低氯吡格雷所介导的血小板受抑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联合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7%(22/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16/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氯吡格雷可引起出血和血液系统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氯吡格雷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临床上用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而且与阿司匹林合用可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ADRAC(澳大利亚不良反应咨询委员会)收到的关于氯吡格雷的报道中,28%的患者有出血现象(460例中的130例)。其中27例只用了氯吡格雷,另外27例用了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63例服用氯吡格雷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以引起出血的药物,如抗凝剂、溶栓剂、血小板抑制剂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在这130例出血患者中,有18例死亡(见表1)。在一项名为CAPRIE(Clo-pidogrelverusAspirininPati-entsatRiskIschemiaE…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对房颤合并冠心病行经皮冠脉介入术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5例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均为药物洗脱支架)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两组患者PCI术后予基础治疗。同时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给予利伐沙班+氯吡格雷治疗,均连续治疗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随访2年,评估患者安全性指标(口腔、消化道、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部位的出血风险)和有效性指标(指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缺血性卒中等)。结果:观察组TIMI、GUSTO出血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房颤合并冠心病PCI术后的抗凝效果良好,且出血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同时观察临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测定88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102名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与服用后第5天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按照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程度分为无反应、低反应和正常反应组。同时观察单纯药物治疗和联合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服用氯吡格雷前,ACS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4±7.8)%US(56.2±12.1)%,P〈0.05]。ACS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过程中,无反应患者、低反应患者的发生率分别是21.6%、27.4%。结论:ACS患者呈现出血小板高聚集状态。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抑制程度呈现明显个体差异。氯吡格雷无反应和低反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正常反应患者(P〈0.05)。联合支架置入术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筛选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58例入选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氯吡格雷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00mg+安慰剂每天和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14天后采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氯吡格雷组使ADP(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抑制[(1.3±0.48)Ω比(12.8±2.5)Ω],P〈0.01,但对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没有影响[(12.3±4.3)Ω比(11.9±4.9)Ω],P〉0.05。结论合用氯吡格雷不能完全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阿斯匹林抵抗,对这部分患者应加强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变异性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ACS患者入院第1天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mg/d),第2天起服用维持剂量(75mg/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mg/d),共服用1年。检测患者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前和服用后24h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并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根据IPA将患者分为对氯吡格雷无反应组、低反应组和反应组。分别在服药第1、3、6、12个月末进行随访,记录患者出现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急性和亚急性支架血栓、再发ACS和缺血性中风)的情况。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3组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累积发生率。结果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住院的190例ACS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11例,女性79例,平均年龄(66.1±7.8)岁。氯吡格雷无反应组53例、低反应组46例、反应组91例。3组患者性别构成、合并危险因素及合并用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氯吡格雷无反应组平均年龄[(69.1±7.8)岁]大于反应组[(64.3±7.4)岁](P〈0.05),无反应组1、3、6、12个月再发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11.3%(6/53)、20.8%(11/53)、22.6%(12/53)、35.8%(19/53)]均明显高于反应组[1.1%(1/91)、1.1%(1/91)、2.2%(2/91)、9.9%(9/91)](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无反应组再发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反应组(P〈0.05)与反应组(P〈0.01)。结论ACS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的变异性与再发心血管事件可能有关。对使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应检测MAR与IPA,以减少或避免发生再发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冠心病房颤PCI术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心内科62例冠心病PCI术后1周的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n=32)为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抗栓治疗,对照组(n=30)为氯吡格雷(75mg/d)联合华法令抗凝治疔,两组均给予其他冠心病二级预防处理。观察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事件及用药的不良反应。结果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均无死亡事件、血栓栓塞事件、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两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心血管不良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均无大出血情况,对照组局部出血发生率明显多于治疗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PCI术后的房颤患者(CHADSz评分为1-3分),12个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与氯吡格雷联合华法令的相似,而氯吡格雷联合华法令抗凝的出血风险增加,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差异,同时对药物的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药物选择。