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令彪 《北京中医》2005,24(2):87-88
危北海教授学术思想是建立在对脾胃疾患的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脾胃虚证是脾胃病研究的关键所在,脾胃疾病的基本发病机制是脾胃内伤所致。为此,危先生从脾脏本脏及其与他脏的关系方面探讨脾胃虚弱在慢性胃肠病发病机制和诊治中的意义,把脾脏本脏及脾脏与他脏的关系体现在用药上,在临床上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详辨脾阴虚与胃阴虚、胃气虚与脾气虚的不同,注重脾胃病的详辨与详审,作到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2.
从脾阴虚的客观存在、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脾阴虚与他脏的关系3 方面探讨脾阴虚乃脾之阴血不足证,证见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大便秘结等,辨证分型以脾胃阴虚型多见,治宜滋脾兼调气.  相似文献   

3.
脾阴虚小议     
舒劲 《西部中医药》2012,25(3):62-63
从脾阴虚的客观存在、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病理机制、脾阴虚与他脏的关系3方面探讨脾阴虚乃脾之阴血不足证,证见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大便秘结等,辨证分型以脾胃阴虚型多见,治宜滋脾兼调气。  相似文献   

4.
脾胃学说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均重视脾胃,当代医家临床也以脾胃为先。基于脾“中央土以灌四傍”理论,通过对《名医类案》中情志致病医案的脏腑调理和方剂使用进行数据频次分析,总结其治疗规律为以调理脾脏、益气养血为基础,脾脏和本脏同调或数脏同调,恢复脾与本脏的气机,为治疗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浅谈脾阴虚与胃阴虚的区别和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脾阴虚与胃阴虚历代医家论述不一。有人主张无须分立,统称脾胃阴虚;也有人认为理论上有别,而治疗上又有密切联系。笔者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脏腑表里,共同完成人体受纳与运化功能,在临床上脾阴虚与胃阴虚虽有相似之处,但脏与腑毕竟属性不同,脾阴虚与胃阴虚概念有别,治法有异,各有特点,必须详辨,才能达到诊断准确,提高疗效的目的,正如吴鞠通说:“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彼此混淆,治不中穴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现据读者与临证体会,对脾阴虚与胃阴虚的理论与临床证治有关的问题,探讨如下。1脾胃之阴的生理…  相似文献   

6.
陈伟主任医师脾胃病学术特色是建立在对脾胃疾患的长期研究和临床实践基础之上的。他认为舌诊对辨证用药有重要价值,脾胃虚弱是脾胃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治疗脾胃病时需立足整体,治兼他脏,中西互参,辨证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并注意因势利导,三因制宜,防治并重,多法齐用综合调治脾胃。"痰""毒"是脾胃病难愈恶化的重要因素,用药注意相反相成,顺应脾胃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7.
绝经后出血是绝经期女性的常见病、疑难病、多发病。女性以血为本,血化生于脾胃,统摄于脾,藏之于肝,施泄于肾。绝经后出血的发病特点总属本虚标实,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脾、肾又有母子气血相生与相克制约的关系,该文认为绝经后出血的辨治应重视肝、脾、肾三脏同调,以恢复脏腑平衡,调和冲任气血。  相似文献   

8.
张声生教授从医近30载,对脾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脾胃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肝的关系密切,尤以脾胃虚为主,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胃气虚,肝气郁结,瘀血阻络为脾胃病的病机之要,病程长,病势缠绵,难以速愈,易复发为疾病特点。治疗上重视培补脾土,调肝理脾,条畅气机,化瘀通络贯彻始终,同时注意辨证辨病结合施方,对症用药,另善于针对不同情况,调补脾胃,疏肝理气,并重视疾病的预防和精神调摄,故每每取得显效。  相似文献   

9.
帅焘主任认为,辨治脾胃病时既要重视脾胃的功能,又要注意调整脾胃的升降功能;强调久病不愈与脾胃关系密切;用药以照顾脾胃为先.  相似文献   

10.
从中医学对艾滋病的认识、脾脏的作用、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及脾脏在艾滋病发病、治疗中的作用展开论述,阐述了脾脏在艾滋病发生、发展及演变中不容忽视的作用.进而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提供思路与有效方法.疫毒外袭、邪毒内伏、脾脏虚弱乃至五脏气血阴阳俱损,是目前中医学对艾滋病共有的认识,而脾脏在其发病及病情演变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脾脏功能主要体现在脾气、脾阳及脾为生痰之源等方面,而脾气、脾阳及痰在艾滋病发病及病情演变中从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对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中看脾为发病关键脏腑,脾多以虚为主,与其他脏腑共同发病影响艾滋病的病情演变及治疗恢复.治疗上中医多以改善脾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免疫功能为主,多从脾脏治疗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