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COX-2、VEGF-C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COX-2和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60例乳腺癌组织中COX-2和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和60.0%,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r=0.429,P<0.05).COX-2阳性、VEGF-C阳性组淋巴转移的发生率(80.0%)明显高于COX-2阴性、VEGF-C阴性组(21.4%;P<0.05).结论 COX-2、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呈过表达,呈正相关关系,且与乳腺癌的淋巴转移关系密切,COX-2表达上调可能促使VEGF-C的过表达,诱导肿瘤淋巴管的生成,从而导致乳腺癌细胞淋巴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VEGF)家族是特异性地作用于脉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他由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和PIGF组成。其中VEGF-C主要是致淋巴管生成因子。它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淋巴管上皮上的受体VEGFR-3,促进淋巴管上皮的增生。转基因鼠试验已证实:VEGF-C的高表达能促进皮肤淋巴干增生而没有血管的增生。  相似文献   

4.
笔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40例癌旁组织的COX-2和CCR7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并对癌组织中COX-2与CCR7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示,在结直肠癌组织中,COX-2和CCR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72.5 %和67.5 %,COX-2与CCR7的表达呈正相关(rho=0.571,P<0.05)。两者的表达均与肿瘤的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转移、肿瘤大小有关(均P< 0.05);CCR7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化、肿瘤部位有关(P<0.05和<0.01)。但两者均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无关(P>0.05)。提示临床上联合检测COX-2和CCR7对结直肠癌转移的预测可能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VEGF-C及VEGFR-3与NSCLC淋巴转移间的关系,为了解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NSCLC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NSCLC中VEGF-C和VEGFR-3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二者在Ⅲ期NSCLC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期,且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显著增加(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 VEGF-C及VEGFR-3在NSCLC中高表达,与其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和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VEGF-C和VEGF-D在胰腺癌中表达及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胰腺癌、癌旁组织、正常胰腺组织中VEGF-C、VEGF-D蛋白表达,且比较VEGF-C、VEGF-D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VEGF-C、VEGF-D蛋白在胰腺癌中表达分别为70%(21/30)、73%(22/30)且在胰腺癌、癌旁组织、正常组织表达呈下降趋势.VEGF-C、VEGF-D表达与淋巴转移、临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性(P<0.05),与胰腺癌组织学分化呈负相关(P<0.001).结论 VEGF-C、VEGF-D与胰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胰腺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以及淋巴转移密切相关,VEGF-C、VEGF-D有望成为胰腺癌抗淋巴道转移的治疗的靶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淋巴管密度(MLVD)和VEGF-C水平与胃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56例胃癌和18例正常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和D2-40标记的MLVD。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均P<0.05),胃癌组织中MLVD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均P<0.05);VEGF-C的表达以及MLVD与胃癌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且MLVD与胃癌分化程度有关(P<0.05);VEGF-C阳性胃癌组织MLVD明显大于其阴性胃癌组织(P<0.05)。结论:VEGF-C的表达和MLVD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VEGF-C是预测胃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癌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病死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正逐年增高。新一代化疗药物如奥沙利铂及伊利替康(开普拓)改善了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但每年全世界仍有5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随着对发病研究的深入,不断发现肿瘤预防及治疗的新靶点,从而能够开发新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精氨酸酶在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究其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肠粘膜、结直肠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肝转移灶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不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有规律性的变化。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1),转移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阳性表达率比Ⅱ期癌原发灶组织明显增高(P〈0.05);肝转移灶组织与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精氨酸酶在Ⅲ期、Ⅳ期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及各种转移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65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16例正常肺组织中COX-2、VEGF-C及其受体VEGFR-3的表达;以VEGFR-3作标记计数肿瘤LVD,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5例NSCLC中COX-2和VEGF-C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9%(50/65)、72.3%(47/65)。COX-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0.489,P<0.01)、临床分期(r=0.354,P<0.05)、VEGF0C(r=0.640,P<0.01)和LVD(r=0.518,P<0.01)呈正相关,而与病理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427,P<0.01)。VEGF-C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0.453,P<0.01)、临床分期(r=0.442,P<0.01)和LVD(r=0.624,P<0.01)呈正相关,与病理分化程度也呈负相关(r=-0.525,P<0.01)。结论NSCLC中COX-2与VEGF-C均高表达,COX-2可能通过VEGF-C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研究COX-2和VEGF-C在肿瘤中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揭示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VEGF-C与VEGF-D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8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C与VEGF-D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D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高(P〈0.05);其中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N2期比N1期VEGF-C、VEGF-D两种蛋白的表达水平高(P〈0.05)。