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接受随访的100例PCI术后冠心病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服用药物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国产组和进口组,国产组64例,服用国产氯吡格雷治疗;进口组36例,服用进口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以及治疗费用情况。结果①进口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为2.78%(1/36),国产组MACE发生率为4.69%(3/64),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进口组在治疗中出现腹痛2例、皮疹1例;国产组出现血小板减少1例、皮疹2例;③随访期(1年)内,进口组的治疗费用平均为(7761.7±458.1)元,明显高于国产组的(4937.5±261.3)元,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临床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但国产氯吡格雷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进口氯吡格雷,因此在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完全可以用国产氯吡格雷代替进口氯吡格雷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P2Y1、P2Y12和ITGB3基因多态性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效应的影响。方法:520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前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d,口服+阿司匹林负荷剂量100 mg/d,口服;术后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维持剂量75 mg/d,口服,服用6个月以上+阿司匹林维持剂量100 mg/d,口服,服用1年,如患者出现胃出血等不宜服用时停止用药。观察患者一般资料、基因分型、P2Y1单体型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的关联性。结果:520例患者中约82%为男性,40%为吸烟者;老年、合并高血压或合并糖尿病时MACE发生风险相对较高,风险比(HR,95%CI)分别为1.03(1.00,1.06)、3.15(1.46,6.78)和2.78(1.51,5.10);合并糖尿病可增加出血风险,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可减少出血风险,比值比(OR,95%CI)分别为1.94(1.14,3.33)和0.51(0.30,0.84);P2Y12 c.-15+742C>T、P2Y1 c.57C>T、P2Y1 c.786A>G不同基因型及P2Y1不同单体型患者PCI术后MACE及出血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TGB3因最小等位基因频率较小,未作统计学分析。结论:P2Y1、P2Y12和ITGB3基因型不能作为冠心病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李霞绯  吴娟 《中国药房》2013,(48):4534-4536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和替米沙坦对绝经后原发性高血压女性患者骨密度及骨转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绝经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ACEⅠ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药组(ARB组)和钙通道阻滞药组(CCB组),每组各40例患者,分别给予依那普利、替米沙坦和硝苯地平进行降压治疗。治疗1年后,观察3组患者血压、骨密度(BMD)、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及血清钙离子和磷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组患者血压均降至正常范围,且血清钙离子和磷离子浓度及骨钙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EⅠ组患者β-CTX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BMD显著升高(P〈0.05),而骨钙素无显著变化(P〉0.05);ARB组和CCB组患者的BMD显著下降(P〈0.05),而骨钙素及β-CTX无显著变化(P〉0.05);组间比较,ACEI组患者β-CTX显著低于ARB组和CCB组患者,BMD显著高于ARB组和CCB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清钙离子、磷离子的浓度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依那普利具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能改善绝经后高血压女性患者骨量的丢失,而替米沙坦不具备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钧安  韩学诚  夏宗玲 《中国药师》2014,(12):2007-2010
目的:研究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药(DHPs)中非洛地平、尼卡地平、乐卡地平、硝苯地平对CYP3A4酶活性抑制作用大小,为临床了解DHPs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几率大小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探针药物法,将经80 mg·kg^-1·d^-1地塞米松诱导3 d的SD雌性大鼠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4种DHPs实验组,每组6只。氨苯砜为探针底物,HPLC法为检测手段,数据通过Win Non Lin药动学分析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处理,并通过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阴性对照组与四种DHPs组、阳性对照组氨苯砜的AUC0-24、CL/F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DHPs对氨苯砜的代谢抑制作用大小分别为硝苯地平〉尼卡地平〉乐卡地平〉非洛地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统计学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4种DHPs组与阴性对照组的C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不同DHPs对CYP3A4存在不同的抑制作用,但差异在体内表现并不显著,对于非主要通过CYP3A4代谢的共服药物不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PCI术后患者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对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栩  毕绮丽  范柳媚 《中国药房》2010,(32):3029-3031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术后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对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08年6月我院接受PCI术并术后6~12个月内持续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106名患者,根据患者在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同时有无联合使用PPIs的情况分成2组,比较2组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结果:联合使用PPIs组的患者,因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的有18例,比例达到34%,较没有联合使用PPIs组的11例(20%)要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使用PPIs组的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再次入院的危险性是不联合组的2倍(OR为2.07,95%置信区间为1.87~2.20)。结论: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研究相似,PPIs会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使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而再次入院的危险性增加。提示临床医师在应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CYP2C19、P2Y12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方法:96例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持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收集全血提取DNA,采用Sequenom MassARRAY iPLEX(R)基因型分析技术进行CYP2C19* 2(681G>A,rs4244285)、CYP2C19*3(636 G>A,rs4986893)及P2Y12受体(52G>T,rs6809699) (744T>C,rs2046934)4个SNPs的基因型分析.