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线粒体DNA突变与线粒体脑肌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线粒体DNA的基本结构、功能及特性,并着重讨论线粒体DNA点突变与几种临床常见的线粒体疾病如Leber's病,MELAS,MERRF之间的联系及特异性线粒体DNA点突变的基因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骨骼肌细胞线粒体DNA基因突变情况及发病机制。方法 观察总结5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特点,并应用PCR、限制性内切酶BglⅠ、ApaⅠ酶切,PAGE电泳鉴定DNA片段长度的方法,检测5例患者骨骼肌细胞中mtDNA是否发生nt3243和8344位点A→G突变。结果 5例患者(3例MELAS和2例MERRF)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等方面均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1例MELAS患者仅存在3243A→G点突变,1例MERRF患者存在8344A→G点突变,1例MERRF上述2个位点均存在突变。另2例呈家系起病的MELAS患者这2个位点都无突变。结论 3243及8344位点突变分别与MELAS和MERRF的发病有关,MERRF患者可以同时存在上述2个位点的突变。临床表现仍是确诊和分类的主要依据。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年龄对光化学诱导的局灶性脑缺血皮层神经元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老年和青年大鼠缺血后 4小时、2 4小时、5天缺血边缘区行电镜观察 ,通过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对神经元线粒体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结果 老年组神经元线粒体数密度和比表面较青年组小 (P <0 .0 5~ 0 .0 1)、而平均体积增大。在相同时间点的缺血边缘区 ,老年组神经元线粒体平均体积、圆球度均较青年组大 ,而比表面减小。两组线粒体平均体积、圆球度及体密度在缺血 4小时增加、2 4小时更明显 ,5天后减小 ,比表面的变化则相反(P <0 .0 5 )。结论 由于老年大鼠存在线粒体老化等年龄相关性改变 ,在同等缺血打击下 ,线粒体肿胀较青年大鼠更严重 ,修复能力更低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目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全世界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龄化过程可伴随一系列脑结构和功能变化,导致老年人加工速度、工作记忆、长时记忆和执行能力等认知功能下降。基于fMRI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脑区激活、自发活动和功能连接上均呈现一定的老龄化效应。已有的研究多建立在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对比基础上,较少系统地观察脑老化曲线,而绘制脑老化曲线将有助于了解脑功能连接组随年龄变化之规律,并可评价脑功能退化程度及早期识别异常脑老化。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与脑老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种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态性脑老化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表现形式、病变特征、生化改变和发病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提示两者有着相同的病理学基础,病态性脑老化可能是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的最初级阶段,目前对AD的治疗大多只是缓解临床症状,却无法阻止受损伤的神经元继续退变、死亡。如果致力于研究病态性脑老化在健康状况下是如何维持“自稳”,或机体在老化过程中的自我补偿机制,将有利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线粒体脑肌病的神经病理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线粒体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细胞内进行生物氧化,从而产生能量的细胞器,它通过呼吸链酶系统、氧化磷酸化酶系统、三羧酸循环酶系统,以脂肪酸、丙酮酸为底物,经呼吸链传导系统产生ATP,从而构成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线粒体结构、功能异常可以导致多系统损害,其中以脑... 相似文献
10.
11.
不同程度睡眠剥夺对大鼠认知和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睡眠剥夺对大鼠认知和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自由睡眠,约每天12 h),每天允许睡眠9 h组,每天允许睡眠6 h组,每天允许睡眠3 h组,全天不睡眠组即0 h组。连续10个实验日,以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实施睡眠剥夺,以Y-型迷宫测试认知功能,断头处死后以Clark氧电极法测定脑线粒体呼吸功能。结果错误反应次数在各睡眠剥夺组均有显著增加。全天不睡眠组(0 h组)和严重睡眠限制组(3 h组)的每个研究日的错误反应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睡眠剥夺各组的呼吸Ⅲ态(state 3 respiration, ST3)耗氧率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呼吸Ⅳ态(state 4 respiration, ST4)耗氧率,只有全天不睡眠组(0h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睡眠剥夺均会对认知功能及脑线粒体呼吸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脑肌病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疾病是指一组生化确认或怀疑线粒体功能缺陷的临床异源性多系统疾病。由于在所有组织中均有结构或功能异常线粒体DNA分布以及线粒体DNA异质性的特点,使线粒体疾病可累及肌肉、脑、心脏和其它器官。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者称线粒体脑肌病,以肌肉受累为主者称线粒体肌病。 相似文献
13.
