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肝损伤大鼠在自体动员和移植骨髓干细胞后肝功能、肝病理变化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的方法构建大鼠肝损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组、干细胞移植组和模型对照组,G-CSF动员组采用注射G-CSF、干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肝损伤的效果.结果:治疗3周后,干细胞移植组的肝功能、肝病理变化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好转,但G-CSF动员组效果不明显且两者均未使肝功能等恢复到正常.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损伤,疗效好于G-CSF动员.  相似文献   

2.
左玉兰  董晓惠 《医学信息》2009,22(6):571-573
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数量大量减少,而心肌细胞又是终末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生,已坏死的心肌必然被纤维组织所代替,存活的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大,导致心室重塑。当前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均不能挽救已经发生坏死和凋亡的心肌细胞。骨髓干细胞为多潜能细胞,具有分化成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潜能。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共同应用对心肌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在体外培养扩增。在结扎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后,把被5溴-2脱氧尿苷(BrdU)标记后的MSCs移植到自体的缺血心肌中,同时腹腔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 d。4周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验证移植后的MSCs是否向心肌细胞分化,通过心脏彩超和多导生理记录仪测定缺血心肌在移植自体MSCs后是否能提高心功能。另外,用Masson 氏3色染色法从左室中断面切片量化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移植4周后,MSCs向肌细胞分化,表达出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arcomeric actin)和存在于心肌闰盘中的connexin 4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结合应用的治疗组,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强于单独应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的治疗组,移植后心肌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强于对照组,并且心肌梗死范围最小。结论: MSCs移植后可以向心肌细胞分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动员机体内自体MSCs到心肌缺血区域,两者共同应用对于缺血心肌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促粒细胞增殖的细胞因子,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近年来大量国内外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G-CSF能够动员骨髓间充质及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在干细胞移植领域中为干细胞的释放、富集、动员、促进迁移、诱导分化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旨在对G-CSF在干细胞移植领域中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过晶  蒋锡初  游庆军  陈风  沈振亚 《中国微循环》2005,9(6):422-424,i0001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2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后随机分为骨髓干细胞移植组(n=6)和对照组(n=16)。干细胞移植组于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状动脉注入;对照组按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方法治疗。于入院后第10 d,术后2、4、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并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干细胞移植组术前及术后第两周与对照组的心功能及梗死面积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第4周,患者心功能较第二周明显改善(P<0.01);第六周优于第四周(P<0.01);术后第八周与第六周无明显区别,但明显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面积由术前的32.45%±6.5%下降至术后第4周26.23%±5.7%,第六周18.32%±5.34%;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有效改善心功能,有望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背景:动物实验和初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取代坏死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心肌细胞的数量,改善心功能,从而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对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经猪髂前上棘抽取骨髓30 mL,培养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5只猪分为3组,模型组仅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在造模3 h后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动员组在造模3 h后连续5 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150 μg/(kg•d)。 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后8周,干细胞动员组、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都明显减小,射血分数较心肌梗死前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干细胞动员组及干细胞移植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较心肌梗死前有上升趋势(P < 0.05);干细胞动员组和干细胞移植组梗死交界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大于模型组(P < 0.05)。提示心肌梗死后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均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但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大样本实验研究。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再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0.009  相似文献   

7.
