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近年来靶向制剂研究文献进行检索,从脂质体,微球和微囊,纳米粒,乳剂,前体前药,单克隆抗体等方面介绍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中药靶向制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燕 《中国实用医药》2011,6(4):258-259
目的探讨靶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方法通过大量国内文献检索,从靶向制剂(脂质体、微球、纳米粒)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中药靶向制剂潜力巨大,具有较广阔的开发及应用前景。结论靶向制剂在医药这一行业有很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冻干粉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及肝脏靶向性。方法:大鼠以灌胃给予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脂质体及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冻干粉,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及肝脏,样品预处理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血浆及肝组织中药物浓度,考察3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及肝靶向性差异。结果: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冻干粉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为(7.05±0.70)μg·mL-1,tmax为(6.15±0.66) h,AUC0-∞为(150.9±12.1)μg·mL-1·h,以阿苯达唑片、阿苯达唑脂质体为参比制剂,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冻干粉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36.04%和178.45%;肝靶向试验结果显示:阿苯达唑纳米脂质体冻干粉在肝组织中的分布显著高于阿苯达唑片和阿苯达唑脂质体。结论:将阿苯达唑脂质体制成纳米级脂质体冻干粉后,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肝靶向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lbendazole polybutycyanocrylate nanoparticles,ABZ-PBCA-NP)TDDS给药系统,并考察相关特性及组织分布靶向性。方法种子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苯达唑纳米粒;等温吸附法考察纳米粒载药特性;动态透析法研究4种制剂的体外释药动力学;同位素标记阿苯达唑纳米粒在小鼠脏器组织分布和生物利用度。结果ABZ-PBCA-NP体外释药遵循Higuchi方程,加入PVP制成的载药纳米粒符合双指数函数。纳米粒的载药方式遵循Langmuir吸附方程。小鼠ig 3H-ABZ-PBCA-NP后, 药物的肝、脾中的靶向指数分别为11.4和3.9,阿苯达唑纳米粒和混悬剂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6.0%和36.9%。结论制备纳米粒加入PVP可使药物具吸附性和分散性,纳米粒载体可降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增强药物的肝、脾脏器靶向性和延缓释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淋巴靶向方面综述脂质体、纳米活性炭以及纳米碳管纳米粒的研究进展。方法参考近年来32篇相关的中外文献,在淋巴系统的生理基础上,探讨上述纳米粒的淋巴靶向性及其在淋巴靶向方面的应用。结果脂质体具有天然的淋巴靶向性。纳米活性炭有较好的淋巴趋向性,并能在淋巴结处缓缓释放出药物。纳米碳管可通过表面修饰来提高其淋巴靶向性。上述纳米粒均可以作为显影剂与药物载体以提高其淋巴靶向性。结论纳米粒有较好的淋巴靶向性,可以作为显影剂和药物靶向淋巴的理想载体。  相似文献   

6.
张诗苓  孙燕 《海峡药学》2009,21(6):15-17
可用作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载药纳米粒包括脂质体、聚合物胶束、脂复合物及一些聚合物。为保证纳米粒的成功靶向,需要延长其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长循环纳米粒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其最常用的修饰聚合物是聚乙二醇(PEG)。这一类聚合物可以将粒子表面隐藏起来,从而“躲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的吸收和血浆蛋白的调理,增加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达到缓释的效果。与此同时,纳米粒在到达病理靶部位时,将采取一定方式裂解、释药或直接与肿瘤细胞结合并内化,达到控释效果。起到相应的治疗作用,本文就长循环纳米粒靶向肿瘤细胞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磁性纳米粒不仅具有纳米粒的特性,还具有磁导向作用,因此在药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磁靶向制剂方面。纳米粒的制备通常采用化学方法,这样得到的粒子表面光滑、性能均一,然后将纳米粒镶嵌在母体里进行药物的装载,最后通过磁性导向定位,并且还可以在母体的表面黏结一些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受体。随着材料科学和药学的发展,磁性纳米粒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文中主要介绍了磁性纳米粒的合成和磁靶向制剂的概念,并探讨磁性纳米粒的最新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配体偶联脂质体微粒和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红  朱照静 《药学进展》2005,29(11):487-491
分类综述以共价键和非共价键偶联的各种配体-脂质体微粒和纳米粒的研究进展。配体-脂质体微粒和纳米粒是药物靶向转运的有效载体,可识别并特异性地结合于靶细胞,体内外实验表明其偶联方法,如配体的选择及其在微粒上的分布和结合方式等,将直接影响它们的稳定性、靶向性及配体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9.
