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AgNOR定量检测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银染技术,对25例乳腺腺病、12例乳腺纤维腺瘤、12例囊肿病、2例管内癌、67例浸润癌进行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定量观察。结果:良、恶性病变细胞核内AgNOR颗粒的数目、分布、形态类型有明显差异;纤维腺瘤、囊肿病与腺病细胞核内的AgNOR颗粒数目有明显差异;乳腺癌分型分级各组间AgNOR数目无差异。结论:AgNOR技术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核仁组成区银染色(AgNOR)方法对127例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细胞核内AgNOR颗粒的数目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其分布、大小和形态各异;恶性肿瘤类型中以硬癌和浸润性导管癌的AgNOR数目最高。提示肿瘤恶性程度越高,AgNOR颗粒在细胞核内的数目越多,瘤细胞增殖亦越活跃。该技术可作为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质及分型、分级的一项重要的辅助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赵力 《浙江医学》1991,13(5):10-11
应用胶银染色技术,对55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细胞内AgNOR颗粒数量、大小、形态分布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AgNOR数在乳腺结构不良、男性乳腺发育、纤维腺瘤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乳腺结构不良、纤维腺瘤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AgNOR颗粒的大小在乳腺结构不良、男性乳腺发育、纤维腺瘤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乳腺结构不良、男性乳腺发育、纤维腺瘤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提示结合细胞内AgNOR颗粒数量、大小、分布特征,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作出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上皮细胞(MC)和基底膜(BM)在乳腺乳头状病变中的分布情况。方法:用单克隆抗体HHF35(抗肌动蛋白)和抗Co11 Ⅳ(抗四型胶原)对42例乳头状病变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结果:1.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的导管周多有较连续的MC和BM分布,而在乳头状结构中前者亦有MC和BM分布,而后者却无;2.乳头状导管内癌导管周可有也可无MC和BM,若无可能预示着肿瘤浸润的开始,而乳头状癌既无MC,也无BM表达;3.良恶性病变中MC和BM的表达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检验,P<0.0005)。结论:MC和BM标记对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应用银染技术定量研究了57例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数目和分布.计数结果;正常甲状腺细胞核AgNOR计数平均为2.51,腺瘤4.61,乳头状癌5.60,髓样癌与滤泡癌9.76,未分化癌11.86,均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此外,AgNOR在不同类型的癌中分布形式也有差别,乳头状癌多呈较规则的团块,未分化癌则呈多而不规则的团块及较多散在颗粒,滤泡癌介于两者之间.表明AgNOR方法不仅可以作为定量或半定量指标区分甲状腺良恶性肿瘤,而且提示与癌分型和临床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乳管镜和乳腺定位针对乳管内隆起样病变的诊断和指导微创手术的价值。方法对168例不伴有乳腺肿块的乳头溢液患者行乳管镜检查,其中45例乳管内隆起样病变行美蓝染色,手术切除蓝染腺叶或区段并送术中冰冻;73例乳管内隆起样病变行乳腺定位针定位,乳晕弧形切口手术切除定位针及周围1cm腺体组织一并送术中冰冻。导管内单发乳头状瘤者结束手术,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导管内癌行单纯乳房切除联合一期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自体再造术。余50例乳管炎患者予以庆大霉素冲洗。结果美蓝组:冰冻及术后病理诊断导管内单发乳头状瘤40例(88.9%),乳管内乳头状瘤病2例(4.4%),导管内癌1例(2.2%),另2例为腺病(4.4%),腺体切除容量为(41.31±1.18)ml;定位针组:冰冻及术后病理诊断导管内单发乳头状瘤65例(89.1%),乳管内乳头状瘤病5例(6.8%),导管内癌3例(4.1%),腺体切除容量为(20.37±0.84)ml。两组在腺叶切除大小容量上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2.187,P<0.05)。10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术后3个月复查,无溢液症状及明显不适。结论定位针引导下的乳管内隆起样病变手术切除范围小,创伤小,乳房外形基本无改变,手术切除率和病理标本检出率高,误诊和漏诊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Ezrin在乳腺导管乳头状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导管内30例良性乳头状瘤,28例非典型乳头状瘤,26例乳头状癌组织标本中埃兹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Ezrin蛋白在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瘤,非典型乳头状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癌三组间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3.3%、32.1%、53.8%,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典型乳头状瘤组Ezrin的异常表达率高于良性乳头状瘤组,乳头状癌组高于非典型乳头状瘤组。结论Ezrin在导管内乳头状癌组有较高的异常表达率,且表达具有高度肿瘤特异性;Ezrin蛋白的表达对乳腺良恶性上皮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宋翔  赵曼  涂巍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0):827-829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内镜检查对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的诊治价值。方法应用德国Schlly公司生产的纤维乳管内镜对36例乳腺疾病患者进行诊断,直接观察乳腺导管内的病变,初步判断其疾病性质并准确定位。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乳管内占位性病变15例(乳管内乳头状瘤14例,乳腺导管浸润癌1例)、乳管炎11例,乳管扩张症10例(其中9例合并乳管炎)。乳头状瘤的病理检查结果与镜下诊断符合率为85·7%(12/14)。占位性病变患者经手术治疗,乳管炎和乳管扩张症患者进行镜下介入治疗。治疗后均痊愈或好转。结论纤维乳管内镜诊断乳腺疾病准确、定位可靠,是一种对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安全有效的初步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探讨肌上皮细胞和基底膜在乳腺乳头状病变中的分布情况。方法;用单克隆抗体HHF35和抗CollⅣ对42例乳头状病变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1.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的导管周多有较连续的MC和BM分布,而在乳头状结构中前者亦有MC和BM分布,而后者却元;2.乳头状导管内癌导管周可有也无可MC和BM,若无可能预示着肿瘤浸润的开始,而乳头状癌既无MC,也无BM表达.3.良恶性病变中MC和BM的表达在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63及CK34βE12作为肿瘤标志物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SP法检测乳腺导管内30例良性、28例非典型及26例乳头状癌组织中p63及CK34βE12在蛋白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 p63/CK34βE12在良性乳头状瘤组、非典型性乳头状瘤组和导管内乳头状癌组中异常表达率分别为10.0%/16.7%、39.3%/53.6%、88.5%/916.2%.p63/CK34BE12在导管内乳头状癌组中的异常表达率较之良性导管内乳头状瘤组与非典型乳头状瘤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p63/CK34BE12可以作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良性病变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蒋学英 《海南医学》2013,24(24):3649-3651