背景: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期间,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组均常规应用5~10 μg/(kg•d)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 d后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这是否为最佳的动员时间和采集时机未见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探讨自体干细胞移植最佳动员方案及采集时机,提高该方法的安全性。 方法:对备行干细胞移植的18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别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μg/(kg•d)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分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天数、剂量与外周血白细胞、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的关系,并检测干细胞动员前后、采集前后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观察患者动员及采集过程的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随着动员天数的增加,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CD34+细胞数也随之增加,干细胞获得的效率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剂量、动员时间有关,外周血中CD34+总数与单个核细胞总数呈正相关。患者的凝血指标在动员和采集前后无显著变化。血小板计数在动员前后无变化,但在采集后有显著下降;18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中发生轻度骨头酸痛,1例出现发热,其他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提示,糖尿病足患者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不能单凭动员天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数决定,而是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的数量来决定。且干细胞动员和采集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治疗终末期肝病,原位肝移植是最理想的手段,然而供体短缺、手术损伤大、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以及费用高昂等问题限制了肝移植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操作简便、有效、侵入性小且并发症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严重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8例,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背景:正常组织在损伤后可动员骨髓干细胞至损伤组织,在局部微环境作用下定向增殖分化修复组织。 目的:应用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观察骨髓动员对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心功能影响及新生血管的作用。 方法:健康太湖梅山猪15头,明胶海绵栓塞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法建立猪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建模后4周后经冠状动脉注射DMEM;立即动员组建模后3 h并连续5 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周动员组:建模1周后连续5 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立即动员组和1周动员组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心功能指标均有改善。骨髓动员后,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升明显,血管密度明显增加,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提示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可归巢到心肌受损区域,在局部环境诱导下可分化成原始的血管结构,参与缺血区的血管形成。 关键词:血管再生;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6.018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梗死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干细胞移植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因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为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而且取材方便,所以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近年来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输送方式及移行机制,移植细胞对心功能的影响以及移植转基因干细胞的治疗前景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CSF动员的骨髓来源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与对缺血濒死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复制急性心肌梗塞大鼠动物模型,于3h后用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塞部位,并分别于24h、48h和2周后杀死大鼠,取出心脏,检测心肌的病理变化情况。结果:用ISO后24h对照组可见散在心肌梗塞灶,坏死区周围有多量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而治疗组大鼠心肌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浸润的细胞以单个核细胞为主;48h后对照组心肌梗塞灶进一步扩大,呈散在片状分布,而治疗组心肌梗塞灶扩大不明显,呈散在灶性分布,并可见成堆或散在分布的淋巴细胞样细胞;2周后,治疗组未见明显心肌梗塞后疤痕组织,可见新生的心肌细胞生长。结论:G-CSF对缺血濒死心肌有保护作用,用G-CSF动员骨髓来源的干细胞进行"自我移植",可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骨髓干细胞动员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兔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探讨更有效、更适用的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 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兔采用结扎前降支的方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动员组、移植组和对照组,动员组(n=10)心梗后3 h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 μg·kg-1·d-1,连续使用5 d,第5 d抽取静脉血约10 mL,分离单个核细胞(BMCs)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后,经静脉注入动物体内。移植组(n=10)心梗后7-10 d,抽取骨髓3-5 mL,分离MNCs用BrdU标记,然后开胸将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对照组(n=10)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心梗后1周及5周采用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心脏功能变化,5周时作血液动力学测定,取心脏作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结果: 心梗后5周,动员组左室射血分数(EF)明显高于1周时,移植组无变化,对照组显著下降。5周时动员组及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dp/dtmax和-dp/dtmax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动员组及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区均发现有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两组梗塞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均未发现有新生的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 结论: 骨髓干细胞动员及BM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均能通过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明显改善心脏功能,骨髓干细胞动员可能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经肾动脉灌注移植兔自体骨髓干细胞,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I/R)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8只日本大耳白兔采集骨髓,分离自体骨髓干细胞,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 BrdU)标记。全部实验兔建立肾脏I/R后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于肾血流恢复后经肾动脉灌注自体骨髓干细胞悬液,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I/R前和I/R后第1、3、5、7、14、21、28 d静脉采血,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相同时点取肾组织行普通病理及BrdU免疫组化观察。