纳米制剂具备高载药量、靶向性积聚以及表面修饰性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但是相关的毒性研究很少。为了研究白蛋白纳米制剂静脉注射后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我们先通过高压均质法制备稳定、均一的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通过共价键将靶向肿瘤细胞HER2/neu受体的拟肽AHNP结合于纳米粒表面得到靶向修饰的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建立HER2受体过表达的荷瘤裸小鼠模型,静脉注射纳米制剂和紫杉醇传统注射液后取血进行血常规比较分析,发现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和AHNP靶向修饰的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均避免了传统注射液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和贫血作用。对动物肿瘤和重要组织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分析,发现AHNP靶向修饰显著提高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的抗肿瘤效果。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和紫杉醇溶液均引起严重的肝损伤,AHNP靶向修饰能显著降低纳米粒对于肝脏的损伤,但可能增加个别动物的肺部损伤。  相似文献   

10.
肝癌特异性多柔比星免疫磷脂纳米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鹰  汤韧  黄威 《中国药师》2002,5(12):712-714
目的:研制肝癌特异性多柔比星免疫磷脂纳米粒。方法:先制备出多柔比星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再采用磷脂双分子层包裹,得到多柔比星磷脂纳米粒;将抗酸性铁蛋白单克隆抗体(McAb-PAF)与其相联,最后得到肝癌特异性多柔比星免疫磷脂纳米粒。并对其制备工艺、特性、细胞毒性、体内靶向性等进行了探讨。结果:制得的多柔比星免疫磷脂纳米粒粒径为97.2nm,抗体结合率78.8%,抗体活性保持良好;多柔比星免疫磷脂纳米粒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强于游离的多柔比星和普通脂质体;对于肝癌细胞荷瘤裸鼠,免疫磷脂纳米粒组较普通脂质体组抑瘤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肝癌特异性多柔比星免疫磷脂纳米粒,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药物靶向载体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具有肿瘤多药耐药逆转活性的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HZ08-重组高密度脂蛋白(reconstituted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rHDL)纳米粒的构建及性质,旨在研制HZ08的新型仿生纳米制剂。方法:通过胆酸钠法制备HZ08-rHDL纳米粒,考察该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渗漏率、形态、粒径等理化性质,透析法研究制剂的体外释放特性,MTT法考察rHDL载体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正常乳腺细胞(MCF-10A)的毒性,HPLC法、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术评价纳米粒的肿瘤细胞靶向性。结果:HZ08-rHDL纳米粒包封率(93.45±0.28)%,载药量(10.65±0.46)%,水分散液于4℃放置一个月渗漏率为(4.50±0.12)%,外观呈圆整球形,平均粒径为(105.53±2.50) nm;体外48 h 累积释放量仅为(12.13±1.08)%;rHDL 载体细胞毒性低,且MCF-7细胞对rHDL荷载药物的摄取能力显著强于MCF-10A细胞(P<0.0001),有较强的体外肿瘤靶向性。结论:HZ08-rHDL纳米粒的包封率高、性质稳定、粒径大小适宜、缓释效果明显、载体毒性低且有较好的肿瘤细胞靶向性,具有继续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载两性霉素B的PLA-PEG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良的相分离法制备载有两性霉素B(1)的聚乳酸-聚乙二醇纳米粒,HPLC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及其它脏器中的药物浓度。以1粉针剂和1脂质体为对照,评价纳米粒的脑靶向作用。在小鼠脑内1粉针剂组未能检测出药物,1脂质体组于3h后能测得微量药物,1纳米粒组小鼠给药30min后脑内浓度达33.5ng/g,12h达最高(160.4ng/g)。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川芎嗪壳聚糖纳米粒,考察纳米粒在人癌细胞的靶向分布。方法:以壳聚糖为载体,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川芎嗪纳米粒。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检测粒径,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用HPLC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载药量和体外释放度。以川芎嗪溶液为对照,测定纳米粒在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和人白血病K562细胞株中的浓度,评价其靶向性。结果:制备的川芎嗪壳聚糖纳米粒为圆球形,平均粒径为(118.6±2.2) nm,分散系数(0.117±0.016)(n=3),包封率(79.7±0.4)%,载药量(24.3±0.2)%,缓慢释药96 h累积释药率达75%。纳米粒在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人肺腺癌A549细胞株和人白血病K562细胞株中的浓度显著高于川芎嗪溶液(P<0.05)。结论:制备的川芎嗪壳聚糖纳米粒对人癌细胞有靶向浓集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敏  许玉杰 《药学进展》2007,31(3):97-103