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与肌肉病理特点。方法对16例肌活检证实的线粒体脑肌病病例的临床表现、肌肉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破碎红纤维(RRF)的平均比例为5.9%,11例有中央核增多,13例的SDH/CCO双染示12例有蓝纤维,且与RRF的分布一致。超微结构观察有4例找到典型晶格状包涵体。结论SDH/CCO双染有蓝纤维为线粒体肌病的诊断提供了依据,借此可与其他肌病鉴别。 相似文献
14.
线粒体肌病和线粒体脑肌病组织化学及电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4,(1)
本文报告了2例线粒体肌病、3例线粒体脑肌病(MALES1例、MER-RF2例)。所有病例的速冻连续切片的GT染色均见有RRF。在HE—NADH—TR、ATP酶、PAS、、磷酸化酶及SND染色中均见有RRF样增强纤维。细胞色素C氧化酶染色中有2例的切片出现阴性染色肌纤维、考虑为复合体Ⅳ活性低下,余3例染色正常。电镜下观察到除有大量形态异常的线粒体外,并在这些线粒体内见有结晶状、板层状及同心圆样的包涵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线粒体聚合酶γ基因(Polymerase gamma, POLG)突变引起的线粒体神经胃肠型脑肌病(Mitochondrial neurogastrointestinal encephalomyopathy, MNGIE)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报道1例POLG突变引起的MNGIE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建库至2022年9月的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关于POLG突变引起的MNGIE样综合征的病例,从而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 本例患者为6月龄女婴,以胃肠道症状及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要表现,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肌电图示周围神经损害,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POLG基因2个杂合突变点,分别为c.2591A>G和c.2962G>C。回顾文献,本研究共纳入11例(含本例)POLG突变引起的MNGIE样综合征患者;起病年龄为3月龄-42岁,临床症状包括胃肠道症状(11例)、周围神经损害(11例)、上睑下垂(9例)、肌无力或运动不耐受(9例)、运动发育落后(2例)、共济失调(4例)、视力障碍(3例)、听力障碍(2例)、认知障碍或智力低下(2例)、癫痫... 相似文献
16.
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患者骨骼肌细胞线粒体DNA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检测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患者的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DNA的缺失情况。方法从6例原发性线粒体肌病和1例脑肌病患者的骨骼肌活检标本中,提取总DNA,以线粒体DNA全长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结果发现1例MERRF患者有5kb的线粒体DNA基因缺失,另1例线粒体肌病患者有15kb的线粒体DNA基因缺失,剂量分析表明缺失型线粒体DNA分别占总线粒体DNA的19.3%和10.7%。结论线粒体DNA基因缺失是线粒体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线粒体肌病与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系统线粒体病的发病机制、临床与病理特征及诊断。方法对7例确诊为线粒体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实验室与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诊断为线粒体肌病3例,线粒体脑肌病4例;其中2例患者血乳酸水平升高;7例患者肌电图均有异常发现,肌肉活检均有特征性的改变;4例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头部影像学均有异常改变。结论线粒体病主要累及肌肉及中枢神经系统,诊断要求多种手段结合,以临床和病理表现为主,近年来基因方面的研究及影像学诊断发展迅速,目前对本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脑缺血后脑线粒体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利用大鼠全脑缺血及再灌注动物模型,测试各组大鼠脑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膜流动性和呼吸链的标志酶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结果显示,脑缺血20分钟后,脑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和线粒体膜的流动性开始降低,至再灌注1小时降为最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两者都有恢复,但始终不及假手术组水平。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在脑缺血及再灌注期降低的程度更重,持续的时间更长。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对脑线粒体膜的破坏作用可能是线粒体呼吸受抑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线粒体基因突变与脑胶质瘤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胶质瘤是一种极具侵袭性的神经系统常见恶性肿瘤,虽然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其发生和发展是多个癌基因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失活的结果。近年来,脑胶质瘤发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核基因突变。作为高等动物细胞内唯一的核外DNA,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关注。随着对线粒体及其DNA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发现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mtDNA突变不仅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在肿瘤发生过程中也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