结论 VEGF-C与VEGF-D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发展有关,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者的表达水平对判断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直肠癌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hemokine CXC4 receptor,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73例直肠癌标本中CXCR4和VEGF-C的表达,并对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CXCR4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5.2%,其中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1%、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7%,其中淋巴结转移组、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3%、2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CXCR4阳性表达与VEGF-C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直肠癌CXCR4和VEGF-C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肿瘤浸润深度等不相关(P>0.05)。结论:CXCR4和VEGF-C的表达与直肠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CXCR4和VEGF-C可作为监测直肠癌患者淋巴转移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环氧化酶-2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并评价上述两指标与肿瘤新生淋巴管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3例胃癌原发灶标本COX-2与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淋巴管生成状况。结果所测63例胃癌组织中,COX-2及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42/63)和52.4%(33/63),35例标本(55.6%)中可检测到LYVE-1阳性的肿瘤新生淋巴管。COX-2表达与VEGF-C表达、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间呈明显相关关系(P<0.05);但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Lauren分型及有无浆膜浸润等无明显相关。结论胃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VEGF-C表达状态、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相关。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胃癌淋巴管生成,并顺次导致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摘要: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胃组织、44例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和44例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微淋巴管密度(LMVD)、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示, VEGF-C在胃癌组织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组(P<0.01);胃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强度与微淋巴管密度(LMVD)有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胃癌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胃癌组淋巴结转移的数目与VEGF-C的表达强度有关(P<0.05)。提示:VEGF-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VEGF-C和微淋巴管密度(LMVD)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胃癌组织中VEGF-C、VEGFR-3表达对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an FH  Zhan WH  He YL  Li YM  Zheng ZQ  Peng JS  Cai SR  Ma JP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5):1058-106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关系。方法1994年4月至2003年12月手术切除胃癌组织石蜡标本,按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分为2组。用VEGF—C、VEGFR-3单克隆抗体DAB法免疫组化染色,用Kaplan—Meier分析生存率,二分变量回归和Cox回归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88例胃癌中,无淋巴结转移者[N(-)组]91例,有淋巴结转移者[N(+)组]97例,N(-)组VEGF—C、VEGFR-3阳性率低于N(+)组。在N(-)组与N(+)组、VEGF—C表达阴性组与阳性组之间平均淋巴管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C和VEGFR-3表达阳性和阴性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表明VEGF—C、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影响胃癌患者预后。胃癌组织中VEGF-C、VEGFR-3可预测淋巴结转移,是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E-cadherin)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CK-20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中下段直肠癌中661枚淋巴结微转移状况进行检测,同时观察肿瘤组织中E-钙黏附素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检测出29例中的190枚淋巴结呈转移,其CK-20免疫组化检测均呈阳性,后者在该29例中另检出12例55枚淋巴结呈阳性;在27例HE染色未检出淋巴结转移者中,有8例12枚淋巴结免疫组化检测呈阳性。20例(36%)67枚(10%)淋巴结检出微转移。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率为44.6%(25/56)。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与浸润深度(P=0.028)、分化程度(P=0.012)和淋巴结转移(P=0.007)密切相关。20例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14例(70%)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而36例未检测出淋巴结微转移的癌组织中仅有11例(30.6%)E-钙黏附素表达阴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中下段直肠癌E-钙黏附素表达下调参与了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49例孤立性胃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跳跃性转移与非跳跃性转移两组之间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差别。结果 本组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率为13 5%,跳跃性转移发生率为4 4%。非跳跃性转移组33例,以第3、6组常见;跳跃性转移组16例,以第7组常见。位于第二站者14例,位于第三站者2例(均为第12组)。与非跳跃式转移组相比,跳跃式转移与肿瘤浸润全层(χ2 =5 08,P=0 016)以及肿瘤大小(t=2 215,P=0 032 )均有显著相关性。两组复发率和生存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以胃周为主。跳跃式转移与肿瘤浸润全层及肿瘤大小有关,以胃左动脉周围淋巴结多见。D2 根治术加第12组淋巴结清扫有利于预防跳跃性转移灶的残留。  相似文献   

18.
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H  Fu CG  Chai R  Cao FA  Yu ED  Zhang W  Liu LJ  Hao LQ  Meng RG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3):968-971
目的 研究探讨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分析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所有接受根治性手术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1116例(TNM分期I~Ⅲ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与T1、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因素为临床常用可对肿瘤进行客观评价的因素.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和x2检验.结果 共1116例直肠癌患者入组,其中T1、12期直肠癌为358例(32.1%).T1和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5.6%(2/36)和23.3%(75/322).T1、T2期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比例(21.5%,77/358)明显低于T3、T4期肿瘤(51.6%,391/758)(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仅肿瘤T分期是与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62;95%C/:1.212~21.991;P=0.026).结论 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且在各种常规临床病理指标中无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提示当前应进一步研究T1、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以指导治疗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