综述肿瘤靶向给药的基础和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系统的发展。分类介绍普通被动靶向载药系统(如微乳、传统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脂质载体、药-脂结合物纳米粒等)、表面修饰的被动靶向载药系统及主动靶向载药系统(如免疫脂质体、免疫聚合物纳米粒及受体-配体介导靶向纳米载体)的研究与开发。在传统药物制剂的基础上,发展抗肿瘤药物的新型靶向载体系统,改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性,增加药物定向富集到肿瘤部位甚至肿瘤细胞内,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肝靶向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东锋  易以木 《医药导报》2003,22(2):113-114
纳米粒具有靶向性,能直接向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靶结构输送药物,同时具有缓释、保护药物、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等优点.肝靶向纳米粒可用于肝肿瘤的化疗、病毒性肝炎的治疗、细胞内感染的治疗、抗肝部寄生虫及基因治疗.随着纳米粒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肝肿瘤及非肿瘤领域,纳米粒都将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肝细胞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第三位。通过存纳米载体系统上修饰靶向配体可将药物主动靶向至肿瘤细胞。随着药物制剂学的发展,采用纳米给药系统共递送化疗药物与基因药物成为了治疗肿瘤的一种手段。本研究通过薄膜超声法制备了共包载多西他赛(DTx)和小干扰RNA(siRNA)的脂质体,并用SP94对其进行修饰。血清稳定性试验表明,脂质体能较好地保护siRNA免受血清中核酸酶的降解。与未修饰的阳离子脂质体相比,SP94修饰的阳离子脂质体显著增强了制剂的在肿瘤细胞内的摄取和对肿瘤细胞的抗增殖作用,表明了SP94的主动靶向作用。本课题成功构建了主动靶向肝癌的共包载DTx和siRNA的阳离子纳米粒给药系统,为肝细胞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方法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丹参酮ⅡA多级纳米粒;测定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粒径分布及纳米微粒表面结构;并检测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药物释放规律。结果课题组制备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大小均匀,载药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90nm,Zeta电位为4.3mV,包封率(94.12±5.20)%,载药量(2.05±0.12)%。与游离的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释放速度明显减慢,在120h累积释放量为72.59%。结论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成功制备了含RGD修饰的丹参酮ⅡA多级靶向纳米粒。与丹参酮ⅡA单体相比,制备成纳米制剂后,多级靶向载药纳米粒能随着时间的延长将药物逐步释放出来,具有良好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18.
褚冰  丁敏  易琼 《贵州医药》2016,(6):563-566
目的:为了增强载药纳米粒靶向肿瘤的能力,将载药纳米粒与抗上皮生长因子细胞增殖和信号传导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偶联,探究该偶联是否会增加胃癌肿瘤靶向性。方法将制备好的载药纳米粒在羟基胶乳微球偶联抗体(EDC)的作用下通过酰胺反应与抗 EGFR 单克隆抗体进行偶联,制备成载药免疫纳米粒。通过透析袋法测定纳米粒体外缓释效果,用 ELISA 法测定抗体与载药纳米粒偶联率,最后采用荧光标记法对胃癌模型鼠进行活体成像结果纳米粒表面光滑,分布均匀,粒径在200~300 nm 间,载药量为61.02%,并且具有缓慢释药的效果,抗体与载药纳米粒的偶联率达到了70%,最终荧光活体成像的结果显示,此免疫载药抗体具有靶向胃肿瘤的效果。结论我们制备的免疫纳米粒既可以缓释药物也存在一定肿瘤靶向性,所以将抗体与载药纳米粒偶联,可以增加肿瘤病灶处局部的药物浓度,以此来缓解抗肿瘤药物对人体其他正常组织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紫杉醇PLA-PEG嵌段共聚物纳米粒腹腔注射的组织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以嵌段(聚乳酸-聚乙二醇)和非嵌段(聚乳酸)共聚物作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液中干燥法制备包载紫杉醇的纳米粒。再以市售注射剂为对照,考察大鼠单剂量腹腔注射7.5mg/kg后,心、肝、脾、肺、肾、髂淋巴结等组织的药物分布情况。以相对摄取率Re、峰浓度比ce和靶向效率Te为指标评价制品的淋巴靶向性。结果表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粒可明显增强药物淋巴靶向性,并显著减少肝、脾等组织的分布。  相似文献   

20.
抗癌中药靶向制剂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钢  张平 《中国药师》2007,10(4):382-383
靶向给药系统亦称靶向制剂(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 tem,TDDS),是指给药后能使药物主动地或被动地选择性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新型给药系统。按载体的不同可分为脂质体、微粒、纳米粒(毫微粒)、复合型乳剂等。靶向制剂可使药物到达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近年来国内外药品开发的热点。我国中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