目的比较分析乳腺疑难肿块超声图像特征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超声检查无法确定良恶性并且有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乳腺疑难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其病理结果。结果超声诊断21例疑为良性病变但是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块,25例患者疑为恶性病变术后证实为良性肿块。术后病理检查结果:21例疑为良性病变者术后病理为恶性,确诊为浸润性导管癌13例、2例黏液癌、1例髓样癌、3例乳腺导管内癌同时伴有乳腺小叶增生、2例炎性乳癌;25例疑为恶性病变者术后病理为良性,确诊为纤维腺瘤伴腺病5例、乳腺增生病5例、乳腺腺病伴导管扩张4例、炎性病变2例、潴留性囊肿3例、潴留性囊肿伴纤维瘤1例、乳腺钙化灶2例、复杂腺病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内纤维腺形成1例;病理确诊为恶性、良性的患者超声影像学观察结果进行比较,肿块边缘、包膜、内部回声、血流信号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疑难在肿块边缘、包膜、内部回声、血流信号等方面相似性极高,良性病变具有一定恶性肿瘤的特性影像学表现,而恶性病变具有一定程度的良性肿瘤特征影像学表现,提示超声检查疑难肿块时要丰富诊断思路,疑难乳腺肿块要进一步采取其他方法检查。  相似文献   

12.
CD10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D10免疫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的能力.方法:收集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包埋标本76例(纤维腺瘤、腺病、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性叶状肿瘤、导管内癌、囊内乳头状癌、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0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在41例乳腺良性病变中,CD10阳性的肌上皮细胞连续地环绕于增生的小导管的周围,敏感性可达100%(41/41).但在囊性扩张的小导管周围,CD10阳性细胞不连续,甚至不见阳性细胞.所有乳腺上皮细胞均为阴性,CD10在区别肌上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时特异性为100%(41/41).导管原位癌的癌细胞巢外周的阳性细胞由完整到不完整、到完全缺失不等.在浸润性癌中,癌巢周围不见阳性细胞.除少许的癌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表达CD10外,其余的癌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都不表达CD10.结论:CD10标记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刘廷  齐凤杰  赵树鹏  姚萍 《广东医学》2012,33(2):192-195
目的 研究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14-3-3σ和Mdm2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浸润性乳腺癌7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20例、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2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0例、乳腺腺病10例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12例中14-3-3σ和Mdm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73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14-3-3σ的阳性表达率为20.5%,2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为40.0%,20例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为65.0%,1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为70.0%,10例乳腺腺病为80.0%和12例癌旁正常组织为83.3%,其中浸润性乳腺癌明显低于乳腺癌旁正常组织(P<0.05);14-3-3σ的表达在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受体及ER受体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特征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dm2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乳腺导管原位癌、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腺病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6%(45/73)、55.0%(11/20)、45.0%(9/20)、40.0%(4/10)、30.0%(3/10)30%和16.7%(2/12),其中浸润性乳腺癌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Mdm2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14-3-3σ和Mdm2蛋白的表达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呈负相关(rs=-0.458,P=0.000).结论 14-3-3σ和Mdm2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异常表达,说明其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定量分析对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取44例乳腺病变患者行MR平扫、T1动态增强成像检查,获得每个病灶的血管功能参数(Ktrans、Kep、Ve、iAUC),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之间及不同级别浸润性导管癌之间的血管功能参数。结果 ①Ktrans、Kep、iAUC在良恶性肿瘤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Ve在良恶性肿瘤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Ktrans、Kep、iAUC在浸润性导管癌I级与II级、I级与III级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I级与III级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Ve在浸润性导管癌I、II、III级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中Ktrans相对更有意义。