结果:I/R后第1 d和第3 d 2组动物SCr、BUN均达到最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第7 d后移植组SCr及BUN水平逐渐低于对照组,到实验观察结束时的第28 d,对照组SCr和BUN分别为(135.6±32.5)μmol/L和(10.9±2.5)mmol/L,移植组SCr和BUN分别为(90.1±11.1)μmol/L和(8.0±1.5)mmol/L,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普通病理观察,I/R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甚至脱落, BrdU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移植组于细胞移植后第5、7 d肾小管BrdU阳性染色并持续至实验结束,对照组阴性。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急性肾小管坏死后肾功能修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1种加速急性肾小管坏死后修复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寻求理想的细胞类型和有效的移植方式是提高干细胞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目的:探讨人工脑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作用。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培养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DAPI标记后接种于人工脑膜制备细胞人工脑膜复合物。构建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6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人工脑膜组、细胞脑膜复合物组。移植4 周后检测心功能参数,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计算心肌梗死后生存率。 结果与结论: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并移植后4周,细胞脑膜复合物组心脏组织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心肌内少量核蓝染的细胞,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得以存活;细胞脑膜复合物组与心肌梗死组和人工脑膜组相比,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Cx43蛋白的表达上调,生存率增加(P < 0.05)。说明人工脑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缺血心肌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干细胞动员剂动员的骨髓干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潜能及对缺血心肌的影响。方法:用异丙肾上腺,素(ISO)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CSV)和辛伐他汀动员大鼠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和迁移至心肌梗死区,用ISO后24小时、4周杀死大鼠,取出心脏,通过免疫组化、HE染色和VG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心梗灶的CD34^ 细胞的浸润及心肌血管再生、心肌纤维化的情况。结果:用ISO后24小时,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CD34^ 细胞浸润,并有CD34^ 的新生心肌细胞生长,4周时瘢痕组织少,心肌纤维化程度轻,缺血心肌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急性心梗发生后,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能迅速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向心梗区内迁移、存活和向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分化;并能抑制缺血心肌纤维化和保护缺血心肌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探心肌梗死后骨髓干细胞归巢于心肌组织的时间窗。 方法: 11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GM-CSF干预组(n=40)皮下注射GM-CSF (50 μg/kg/d) 5 d,对照组(n=40)皮下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GM-CSF干预假手术组(n=15),对照假手术组(n=15),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梗塞动物模型,同时复制假手术模型。各组在心梗后1 、3 、5 、10 d免疫组化法观察心肌组织中归巢的ckit+细胞数量,28 d测定血压、室内压及±dp/dt值变化,观察两组大鼠瘢痕组织修复差异。 结果: ①心梗后28 d GM-CSF干预组心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GM-CSF干预组瘢痕组织横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区平均心肌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GM-CSF干预组与对照组1,3,5 d均有ckit+细胞归巢现象,以第5 d最为密集,第10 d未再有新归巢的ckit+细胞,GM-CSF干预组各时点ckit+细胞归巢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骨髓干细胞归巢的时间窗为心梗后10 d以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建立比格犬盆腔自主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以自体腹膜管填充胶原蛋白海绵+BMSC桥接于缺损神经两端;对照组改BMSC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为自体神经移植.术后12周取材,标本切片行HE染色和神经纤维(NF)免疫组化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选定数据进行测量.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再生神经纤维总数[(1742±185)根比(1131±262)根,P<0.01]、密度[(168±14)根/104μm2比(124±17)根/104μm2,P<0.01]、直径[3.83±0.22)μm比(3.28±0.41)μm,P<0.05]、面积百分比(0.32±0.07比0.21±0.0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结构清晰,形态接近正常.结论 BMSC与自体腹膜桥接管联合移植修复盆腔自主神经缺损再生神经纤维生长好,方法可行,与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微粒(MSC-MPs)对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提取Sprague-Dawley大鼠MSCs并培养,在低氧低营养条件下培养72 h,以诱导细胞凋亡释放MSC-MPs。将培养上清液超速离心获取MSC-MPs,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大小及形态,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表型。建立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边缘区注射膜微粒及对照试剂。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Masson染色检测心梗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梗死边缘区血管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von Willebrand因子以确定血管新生情况,real-time PCR检测心梗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变化。结果:MSCs凋亡后可以释放膜微粒,MSC-MPs来自MSCs,直径为100~1 000 nm。心肌梗死大鼠心肌内注射MSC-MPs后,第7天和第28天时心功能明显改善,第28 d时心梗面积比对照组减小,新生血管密度明显增加,第7天时心梗组织VEGF的表达增加。结论:MSC-MPs可以促进大鼠心肌梗死后的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温倜  戚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19):3017-3022
背景:生长因子是干细胞强有力的动员剂,可以增加注射细胞的黏附力和增殖力,诱导干细胞向梗死区迁移、增殖分化,参与心肌修复。 目的:观察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后采用红光荧光染料CM-Dil标记。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心肌梗死区心肌内分4点共注射不同干预试剂。Masson三色法染色检测存活心肌;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心脏超声评价心功能。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4周,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CM-Dil/cTNT+细胞数量明显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其存活心肌最多,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最明显,左室舒张末径最小。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促进自体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增加存活心肌数量,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可能成为心肌梗死后细胞治疗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