采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Chi-square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相关性.结果: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与非抵抗组,CYP2C19* 2(rs4244285)及P2Y12受体(rs2046934)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34).其中,CYP2C19*2 GA+ AA基因型为CR发生的风险因素(OR=2.607,95%CI:1.062~6.399).CYP2C19*3(rs4986893)及P2Y12受体(rs6809699)基因型分布在两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YP2C19*2(rs4244285) GA+ AA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该基因型检测将有助于指导氯吡格雷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的窦性心率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检测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2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组及50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室性早搏组(对照组)的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的窦性心率变化[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左室射血分数(LVEF)3项指标,并观察3项指标与1年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组震荡初始(TO)为(-0.38±2.34)%,震荡斜率(TS)为(2.30±1.10)ms/RR;扩张型心肌病组震荡初始为(-0.38±2.26)%,震荡斜率为(4.67±2.86)ms/RR;对照组震荡初始为(-2.26±3.16)%,震荡斜率为(8.60±6.84)ms/RR,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的震荡初始为(-0.28±1.86)%,震荡斜率为(2.00±1.00)ms/RR,LVEF为(32.46±6.24)%;14例急性心肌梗死非合并心力衰竭组的震荡初始(-0.21±1.23)%,震荡斜率(2.30±1.10)ms/RR,LVEF为(50.46±8.26)%。两组比较:震荡初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震荡斜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各指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各指标与1年内的死亡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窦性心率震荡不一定能预测死亡率,死亡率的高低在于该种疾病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李姮  韩聪聪  任焘君  徐延敏△ 《天津医药》2016,44(11):1394-1399
目的 比较双联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与三联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华法林) 抗血小板聚集方案治疗同时 有应用口服抗凝药物(OAC)及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DAPT)指征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 PubMed、 Cochrane、 Embase 数据库, 收集 1966 年 1 月—2016 年 4 月发表的有 OAC 及 DAPT 应用指征的患者抗凝药物使用的 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研究, 同时辅以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进行筛选、 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采用 RevMan 5.1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 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率, 次要终点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 主要出血事件、 心肌 梗死以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结果 共纳入 16 项研究, 共 7 083 例患者(三联 3 330 例, 双联 3 753 例), 中位随访期 1.6 年, 平均年龄 73.2 岁。Meta 分析显示: 三联抗凝与双联抗凝策略相比, 全因死亡率[OR(95%CI) =0.94(0.79~ 1.13), P=0.54]、 心肌梗死发生率[OR(95%CI) =1.21(0.92~1.59), P=0.16]、 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率[OR(95%CI) =1.02 (0.55~1.90), P=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对于采取双联抗凝策略的患者, 应用三联抗凝策略能降低缺血性卒中 风险[OR(95%CI) =0.44(0.30~0.63), P<0.001], 增加主要出血事件风险[OR(95%CI) =1.31(1.07~1.61), P=0.008]。 结论 针对同时具有应用 OAC 及 DAPT 指征的患者, 使用三联抗凝策略在降低卒中风险的同时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β受体阻滞药对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骨密度(BMD)及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随机连续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50例。按干预方式不同,分为比索洛尔组99例(5~10mg.d-1,qd);美托洛尔组95例(25~50mg.d-1,bid);阿替洛尔组83例(12.5~25mg.d-1,tid);对照组73例(未服用β受体阻滞药)。服用β受体阻滞药患者用药时间均在>3年。分别比较组间血清钙磷浓度、碱性磷酸酶浓度、骨密度、骨折发生率。结果:各治疗组血钙浓度、血磷浓度、碱性磷酸酶浓度与对照组间各相应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骨密度与对照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比索洛尔组1.49±0.12g.cm-2、美托洛尔组1.45±0.11g.cm-2、阿替洛尔组1.41±0.13g.cm-2与对照组1.11±0.17g.cm-2比较,P<0.05);各治疗组间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骨折发生率较对照组比较有下降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索洛尔组骨折发生率7.07%、美托洛尔组骨折发生率6.32%、阿替洛尔组骨折发生率7.23%与对照组骨折发生率10.96%比较,P均>0.05);各治疗组间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治疗剂量β受体阻滞药(比索洛尔或美托洛尔或阿替洛尔)的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骨密度下降程度明显减轻,骨折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对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方法:以"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心血管风险","心血管事件","老年患者","65岁以上",以及"队列研究"为关键词,分别检索Cochrane图书馆(1996—2010年)、PubMed(1966—2010年)、荷兰医学文摘(1966—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2010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0年)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10年)。收集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治疗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所致心血管事件风险比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估,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的相对危险系数(R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获得相关文献74篇,经筛选最终纳入2008—2010年3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有患者295 668例,其中应用罗格列酮患者104 479例,应用吡格列酮患者191 18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应用吡格列酮患者相比,应用罗格列酮患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均高,其RR(95%CI)分别为1.05(0.98~1.13,P=0.17),1.22(1.05~1.40,P=0.007),1.14(1.08~1.21,P<0.000 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罗格列酮治疗,发生心力衰竭及全因死亡的风险较吡格列酮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