结论 血管功能参数Ktrans、Kep、iAUC对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效能,并对区分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级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邹雪鸣  孙芳芳  徐立江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08-110,1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检查中的准确度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3月~2012年7月在浙江省慈溪市坎墩医院就诊并做彩色多普勒乳腺超声检查的患者3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做乳腺钼靶X线检查的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种检查方式与手术病理结果的对照.结果 对照组34例患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良性乳腺肿块20例,其中,乳腺囊肿9例,乳腺纤维腺瘤5例,乳腺脂肪瘤4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恶性肿瘤4例,其中,髓样癌1例,导管原位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非肿瘤10例.观察组34例患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良性乳腺肿块20例,其中,乳腺囊肿9例,乳腺纤维腺瘤5例,乳腺脂肪瘤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恶性肿瘤5例,其中,髓样癌1例,导管原位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2例;非肿瘤9例.观察组良、恶性乳腺肿块的大小、病灶边界、病灶形态、内部回声、有无钙化灶等超声声像图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乳腺钼靶X线初诊共诊断出良性乳腺肿块患者12例,确诊率为60.0%;恶性肿瘤患者7例,确诊率为57.1%;非肿瘤患者15例,确诊率为66.7%.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初诊共诊断出良性乳腺肿块患者21例确诊率为95.2%;恶性肿瘤患者5例,确诊率为100.0%;非肿瘤患者8例,确诊率为88.9%;两组确诊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乳腺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检查准确度,值得在乳腺疾病患者检查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与乳腺多原发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4例甲状腺及乳腺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均由彩超证实甲状腺及乳腺占位。在完善穿刺、钼靶等相关检查后,经手术及其他辅助治疗,术后常规病理均证实为甲状腺及乳腺的恶性肿瘤并行ER免疫组化检测。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9例,导管内癌2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伴浸润性导管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合并导管内癌1例;甲状腺癌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24例甲状腺及乳腺多原发癌中,ER共同阳性11例,ER共同阴性8例,ER在甲状腺癌和乳腺癌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彩超是发现第二种癌的简便、有效的检查方法。甲状腺癌患者应常规排除乳腺癌可能,乳腺癌患者也应同时检查甲状腺,若发现肿瘤应予以重视。尤其对于ER阳性的患者应注意检查另一腺体。  相似文献   

17.
基底膜和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癌中的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110例乳腺良、恶性肿物基底膜(BM)和肌上皮细胞(MEC)的分布情况。结果归纳为三组:(1)良性病变、良性肿瘤及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BM及MEG完整连续;(2)早期浸润癌,两者呈现中断现象,形成缺口;(3)浸润癌则仅片段阳性或完全消失。以图象分析仪测定腺管或癌巢Ⅳ型胶原阳性段长度占相应腺管或癌巢周径百分比之均值,三组分别为98%,89%和46%或<10%。癌细胞DNA图象分析显示非整倍体细胞数量多少与该导管BM完整性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免疫组化显示的BM和MEG完整与否,是判断乳腺癌是否浸润及浸润程度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银染技术,对55例喉部病变中PCNA表达及AgNORs计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慢性喉炎、喉乳头状瘤及喉癌的PCNA指数分别为1501%、2638%和4806%,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AgNORs计数分别为262,334和488,组间两两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高、中、低分化鳞癌的PCNA指数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PCNA指数与AgNORs计数间未见相关性。结果提示:PCNA表达与AgNORs计数在喉不同病变间存在明显差异,对此两项指标的检测有助于了解喉良、恶性肿瘤的细胞增殖状态,在喉良、恶性肿瘤鉴别及恶性分级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乳腺肿块作为观察对象,所有病例均经病理和手术确诊。回顾性分析78例良性乳腺肿块和12例恶性乳腺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血流分级、RI值。结果 90例良恶性乳腺肿块中,78例为良性肿块,其中乳腺增生40例(包括腺瘤样增生及囊性增生),纤维腺瘤35例,脂肪瘤3例;12例恶性肿块中浸润性导管癌9例,原位癌2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彩色多普勒(CDFI)特点:良性肿块血流分级以0~I级为主93.6%(73/78);RI<0.7。恶性肿块血流分级以Ⅱ~Ⅲ级为主91.7%(11/12);RI>0.7。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明确乳腺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性质以及血流情况等,能初步判断肿块的良、恶性,对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定量动态增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收集39例行1.5 T磁共振定量动态增强扫描的乳腺疾病患者为对象,测得病变的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 )、速率常数(Kep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 )值。据术后或穿刺病理结果分为良恶性病变组,并取患者自身对侧正常的乳腺组织为对照组,对3组定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病变组、良性病变与对照组Ktrans 、Kep平均值依次减低,且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变组、良性病变与对照组 Ve值依次升高,进一步两两比较,仅恶性病变组与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与对照组间Ve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恶性病变组中浸润性导管癌和导管内癌的Ktrans 、Kep 、Ve值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组中伴有不典型增生和非不典型增生的Ktrans 、Kep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Ve值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定量动态增强参数Ktrans 、Kep 、Ve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